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农村工作通讯》2016,(5):14-14
正2015年11月,农业部正式出台《关于"镰刀弯"地区玉米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镰刀弯"是个什么弯?这是我国从东北到华北—西南—西北的一大片区域,包括了东北冷凉区、北方农牧交错区、西北风沙干旱区、太行山沿线区及西南石漠化区,从地形版图上看,这一区域恰成镰刀弯状分布,被形象地称为"镰刀弯"。"镰刀弯"是我国玉米结构调整的重点地区。这  相似文献   

2.
正黑龙江省克山县位于"镰刀弯"地区的东北冷凉区,积温低,玉米产量低而不稳。2015年农业部提出进行"镰刀弯"地区玉米结构调整的意见,东北冷凉区的调整也备受关注。作为"镰刀弯"地区的"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李凤玉的仁发合作社过去一直以种植玉米为主,近些年来他们也在进行着调结构的探索。"调结构这个事儿,就得调得快,才能抢市场。早是经验,晚是教训。"老李总结道。或许老李  相似文献   

3.
[目的]文章利用测土配方施肥和耕地地力评价结果,对高县玉米种植区土地进行生态适宜性评价。[方法]在GIS的支持下,结合层次分析法与空间插值等方法,选取气候条件、立地条件、土壤理化性状、土壤养分4个方面10个因子进行评价。[结果](1)研究区玉米种植区可以划分为高度适宜区、适宜区、次适宜区和不适宜区,其面积分别为7 4073hm2、24 9386hm2、17 1160hm2和6 8230hm2,分别占耕地总面积的132%、443%、304%和121%; (2)影响该区域玉米种植适宜性的主要指标有生育期间≥10℃积温、生育期间降雨量、有机质、速效钾; (3)经实地调查核实与对比分析,评价结果与实际相符,适合玉米生长区域主要在河流沿岸阶地、平坝以及缓丘、低丘区,不适合种植在中部、西南部和东南部高丘、低山区。[结论]该研究认为对于次适宜种玉米的区域应以平整土地、增厚土层、培肥地力为重点进行耕地质量建设; 高度适宜和适宜区,可以引领优质玉米发展形成优势突出和特色鲜明的玉米产业带。反之,不适宜种植玉米的地区则应及时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改种其他作物或退耕还林。  相似文献   

4.
<正>2016年,"镰刀弯"地区按照农业部指导意见调减了玉米种植面积。同年,国家在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将玉米临时收储政策调整为市场化收购加补贴的新机制。"镰刀弯"地区作为玉米次宜产区,不种玉米种什么呢?玉米种植面积虽然调减,但是替代的品种是什么?政府如何引导农民转方式、调结构?记者近日走访了内蒙古自治区奈曼旗,对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了解。内蒙古奈曼旗是农业大旗,地处"镰刀弯"地区。该旗作为典型的旱作农业区,处于中国农牧交  相似文献   

5.
正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今年农业农村发展的一项重大任务。总体看,当前我国粮食供求总量平衡,但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受国内消费需求增长放缓、替代产品进口冲击等因素影响,玉米出现阶段性供大于求,亟需优化种植结构和区域布局,提升农业的效益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这一轮的种植业结构调整,重点是调减玉米,区域是"镰刀弯"地区。这包括东北冷凉区、北方农牧交错区、西北风沙干旱区、太行山沿线区及西南石漠化区。这个  相似文献   

