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0 毫秒
1.
本文在考虑能源与排放因素的基础上,测算并分解中国36个工业行业基于绿色增长的技术进步,分析了工业节能减排的转型特征。以此为基础,采用面板技术实证分析技术进步对节能减排的非对称影响。结果显示,工业能耗与排放具有明显的行业异质性,高能耗与高排放强度行业节能减排潜力巨大;技术进步对节能减排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其中科技进步的贡献最大,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次之;能源消费结构对减排具有重要影响,在减排政策中应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2.
运用全局DEA模型测算中国36个工业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并将其分解成技术进步效应、纯技术效率变化效应和规模效率变化效应,从多个行业异质性视角对效率增进、技术进步及能源相对价格对工业能源强度的影响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效率增进、技术进步及能源价格对工业行业能源强度存在显著的异质性影响,效率增进比技术进步对工业能源强度下降的促进效应更强,能源相对价格提高显著促进高能耗行业能源强度下降,显著推动传统采矿行业能源强度上升,对劳动密集型的轻工行业能源强度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3.
采用面板误差修正模型对广西14个地域的工业增加值与工业能源消费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当前广西的工业发展对能源具有较高的依赖性,应当统筹好协调工业化发展与节能减排的关系、加快发展清洁能源、加大研发投入降低工业能耗;工业能源的利用存在显著的地域差异性,老牌地市因具有良好的政治、经济或自然禀赋其工业化起步较快,能源利用效益也相对较高,政府在制定广西经济发展战略时应注意考虑工业化发展的地域差异性和空间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能源对中国工业化时期经济增长的贡献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构建了包含能源的三要素经济增长核算模型,估算了1952~2012年及不同阶段能源等要素的产出弹性,能源等要素和技术进步对我国工业化时期经济增长的贡献。研究表明:能源产出弹性和能源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仅次于资本,远高于劳动力要素;两要素经济增长核算模型中劳动和资本的产出弹性及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相当部分应归功于能源,能源消费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是技术进步的体现;包含能源要素的经济增长核算,能更好地揭示经济增长的源泉,反映不同阶段工业化程度和社会经济体制变化。  相似文献   

5.
要素替代弹性、有偏技术进步对我国工业能源强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要素替代弹性和有偏技术进步视角分析我国工业能源强度,通过采用标准化供给面系统方法,对1994~2008年工业行业数据进行实证估计,确定不同类型行业资本、能源与劳动的嵌套CES生产函数结构。结果表明,多数行业的技术进步是资本、能源偏向型技术进步,这是因为在多数行业内,资本和能源表现为互补关系。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分析有效资本、有效能源和有效劳动在特定要素替代弹性条件下,通过影响能源份额进而影响能源强度的作用机制,并利用工业行业数据刻画这3种有效要素对能源强度的动态影响。  相似文献   

6.
在“双碳”目标背景下,选取生产性服务业作为研究对象,基于空间视角分析产业集聚特征及对碳强度的影响,旨在探究推动碳达峰的产业结构调整机制与实施路径。结合经济学理论分析生产性服务业影响碳强度的机理,并基于改进的STIRPAT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碳强度存在时间上的累积效应和空间上的集聚效应;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碳强度的影响具有空间溢出效应,且方向与对本地的影响相一致;专业化集聚短期内可降低当地碳强度水平,而多样化集聚的影响则是长期性的;各细分产业的集聚影响存在异质性,集聚程度越高的产业对碳强度的抑制效果也越强。此外,技术进步和政策冲击分别在短期和长期起到降低碳强度的作用。基于此,进一步提出优化低碳治理的区域协同机制,制定长效、可持续性的低碳治理策略,以及以技术创新与政策规制作为双轮驱动等政策性启示。  相似文献   

