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物质生产的目的是为满足人的生活需要,这是对马克思关于人生活的本源性决定人物质生产的目的性思想的重新解读.马克思的这一重要思想,是后发现代化中国实现由"生产型社会"向"生活型社会"转型的理论基础,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依据,更是我国实现由增长性发展模式向和谐性发展模式转变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2.
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过程中需要面对的根本性问题,更是全人类在可持续发展中有待解决的基础性问题.在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中,"道纪"所包含万物的普遍本质,从道家思想的立足点分析人和道的内在本质,从生态对"人"的反向作用,引导不同地区人群的生态观的反向生成,进一步揭示了人与生态的和谐发展构建"自然之道"的原始动力.  相似文献   

3.
马松玲 《辽宁经济》2007,(10):101-101
生态学与在传统室内空间运用绿色陈设有着密切关系,生态学是一门研究有机(包括人类)与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而室内环境则正是人类每天无法离开的生活环境,在朴素生态学思想的作用下,它又得到了新的发展。随着现代生态观念的不断深入人心和全民生态意识的增强,人们会更加以"人道主义"的伙伴式态度对待自然,让室内绿色陈设自然地体现合理的生态观,让两者达到和谐的统一。  相似文献   

4.
绍兴水乡景观的文化内涵在于其折射出的哲学意蕴:一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人生哲学,这主要折射出中国文化中儒家哲学重人生的一面;二是天人合一的自然哲学,这主要折射出中国文化中道家哲学重自然的一面.绍兴人既注重现实生活,尽量将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安排得有条不紊,努力保持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同时也重视顺应自然,过着一种自然闲适的慢节奏生活,努力保持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5.
本文开始通过对企业文化概念及起源的叙述,得出中国的管理历史比之西方的管理历史要长许多,并且比之西方管理更注重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发展。得出要想实现和谐发展,在建设企业文化过程中就要融于中国的人文精神并采取企业与社会的和谐,企业与自然的和谐,企业与员工的和谐的"三和"的企业文化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6.
"课型"理论与中文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课型"理论是当前教育改革大潮中涌现的一种教学理论,它是以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为核心、以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为宗旨的教学组织形式,不仅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符合素质教育的思想,而且探索了具体操作的方法模式.在中文教学中运用"课型"理论,既与中文学科特性相契合,又实践了"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的教育思想,并对中文教学改革提供了可借鉴的有益尝试.几种"课型"在中文教学中的实践探索,也是"课型"理论的实践、应用与推广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7.
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旨在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特质内蕴着人与自然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重视人与自然的互动同构,把"以人为本"作为出发点和归宿,追求人、自然和社会之间的动态和谐。因此,科学发展观之所以"科学"主要体现在其生态维度上。  相似文献   

8.
应该以什么样的伦理观念和休闲方式协调休闲经济与生态自然的冲突?那就是坚持"以人为本"贯彻科学发展观的精神,以人与自然的和谐为根本要求,积极倡导生态休闲方式,发展与自然生态和谐的休闲产业、合理建设"假日经济""文化经济"等,以此实现休闲经济与生态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9.
人与自然的和谐、协调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之一,人类在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只有坚持"两个尺度"的统一,才能达到这一和谐的要求。文章通过对"两个尺度"的标准和人类重视人的需要而忽视"物的尺度"的现实情况的分析,指出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坚持"两个尺度"的统一,有利于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0.
生态文明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保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是人类社会的两种基本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就是走向社会主义整体文明的过程。和谐社会是一种有层次的和谐.其核心层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它们之间虽然各自都具有独特的价值和功能.但是又紧密联系、相互作用.其中.体现着人与自然和谐之内容和程度的生态文明构成了整个文明系统的自然基础。  相似文献   

11.
"和谐"理念体现了当代社会对"以人为本"思想更深层次的认识和要求,对当前的人资源开发与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这要求我们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科学认识人的本质,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以社会伦理为价值尺度,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实行柔性管理.  相似文献   