6.
[目的]吉林省是以玉米为主要粮食作物的产量大省,吉林省玉米生产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2016年国家取消玉米临时收储政策,实行“价补分离”政策(既市场化收购+补贴)。在玉米价格逐步市场化的形势下,为探究吉林省玉米种植面积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方法]文章利用1985—2015年吉林省玉米种植面积、玉米平均出售价格、玉米的物质成本投入、玉米与大豆的每667m2收益比值、玉米与水稻的每667m2收益比值的时间序列数据,通过运用Nerlove模型,测算吉林省玉米播种面积对价格、物质成本、与大豆和水稻的每667m2收益比值的供给反应。[结果]吉林省玉米的短期供给弹性为049,长期供给弹性为063,短期供给弹性和长期供给弹性均小于1,缺乏弹性,吉林省玉米种植面积对价格变动的反应较为迟钝。[结论]提出完善农业耕作制度,推进玉米目标价格制度改革,优化玉米收购市场结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正去年,农业部正式出台《关于"镰刀弯"地区玉米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意见提出"力争到2020年,该区域玉米种植面积稳定在1亿亩左右,比规划初期减少5000万亩左右,推动农牧紧密结合、产业深度融合,促进农业效益提升和产业升级,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一看到要"减",大家纷纷议论起来:"镰刀弯"指的是什么地区?为什么这些地区要少种?不种玉米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实证分析2017年吉林、河北和四川3个玉米主产省份的玉米生产成本效率,及其与生产要素的相关性,为提高玉米生产成本效率,降低生产成本,研究提出有效的政策建议。[方法]文章采用2017年吉林、河北和四川3省的玉米生产投入情况的调研数据,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测算3省的玉米生产成本效率,通过最小二乘法测度要素投入与成本效率的相关性。[结果]吉林省(070)的成本效率远高于河北(039)和四川(035),3省的种子、化肥和机械投入对成本效率的影响存在较大地区差异。河北省和四川省的劳动力对成本效率的影响较大,吉林省的土地机会成本对成本效率的影响较大。[结论]建议调整种植结构,改善种植方式,整合资源,以增强农业生产能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东北地区作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准确而系统地掌握东北地区粮食型农户家庭农场经营风险认知水平,为政府部门精准实施粮食型农户家庭农场配套扶持政策提供参考。[方法]文章利用黑龙江、吉林、辽宁3省301个粮食型农户家庭农场调研数据,运用交叉列表和多元有序logit模型分析家庭农场经营风险认知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结果](1)6312%的粮食型家庭农场有一定风险认知能力,土地经营面积在333~1333hm2(50~200亩)与1333~3333hm2(200~500亩)的家庭农场风险认知处于中等水平, 3333hm2(500亩)以上家庭农场经营风险认知低; (2)玉米种植型家庭农场风险认知水平高于水稻种植型家庭农场; (3)年龄、是否村干部、劳动力数量、土地经营规模、是否有自然灾害、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是否“三品一标”认证、金融支持、农推人员技术指导和新型经营主体间合作稳定对东北地区粮食型农户家庭农场经营风险认知有影响。[结论]应培养家庭农场主个人特质,鼓励支农惠农政策向规模适度的家庭农场倾斜,从流程入手提高家庭农场风险防范能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活动积温是农业气候资源评价最重要、最普遍的指标之一。利用1960—2009年河南省17个气象站点的逐日均温数据,研究1960—2009年河南省≥0℃和≥10℃活动积温时空变化。[方法]运用5日滑动平均法计算≥0℃和≥10℃积温; 基于GIS平台进行空间插值,点面结合地研究了两种活动积温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1)总体变化格局上,1960—2009年河南省≥0℃和≥10℃积温都呈上升趋势,前者年均值5 226℃、增加013%/年、振荡周期4年,后者年均4 6585℃、增加022%/年、振荡周期3年; (2)代际变化上,≥0℃和≥10℃积温变化趋势相似,均以2000年为界,之前基本没有明显变化,而之后则发生较显著增加趋势,均呈自南而北的增大态势; (3)在空间格局上,虽然两种活动积温都展示着西低东高、北低南高的趋向,但≥10℃积温的趋势更加明显; (4)两种活动积温的代际数值均与纬度和海拔呈显著负相关。[结论]河南省活动积温的区域分异特征与其他地区相比存在明显差异,但其活动积温代际变化区域特征与其他省区相比存在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11.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土地利用变化频繁,生态问题日益凸显。为了探究土地利用与生态系统的密切联系,为生态建设提供理论依据,以内蒙古赤峰市农牧交错带为研究区,基于1997年、2004年和2011年的三期TM影像数据,运用土地利用动态度分析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并参照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计算方法估算出研究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结果表明,研究区3期的耕、林、草面积均占土地总面积的90%左右;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明显,在1997~2011年耕地面积先减少后增加,林地面积一直持续增加,草地面积不断减少;研究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增长趋势,草地和林地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贡献最大,占总价值的85%左右;各土地利用类型的敏感性指数均小于1,说明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对所采用的生态服务价值系数缺乏弹性,研究结果具有一定可信度。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具有直接影响,科学合理利用土地对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及“镰刀弯”等生态政策实施以来西辽河流域植被覆盖时空变化趋势及驱动因素,探究各类驱动因子对区域植被覆盖的影响,为区域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提供参考。方法 文章采用像元二分模型,估算西辽河流域植被覆盖度,归纳了植被覆盖变化的驱动因素,利用一元线性回归和Pearson相关系数等方法,定性定量分析2000—2018年西辽河流域植被覆盖时空变化趋势及其与气候、地形、农村居民点分布和土地利用变化等驱动因子的响应关系。结果 19年来,西辽河流域植被覆盖度呈波动增加趋势。分区看,农区植被覆盖度最高,其次是半农半牧区,牧区植被覆盖度最低。全区植被覆盖空间变化趋势较为稳定,96.63%面积植被覆盖无明显变化,2.07%面积植被覆盖极显著改善,1.30%面积植被覆盖显著改善,基本无退化区域。结论 (1)植被覆盖度与降水、气温因子正向相关,降水对植被覆盖度的影响高于气温。(2)高程、坡度和农村居民点密度均与植被覆盖度正向相关,其中农区人类农业种植活动正向促进作用要大于生产建设活动的负向抑制作用。(3)林地和作物种植面积长势的增加促进了全区植被覆盖的改善。“退耕还林”和“镰刀弯”生态实施促进了全区植被覆盖的改善,但“退牧还草”生态工程效益有待提高。应注重区域植被覆盖变化监测与预警,充分发挥生态政策的积极导向作用,优化生态工程实施结构,提高生态脆弱区抵御风险能力。  相似文献   

