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利用各城市2013年相关数据,应用莫兰指数分析了长三角城市群城市消费的空间集聚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长三角城市群的城市消费在全局上存在空间集聚现象;在局部上,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方面,上海和苏州表现出显著的高-高集聚特征,而在城市居民人均全年消费性支出方面,上海、苏州和嘉兴表现出显著的高-高集聚特征,徐州、连云港、宿迁和淮安表现出显著的低-低集聚特征。  相似文献   

2.
基于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测算了黄河流域2011—2018年59个城市的土地利用效率,并借助面板模型实证分析了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黄河流域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各地区间差异明显,黄河上游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最高,中游次之,下游最低;从空间特征上看,黄河流域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空间分布上呈现高(低)集聚态势,黄河“几”字内部的城市土地利用效率较高;从影响因素上看,经济发展水平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之间存在先降后升的U形曲线关系,产业结构、人口规模、土地市场化和科技水平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有正向影响,环境规制则有显著抑制作用。各影响因素对黄河流域上游、中游和下游三个地区的影响存在差异。最后提出黄河流域应该兼顾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各地方政府应引进人才,加大科技投入,促进土地利用技术的改善,从而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3.
腹地依托是贸易中心城市崛起的一项重要条件,理清上海与长三角周边城市之间的贸易空间格局是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推进过程中的关键性命题.文章运用全局Moran指数和局部Moran指数对长三角16个城市的进出口空间相关性进行了测算.计算结果表明:长三角地区贸易整体发展具有空间集聚效应,以加工贸易为主导的贸易模式导致进口集聚效应大于出口集聚效应;长三角区域内部贸易空间集聚效应呈现多样化,上海和苏州呈现高-高集聚,但低-低集聚依旧是长三角地区当前最主要的贸易集聚类型;上海是目前长三角地区唯一一个时区域整体进出口具有空间辐射效应的城市,且辐射效应随着时间的推移正在不断增强;上海与宁波在带动长三角地区整体进出口发展层面不完全是纯粹的竞争关系;与此相反,随着南通港的全面启动,苏州却可能会对上海造成严峻挑战.  相似文献   

4.
文章以浙江省69个县域为空间观测单元,选取浙江省2007~2012年物流业相关数据;采用空间自相关研究方法,通过计算区位商指数,研究浙江省区域物流空间布局和空间集聚特征。发现:1.浙江省区域物流空间集聚特征比较明显,各个区域物流业集聚程度存在差异,物流业高度集聚区主要是杭州市和宁波市;2.全局Moran’s I指数分析发现,浙江省各县域物流业存在比较明显的空间自相关性。在文章的最后对所分析的内容给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5.
王承武  王庆 《开发研究》2020,(3):152-160
在分析中国省域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和城市化水平的基础上,利用空间计量模型,实证探讨两者的空间相关性及相互驱动效应。结果显示:(1)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与城市化的空间正相关性显著增加,空间分异态势明显,高集聚区向东南沿海转移,而低集聚区未发生明显变化。(2)全局空间范围内,城市化对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的驱动效应大于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对城市化的驱动效应。(3)局部空间范围内,二者相互驱动效应存在空间异质性,相互驱动模式可分为城市化强驱动型、城市化较强驱动型、相互较强驱动型、相互较弱驱动型、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强驱动型、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较强驱动型等6种类型,各类型空间分布具有明显块状集聚的空间特征。  相似文献   

6.
利用改进的博弈交叉效率模型和博弈交叉Malmquist指数模型,测算了2012-2015年中国28个制造业行业创新绩效。主要结论有:①从静态分析结果看,中国制造业创新绩效总体上比较低,且不同制造业行业的创新绩效差异明显。②从动态分析结果看,中国制造业创新的Malmquist指数处于负增长状态,而且有进一步下降的趋势。③中国制造业创新的Malmquist指数增长乏力的根源在于技术变化指数比较低。④不同制造业行业创新的Malmquist指数及其驱动因素差异明显。为此,需从技术进步水平提升、落后产能化解、行业创新资源配置方式优化等方面,进一步提升中国制造业创新绩效。  相似文献   

