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交通事故导致人员伤亡后,肇事逃逸的车辆合法驾驶人单独起诉保险公司,要求其在交强险范围内赔付的案例是保险公司实务处理中的难题。笔者从交强险与商业险保险金的请求权主体出发,继而分析肇事逃逸行为是否属于除外情形,最后得出驾驶人肇事逃逸行为虽为法律与道德规范普遍否认,但保险公司不得以车辆合法驾驶人肇事逃逸为由免除其保险责任。  相似文献   

2.
在交强险免除责任司法纠纷案件中,部分争议焦点主要集中在对免责法条中三类争议问题的理解分歧上。首先,司法实践中关于交强险免责条款的正向适用与反向适用问题,通过文义解释、体系解释等方法明确相关法条中“交通事故”“损失”等用语在不同法条中的特定含义。其次,根据法律规范目的,推导出认定受害人构成“故意造成”“故意碰撞”的主观要件、致害行为模式及因果关系标准等主客观要件,由此准确理解该免责法律条款的含义。最后,对五种机动车特定类型案件进行司法认定分析,并得出交强险是否承担赔偿责任的司法认定建议。  相似文献   

3.
在论证了交强险的性质和解构了保单未批改的法律后果的基础上,得出:在交强险保险责任纠纷中,已保险的机动车所有权转让而未及时办理保单批改转让手续,保险公司仍应承担保险责任。  相似文献   

4.
“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以下简称交强险)的及时实施不仅有力保护了受害者的生命和经济利益,也使机动车保险险种体系更加完整,同时推动了我国社会的和谐发展。但社会救助基金的尚未启动、机动车间财产损失无责赔付带来的麻烦、统一基础费率及责任限额在各个地区缺乏统一的适应性以及保险公司问信息共享机制的尚未建立等决定了交强险的实施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为了推动交强险进一步更好地实施,本文通过对交强险实施过程中所面临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郭晓果 《全国商情》2009,(19):112-113
《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于2006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之后,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又发布了《机动车突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款》。对于发生交通事故后,被保险人如何向保险人要求赔偿、赔偿的范围和标准问题,条例和条款都有了明确的规定。这些条例和条款对于我国的强制责任保险制度的正确实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经过两年多的司法实践,交强险条款和条例也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6.
2002年12月10日,某市某汽车贸易公司就赣H06280(2000)型桑塔纳轿车与某保险公司签订了一份含附加全车盗抢险的《机动车辆保险合同》。保险合同签订后,被保险人将该车转给熊某,熊某再转给胡某,两次均未通知保险公司变更被保险人。2003年11月7日该车被盗,胡某向保险公司提出索赔,保险公司拒赔。胡某于2004年12月1日以某汽车贸易公司为原告,将某保险公司告上法庭。经法院审理,最终因车辆转让未作批改而裁定支持保险公司拒赔。本文全面分析了保险公司拒赔的原因,提出了预防措施,给人以警示。  相似文献   

7.
由一则案例引发对实践中应参加而未参加交强险的交通事故赔偿问题的适用问题研究,通过对交强险的法律性质、救助基金管理机构在实践中的具体运行情况的分析,得出了在现行法律条件下一审法的判决更为合理的结论并提出了通过法律明确相关责任承担以及机制统一建立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为了保障机动车道路交通事故受害人依法得到赔偿,促进道路交通安全,本着强制性、广覆盖性和公益性的原则,我国自2006年7月1日以来实施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交强险是我国第一个由国家法律规定实行的强制保险制度,自实施以来,由于在制度设计上存在诸多缺陷以及相配套的措施没有到位,致使交强险在实施过程中遇到许多问题。本文首先分析了交强险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然后提出了完善交强险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9.
当前国内机动车强制保险总体亏损,根本原因在于交强险的经营模式不清晰.文章主要介绍我国现在的交强险经营模式以及存在的不合理之处,进而提出自己的看法,期望机动车强制险为我国保险业更好地发挥经济补偿、社会管理、促进社会稳定与和谐发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机动车交通事故之受害者是否属于机动车责任强制保险"第三者"范围,直接关系到保险人责任之承担。而我国的"交强险"条例中第三者不包括本车人员和被保险人。本文通过对本车人员和被保险人进行分析,指出在某些情况下本车人员和被保险人可以向第三者转化,从而提出第三者范围时间点和第三者范围的新界定。  相似文献   