13.
气候变化影响下东北花生业发展潜力与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对东北农牧交错区气候变化趋势进行了简要综述,对干旱和土壤沙化趋势影响下东北农牧交错区花生发展原因进行了分析,对该区域形成的花生优势种植区进行了初步总结。在此基础上,对东北农牧交错区花生发展潜力和问题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黑龙江省作物种植结构演变特点与调整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黑龙江省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产地,玉米种植面积和产量名列全国第一,由于东北地区玉米库存积压严重,面临大幅度压缩玉米种植面积的严峻局面,如何调整黑龙江省的作物种植结构和发展黑龙江省玉米生产引起各方关注。[方法]文章依据面板数据总结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黑龙江省作物种植结构演变特点,分析了黑龙江省作物结构调整的各方面限制因素,并结合我国农产品进出口实际,提出黑龙江省今后的作物结构调整方向。[结果]稳定粮食生产,适当增加小麦和大豆的种植面积,适当压缩玉米种植,把休耕纳入轮作体系,作为临时措施,可以大面积开展玉米休耕;适当发展经济作物和杂粮杂豆作物;有条件发展饲料牧草作物。对于非粮食作物的种植,政府应该有长远考虑,不能作为应对短期出现的玉米产大于销的权宜之计。[结论]今后黑龙江省玉米生产要立足于通过提高单产来提高效益和竞争力。政府应该为玉米休耕和种植非粮食作物提供补贴,相应补贴政策是黑龙江省此轮种植结构调整成败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基于2000—2018年中国各地区玉米生产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中国玉米生产布局变迁的轨迹、驱动因素及优化方向。方法 文章运用区域重心分析法测定并描绘中国玉米生产布局变迁轨迹,运用面板模型实证分析玉米生产布局变迁影响因素,并基于比较优势理论,针对影响因素进一步分析中国各玉米种植区域的比较优势,探讨中国玉米生产布局优化方向。结果 (1)中国玉米生产重心向东北方向移动明显,以黑龙江、吉林等省份为主的北方春播玉米区逐渐取代黄淮海夏播玉米区成为我国第一大玉米主产区;玉米生产布局变迁是玉米生长季温度、生长季降雨量、玉米生产成本和有效灌溉面积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且不同种植区域在这4个因素上具有不同的比较优势。(2)玉米种植优势产区主要集中在东北和黄淮海地区,包括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陕西、天津、河北、山东、河南;非优势产区主要集中在西南山地丘陵区,包括四川、贵州、云南、重庆、青海、西藏;其余为较优势产区,主要分布在南方和西部区域。结论 我国应遵循玉米生产布局变迁规律,因地制宜,优化玉米生产布局,并提高跨区域粮食调配能力,确保区域间粮食供需平衡。  相似文献   