7.
将资源和环境因素同时纳入效率研究框架中,运用SBM模型以及Malmquist指数方法测度了2006—2013年14个城市的经济效率、全要素生产率(TFP),并将全要素生产率变动分解为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实现了TFP增长的动态分解。研究结果表明,大多数城市存在效率改进空间;当考虑资源环境约束时,城市绿色TFP较低,技术进步是推动绿色TFP增长的主要源泉,而技术效率的作用并不明显。在生产效率的核算中,如果忽略资源环境因素的刚性约束,有可能导致经济增长效率被高估,由此得出的政策建议会带有一定的误导性。  相似文献   

8.
营商环境可以衡量一个区域的竞争力和经济实力。运用全局熵值法对中国及各省域营商环境质量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利用探索性空间分析法(ESDA)对营商环境的时空特征进行探究。研究表明:我国营商环境呈逐年提升趋势,各省营商环境质量水平增速明显,但地区之间差异明显;经济环境与人力资本环境发展速度较快,市场环境稳步提升,科技环境处于较低水平但长期处于提高状态,基础设施发展稳定,但仍有待进一步完善与提高;营商环境省域之间的差距明显,研究期内整体呈东南高西北低,自东南沿海地区向内陆扩散递减;空间分布全局正相关性明显,而局部空间主要为LL集聚与HH集聚,地区间交互影响明显。综上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沪宁高铁对沿线城市旅游产业集聚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为测量沪宁高铁沿线主要城市2005—2013年旅游产业的集聚水平选取赫芬达尔指数和空间基尼系数,分析研究沪宁高铁开通前后沿线城市旅游产业集聚的变化情况以及相关行业产生的影响的差异化状况。研究发现:沿线城市旅游产业的集聚水平在2010年沪宁高铁开通后呈显著提升的态势;但沪宁高铁沿线城市旅游行业集聚水平所受影响差异明显;沪宁高铁沿线城市旅游产业的集聚程度在国内相对较高,增长速度较快;同时沪宁高铁沿线城市旅游产业的空间集聚程度较为不均衡。  相似文献   

10.
使用2001~2007年中国26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投入产出数据,传统的DEA方法与超效率DEA方法相结合,分析了中国城市效率的变化趋势和空间差异,重点探讨各种城市条件因素对城市效率的影响特征。结果显示,中国城市效率较低且空间差异明显,各城市效率类型不但统计特征十分明显,而且地域分布上存在很明显的集聚特征。各种城市条件因素通过影响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并进一步地综合作用于城市效率,并且表现出截然不同的特征。  相似文献   

11.
开展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本文以宜昌市为研究对象,从资源环境承载潜力、现有开发强度、经济发展潜力3个维度构建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灰色系统理论模型与Topsis模型评价当地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结果表明,宜昌市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值介于0.3901~0.5582之间,处于较高水平的区县较少;空间上存在较明显的集聚特征,高—高聚类分布在宜昌市中部核心城区,高—低聚类分布在夷陵区及点军区,低—低聚类分布在西南部区县,不显著区域主要分布在宜昌市的边缘县区;热点分析结果表明,宜昌市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向中间聚拢,中部成为开发热点区,同时也表明其整体空间集聚性较不均衡。  相似文献   

12.
蒋伟  刘牧鑫   《华东经济管理》2011,25(8):12-17
文章利用地理加权回归方法研究了FD I在长江三角洲城市的区位决定。传统的线性回归模型只是对参数进行"平均"或"全局"估计,而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进行的"局部"估计,能够反映参数在不同空间的空间非平稳性。研究结果发现劳动力成本、人力资本、市场规模、产业结构以及集聚因素是影响FD I分布的重要因素。各因素在不同城市的影响存在明显的空间变异。  相似文献   