11.
交强险追偿权不同于《保险法》所设置的代位求偿制度,创设交强险追偿权及强制保险追偿权概念,明确其特别制度与代位求偿等保险基本法律制度之间的分工,实现强制保险制度与相关法律规定、立法理念有效对接,对健全强制保险法律体系和促进强制保险业务的健康发展将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2.
论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第三人之请求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规定,保险公司在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责任限额范围内赔偿交通事故造成的人身伤亡、财产损失,但赔偿的对象未加明确,之后颁布实施的《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也未予界定。基于保护受害人利益的立法目的,建议修改《道路交通安全法》,直接确认保险人对机动车交通事故受害人的直接给付责任,赋予第三人对保险公司的直接赔偿请求权。  相似文献   

13.
交强险保险人“无责赔付”规则虽已确立,但因其有违背责任保险法理和立法强制性规定之嫌而备受争议。其问题在于学术界与保险实务界都将“无责赔付”之“责”理解为民事赔偿责任。其实若将其理解为交通事故责任,则一切问题会迎刃而解。  相似文献   

14.
在交通事故中,行人相对于机动车方和保险公司是弱者,机动车方相对于保险公司是弱者,肇事机动车方相对于交通事故处理部门也是弱者。对交通事故中的弱者进行保护可采取以下法律措施:机动车方对行人承担无过错责任;行人对保险公司享有直接赔偿请求权;承认“三者险”为“强制险”,而不是“商业险”;免去对肇事车辆的扣押等。  相似文献   

15.
交强险是我国第一个强制保险,2012年以来多家中外资产险公司获得了经营资格,但交强险的经营情况并不乐观.本文采用DEA模型测算了2013及2014年49家经营交强险业务的产险公司的经营效率,并采用面板Tobit模型分析了交强险业务规模对产险公司经营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交强险业务规模对产险公司经营效率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说明产险公司缺乏经营交强险业务的动力.因此,本文建议应当给予经营交强险业务的产险公司更多的政策支持,以提高其经营动力.  相似文献   

16.
交强险的及时实施不仅有力保护了受害者的生命和经济利益,也使机动车保险险种体系更加完整,同时推动了我国社会的和谐发展。但各种不确定因素决定了交强险的实施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为了推动交强险进一步更好地实施,本文通过对交强险实施过程中所面临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分析交强险社会治理的功能.在实证分析部分,建立了多元回归模型,利用主成分分析和回归分析的方法研究了交强险社会治理的实证效果.结果表明:交强险在提高道路安全水平方面有较大的成效.最后分别针对交强险的无责赔偿原则和强制性提出其存在的不足与改进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目前我国交强险赔付结构在实践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本文基于现行赔偿结构问题的分析,认为取消财产赔偿,打通死亡伤残和医疗费用赔偿限额,提高赔偿限额,实行地区差异化赔偿限额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是优化交强险赔付结构的方向.  相似文献   

19.
在意外伤害保险中因“猝死”引发争议的情况极为普遍,保险公司对此类案件一般都做出拒赔的决定,而我国司法实践中对此类案件的裁判观点也存在争议.本文从一个真实的案例出发,对猝死是否属于意外伤害,及时报案的重要性,猝死案件中举证责任分配与证据的证明力等问题进行了评析,并对不同的裁判观点进行了分析与反驳.  相似文献   

20.
我国关于醉酒人犯罪刑事责任的相关规定仅限于现行刑法第18条第4款规定,即"醉酒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这一规定从总体上看是正确的,但略显粗梳.因为在实践中,醉酒犯罪的情况异常复杂.理论界对于病理性醉酒,现已基本达成一致,认为其属于精神障碍,应当认定为无责任能力状况.但是对于生理性醉酒人的责任能力状况以及无过错醉酒人的刑事责任这两个问题,学者们多有不同看法,可以说,我国刑法条文关于醉酒人犯罪的刑事责任问题规定的相对粗疏是导致刑法学界在有关醉酒犯罪的刑事责任问题上产生较大分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