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客观认识土地利用的空间配置对水资源空间变化的影响,揭示区域特殊的水土耦合关系,为流域水土资源合理利用提供重要的科学决策依据。文章利用1978、1987、2000和2005年土地利用类型图、土壤类型图和1970~2006年气候数据,基于SWAT模型,模拟了永定河流域的1981~1991年的月径流变化情况,并对模拟的结果进行了精度评价,在设定保持前一期气候不变情况下,根据不同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情景,模拟了径流过程,分析了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对平均流量的可能影响程度,结果表明:模型模拟结果精度已达到了模型应用的要求精度,而对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对水文影响研究中,1970s~2000s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对径流的可能影响程度最大,为23.33%,1980s~1990s影响程度最小,为9.69%,气候变化对流域的水文的可能影响程度达到了75%以上。总体看来,土地利用对流域的水文过程影响程度较低,制约水文变化的主要因素是气候。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建立与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相适应的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理论基础与技术规程。[方法]引入生态位适宜度模型评估土地利用多功能适宜度,运用三维魔方分类方法划定土地利用多功能分区。[结果]洱海流域土地利用多功能适宜性水平差异显著,适宜生态服务、农业生产和城镇发展的土地面积分别占流域国土面积的9338%、7017%和6931%,其中适宜城镇发展用地环洱海集聚分布、适宜农业生产用地在流域中北部连片分布、适宜生态服务用地围绕流域环状分布; 将洱海流域国土空间划分为城镇空间、农业空间和生态空间,三大空间占比分别为769%、2433%和6799%; 城镇、农业和生态空间功能分区与现状土地利用结构吻合度高达7196%,其中城镇空间、农业空间和生态空间吻合度分别为6384%、5943%和9262%。[结论]土地利用多功能适宜性综合评价体系及其土地利用功能分区符合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设要求,符合洱海流域实际,能够为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提供理论借鉴、为洱海流域国土空间优化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全国秸秆堆沤肥料化利用量、秸秆新型能源化利用量、农户秸秆直接燃用量、秸秆新型产业化利用量进行系统估算,并结合问题分析和发展需求,提出进一步提升我国秸秆离田多元化利用水平的策略,以期为国家秸秆综合利用提供决策支持。[方法]以全国“十二五”秸秆综合利用情况终期评估结果为基础,通过实地调研和文献分析,对全国秸秆离田利用量进行估算和分析。[结果](1)2015年,全国秸秆离田利用总量为346亿t,占全国秸秆已利用量的4799%; (2)全国秸秆饲料化利用量为169亿t,占秸秆离田利用总量的4884%; (3)全国秸秆堆肥利用量约为1 400万t,其中工厂化堆肥利用秸秆量约为400万t; (4)秸秆新型能源化利用量约为2 000万~2 400万t,农户直接燃用秸秆量约为085亿t; (5)全国秸秆新能源、工厂化堆肥、原料化等新型产业利用量约为048亿~052亿t,占秸秆离田利用总量的1224%~1337%。[结论]未来,我国秸秆离田多元化利用应建立新型的农牧结合制度和具有中国特色的多元组合施肥制度,打造以废弃秸秆为主要消纳对象的秸秆产业化体系,并努力提高秸秆打包离田机械作业质量和秸秆新型产业高值化利用水平。  相似文献   

4.