12.
土瑶族群独具特色的生产生活方式、民间信仰和风俗习惯中包含着深刻的人本思想,土瑶人数百年来形成的顺应自然、均衡和谐、天人合一和适度节制等生存理念,与当代生态伦理学所倡导的热爱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交相辉映,绽放光彩.这些科学的价值理念是由于受到历史条件和自然环境条件的限制而无意识产生的,并在无意识中伴随着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世代延续至今.剔除夹杂于其中的贫困落后和封建迷信的因素,土瑶人的生产生活模式不失为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样板.为了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人人都应重视保护自然环境,在开发利用大自然时推行节制均衡,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生产力是一种生产"能力".它可以分为"自然"和"人为"两大类,前者是一种自然属性,后者是一种社会属性."生产力悖论"是指"人为"生产力盲目、非理性地发展;"自利"作为"自然"生产力的范畴,它是一种自然规律,是其他"人性假定"的基础,是第一性的;"人为"生产力的第一次反动是对自然本身的反动,而第二次反动是对其主体"人"的反动.人类制度的演化是一个"人为"生产力相对于自然和人自身的两次反动的逐渐修正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自然和人都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自然条件的差异直接影响社会生产分工、生产布局和生产发展方向,自然生态平衡发展决定人们采取与自然和谐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采取人与自然和谐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人的需要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人和谐发展决定社会的和谐发展。自然和人都以直接存在的形态支撑着社会。  相似文献   

15.
一、游牧经济中的协作行为 蒙古族游牧生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协作文化,对于畜群管理、草场利用、顺应自然、适应自然的活动中形成了人与自然的协作、人与人的协作、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协作和"人草畜"之间的协作行为.  相似文献   

16.
《中国西部》2006,(6):2-5
在精品社区中,如果说稀缺的自然景观与深厚的人文积淀是傲然屹立的躯体,那么独特的建筑、园林内涵则是一袭华美的外衣。既要顾及与周边环境风格的一致,又要保证建成后整个社区的统一性以及与居住者在个性上的契合性,注重生活基调的相融与提升,在充满现代时尚感的规划和人性化的设计让生活真正找到了诗意栖居。蓝谷地不管从规划设计、建筑设计到景观设计,无不体现出人与自然,自然与建筑,人与建筑的和谐统一。加之多个公共活动空间的打造,也增强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友爱,提升了居住的品质,享有自然和谐的高品质生活。  相似文献   

17.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战略举措.和谐是中华文化中最深层的内造精神,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和宝贵遗产.太极拳是在中国5000多年的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产生、形成、发展.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实施,太极拳练习时与人、自然、社会所形成的和谐与和谐社会的和谐是否有影响,该文梳理了习练太极拳时所追求的人与自然、社会及自身和谐,分析和谐社会之含义,论述太极拳和谐与和谐社会之和谐的相关性,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鼓励人们习练太极拳,达到修身、修心、养性的境界.  相似文献   

18.
大学校园规划中越来越注重人性化的设计,尤其注重现代设计中"场所感"的认同.强调人与环境有机共存的大学校园环境是现代生活的需要.在设计中应该强调人与环境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共同发展,应该从细微的设计中体现出对人性的尊重.  相似文献   

19.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拆迁问题已成为当前社会备受关注和争议的问题.面对拆迁带来的负面影响,城市发展究竟该何去何从.笔者认为应该坚持"和谐拆迁"的理念,从人与个人、人与社会的利益关系角度上来调和些矛盾,变"冲突"为"和谐",减少不必要的争端,从而创造一种积极的氛围,促进社会整体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0.
宋晋玲 《新西部(上)》2009,(9):171-171,164
在科学技术把人类的生存方式由"自然生存"提升为"技术生存"的时刻,令人担忧的是,科技的飞速发展也把新的灾难和恐惧带给人类,呈现出一些伦理道德难题.因此,我们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应更加重视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发展,更加重视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和子孙后代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