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青海省耕地后备资源特征及限制开发利用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摸底耕地后备资源是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的基础,探明耕地后备资源开发潜力可以为政府部门保障基本农田和国土整治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限制性因子”评价法,综合分析了青海省耕地后备资源开发的宜耕性与限制性。[结果](1)青海省耕地后备资源总量较少,面积为381万hm2,约占全省现有耕地的640%; (2)集中分布于北部的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和海南藏族自治州; (3)主要以其他草地和沙地两种地类为主,分别占耕地后备资源总量的8689%和540%; (4)从开发的限制性因素分析来看,青海省耕地后备资源总体质量差,加之极端的气候条件,频繁的自然灾害,以及欠发达的社会经济条件,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难度较大。[结论]青海省耕地后备资源总量较少并且分布较集中,开发利用潜力不大; 该区域宜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明确功能区划和适度开发耕地后备资源。  相似文献   

2.
怎样引导农民奔小康1、兴办特色农业。瞄准市场行情,调整产业结构,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特色农业,以优取胜,以效益为目标,这样才能让农民在市场经济的海洋中站稳脚根,立于不败之地。2、大力发展“一村一品”,集中连片形成规模效益。“一村一品”集中连片可以...  相似文献   

3.
“一村一品”是农村市场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产物,是对以村为基本单元的农业和农村经济专业化、规模化发展模式的一种表述。发展“一村一品”是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专业化、规模化的要求,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的重要途径。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一村一品”正成为我国村级经济的主体,我国“一村一品”逐渐形成规模。在东部地区出现了大量的二、三产业和外向型农业专业村镇,中西部地区也出现了许多种养业等专业村镇,其专业化和规模化程度都已达到相当高水平。今后几年是我国“一村一品”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尤其是建设…  相似文献   

4.
一村一品成规模。北京市平谷区位于燕山山脉,是我国适宜大桃栽培的北限。平谷大桃最早起源于大华山镇后北宫村。目前,全区有11个乡镇的120个村以大桃为主导产业,实现了“一村一品”,现已形成白桃、油桃、黄桃和蟠桃4大系列、主栽品种40多个。  相似文献   

5.
[目的]在探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内涵的基础上,构建一套包括产出高效化、业态多样化、服务社会化、生态绿色化、城乡一体化5个方面15项具体指标的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揭示北京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区域分异特征。[方法]利用熵值法确定各指标权重,作为典型的客观赋权法,熵值法依据各项指标观测值所提供的信息的大小来确定指标权重,可有效反映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之间的变化规律,实现客观、真实地评价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结果]北京市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较好,但一级指标间发展水平差异较大; 北京市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呈明显的梯度差异,以昌平—顺义—通州一线为轴,向南北两侧逐渐降低,北部整体好于南部的分布特征; 各区县内部不同指标间呈现差异化发展的现象。[结论]提出了推动北京市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政策建议:(1)高水平阶段区县可供利用的农业资源种类、数量、质量等分布均衡且充沛,农业生产经营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也处于较高发展阶段,此类区域应吸引社会资本进入农村、进入农业,引领北京市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2)较高水平阶段区县区位优势明显,农业农村支持支撑条件较好,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形成独具特色的优势产业和区域品牌; (3)较低水平阶段区县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以及社会化服务体系等发展一般,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相对缓慢,该地区应在保持各自优势方面的前提下,加大薄弱环节投入; (4)低水平阶段区县属于传统的经济发展滞后区域,农业自然条件相对较差,社会发展程度较低,市场化程度较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需要外部资源支持。  相似文献   

6.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按照国内外市场需求,积极发展品质优良、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优势农产品.推进“一村一品”,实现增值增效。“一村一品”首次被提到了农村工作全局的议事日程,令人振奋。  相似文献   