[目的]刚察县草地资源丰富,是青海省环湖重点牧区之一,文章利用遥感技术对刚察县草地生物量进行了遥感估算,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其载畜平衡状况,以期为刚察县草地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和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利用2016—2018年刚察县的遥感数据、地面样方调查数据进行生物量估算,并利用牧业统计数据计算载畜平衡指标,在此基础上分析其载畜平衡状况。[结果](1)指数函数可以较好地模拟NDVI与生物量之间的相关关系,指数方程为:y=60137e093x(R2=066)。(2)2015年植被生物量较2010年有所增加,而2018年平均生物量较2010年持平,这一特征主要与气候和降水条件有关,2018年降水量较少、气候较干旱。2015年冬春草场生物量较2010年基本持平,2018年较2010年有下浮下降; 2015年和2018年夏秋草场比2010年均有小幅提高。(3)基于遥感估算的草地生物量结果和刚察县的补饲情况进行了草畜平衡情况分析,结果显示,2010年超载率为2308%,为超载; 2011年超载率为511%,2015—2017年分别为602%、690%、929%,均为草畜平衡。[结论]草畜平衡政策实施后,刚察县在减少草原可利用面积后,通过补饲减缓了天然草场的载畜压力,天然草场基本达到草畜平衡,有利于该区域草地生态环境的恢复和保护。  相似文献   

5.
[目的]蒸散发是影响陆地和大气系统能量交换过程的关键因素,也是评价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指标。文章运用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 MOD16A2和MOD13A1)产品数据,并结合中国气象数据共享网的气象数据,估算了2008—2017年呼伦贝尔植被的蒸散发量,并在年度和季节两个时间尺度开展了植被蒸散发时空变化分析。[方法]运用变异系数(CV)和突变检验法(Mann Kendall),研究2008—2017年呼伦贝尔地区年际和季节蒸散发时空变化趋势。使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对呼伦贝尔地区季节尺度的蒸散发与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各气象要素进行相关分析。[结果]2008—2017年呼伦贝尔地区蒸散发呈上升趋势,蒸散发值较大的月份为3月、8月和11月,蒸散发主要集中在5—10月份。变异系数的空间分布较均匀,平均变异系数为038,变异系数变化幅度较大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呼伦贝尔北部,CV值均在1~265。CV变化幅度较小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呼伦贝尔中部和南部,CV值在041~084。从年际变化趋势来看, 2013年为一个蒸散发突变年; 根据呼伦贝尔月份变异系数的计算,从1—12月变异系数幅度变化较大,说明呼伦贝尔ET变异剧烈。呼伦贝尔月份平均CV值是1,草原区的CV平均值是096,森林区的CV平均值是104,农区的CV平均值097。植被蒸散发与气象要素关系分析表明:蒸散发与气温、水汽压、NDVI、降水、日照时数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结论]2008—2017年呼伦贝尔地区蒸散发总体呈上升趋势,从整个季节变化来看,蒸散发起伏变化趋势明显,波动变化较大。从空间分布上来看,总体表现为呼伦贝尔南部的蒸散发大于北部。蒸散发主要集中在4—10月份,多年的低值出现在5月。不同区划类型平均蒸散发量由大到小依次为草原区>农区>森林区,全区的蒸散发变化趋势与农区变化趋势较为一致。正相关性强度依次为气温>日照时数>NDVI>水汽压>降水>风速。  相似文献   

6.
