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刘哲  谷永芬 《商业研究》2002,(6):119-121
将竞业禁止主体限定为董事和经理,是我国《公司法》的一大缺陷。监事也存在着从事竞业行为的可能性,而现行《公司法》对监事义务的设定难以起到抑制监事竞业行为的作用,因此必须以法定的形式对监理课以不竞业义务。  相似文献   

2.
<正>公司董事的禁止竞业义务,是指公司董事依照《公司法》的规定或公司章程的规定,不得从事与其所任职公司相同或相类似的营业,也不得兼任与其任职公司相同或相类似营业的其他公司的董事长、执行董事、董事等职的义务。我国《公司法》第61条第1款前段规定,“董事、经理不得自营或者为他人  相似文献   

3.
鲁人杰 《商》2014,(2):224-224
我国《公司法》从第五十二条至第五十七条对监事制度做出了规定,但是在我国公司实务的实践中,监事制度的具体履行情况存在着较多的问题,笔者试图从国外监事制度的相关立法与我国《公司法》规定的监事制度进行对比,同时做出进一步的阐释与论证,提出些许完善我国监事制度的建议与意见。  相似文献   

4.
我国新《公司法》在清算制度上存在缺陷,对债权人的保护不甚有利,应当适当延长组成清算组的期限、设定清算的期限、规定董事和监事与清算有关的义务,以及对债权人的连带侵权责任、规定股东的清算义务,以及不履行责任时对债权人的连带侵权责任。  相似文献   

5.
试论《劳动合同法》竞业限制法律制度之缺陷及补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劳动者离职后与原用人单位约定担负竞业限制义务,被写入《劳动合同法》,构成竞业限制法律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但《劳动合同法》相关规定仍存在竞业限制经济补偿费最低额度及确定方法不明确、经济补偿费的发放方法不科学、违约金没有最高额限制等缺陷。有待于行政法规或相关司法解释的细化和补正。  相似文献   

6.
熊艳 《现代商贸工业》2007,19(12):239-240
《劳动合同法》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对竞业限制作了较明确规定。在《劳动合同法》颁布之前,已有众多学者都对竞业限制合同作了设计和探讨,但都无现行法的依据。首先分析了竞业限制合同的性质,然后对竞业限制合同与保密合同作了比较,最后依据即将实施的《劳动合同法》重新设计了竞业限制合同,并对竞业限制在《劳动合同法实施细则》中的具体化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7.
康婷婷 《华商》2008,(16):90-90
与世界各国的公司立法相比较,我国上一部《公司法》对董事注意义务的规定几乎空白。新的《公司法》颁布以后,上述问题有所克服,但从总体上看,现行公司立法中董事注意义务的缺位现象是显见。希望通过本文董事注意义务的分析与整理,能对公司法中董事注意义务的问题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8.
熊艳 《中国商办工业》2007,19(12):239-240
《劳动合同法》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对竞业限制作了较明确规定。在《劳动合同法》颁布之前,已有众多学者都对竞业限制合同作了设计和探讨,但都无现行法的依据。首先分析了竞业限制合同的性质,然后对竞业限制合同与保密合同作了比较,最后依据即将实施的《劳动合同法》重新设计了竞业限制合同,并对竞业限制在《劳动合同法实施细则》中的具体化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
工商人员在登记业务办理中违反《公司法》第一百四十六条让不得担任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的人担任了该职职务,或者违反《公司法》第五十八条让一个自然人投资设立两个以上一人有限责任公司,这都是渎职行为,因为应该依法限制而没有限制,法律法规中的限制条款成为一纸空文,这能问责具体业务人员吗?当然不能。因为以前没有实现全国联网,异地登记机关根本无法掌握被限制人的信息。  相似文献   

10.
<正>新公司法在全面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制度建设、强化董事、监事、高管人员对公司的义务方面作出了很大的改进与努力。一、新公司法在股东会和股东大会控制层面的制度安排1.采取分权治理结构。新公司法基于我国国情的考虑,并没有推行英美国家中普遍适用的董事会中心主义管理体制,仍然立足  相似文献   

