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介绍武陵山片区地理标志、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自然遗产的保护现状,并建议:1)完善特产的地理标志保护,发展特色产业扶贫;2)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繁荣文化产业;3)保护物质文化遗产,开发文化旅游资源;4)保护自然遗产,发展自然景观生态旅游;5)打造中国特产之乡,加强农业生态旅游;6)打造旅游名镇名村,开发乡...  相似文献   

2.
崇文区的非物质文化资源十分丰富,但因种种原因,代代相传的“绝技”岌岌可危。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传承脆弱的人类财富。已经引起世人的关注和保护。今年9月,《崇文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正式问世,在全市非物质文化保护工作中,引起不小的波动。 如何最大限度将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保留下来,并充分发掘其商机,在发展中保护,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林启 《特区经济》2010,(1):249-25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古老的生命记忆和活态的文化基因,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智慧和精神,维护着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与物质文化遗产一道共同承载着人类社会的文明。文章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特征进行介绍的基础上,分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的基本原则,探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的模式,然后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的完善问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4.
袁润培 《魅力中国》2014,(5):104-105
法国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一直依托于国家政策的强大后盾,这与美国自由的文化遗产保护策略截然相反。法国所施行的这种文化保护政策,一方面跟这个国家历来重视遗产保护的悠久传统有关,另一方也是抵制美国文化的强势推进。即便在遇到欧债危机时,法国对文化政策依旧是只高不低的重金投入,这种做法确保了法国在文化方面持续繁荣的态势,而依托于丰富文化资源和完善文化设施及人才扶持政策的法国文化产业,也因此呈现出逆势上扬的趋势。本文借助对法国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方面介绍、分析,力图对中国文化保护、文化产业发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5.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有效"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大为 《理论观察》2006,(6):164-165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在已经成了一个在网上点击率非常高的词,从国家到地方都格外重视这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文化工程。齐齐哈尔市在黑龙江省率先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开展了大量工作,取得明显成效。然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人们的认识尚不尽一致,甚至还存在一些误区。对此,笔者就此问题谈点浅见。  相似文献   

6.
《中国西部》2012,(23):16-17
中国作为著名的文明古国,自1985年加入《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公约》,至2012年8月,共有43个项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中,世界文化遗产27处,世界自然遗产9处,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4处,世界文化景观遗产3处。源远流长的历史使中国继承了一份十分宝贵的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它们是人类的共同瑰宝。  相似文献   

7.
西安是历史文化遗产的富集地区,历史文化保护至关重要。根据目前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和存在问题,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机制主要有协调高效的市场化经营机制、科学的利益协调机制、资金保障机制、遗产登录机制、教育机制和保护监督机制等。  相似文献   

8.
王采 《魅力中国》2014,(3):349-349
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了国家悠久的历史文化,对民族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的归属者的保护,政府对其的保护,鼓励广大群体自觉投入到保护工作中等方面提高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的维护。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殊性质,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现阶段的维护展开了探讨与研究,  相似文献   

9.
魏阳竹 《魅力中国》2011,(20):287-287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标识,内含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承载着一个民族或群体的文化生命。本文试图以甘谷道情为例谈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0.
齐齐哈尔地区是个多民族居住区,积淀了独具特色的文化内涵。世代居住在嫩江、黑龙江流域的土著民族达斡尔、鄂伦春、鄂温克、赫哲族等,还有明、清时代的流人都留下了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这些遗产的抢救、保护是传承中华文明的必然要求,是保护人类文化多样性的必然要求,也是丰富城市文化内涵,建设历史文化名城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  相似文献   

11.
文化遗产是人类社会所承袭下来的、前人所创造的一切优秀思想文化和物质文化的宝贵财富。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都十分重视文化遗产事业的发展,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作为本国的一项政府工作要务来对待。文化遗产具有丰富的价值内涵,其价值根据其功能可体现为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教育价值、经济价值等。文化遗产价值内涵深刻反映出其属性特征。  相似文献   

12.
卢林 《魅力中国》2014,(10):94-94
近几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越来越多地进入到人们的视野,保持文化的多元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作为一种活态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物质文化遗产有着很大的不同。我国政府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所以,采取积极措施,不断强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3.
19世纪末20世纪初,移居哈尔滨的俄侨进行了大量的经济和文化活动,留下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这笔文化遗产构成了哈尔滨俄侨文化遗产。保护这笔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艺术审美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然而哈尔滨俄侨文化遗产保护也存在诸多问题,基于此,适时提出哈尔滨俄侨文化遗产保护的对策建议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4.
杨长海 《特区经济》2011,(11):216-218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通过是传统文化由传统方法保护转变为特殊权利方法保护的例证,也为西藏传统文化的保护提供了全新的范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无疑将成为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最基本的国内法依据,而包括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在内的规范性法律文件构成保护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其他国内法渊源。当下,对于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我们在欢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出台的同时,应积极推进地方立法的工作。  相似文献   

15.
本文标题上方的图标鲜为人知,却有着较强的视觉;中击力,它具有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和中国美学气派,这便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标识。 相关部门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标识的解释,让这个抽象图标有了鲜活的内容:外部图形为圆形,象征着循环,永不消失;内部图形为方形,与外圆对应,天圆地方,表达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空间有极大的广阔性;图形中心造型为古陶最早出现的纹样之一鱼纹,鱼纹隐含一“文”宇,”文”指非物质文化遗产,而鱼生于水,寓意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源远流长,世代相传;图形中心,抽象的双手上下共护”文“宇,意取团结、和谐,细心呵护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守护精神家园。 非物质文化遗产,又称无形文化遗产,曾被誉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民族记忆的背影”。然而,这些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遗产。却主要以人类的口头或动作作为传承方式。这一特殊的存在和传承方式,使这些文化遗产变得异常珍贵的同时,又面临着传承的困境。[编者按]  相似文献   

16.
文章概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现状;阐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对维护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意义;要对新疆多民族、多元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发掘、整理,保护;必须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知识产权制度保障范围.  相似文献   

17.
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人类精神的家园”,是一种包含了更多随时代变迁而容易湮没的文化记忆,应该加以珍视。本文论证了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和特征,提出了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价值。通过调查研究,本文认为都市并非是文化的“荒漠”,也遗存有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传统的旅游城市相比,都市可以借助于自身有利的条件,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从而实现旅游开发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双赢”。  相似文献   

18.
周膺  吴晶 《杭州研究》2010,(1):1-11
近几年杭州市的文化遗产保护取得巨大成效,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地段、历史文化保护区(名镇、村)、历史建筑、工商业遗产、校园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进行全方位保护。但杭州市文化遗产保护的制度性建构仍是缺失的,可持续保护和科学保护存在较大问题。有必要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战略设计与规划、主体构建、财政激励、科学评估和科学研究等方面进行全面的制度性建设。  相似文献   

19.
《世界遗产公约》和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产生是人们在全球化时代对世界文化遗产作为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的认可和实践。文化全球化蕴涵着文化的同质化和多样性,世界文化遗产所要保护和强调的核心正是这些遗产中包含的普世人类文化价值和文化多样性。当前,对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评估、保护和管理形成了一整套标准化、全球化的管理体制和机制;同时,世界文化遗产治理的内涵与外延正在不断地深化与拓展,世界文化遗产通过与全球治理的其他领域相融合衍生出大量新的治理项目。  相似文献   

20.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维吾尔族民间组织起着传承民族文化、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唤起民众文化自觉等作用。充分发挥它们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中的积极作用,是保障维吾尔族传统民族文化持续传承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