[目的]海河流域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最为活跃地区之一,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通过研究海河流域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机制,为优化海河流域土地利用规划和土地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ArcGIS和SPSS软件等工具,通过空间分析、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应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并结合经济社会和自然驱动因子,探索了1990—2015年海河流域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和驱动机制。[结果](1)1990—2015年海河流域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为耕地、林地、草地,其中建设用地面积变化最为显著,变化率达到3683%; 面积占有率由667%上升到913%。(2)1990—2000年林地、草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耕地变化显著, 2000年之后变化幅度减小。不同时间段内,海河流域各种土地利用变化速度基本上具有一致性。(3)从空间上看,北京市的建设用地由中心向外扩张,渤海湾沿岸建设用地扩张明显。草地、未利用土地和耕地面积均呈下降趋势,其中未利用地减少幅度最大,面积下降了1607%。(4)1990—2015年耕地是转出面积最多的土地利用类型,主要转出为建设用地、林地。(5)从驱动机制来看,导致海河流域土地利用方式和目的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为社会经济发展(GDP)、人口增长,其次为气候变化,主要是降水和温度的变化。[结论]1990—2015年该流域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导致了土地利用类型的显著变化。国家施行的经济、生态政策对海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造成一定影响。该时期土地利用变化格局是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共同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文章利用统计年鉴和发展报告数据,研究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发展区际差异,分析影响我国区域农产品对外贸易发展差异的因素,为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区域协调发展提出对策建议。[方法]通过豪斯曼检验,选择固定效应模型,利用Stata151软件对影响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发展区际差异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总体规模不断扩大,各区际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额不断增加。山东省、广东省等东部地区是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大省,西藏自治区和青海省等西部地区农产品进出口贸易规模较小。东部地区农产品贸易额和增长速度明显快于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结论]我国区际农产品对外贸易发展不均衡,地区之间发展差距较大,呈现出渐进向东部地区转移并相对稳定的空间演进态势。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发展区际差异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引进外资水平、科技投入水平和地区物流状况等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新疆农业生产效率地区差异及影响因素。[方法]文章基于新疆2004—2015年的面板数据,使用非期望产出的Super SBM测算新疆各地区的农业生产效率,随后使用Theil指数分解和GMS邓氏关联模型对新疆农业生产效率的地区差异和外部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北疆、东疆、南疆的效率得分均值分别为0943、1059、0854; 新疆农业生产效率Theil指数呈上升趋势; Theil指数区域贡献率中区域内差异逐年下降,区域间差异逐年上升,区域内差异中北疆Theil指数区域贡献率最大; GMS邓氏关联模型得出的外部影响因素排序为城市化水平差异、人口密度差异、财政支出分权差异、产业结构差异、教育水平差异。[结论]调整农业财政分配比重,积极引进高新生产技术; 增强区域内外互动,挖掘区域潜力,高效率地区进行辐射带动,扩大农业产业目标市场; 加快城市化建设,优化农业布局,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素质。  相似文献   

9.
[目的]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是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以疏勒河、黑河、石羊河、黄河上游、嘉陵江5个流域为评价单元,研究2001—2016年甘肃省的流域农业水土资源配置效率的趋势、分析其主要影响因素,并基于不同流域农业生产投入及其冗余状况对生产效率提升途径进行探索。[方法]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中的BCC和CCR模型分析该省农业水土资源匹配特征,并利用Mann Kendall法进行趋势检验,最后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探究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1)2001—2016年甘肃省农业水土资源利用综合效率、技术效率、规模效率总体走向呈现上升并趋于稳定,这种上升趋势通过了005的显著性检验;(2)从时间序列来看, 2001—2016年甘肃省及各流域地区的农业水土资源匹配程度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并趋于稳定状态; 从流域空间上来看,各流域农业水土资源匹配程度比较结果为:黑河>石羊河>黄河上游>疏勒河>嘉陵江;(3)总人口数、城镇化率、降水量、产水模数及GDP耗水量这5个影响因子的显著性和代表性增强,对甘肃省水土资源匹配的解释程度也较强。[结论]甘肃省水土资源匹配度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从各流域水土资源利用和管理特点出发,采取具体措施优化限制因子,可以促进区域比较优势的发挥,又能够引导区域农业经济空间的合理化,最终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镰刀弯”政策影响下全国玉米变化规律,对优化农业种植结构至关重要。[方法]采用综合考虑植被物候和叶片水分变化的玉米制图方法,结合海拔、坡度、积温和降雨等不同环境因子分析“镰刀弯”地区玉米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通过2 767个调研点位验证,总体精度达9082%,Kappa系数为086。[结论]2015—2018年全国玉米种植面积持续下降,减少约27948万hm2,比例下降64%,其中80%以上减少玉米集中在“镰刀弯”地区。4年来“镰刀弯”地区玉米减小面积近90%发生在东北冷凉区与北方农牧交错区。东北冷凉区玉米面积先减小后微弱增加,面积整体下降约117%,玉米减少主要发生在玉米种植面积大且较为密集的地区,而在海拔较高、积温低和降雨少等自然环境较差区域玉米相对减少比例更大,更易受政策影响。北方农牧交错区玉米种植面积持续下降,面积减少约135%,与其他环境因素相比,降雨不足对玉米种植变化的影响更大。综合考虑实地的自然环境因素,对“镰刀弯”政策的实施会更加有效。  相似文献   

11.
