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最近10年来,白酒产业的产品、技术、工艺没有根本性的变化,或者说变化很小,但是消费却出现了巨大的变化;四大原因推动了行业进步;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企业要适时调整产品价格、酒度,包装要更讲究一些;区分即饮市场和非即饮市场,抓核心意见领袖。[编者按]  相似文献   

2.
耿永芝 《华糖商情》2001,(20):12-14
中国白酒产业是一个传统的产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目前已到了逆势而上的时代,一方面白酒总销量逐年下滑,相关的替代产业迅猛发展,而产业外的资金仍在不断伺机进入。据调查,目前国内白酒生产厂家有38000余家,几乎每个企业就有一系列的白酒品牌,在白酒市场上,不仅包括企业和企业之间的竞争;也包括同一企业的不同品牌之间的竞争,因此,竞争环境之恶劣和竞争程度之激烈就可想而知了。  相似文献   

3.
张平  张鹏鹏 《财经论丛》2016,(5):96-104
文章在区分正式环境规制与非正式环境规制的基础上,分析了环境规制影响产业区际转移的理论机制,进而选取2003-2013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并运用门槛回归模型研究了环境规制影响产业转移的门槛特征与空间异质性。研究结果表明,正式环境规制对污染密集型产业的区际转移有显著的影响,且随着正式环境规制强度的提高,会对污染密集型产业区际转移产生先抑制后促进的作用,验证了两者之间存在门槛特征和空间异质性。非正式环境规制整体上推动了污染密集型产业的区际转移,显现了非正式规制的经济效应。  相似文献   

4.
王建军  杜建明 《糖烟酒周刊》2004,(22):A008-A009
白酒产业从市场放开到今天,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进入本世纪后,调整与动荡成了白酒产业曲折发展的主要表现。盘点一下今年上半年酒界发生的大事,不难得出这一结论:早些时候剑南春的MBO,随后,五粮液销售政策的持续调整,泸州老窖高层的人事变动,包括广东的假酒案,以及近期的德隆困局沱牌出嫁泡汤等,当前的事实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每一个企业都在进行着主动或被动的调整。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白酒行业快速发展,特别是西南区域各地高端白酒品牌异军突起。本文借鉴烟台葡萄酒产业集聚的经验分析宜宾白酒产业现有的和潜在的产业集聚优势,提出以五粮液为龙头,实行白酒产业集聚战略来应对挑战,以维持酒都地位,并以此扩展酒都白酒产业,增强宜宾经济发展的后劲。  相似文献   

6.
白酒产业新一轮的整合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对于在整合中寻求发展和崛起的二线白酒品牌来说,如果不能清醒地预测、认识白酒大环境下的未来趋势,可以肯定的说:经过这一轮产业“淘沙式”的整合,一些白酒品牌将会被淘汰出局。因为,此番整合中的竞争决不是机会的竞争,而是企业综合能力的竞争。所以,二线白酒品牌在发展和扩张的道路上,一定要知道自己的经营道路该如伺走,要明白在新一轮的产业整合中,企业基于什么样的路径来规划未来的发展,[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我国经济呈现出高速发展的态势,经济新常态背景下许多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一系列需要解决的问题,特别是白酒产业,要想获得有效的产业转型发展效果,就要从市场环境以及自身发展框架入手,强化管控机制和管理实效性,从而提升整体管理项目的发展效果。本文从白酒金三角产业转型发展的社会背景入手,对白酒产业转型发展理论基础进行简要分析,并着重阐释了白酒金三角产业转型发展的模式、路径以及转型要求,旨在为白酒金三角企业提供有价值的转型发展建议,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2003年的确是白酒市场不平凡的一年。之所以说不平凡,是因为这一年白酒市场出现了很多往年难以预料的情况,而且这些情况将对白酒市场的未来产生一定影响。非典的出现,高端白酒市场的竞争大规模加剧。以及与此有着密切关系的白酒市场整体涨价。这三大热点构成了2003年白酒市场的主旋律。随着2003年白酒市场的变化,2004年白酒市  相似文献   

9.
本文认为产业升级主要是产业环境升级,而产业环境升级主要是构成产业环境各因素的升级。本文围绕如何促进构成产业环境各因素升级进行了理论阐述,并基于此,对我国产业升级从产业环境升级、新兴战略性产业确定与发展、产业结构升级等三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白酒向来就是糖酒会上的主角。但今年的秋季糖酒会却让白酒感到有些遗憾,参会的厂商的确太少了。但即使人少白酒产业依然表现出了一些明显特点。笔者通过几天对糖酒会的观察和对部分白酒厂商的走访了解后做了一个总结:今年秋季糖酒会白酒产业总体呈现出了三大特点。通过这三大特点也反映出了今后一段时间白酒市场的三种走势:  相似文献   