13.
文章基于2002—2019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首先采用改进的区位熵测度各省份高新技术产业集聚水平,然后采用熵值法对各省域科技创新进行评价。通过全局Moran′s I指数检验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在此基础上建立空间计量模型检验科技创新在高新技术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中介效应。实证发现:各省份高新技术产业集聚与科技创新的分布情况具有很强的相似性;在3种不同的空间权重矩阵下,全局Moran′s I指数均显著为正,说明区域经济增长存在明显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通过中介效应检验得出,科技创新在高新技术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起中间传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以浙江绍兴市6个县(市、区)工业用地为研究对象,采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法和Malmquist指数模型,测度各地工业用地效率、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其时空特征,并构建回归模型研究工业用地效率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工业用地的区位特征明显区别于住宅、商服等行业,用地效率与工业用地管控、产业转型、投资结构、科技创新等紧密关联;地方政府供地和投资政策与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存在着较强关联性,工业全要素生产率提高主要依靠技术进步;经济发达地区城市工业用地效率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工业研发投入、工业企业规模、工业土地持有成本和工业行业集聚度。在此基础上,从实施技术驱动发展模式、改革土地出让方式、促进企业适度规模经营、推进产业有效集聚等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敦化市为研究对象,以行政村耕地质量指数为空间变量,采用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探究敦化市研究单元耕地自然等指数、利用等指数、经济等指数在空间分布上的集散程度及耕地质量空间差异性,并根据空间关联聚集图,进行耕地质量区域划分。研究结果表明,敦化市耕地质量在空间上呈现出空间正相关,具有较强的集聚性,HH型和LL型多以组团形式出现,HL型和LH型多以个体形式零散分布;从耕地质量差异化提升、精准化监测等方面提出保护举措,可为山地丘陵地区耕地质量保护和提升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6.
以海西经济区的144个县市为研究空间尺度单元,选取人均GDP等指标,利用因子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后结合ESDA分析其县域发展水平空间差异。结果表明:海西经济区县域经济发展在全局空间分布上具有较强的相关性,空间分布呈显著集聚效应,但在省域内分布不均衡,部分县市呈局部空间自相关,其中以温州市辖区为中心点呈现H-H型集聚,而围绕福建省的浙江省、江西省、广东省部分县域呈L-L型集聚,建议根据中心-外围理论以福建省为中心带动这些县域的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7.
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是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普遍现象。大量理论和实证研究表明,经济集聚可以促进经济增长获得动态效率,有利于一国经济的长期繁荣。通过国际比较发现,中国各行业的空间集中程度不高,城市规模普遍偏小且"均等化"现象明显,因而从政策上限制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是没有必要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地区差距的持续扩大不应归咎于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一些制度性的障碍应该在更大程度上为中国持续扩大的地区差距负责。因此,中国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点不应是控制经济集聚以达到总量意义上的地区平衡,而应把重心放在推进产品和要素市场的一体化、完善落后地区的教育和医疗制度等方面,以实现人均意义上的地区平衡。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速有所下降,但各个城市在经济下行压力下的表现并不相同,本文从人口集聚的视角研究城市经济韧性。首先利用空间均衡模型分析集聚如何影响生产率进而作用于城市经济韧性,在此基础上建立长差分模型识别集聚和城市韧性的关系。研究发现:集聚不但有助于提高城市抗冲击的能力,也能够提升城市经济恢复的能力以及冲击后状态转变的能力;与经济下行时期相比,经济调整时期集聚与城市韧性的关系更为密切;市场需求效应、高技能劳动力的流入及知识溢出是集聚影响城市韧性的主要途径;集聚效应存在空间异质性,集聚对全国总体经济韧性有明显影响。本文研究表明,促进人口集聚是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增强城市韧性的有效举措。  相似文献   

19.
本文运用非参数的Malmquist指数法.研究了2003-2006年中国家电业的生产率水平及其动态变化.把Malmquist指数分解为技术变化和效率变化两部分。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家电业的Malmquist生产力指数逐年增长.主要是由技术进步导致的,来自效率改善的贡献较小。  相似文献   

20.
本文基于2003~2011年浙江省69个县城的经济数据,运用变异系数、泰勒指数、探索性空间统计等方法,从时空全局和局部角度测析经济总体格局、人均GDP增长、空间集聚度等.研究结果表明:(1)浙江省区域经济差异逐年增大,城乡间收入不平等性呈逐年上升趋势;(2)县城经济存在显著的正空间关联,且呈现先扩大后缩小的态势;(3)浙江省经济发展的空间分布呈现明显的地带性,其中经济“高-高”型县城主要集中在东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