城市化进程推动了社会经济发展,同时引发了污染、内涝等城市问题。城市化最直观的表现形式之一是土地利用变化,其与城市地表降雨径流变化之间的关联是本文关注点。本文以济南市中心城区为研究对象,利用分辨率优于2.5 m的2015、2020年地理国情数据,分析其土地利用变化情况,选择SCS(Soil Conservation Service)模型模拟计算研究区地表降雨径流。在参阅大量文献基础上,本文提出实验区反映地表下垫面单元产流能力的核心参数CN值,与高分辨率地理国情数据建立直接映射,来计算雨量充沛的两个时间节点的地表降雨径流。最后,本文利用地理探测器分析土地利用类型对地表降雨径流系数变化的影响,得出不透水面、未利用地、林地、草地的相互转换是影响城市地表降雨径流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开展连片特困区脆弱生态环境和贫困耦合关系的演变及预测模拟研究,为研究区统筹扶贫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政策依据。[方法]通过构建生态环境和贫困评价体系,运用系统耦合模型和GM(1,1)预测模型,对1995年、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研究区脆弱生态环境与贫困耦合关系演变进行了分析,并对2020年、2025年、2030年、2035年、2040年研究区两系统耦合关系进行了预测模拟。[结果](1)1995年、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河北连片特困区贫困度指数呈下降趋势,由0902下降到0761,生态环境脆弱性指数略有下降,由0438下降到0412。(2)1995年、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河北连片特困区贫困和生态环境耦合类型由拮抗时期过渡到磨合阶段,协调类型由轻度失调型转变为濒临衰退型。低水平耦合县主要分布集中在太行山北部山区,耦合协调度呈现“两头高、中间低”的分布特征,北部燕山山区和南部太行山山区各县耦合协调度普遍较高。(3)2020年、2025年、2030年、2035年、2040年研究区域生态环境脆弱性指数和贫困度指数都在降低,两者的耦合度在不断提高,耦合类型处于磨合阶段,接近于高水平耦合,耦合协调度在不断降低,协调类型由濒临衰退型过渡到勉强协调型。[结论]快速提高片区经济发展水平是片区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区域土地利用结构的时空变化,为政府制定土地利用规划提供参考。[方法]基于信息熵的基本原理,利用2002—2014年长株潭地区各县(市、区)土地利用变更数据和相关社会经济资料,对研究区域土地利用结构的时间变化规律和空间分异特征进行了分析,并运用灰色模型进行了预测分析。[结果](1)从整体上看,耕地、园地、林地、草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其他土地所占比例呈递减趋势,城镇村及工矿用地、交通运输用地所占比例呈递增趋势。(2)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在2002—2014年期间总体呈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趋势,从2002年的1350 3 Nat上升到了2014年的1362 3 Nat。(3)各县(市、区)土地利用结构的信息熵呈现出较大的时空差异。(4)运用灰色模型预测可知,到2026年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出现上升趋势。[结论]当地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大力提高土地资源配置效率与集约利用水平,优化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合理布局城市用地,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文章以新疆伊犁巩留县草原为调研对象,明确该区自启动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以来草畜平衡实施效果,准确掌握该区载畜平衡状况,为更好地合理利用草原提供依据。[方法]利用2010年、2015年、2016年、2017年和2018年新疆巩留县Landsat 系列影像(TM、OLI)遥感数据、草产量实测数据计算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构建回归反演模型,并结合实际载畜量对各年份的草畜平衡状态进行评估。[结果](1)指数函数y=12155e3553x(R2=0827 4)能较好地模拟植被指数(NDVI)和草产量两者之间的关系,通过模型反演2015年平均产草量为1 48600kg/hm2,比2010年提高3612%; 2018年产草量为1 26904kg/hm2,比2015年低1460%,比2010年提高1624%,自草畜平衡政策实施后,平均产草量增加,但是由于年降雨量的变化存在差异。(2)巩留县从2010年超载大于15%降低到2015年、2016年和2017年超载小于10%,实施草畜平衡政策后均达到草畜平衡。[结论]通过草畜平衡政策的实施,巩留县总体达到草畜平衡,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草原生态环境继续恶化的势头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建议继续加强草畜平衡管理,以草定畜建立长效机制,才能达到草原生态环境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5.
