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前,我国农村家庭的生计模式可概括为“农业生计模式”“农业兼非农业生计模式”和“非农业生计模式”三种。新疆玛纳斯县凉州户镇新渠村的家庭生计模式经历了从以牧业为主到以种植业为主,到多元化发展的历程,生计模式的变迁是村民适应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变化及其自身发展的需要和思想观念的转变的必然结果。城市化和产业结构升级的现代化背景下,农村家庭生计模式变迁必然伴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一方面,农业的集约化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越来越多,需要加大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引导村民转向非农生产,增加村民的非农收入;另一方面,要实现小规模农业生产向大规模农业生产的转变,农村需要引进农业技术人才,也需要政府的扶持。  相似文献   

2.
甘肃建设小城镇要努力寻找小城镇建设与农村经济发展的结合点,通过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乡镇企业。尤其是以特色农副产品为原料和为农业、农村生产提供投入和消费要素的农工业以及农业技术推广、金融、保险等为农业生产服务的农村第三产业,促进农村的非农业化,提高农民收入,为改造传统农业打下基础。甘肃建设小城镇可以从三个方面推进:梯度转移战略、特色产业兴镇战略、“点一轴”式开发战略。  相似文献   

3.
无论从哪个角度去审视,上世纪50年代开展的以“合作化”为核心的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都是中国农村亘古未有、翻天覆地的大剧变。这场“剧变”的发生与中共领袖毛泽东本人的“农民情节”、“共同富裕”的经济理想有密切的联系,关爱农民、“共同富裕”是其大力推动“合作化”的感情基础、经济理论基础。本文试图探求这种关系,即“农民情节”是其倡导“合作化”的感情基础;“共同富裕”是“合作化”的理想愿景;“合作化”是“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4.
农业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我国农村义务教育面,临整体受教育程度低,义务教育目标错位、相关职业教育弱化,农村基础教育“行为短期化”现象严重等问题。通过对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和以韩国为代表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在农业和农村教育成功做法的考察后我们认为,我国农村义务教育要结合我国农村现实,立法要坚持以下原则:城乡、区域分立,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遵循农村义务教育发展规律;事权和财权相统一;教育平等化。  相似文献   

5.
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基于家庭联产承包制建立的“统分结合”双层农村经营体制,“分”之后“小生产”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得以延续,农村产权制度也没有发生根本性变革,导致现代农业生产要素植入困难,无法顺利实现传统农业的现代化改造。四川农村经营体制创新的实践表明,目前,我国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日益多样化,农户的农业专业化与兼业化生产经营并存;虽然自下而上的制度变迁方式使农村经营体制创新表现出多样化,但农村产权制度仍然是制度创新的主要障碍。因此,我国农村经营体制创新应坚持“分”,创新“统”;改革的核心问题在于“统”的层面,关键是要全面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  相似文献   

6.
京郊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虽已具雏型,但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应采取以下对策加以推进:统一规划,指导农业生产化有序发展,拓宽资金渠道,加大投入力度;加强“龙头”企业建设,营造农业法人,建立合同保证制度;建立利益调节机制,处理好“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关系;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强宏观调控。  相似文献   

7.
茶陵县是一个“七山半水分半田,一分道路加庄园”的传统农业大县。县域经济是以农业和农村经济为主体,国民生产总值,农民人平纯收入以及财政收入,主要来自于“三农”,即农村、农业、农民。可以说农村稳则茶陵稳,农业活则茶陵强,农民富则茶陵富。因此,牵住以“三农”为主的县域经济的牛鼻子,实施农业产业化战略,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是搞活茶陵经济的重要课题。根据调查和实践,茶陵县农业产业化建设的基本思路是: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基础,以经济效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以来.在旗委、旗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面实施“科教兴旗”和“科技兴农”战略.建立和完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不断调整种植业结构.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使全旗经济、科技和社会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基本形成了以烤烟、中药材、玉米制种、马铃薯、山葡萄、桑蚕.花卉、肉鹅养殖为主的八大生产基地,有力地推动了我旗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9.
土地细碎化是当前我国农业生产的基本格局,也是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和农业现代化的主要障碍之一。土地细碎化表面上是地块的细碎化。实质上是土地产权的细碎化,而无论是土地流转还是土地整治,都未能从根本上整合细碎化的土地产权。怀远县基于方便农民耕种的需要,在基层大胆创新的基础上,充分发挥集体组织调整土地的功能,通过“三不变、两提倡、一调整”形成了“一户一块田”的耕种模式,有效解决了土地细碎化难题。我国农村土地细碎化治理及制度变革,必须强化集体组织的土地统筹权利和能力,赋予其相应的土地(地块)调整职能,并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要立足于小农经济为主的基本国情,保护耕作者的利益,为满足现代化小农生产提供服务;既要尊重各地群众的意愿和创造性,也要规范指导,有序推进。  相似文献   

10.
“十五”期末,在国民经济高位运行和国家加强对“三农”的政策支持作用下.农业和农村经济形势总体趋好,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十一五”期间,要保持促进农业和农村全面持续发展.必须努力解决一些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