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7 毫秒
1.
公共产品的提供方式应根据产品的特点和所面临的约束条件作出合理的选择。纯公共产品应采用公共提供的方式,利益外溢性产品一般采用部分公共提供的方式。具有排他性和一定范围非竞争性产品及拥挤产品的提供方式的选择主要取决于各种方式所产生的社会净效益的大小。  相似文献   

2.
农村基础设施在经济学范畴上被确定为公共产品。农村公共产品是相对于农民或家庭自己消费的私人产品而言的,是指只能满足特定社会公共消费欲望的产品或劳务,是由当地农村社区居民参与建设和共享的产品。它具有一般公共产品的基本特点,即非排他性、非竞争陛和不可分割性。公共产品可分为“硬”的公共产品和“软”的公共产品,“硬”的公共产品如交通、通讯、电网、水利等基础设施;“软”的公共产品包括信息、技术服务、技能培训、公共秩序维护、制度安排等。  相似文献   

3.
农村公共产品需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公共产品需求是指在农村地域内以全体农民作为消费主体对与其生产生活相关的农村公共产品通过共同消费实现的经济活动。农村公共产品需求具有差异性、叠加性和动态性特征。影响农村公共产品需求的因素有很多,文章分析了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农民收入水平、农民的社会特征、农村公共产品的成本分摊及消费环境对农村公共产品需求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基于公平性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产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任何一个人都不能排除其他人享用公共产品,公平性是公共产品的根本特征之一.本文依据公平理论,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从基础设施、基础教育和医疗卫生等三个方面,分析城乡之间公共产品供给公平问题,按照公平原则,确立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优先顺序,优化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结构,满足农村居民需求,提高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效率.  相似文献   

5.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问题及供给制度创新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朱延松 《经济论坛》2004,(13):104-106
根据公共经济学理论,社会产品分为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按照萨缪尔森的定义,纯公共产品是指那些每个人消费这种物品不会导致别人对该物品消费的减少。公共产品具有区别于私人产品的三个基本特征:效用的不可分割性、取得方式的非竞争性和消费的非排他性。私人产品是可以由个别消费者占有和享用,具有可分性、竞争性和排他性的产品。在现实经济生活中还存在一些兼有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特征的物品和劳务,称为准公共产品或混合产品。根据西方经济理论,市场不能提供公共产品,也无法解决准公共产品的供需问题,需要由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和解决准公共产品的供需问题。  相似文献   

6.
娄洪 《经济研究》2004,39(3):10-19
本文通过建立理论模型 ,系统分析了公共基础设施资本促进长期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 ,揭示了公共投资政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第一个模型是包含外生公共基础设施资本的动态模型。所得结果是 ,无论是纯公共性还是拥挤性的外生公共基础设施资本 ,都能够提高长期经济增长率。第二个模型是包含由公共投资形成的内生公共基础设施资本的动态模型。此模型假定公共基础设施资本由政府通过征税而进行公共投资形成 ,所得结果是 ,如果基础设施资本为纯公共性质 ,就能产生恒定的内生增长 ;如果基础设施资本为拥挤性质 ,则虽然不能产生恒定的内生增长 ,但能减缓增长率的递减 ,从而提高长期经济增长率。模型的结论表明 ,公共投资政策的研究重点不应当是政策的短期逆周期调节的效果 ,而应当是其推进长期经济增长的作用。本文的结论不仅能够解释经济增长的典型事实 ,而且可以为研究我国公共投资、积极财政、城市化战略、支持不发达地区发展以及环境保护等重大政策提供理论依据和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7.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与农民收入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莉 《经济与管理》2006,20(8):23-25
当前,农民对农村公共产品的依赖性不断增强。但是,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中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存在公共产品供给数量严重不足、供给结构失衡等问题。为此,应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明确划分各级政府供给公共产品的责任,构建农民对公共产品的需求表露机制等,创新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增加农村公共产品供给。  相似文献   

8.
张志彬 《时代经贸》2007,5(10X):106-107
公共产品及其理论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网络的产生为公共产品理论带来了新的内容。网络产品的基本分类包括:硬件网络产品、软件、基础设施网络产品和网络传播产品,网络产品是一种具有部分非排他性和部分非竞争性的准公共产品。本文从网络经济的角度分析网络产品的公共产品属性。  相似文献   

9.
浅谈农村乡镇的公共产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万水 《经济师》2003,(11):195-195,197
农村乡镇的公共产品是满足村民共同需要的公共产品 ,它除了具有一般公共产品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以外 ,还有非独立性和低层次性特征。农村乡镇公共产品大部分是上级政府公共产品的配套和延伸 ,少部分农村乡镇公共产品可以通过市场提供  相似文献   

10.
中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架构建设——基于发展视角的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系的良性发展,关系到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与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但是现有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系已经不能符合农村经济发展对基础设施等硬环境建设、农村居民基本生活保障的需要.本文首先通过对建国以来农村公共产品体系的梳理与分析,从总量和结构两个维度分析了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特征性事实,其次从普遍性和特殊性两个层面探究了目前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困境的原因,最后,基于上述分析,分别提出从短期完善修正现有支农政策、中期理顺与开拓支农途径,长期实行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转移、财政支农体系趋于完善等方法入手解决农村公共产品供应中存在的需求大于供给、财政支农体系混乱与财政支农形式单调等问题的对策体系.  相似文献   