16.
1978~2014年间中国玉米生产的时空特征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厘清中国玉米生产的时空变化特征,有助于保障玉米的持续、稳定供应。[方法]文章采用经验模态分解等方法,基于玉米总产、播种面积及单产3个指标,从全国和省域两个尺度系统分析1978~2014年中国玉米生产的时空特征。[结果](1)研究期间,全国玉米产量增加了1.60亿t,其波动量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波动指数的变化幅度不大; 玉米播种面积增加了1716万hm2,其变化趋势与玉米总产量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玉米单产从1978年的2802.7kg/hm2波动性增至2014年的5809.1kg/hm2,总体波动幅度大于玉米播种面积和总产量的波动幅度。(2)研究期间,省域玉米增加量呈现出“北高南低”的特征,中国玉米生产重心进一步北移;省域玉米播种面积增加量呈现出“北高南低”“西高东低”的特征,东北区和华北区的玉米播种面积进一步扩大;省域玉米单产增加量呈现出“西高东低”“北高南低”的特征,省域单产以趋势增长为主,但年际间的波动较剧烈。[结论]1978~2014年,省域间玉米生产分异特征明显,建议制定差别化的玉米生产策略。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我国玉米供需形势变化需要国内玉米供给适时作出调整,通过分析玉米供给的影响因素及其背后的农户行为,为国家制定政策并引导农户根据市场需求调整玉米种植决策提出建议。方法 文章利用2008—2019年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省级玉米播种面积和出售价格的面板数据,加入替代作物比较效益和取消玉米临时收储政策虚拟变量,基于Nerlove 模型对玉米供给反应进行实证研究。结果 (1)东北地区玉米短期缺乏价格供给弹性,长期则富有弹性;(2)东北地区玉米播种面积短期内具有一定的刚性;(3)玉米与大豆、水稻的比较效益是影响东北地区农户玉米种植决策的重要因素;(4)取消玉米临时收储政策对东北地区玉米播种面积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结论 短期内仅通过市场价格变化调整玉米供给能力有限,还需要一些配套支持政策及时引导农户调整种植决策;取消玉米临时收储政策后要加快建立优质优价机制,引导农户种植适应市场需求的玉米品种从而增加种粮收入;通过加大“两区”政策支持,将土地、资金、设备等生产要素向优势产区集中,提升优势产区产能。  相似文献   

18.
玉米已成为我国播种面积最大的粮食作物,同时玉米在主要粮食作物中比例也不断攀升。文章利用2003~2010年河北省农户玉米种植的动态面板数据,建立了农业供给反应(适应性预期)模型,采用广义矩阵估计方法(GMM),对影响河北省9个县534户农民的玉米供给和调整的价格、政策以及气候等因素进行了动态面板实证分析和相关探讨。基于农户玉米生产供给反应模型的理论框架,推导出研究所采用的动态面板适应性预期模型。结果表明,首先,河北省农户的玉米种植面积对于价格变化很敏感,玉米种植面积的长期价格弹性较大。其次,补贴政策对于农户种植玉米有一定的积极促进作用,但是农户对于补贴额的反应程度很小。再次,生产成本投入增加会制约河北省农户玉米种植。最后,降水对于保证玉米生产具有重要作用。因此,稳定玉米价格、继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完善水利基础设施补贴力度对于保证河北省玉米生产和供给会产生积极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政府出台的“粮改饲”结构调整、种养结合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针对种植业与养殖业供给侧结构问题提出的重大决策。[方法]文章在“粮改饲”策略实施的基础上,以养殖业为切入点,根据京津冀冀北张家口市万全区与塞北管理区的实地调研数据,实证分析“粮改饲”策略实施前后的效益,[结果]按照种植饲草饲料的规模计算,奶牛养殖主体实施“粮改饲”后比“粮改饲”前节省成本910元/667m2,按照奶牛消耗青贮玉米量计算,养殖企业可以节省成本1 820元/(头·年); 而养殖规模较大经营主体的效益明显高于规模较小经营主体的效益,[结论]得出实施“粮改饲”降低了养殖业成本,提高了养殖业规模效益的结论,并提出对策建议:从农牧业供给侧入手,引导耕地流转,扩大种养业结合经营规模; 从农牧业产业各环节切入,延长产业链条,融合发展“产加销”; 依据区域资源特征,创新粮草轮作模式; 依据饲料饲草种植主体规模进行“粮改饲”补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