7.
[目的]政府出台的“粮改饲”结构调整、种养结合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针对种植业与养殖业供给侧结构问题提出的重大决策。[方法]文章在“粮改饲”策略实施的基础上,以养殖业为切入点,根据京津冀冀北张家口市万全区与塞北管理区的实地调研数据,实证分析“粮改饲”策略实施前后的效益,[结果]按照种植饲草饲料的规模计算,奶牛养殖主体实施“粮改饲”后比“粮改饲”前节省成本910元/667m2,按照奶牛消耗青贮玉米量计算,养殖企业可以节省成本1 820元/(头·年); 而养殖规模较大经营主体的效益明显高于规模较小经营主体的效益,[结论]得出实施“粮改饲”降低了养殖业成本,提高了养殖业规模效益的结论,并提出对策建议:从农牧业供给侧入手,引导耕地流转,扩大种养业结合经营规模; 从农牧业产业各环节切入,延长产业链条,融合发展“产加销”; 依据区域资源特征,创新粮草轮作模式; 依据饲料饲草种植主体规模进行“粮改饲”补贴。  相似文献   

8.
6月29日,北京市延庆县康庄镇第四届西瓜节在北京市延庆县康庄镇西红寺村举行。现场主要展示的品种有当地的招牌“铁西瓜”、精妙绝伦的“盆景西瓜”、由中国农科院研发的新品种、黄皮红瓤的西瓜“太阳雨”等。  相似文献   

9.
本刊讯 为了推进各地发展“一村一品”,促进产业强村富民,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产业支撑,农业部日前召开发展“一村一品”联席会议第一次会议,建立了发展“一村一品”联席会议制度,明确了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及其职责分工、联席会议议事规则、联席会议办公室工作规则,为发展“一村一品”奠定了良好的制度基础和工作机制。  相似文献   

10.
我国农村开展“一村一品”活动已经有20多年的历史了,农业部历来重视推动“一村一品”活动逐步向纵深发展,2005年,推进“一村一品”写进了中央的1号文件,今年,农业部围绕一村一品,在1万个村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经过多年的发展,星星之火般的“一村一品”活动,现在已呈燎原之势。农业部部长杜青林6月25日在全国发展“一村一品”经验交流会议上表示,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一村一品”正成为我国村级经济的主体,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编者按]  相似文献   

11.
列于“江苏新农村建设十大工程”之首的是高效农业规模化工程。发展“一村一品”是促进高效农业规模化工程的重要抓手和重要载体。围绕“到十一五期末,每个县形成一个规模的高效农业产业,全省高效农业种植面积实现翻番”的目标。姜堰市将从六个方面打造“一村一品”。努力使高效规模农业种植比例从现在的18%发展到30%以上。  相似文献   

12.
[目的]弥补竞争力与驱动力同时对某一区域休闲农业产业集群的研究不足,以期为休闲农业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方法]分别构建河南省休闲农业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与驱动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AHP)计算各指标的重要值,据此权衡河南省休闲农业产业集群竞争力及驱动因素。[结果]竞争力分析表明:经营管理水平>产业规模>可持续性>农业旅游资源,是构成河南省休闲农业产业集群竞争力的主体因素;驱动力分析表明:居民旅游需求>经济利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农户土地流转,是构成河南省休闲农业产业集群驱动力的主要因素。[结论]虽然河南省休闲农业产业集群的基础条件较好,但集群竞争优势不明显,潜力空间巨大;河南省休闲农业产业集群发展内部驱动力高于外部驱动力,但旅游需求、社会经济水平等外部因素仍然影响巨大。  相似文献   

13.
一、深化认识,切实把发展“一村一品”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战略举措“一村一品”是农村市场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产物。它是对以村为基本单元的农业和农村经济专业化、规模化发展模式的一种表述。市场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的推进,要求经济发展走专业化、规模化的路子,以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这是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一村一品”正是适应这一规律逐步发展起来的,并成为各国加快农业和农村建设与发展的重要举措。我国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一村一品”得到持续快速发展。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随着改革…  相似文献   