7.
四川是我国天然气消费最成熟的地区。我们根据2002年、2005年、20007年四川省各产业产值及其消费各种能源的相关数据,编制实物价值型能源投入产出表,建立能源投入产出模型,分析四川天然气的直接能耗和完全能耗;在此基础上,采用因素分解法,将天然气能耗变动因素分解为能源强度变化、产品技术变化和最终需求变化等三方面,从而找出影响四川天然气能耗强度变动的原因,准确揭示四川天然气能耗强度变化与四川各产业发展的关联。  相似文献   

8.
资源、能源短缺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越来越凸显,研究能源价格、能耗强度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对我国经济转型至关重要。本文运用动态计量经济方法中的VAR模型,实证分析我国经济增长、能源价格和能耗强度之间的内在关系。研究结果显示:长期而言,能源价格的上升对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有着显著正向影响;经济增长对能源价格的上升有着显著的推动作用;能耗强度的下降伴随着人均实际GDP的上升。实证结果也表明,充分发挥能源价格杠杆的调节作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实现经济结构转型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9.
提高能源效率与经济结构调整的策略分析   总被引:49,自引:3,他引:49  
新型工业化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要求降低能源强度(单位产值消耗的能源量),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本文首先对能源效率、节能的内涵进行界定,从能源物理效率、单位产值能耗、单位产品能耗等方面分析了我国能源效率的现状特征,以及与先进能源效率水平国家的差距,基于产值能耗与经济结构调整关系的分析,提出了降低能源强度的主要策略。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选取2010—2021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落实“能耗双控”目标对高耗能企业创新策略的影响及其后果。研究结果显示,为应对“能耗双控”目标下的环境规制要求,高耗能企业仍然主要采用技术引进的方式实现技术创新。整体上,高耗能企业会缩减自主研发投资,并加大技术引进力度,且后者是前者的格兰杰原因,技术引进对自主研发存在挤出效应。同时,坚持自主研发的企业,其经济和环境效益均显著优于依赖技术引进的企业。这说明自主研发可以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间取得更好的平衡。进一步的研究结果显示,相较于非国有企业,国有企业受双控政策的影响程度更小;相较于经济欠发达地区,位于经济较发达地区的高耗能企业会较小程度地减少自主研发投入,技术引进投入的增加程度较大。  相似文献   

11.
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业节能减排是重点突破领域,供给侧改革是重要抓手。为探讨供给侧要素影响京津冀工业能源强度的区域异质性,利用2000—2017年京、津、冀三个区域的时间序列数据,分别构建工业能源强度与劳动生产率、投资强度、能源消费结构、科技创新、环境规制等供给侧要素间的岭回归分析模型,进而运用通径分析法揭示各要素间的内在机理,总结供给侧要素影响京津冀工业能源强度的异质性效应。结果表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对降低京津冀工业能源强度起促进作用;投资强度的上升对京津的影响微弱,但对河北省起抑制作用;能源消费结构的改善对京津起促进作用,但短期内对河北省起抑制作用;科技创新对津冀的贡献显著,但对北京市的边际效应较小;环境规制强度的上升对京津起抑制作用,但对河北省的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12.
选取中国各省市2007—2010年面板数据对工业企业异质性特征与地区碳排放强度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工业企业的规模和技术水平对碳排放强度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从业人员规模对碳排放强度具有正向作用,而企业效益与碳排放强度关系不显著。进一步研究后发现,企业规模和技术水平通过降低能源排放强度、产生减排效果来降低碳排放强度;单位工业企业从业人员的减少可以降低能源消耗强度和能源排放强度,通过节能与减排双重方式降低碳排放强度;工业企业效益提高了单位资产期望经济产出,没有很好地抑制非期望碳排放产出,无法降低碳排放强度。  相似文献   