松嫩平原自然宜垦性及耕地后备资源开发潜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为耕地后备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完善中国区域耕地后备资源自然开发潜力方面的研究。[方法]文章从自然适宜性的角度出发,选取了地形、气候、土地类型和土壤4个方面15个评价因子,采用层次分析、专家打分等方法确定评价因子权重,构建松嫩平原宜垦性评价指标体系。[结果](1)1980—2015年松嫩平原自然宜垦性整体较好,最适宜垦区与较适宜垦区占松嫩平原面积的5068%,分布在松嫩平原腹地大部地区,中部、中北部、中南部等地;(2)松嫩平原已开垦耕地资源中,持续利用耕地占松嫩平原面积的4814%,空间上与宜垦程度高值区高度吻合;(3)新增耕地占区域面积的126%,以中度适宜垦区和较适宜垦区为主;(4)松嫩平原耕地后备资源占松嫩平原土地面积的1556%,在松嫩平原西部地区、中部和东北部地区均有分布,耕地后备资源中度及以上宜垦区占后备资源总量的7465%。[结论]目前大庆市和白城市可开发耕地后备资源最为丰富,但其中轻度及不适宜开垦区所占比例大,开发难度较大; 松原市可开发资源相对丰富且开垦难度小。  相似文献   

16.
南昌市水产养殖发展迅速[本刊讯]南昌市1997年水产品总量达1961万吨,其中水产养殖产量1491万吨,占总产量的76%,比上年增长1576%。南昌市十分重视大水面的开发利用。1997年,大水面的网拦、网围、网箱等“三网”养鱼,为421万多亩...  相似文献   

17.
[目的]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通过测度泉州市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明确新型城镇化的优缺点,有利于经济与环境、城市与乡村之间协调发展。[方法]文章以泉州市为靶区,从社会生活、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3个层面构建指标体系,利用变异系数确定指标权重,并通过评价模型定量估算泉州市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结果](1)在2000—2015年,在社会发展系统和经济发展系统上晋江市发展最好,洛江区发展最差; 在生态环境系统上南安市发展最好,发展最差是惠安县, 3个层面内都有一定的波动。(2)泉州市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处于0246 5~0805 0之间,呈现“中间高,边缘低”的空间分布; 泉州市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中晋江市(0805 0)最高,洛江区(0246 5)最低,它们之间差距近2倍,城市差异明显,存在一定的聚集状态。[结论]今后,亟需从社会生活系统、经济发展系统和生态环境系统3个层面同步发展,推动泉州市新型城镇化永续发展,以期为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定量研究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测度甘肃省各县域现代农业与经济发展水平协调发展度,分析两者的相互作用关系及其时空耦合协同关系,为促进区域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决策依据。[方法]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空间自相关等方法考察2002—2016年甘肃省现代农业与县域经济耦合协调发展的时空特征。[结果]2002—2016年甘肃省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均值分别为0238 6、0243 6和0243 7,标准差分别为0118 6、0121 2和0114 7; 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均值分别为0152 9、0124 4和0243 7,标准差分别为0185 1、0142 9和0144 6。现代农业与县域经济协调发展度均值分别为0335 9、0316 0和0353 6,标准差分别为0168 3、0158 5和0141 1; 县域尺度的协调发展度平均值介于0316 0~0353 6,河西地区的波动幅度大于陇东、陇南地区。2002年、2008年、2016年3个年份的协调发展度Global Moran′s I值均为正值,全局冷热点区和局部冷热点区同步变动程度不大。[结论]甘肃省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与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均呈现“西北—东南”阶梯式降低特征,且时空分异明显,河西地区现代农业与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优势明显,陇东、陇南地区水平最小。甘肃省现代农业与县域经济的协调程度整体水平不高,协调发展度时空分异显著,基本形成了以河西地区高水平的集聚区和陇南地区的低水平集聚区,陇东地区零星分布有较高水平县域单元; 协调发展成长空间呈现与协调发展度相反的分布格局,协调发展度越高的县域其协调度成长幅度却小; 协调发展度存在正的空间自相关性,冷热点分布呈现出北热南冷的空间发展格局,热点区空间结构复杂,辐射范围大致呈现沿河西走廊的条带状分布,冷点区空间分布呈现圈层扩散过程,主要呈现以陇南为中心向周边县域扩散的团块状分布。  相似文献   

19.
