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我国现代化事业的重大问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坚持走科学发展之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们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2.
营造良好政策环境加快农村消费市场启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的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3.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必须固本强基,始终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把城乡发展一体化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必须统筹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着力强化现代农业基础支撑,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4.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这对贫困地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来说,无疑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机遇,前景广阔。目前贫困地区的新农村建设,与前阶段的“摆脱贫困,解决温饱”相比,又有了新进展。随着农村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加之生态环境和历史等原因,一些固有的和深层次的矛盾越来越凸现出来。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基础性条件,也是农村改革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客观要求和加快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由之路。文章重点论述如何充分发挥农民在建设新农村中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自党的十六大以来,党和政府从战略的高度,把“三农”建设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各级财政部门不断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进一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逐年增加“三农”资金的投入。  相似文献   

7.
浅议加强农村财务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七大提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的问题。由此我们看到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这个基础的主体就是亿万农民。  相似文献   

8.
《企业与市场》2006,(12):16-17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深化农村改革、推进“三农”工作的重大举措,是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就陇川而言,推进新农村建设意义重大,它关系到农业、农村发展和农民富裕,关系到陇川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陇川是农业大县,要解决好农业、农村中长期存在的困难,仅靠农业、农村自身的发展,需要一个漫长过程。因此唯有通过改革,投入人力、物力、资金,探索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新途径,才是解决之道。  相似文献   

9.
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涉及亿万农民的切身利益,是农民的愿望和要求,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我国农村的一个基本特点是耕地等自然资源相对不足,而人口多、潜在人力资源丰富。因此,仅靠开发  相似文献   

10.
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其中首要的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针对此。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是夯实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从辽宁的实际看,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的要求,从着力解决农民最直接的经济利益问题出发,把促进农民增加收入作为中心任务,符合当前辽宁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实际,抓住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但由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农民收入增长困难,将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产生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1.
李希龙 《活力》2006,(4):6-6,15
党的“十一五”规划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在刚刚闭幕的“两会”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再次成为代表们热议的重点话题。认真学习“十一五”规划和“两会”精神,我们感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需要,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国家长治久安具有重要意义。黑龙江省作为农业大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任务艰巨,任重道远。审计作为监督职能部门,必须服务和服从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牢固树立大农业审计观念,必须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贯彻于审计工作始终,通过扎实有效的审计监督,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和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现代化、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战略部署。“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时代的呼唤、是亿万农民群众的迫切愿望和心声。在新农村建设中,为方便农民群众生活、保健、休闲,各村委会建造一个老年活动室,一个合作医疗卫生室是必需的。  相似文献   

13.
试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伟大的战略意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村干部和农民的素质,要有科学的、合理的规划,加强农村民主法治和乡风文明建设,解决好农民工的问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还必须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4.
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技与企业》2006,(5):67-67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社会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城乡发展的差距也在不断扩大,农村的教育问题、医疗卫生问题、社会保障问题等与农民利益息息相关的问题日益凸显,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只能是一句空话。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5.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重大而长远的历史任务,也是加强"三农"即农业、农民、农村工作的重大战略举措,事关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针对现实国情,必须解决好农业、农民、农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以乡村为依托,以农业和农村经济为主体的传统县域经济向以县城和中心镇为依托,以非农经济为主导、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新型县域经济转变,把发展、壮大新型县域经济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徐新文 《活力》2006,(5):11-11,23
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形势下加强“三农”工作、更好地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举措,为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作为尚属贫困县份的明水县而言,我们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坚持科学规划、合理统筹,抓住关键环节,实施重点突破,全面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确保新社会主义农村建设取得实效。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为农村建设指明了方向。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标志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正式启动,表明了党中央和国务院全方位地解决困扰已久的“三农”问题的决心和信心。纵观我国解决“三农”问题的方针政策,以前主要是在农村外寻求对策,现在则从“建设农村”的角度去解决问题,经历了从“消灭农村”到“建设农村”的思路转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政府角色必须相应地转换,政府应处于主导地位,农民则处于主体地位。不管是政府还是农民,在建设新农村的进程中,其行为都必须纳入到法治的轨道上来…  相似文献   

18.
经过改革开放近30年的发展,我国总体上已到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发展阶段。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及时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决定,对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20世纪70年代,韩国“新村运动”的背景与现时的中国十分相似,“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研究韩国“新村运动”的经验与教训对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现阶段,我国正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又进一步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伟大历史任务。中共中央国务院在2005年12月31日下发的《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中指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作为具有监督职能的审计机关,尤其是直接面对农村的县级审计机关,更要认真思索如何参与到新农村建设事业中来。  相似文献   

20.
农村卫生工作是我国卫生工作的薄弱环节,也是近几年卫生工作的重点,它关系到维护广大农民身体健康,关系到保护农村生产力、振兴农村经济、维护农村社会发展和稳定的大局,对提高全民族素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重大意义。近年来,“看病难、看病贵”已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已经影响到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但是总的来说农民比城市人面临的困难要更多、更大,许多农民仍然面临着没钱看病,甚至有病不能得到医治的问题。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从实现社会公平的角度出发,必须妥善解决好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