14.
打造"一村一品"推进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大力推进“一村一品”的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者在对“一村一品”柑橘专业村——洋畲村进行深入全面调研的基础上,总结出了洋畲村发展“一村一品”的经验与体会,即应用区划成果,发展柑橘生产;政策引导,资金扶持;创立品牌,增强竞争力;重视培训,提高科技含量,组建协会,促进增产增收。  相似文献   

15.
遵义县高坪镇定军村“大集中、小分散”发展庭院经济,已向“一村一品”迈出了可喜的一步。这个村规模发展芭蕉芋生产与加工独具特色,效益较好。 小分散与大集中相结合 据调查,完全的“小分散”曾经制约定军村庭院经济的发展。这个小村多数农户有竹林院,但属自产自用商品量不多,形不成产业优势。近年来种植折耳根,虽在围庄、窝园两组有6农户庭园种植,也未形成规模生产与效益,更淡不上成为小区域经济的当家产业。他们也曾组织村、组三部去贵阳市乌当区考察,原打算发展水  相似文献   

16.
天津市美丽乡村建设模式及效益评价体系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美丽乡村”建设是全面推进现代化农业发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归纳天津市“美丽乡村”建设模式,构建效益评价体系,并对乡村建设效益进行评价,以期为实现该市乡村建设奋斗目标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通过调研天津市乡村发展现状,在归纳总结该市乡村建设模式的基础上,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综合加权法,从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3个层面构建了美丽乡村建设效益评价体系,并对“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实施前和2016年的建设效益进行评价。[结果](1)天津市乡村建设模式可分为4种类型,分别为休闲旅游、文化传承、高效农业和环境整治型,涌现出了一批各具特色的典型村落,发展较为迅速。(2)从启动美丽乡村建设项目止2016年,该市乡村建设取得了明显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评价分值相比项目实施前分别提高了6513%、4167%和3621%,综合效益评分提高了50%。[结论]天津市美丽乡村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其他村庄在建设过程中,可参考已建设成型的典范,因地制宜,选择适合规划的发展模式。已建设成型的村庄发展空间还很大,仍需不断缩短城乡差距,推动美丽乡村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一村一品:在一定区域范围内,以村为基本单位,按照国内外市场需求,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传统优势和区位优势,通过大力推进规模化、标;位化、品牌化和市场化建设,使一个村(或几个村)拥有一个(或几个)市场潜力大、区域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主导产品和产业,从而大幅度提升农村经济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的农村经济发展模式。而“一村一品”运动,就是一个村子的居民,  相似文献   

18.
大力发展“一村一品“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一、发展“一村一品”是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2002年以来,我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三个基地、一个后花园”的战略定位,按照“山上办绿色银行、山下建优质粮仓、水面兴特色养殖”的结构调整思路,“希望在山、潜力在水、重点在田、后劲在畜、出路在工”的农民增收重点,大力发展“一村一品”,取得了可喜成效。据统计,从2002年实施“一村一品”以来,全省发展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200家,形成有产业特色的专业村近2000个,带动近百万农户从事“一村一品”生产,农民从中获得纯收入占家庭年经营收入的80%以上。(一)在主导产…  相似文献   

19.
《农民科技培训》2007,(8):46-46
日本大分县是“一村一品”的发源地。“一村一品”概而言之.就是一个村的居民.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优势,因地制宜,自力更生,建设家乡,发展农村经济的活动。“一村一品”工程的深刻内涵是:除了开发特色产品以外.还创造与发展代表每个地区的观光项目以及文化活动,并且把这些活动培育成在国内外受欢迎的“作品”,加深人与人、乡村与城市、  相似文献   

20.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发[2010]1号)关于“推进一村一品专业示范村镇建设”的要求.近日农业部认定北京市密云县穆家峪镇庄头峪村等322个村镇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名单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