[目的]川西横断山河谷是我国乃至世界高山酿酒葡萄的新兴产区,赤霞珠是该区域主栽品种之一。复杂的地理条件使得该区域与其他酿酒葡萄主产区的自然环境差异显著。科学评估川西横断山河谷区赤霞珠适宜空间分布,可促进该区域酿酒葡萄可持续发展。[方法]文章综合运用MaxEnt模型和GIS技术,构建了赤霞珠适宜分布与环境变量的关系模型,筛选出主导环境变量,利用存在概率划分适宜等级,预测了赤霞珠在川西横断山河谷的适宜分布。[结果]赤霞珠适宜分布与环境变量的关系模型准确度非常好(AUC>090)。在川西横断山河谷,主导环境变量依次为最热月平均气温、海拔、pH、秋季降雨量、年日照时数、年温差、全氮。川西横断山河谷大部分地区为不适宜区,低适宜区约为2 2752km2,中适宜区约1 29608km2。高适宜区面积为1 16428km2,且集中分布在丹巴县、小金县、金川县、九寨沟县和巴塘县。[结论]MaxEnt模型通过存在概率进行作物分布模拟和预测,对作物适宜区划具有较强应用价值和指导意义。对于不同区域和作物应注意环境变量,空间尺度,物种采样位置等问题,提高作物适宜区划精度。最后应加快该区域生产空间调整,在丹巴县、九寨沟县、金川县、小金县、巴塘县赤霞珠还有很大潜力空间,在黑水县、马尔康市、松潘县、白玉县、德荣县、康定县需适度发展,在汶川县、理县、茂县、稻城县、乡城县,应加强生产管理,减少不利环境影响。仁和区不宜再进行规模扩张。  相似文献   

20.
1990—2014年广州市耕地功能评价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我国目前处于城镇化发展和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阶段,农村耕地不可避免被大量占用,如果能将耕地的多功能性融入到新型城镇化发展中,则可以促进耕地可持续利用,同时也有效保护耕地。[方法]以广州市为例,把耕地功能分为生产功能、生态功能以及社会功能3项,选取粮食产量等10个指标构建耕地功能综合评价模型,运用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GIS技术为辅,同时穿插计量学等方法,对广州市农村耕地功能进行综合评价分析。[结果]近25年来,广州市耕地生产功能不断下降,从0480下降到0140,减幅较大; 生态功能波动不大,从0070减少到0064,比较平缓; 社会功能持续上升,从0032增加到0384,增幅明显。[结论]广州市的耕地功能综合得分总体处于中等水平,耕地生产功能为主转向社会功能为主,经济、人口以及政策因素是影响耕地功能的主要驱动因素。对广州市耕地功能进行评价分析能够丰富特大城市耕地功能相关研究成果,揭示经济快速发展地区耕地功能向多样化方向发展的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