11.
李媛  王晋 《商业研究》2004,2(8):124-126
针对公司监事任职资格问题 ,将我国公司法有关规定与大陆法系先进国家德国的立法例进行比较 ,并在尊重我国公司运作现状的基础上借鉴德国立法的成熟规定 ,对我国公司法监事资格制度的完善提出自己的看法及改进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The strengthening of choice of law in the field of company law by the recent decision of the European Court of Justice in the Überseering case may lead in the near future to the mutual recognition of national business forms by the EU Member States. This will mean an increase in regulatory competition between company laws. But will this competition necessarily lead to an improvement in the quality of company laws, or could the opposite be the case? What would be the appropriate features of a regulatory framework that would guide a competitive race of company laws to the top and not to the bottom?  相似文献   

13.
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严重失真 ,不仅损害了中小投资人、债权人的利益 ,而且降低了资源的配置效率。目前国内证券监管者处于被动执法状态 ,监督机构要加强事前、事中监管 ,加大对经济处罚和司法介入力度。加大造假成本 ,将造假与会计严重失真者逐出证券市场并绳之以法 ,确保会计信息的有效  相似文献   

14.
内部控制在企业内部管理监控系统中起着重要作用。我国资本市场上长期存在着股权比例不合理,相应法律法规不健全等问题,导致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失效。应完善内部控制体系,增加内控制度的支持手段和力度,以便加强对内控制度的外部监督。  相似文献   

15.
我国新颁布的《信访条例》向法治方向迈进了一大步,但信访机构的责任追究主体依然是上级行政机关,监督者与被监督者都缺乏独立性,仍有进一步改革的必要。可以借鉴北欧国家的议会监督专员制,完善我国现有的信访制度,在制度设计层面理顺民意表达与政治监督的关系,实现公民政治参与的制度化和有序化,并最终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人大监察专员制度。  相似文献   

16.
英国公司法正在进行150年来最重要的一次修改,其中最突出的修改是“首先考虑小公司”:公司法所作的制度安排应围绕小公司来展开,对大公司采取例外适用,在决策程序、资本制度、公司治理等方面实行大小公司区分立法。在我国的公司法研究中,也一直存在过分关注股份有限公司等大公司,忽视有限责任公司等中小公司的情况,表现在立法上则忽视二者的差异,制度混同情况比较突出,后者的制度设计依附于前者,已不适应中小企业的发展。是否公开募集资本是大小公司制度差异的根源,我们应借鉴英国公司法的修改,从大小公司制度差异的角度完善我国公司立法。  相似文献   

17.
发展保险电子商务是促进我国保险业发展,提高国内保险公司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我国保险业刚刚迈进市场的大门,整体上还处于粗放型经营阶段,保险行业内部规则尚待于完善。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我国网络保险的发展也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制约:观念与意识的制约;网络普及程度和在线核保难的制约;网络安全的制约;法律与标准的制约;保险公司自身信息化水平的制约等等。促进保险电子商务的发展,应以客户需求为导向,转变经营观念,加快保险公司的内部信息化建设步伐,进一步完善网络保险法律法规环境,采用电子商务信息安全技术,提高保险企业的营运效率,实现我国保险业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8.
浅析我国上市公司的债券融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债券融资是企业在资本市场上进行直接融资的一种重要方式。债券融资成本高、风险大、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等原因,致使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发展滞后。应建立企业债券市场化的管理模式、降低融资费用、优化公司治理结构、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制度,以强化我国上市公司的债券融资。  相似文献   

19.
揭开公司面纱再认识:从西方纷争到我国定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2005年<公司法>修改中,创新地引入了揭开公司面纱制度.然而,这一制度本身在西方发达国家就是极具争议的法律惯例,文章将这些争议归纳为废除说、支持说和改良说三种基本学说.就我国目前的公司法律发展进程来看,只有改良说更符合现实需要.依托改良说,以限制性适用和分类别适用两个基本方面为适用原则,发展起一套更具相对确定性及稳定性的揭开公司面纱制度,改良一个具有争议性的西方法律制度,使之更好地服务于我国公司法的理论与实践.  相似文献   

20.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link between supervisor‐subordinate dissimilarity and associated perceptions of discrimination and exclusionary treatment. Using a sample of 1,059 employees from a large Southeastern insurance company, we examined age, race, and gender dissimilarity as predictors of perceived discrimination, supervisory support, and leader‐member exchange. In addition, we examined supervisor liking/attraction and status of affiliation with supervisor as intervening variables. Race dissimilarity related positively to perceptions of discrimination and exclusionary treatment, mediated by both supervisor liking and status. Effects for age and gender dissimilarity were nonsignificant. We discuss the importance of these findings for understanding and managing dyadic relationships at work. Copyright © 2013 ASAC. Published by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