11.
2004年,黄酒产业进入活跃期,但是三年后的今天,黄酒产业的发展再次陷入低谷。黄酒产业怎么了?黄酒企业下一步怎么走?作为操盘者的大型黄酒企业的领导层似乎也陷入了迷茫。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在黄酒产业比较活跃的三年里,财富效应吸引了一些业外人士涉足黄酒产业,其中不乏白酒和葡萄酒营销专业人士,他们对黄酒三年怎么看?对黄酒的未来怎么看?  相似文献   

12.
汪洋 《糖烟酒周刊》2006,(8):116-116
2005年6月23日,中国白酒IOEM论坛在泸州召开.会上泸州市委常委、副市长庭继岗宣布:泸州市政府将利用成熟的OEM模式和泸州老窖等10余家泸酒著名品牌的聚合力,在泸州打造一个中国最大的白酒OEM园区——泸州酒业集中发展区。据悉,在规划中的发展区总占地面积将达3000亩,一期规划500亩,将达到6万吨白酒的年综合生产能力。全部建成后,将达到25万吨白酒的年综合生产能力。该发展区将汇聚泸州酒业的品牌经营、专业技术、酒类OEM管理经验、人力资源等优势.最终在泸州打造出一个以白酒生产加工为枢纽、连接上下游产品配套产业的产业集群.最终形成多赢共赢的中国白酒原产地黄金经济圈,一个中国的“白酒波尔多”全貌展现在眼前。2006年1月26曰.发展区正式成立了“泸州酒业集中发展区有限公司”.至此发展区步入正规的公司化运作模式,泸州酒业集中发展区建设全面启动。  相似文献   

13.
五粮液一年一度的经销商大会于12月18日在宜宾召开,与往年不同的是,除了常规的奖励带来的喜悦之外,参会的经销商还各自怀着复杂的心情。因为2003年对于白酒行业和五粮液来说都是不同寻常的一年,是五粮液重新审视白酒产业格局,重新规划和调整企业战略的一年。  相似文献   

14.
于悦 《糖烟酒周刊》2007,(34):28-29
近三年来,白酒作为我国民族产业之一,整体呈现出了1998年以来少有的欣欣向荣的景象。传统名酒企业在快速发展,诸多区域品牌纷纷实施省外扩张,中高档产品的消费也开始急速扩大。[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产业集群竞争力不仅在提升企业竞争力、区域竞争力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且能带动产业集群的发展。四川省在白酒行业一直是楷模,四川省正在实施千亿白酒产业,打造中国白酒"金三角"战略。本文运用产业集群竞争力测度——GEM模型对四川泸州白酒产业进行产业竞争力测度,结果发现,泸州白酒产业集群竞争力在全国平均水平之上,但并未形成明显的竞争优势。最后,笔者提出提升泸州白酒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建议,为政府、企业改善管理决策提供相应的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6.
显而易见,当前白酒产业正在发生新的变化。今年以来,随着国家对商业贿赂治理和打击力度的加大,白酒行业中诸如买店、开瓶费等厂家常用的终端运作手段被遏制。面对已经变化了的形势,如何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又能有效启动终端、拓展市场,成为业界需要共同研究的课题。而创新白酒营销模式,自然成为此课题的核心。可以预见,未来谁最先找到这一“核心”答案,谁将推动白酒传统产业升级和引领白酒业营销潮流。  相似文献   

17.
白酒产业发展格局重构背景下,白酒产业产区化发展特征逐渐显现,这些特征表现为地理文化共同性、产业发展集聚性、内部效应溢出性.从成因看,消费升级驱动,政策环境驱动,协同创新驱动是其重要驱动因素.在发展路径上应解决白酒产区化表达,将产区整体作为产品、品牌,将其价值传递给消费者.  相似文献   

18.
张烨 《中国商论》2024,(7):139-142
数字经济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和作用日益凸显,为实体经济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白酒产业是贵州省的传统优势产业,也是贵州省的重要支柱产业,对贵州省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基于此,本文以贵州省白酒产业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贵州省白酒产业的发展现状,包括规模、水平和特色方面的成就,以及面临的人才结构不合理、区域发展不平衡、市场竞争激烈等问题。文章探讨了数字经济在贵州省白酒产业中的应用和价值,如促进产品创新、提高品质、改变营销方式等,并分析了白酒产业与数字经济的深度融合现状。同时提出了贵州省白酒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如2025年产量占全国10%以上,以及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包括数字化转型、创新驱动和集群化发展。最后,呼吁白酒产业尽快实现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品牌化、集群化、协同化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19.
过去5年内,中国白酒行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厂家和商家的经营心态和环境变得越来越恶化。整个白酒行业的经营游戏规则正在被改写。盛初认为:系统是静止的,而变化才是当前最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从2003年开始,盛初咨询对中国白酒行业的企业和经销商进行了主题为“酒类厂商经营成败奥秘”的专题研究。截至2005年,我们已经深入研究了以下问题并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相似文献   

20.
煤炭产业在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巨大的环境问题。作为资源整合主体的国有企业,不仅要重视经济利益,也要重视环境成本。文章结合煤炭生产的行业特点和环境成本的相关理论,从煤炭企业环境成本相关影响因素出发,提出煤炭企业环境成本管控措施,以促进煤炭产业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