13.
基于2013—2019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从市场生产端与消费端构建数字经济碳减排的理论框架及传导机制。研究发现:数字经济能够显著降低碳排放强度,实现碳减排效应,且经过内生性与稳健性检验后结果依然显著。在数字经济的三个子维度中,信息化发展、互联网发展对碳减排都存在显著的促进作用,但数字交易发展的碳减排效应并不显著。数字经济对碳减排的影响存在异质性,数字经济的碳减排效应在东中部、高市场化程度和高创新创业水平的地区更加显著。机制分析结果表明,数字经济能够通过推动生产端的产业结构升级与消费端的消费结构升级来降低碳排放强度。这对实现绿色低碳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4.
全球价值链下江苏计算机产业升级路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目标是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以及生产国际化的条件下,应如何发挥加工贸易在新型工业化下的战略作用,促进加工贸易进一步扩大规模、加长产业链、提高本地采购率、加快技术进步与产业升级,从而充分发挥跨国公司的技术外溢效应,带动当地相关产业的技术进步与产业升级,提升江苏计算机产业竞争力。然后,对全球价值链理论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及其对江苏OEM企业与产业集群嵌入全球价值链实现产业升级方面的启示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低碳经济背景下的中国能源结构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世界各国强化节能减排、走低碳经济之路,新的大规模的能源革命必然到来。随着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我国面临着能源结构不尽合理,能源利用效率低下,能源与资源、环境和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能源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瓶颈"之一。因此,能源结构的优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必须从国情和能源实际出发,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调整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推动能源多元化发展;建立合理的消费模式,大力推动节能减排、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大力推进科技进步,为建立高效、清洁、低碳型能源工业体系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6.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华晓峰 《价值工程》2010,29(7):81-82
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虽然在《京都议定书》中没有规定我国的减排任务,我国仍以对全球气候变化负责任的大国姿态,积极制定并实施了减缓碳排放的国家对策和开展重要议题讨论研究,并取得了重要进展。但是,我国在资源禀赋、工业化阶段和技术条件上对发展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有很大的障碍,为此本文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尤其是应该加大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的研发投入,当然这些要构建符合低碳经济发展的投融资机制。  相似文献   

17.
一种能源消耗强度影响因素分解的新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能源消费各影响因素对能源消费的影响程度是降低能耗节约能源的基础。能源消耗强度影响因素分解是测度能源消耗强度影响程度的一类方法,对这类方法的研究和应用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提出了一种能源消耗强度影响因素分解的新方法,该方法分别利用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法和投入产出法的优势,在完全分解交互项的同时,充分考虑部门之间的消耗及产品结构变化等特点。通过将此方法用于中国能源强度影响因素分解的结果证明,该方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分解方法。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利用中国30个省区市2000~2009年的数据考查FDI技术溢出效应、环境规制强度对工业技术进步的影响,同时估算了环境规制强度对FDI溢出效应的工业技术进步边际效应的影响,结果发现FDI溢出效应阻碍了各地区工业技术的进步,加强环境规制有利于各地区工业技术进步,而且环境规制对促进FDI溢出的边际效应存在显著影响。另外通过对各地区工业进行国有企业、私营企业以及"三资"企业分组后,发现环境规制强度对促进技术进步、FDI溢出存在异质性影响。  相似文献   

19.
In this paper, we respectively decompose and study different effects of technological progress on carbon emissions in China based on the combination of the logarithmic mean Divisia index method, the Solow residual model, and spatial econometrics. Furthermore, we propose an improved approach to estimate the rebound effect index. By comparing the different effects of technological progress on carbon emissions, our results indicate that China's overall domestic technological progress reduced its carbon emissions over this period. As for the rebound effect index, the estimated results are higher than in previous studies because of the spatial rebound effect, which was ignored by previous studies. Regionally, although the eastern region had high rebound effects, the western region is at the greatest risk from the rebound effects. Finally, we present specific environmental policy proposals for China'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ased on empirical results.  相似文献   

20.
关于发展低碳经济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红芳 《价值工程》2010,29(21):179-179
为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科学发展,人类必须转变目前的生产方式,生活消费模式,发展低碳经济。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