11.
基于农户视角的农村公共品供需均衡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基于3省245个农户的调查表明,农民当前最急需的公共品是卫生医疗、农田基础设施;农民的公共品需求有如下特点:硬品优先于软品;物质需求优先于精神需求;现实优于长远;切身利益重于宏观环境。合意的公共品供给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粮食直补政策和义务教育,农民对公共品供给最不满意的是农村社会养老、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和农村金融。农民对公共品供给的满意度主要取决于公共品的规模、质量、价格和农户的人口社会学背景。最后,对农村公共品供需均衡矩阵进行了分析,并建议根据公共品供需衔接状况、农民对公共品供给的满意程度,实行不同的公共品供给策略。  相似文献   

12.
分权能否提高下级政府对辖区居民公共品需求的响应度,本文以基层分权改革较为典型的浙江扩权改革为对象,利用其56个县市面板数据和DID方法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扩权改革对农村社会不同类型公共品供给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扩权改革显著提高了硬公共品供给水平,对软公共品供给产生负面影响。扩权改革后,县市政府对农村社会软硬公共品供给偏好差异不仅与扩权改革所处的体制环境有关,与扩权本身改革策略也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3.
埃莉诺·奥斯特罗姆的公共池塘资源自主治理理论完善了准公共产品理论,结合社会资本因素的集体行动及制度供给理论给我们提供了研究农村社区公共产品供给及治理新的视角。基于此,在简要回顾目前国内农村社区公共产品治理研究及其不足之处的基础上,借鉴公共池塘资源自主治理理论,提出今后我国农村社区公共产品治理研究中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的内容及方向,以促进农村公共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This paper provides a general framework for understanding consumer behavior related to goods and services that may be considered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ethically produced, fairly traded, or some combination thereof. We generalize the impure public good model and derive its comparative static properties. The model accounts for any number of impure public (green) goods and joint production of any number of both private and public characteristics. The generalization provides a bridge between the impure public good model and the well-known linear characteristics model, both of which are special cases of the model developed here. The results show how demand for green goods and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environmental quality depends on wealth, exogenously given levels of public goods, and the technologies of joint production. The effects of changes in technology depend critically on whether jointly produced characteristics are complements or substitutes in consumption. Several of the results are rather counterintuitive and differ in meaningful ways from existing models of impure public goods and linear characteristics. The results also illuminate several reasons for greater caution about whether it is reasonable to assume that green goods and services are necessarily beneficial for the provision of public goods.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西藏扎囊县德吉新村朗赛林提灌站的建设与维修为例,以公共产品理论为指导,运用公共产品有效供给的局部均衡分析方法,考察了西藏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效率问题。研究结果表明,政府在有限的财政投入下,在增加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数量的同时,更应注重提高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效率。也就是说,政府要提高西藏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效率,除了自身有增加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热情与意愿之外,还必须建立在广大农牧民群众的实际需求这一根本前提条件之上。本文最后提出了提高西藏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效率的几点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从农民生活所需的公共物品角度,以农民的需求为出发点,根据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消费函数模型以及农村公共物品供需平衡理论的线性回归模型,对湖南省农民的需求偏好和农村主要公共物品的供给状况进行回归分析。认为应该进一步强化公共财政的职能,优化投资结构,创新投融资体制,提高湖南省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数量和质量。  相似文献   

17.
全球公共物品理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球公共物品理论为全球化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思路。然而,中国的学术界对于全球公共物品理论的理解,还存在莫衷一是的现象,并倾向于把全球公共物品理论与国际公共物品理论混为一谈。这不仅制约了全球公共物品理论运用的效果,也影响了该理论的发展。为此,本文通过对全球公共物品理论和国际公共物品理论的辨析,提出了应该从三个维度来理解和认识全球公共物品理论的观点,进而对全球公共物品理论对传统公共物品理论的拓展问题进行了研究,旨在为全球化问题的解决提供正确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城市基础设施负债融资的理论基础及正负效应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负债融资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来源的重要渠道,在城市化进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阐述了负债融资的理论基础,即公共品理论,啄食顺序理论和项目区分理论,并探讨了基础设施负债融资正负效应。  相似文献   

19.
在公共品供给中,政府责任是提供它需要并且能够提供的公共品。需要提供的公共品是指在现有的资源技术条件下,达到社会效用最大化所需提供的公共品。能够提供的公共品是指征到拉弗曲线隐含的最大税收量所能提供的公共品。需要并且能够提供的公共品是指需要提供的公共品与能够提供的公共品中量较小的一方。通过比较政府实际提供的公共品与需要并且能够提供的公共品,可以评价政府在这一领域称职与否。  相似文献   

20.
While local governments are increasingly being vested with control over funds for public goods, concern over the capture of decentralized funds by local elites has led decentralization to be combined with central mandates which require a certain proportion of funds to directly benefit the poor. If local capture is pervasive, however, central mandates may not be effective. Despite the popularity of this combination of decentralization and centralized control, there is little empirical evidence which separately identifies their effect on investment in public goods, and hence assesses the effectiveness of central mandates. This paper provides such evidence, using data collected by the authors for the North Indian state of Punjab, an economy where economic conditions facilitate such an analysis. We find that central mandates are effective, enhancing intra-village equality in expenditure on public goods. This finding informs the debate on the equity effects of centralized versus decentralized program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