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旅游地居民旅游影响感知及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旅游规模的不断扩大,旅游给旅游地带来的经济影响、环境影响和社会文化影响日益明显,这些影响较长时期作用于旅游地居民,引起旅游地居民相应的心理体验和态度反应,形成其对旅游影响的感知。旅游地居民的支持与否对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旅游地的开发、规划与管理具有深刻的影响力。文章对旅游地居民旅游影响感知及感知影响因素研究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2.
麻学锋 《经济师》2008,(6):242-243
我国旅游业正处于由低端向高端旅游的发展进程中,整个旅游业急需转型,产业结构有待升级优化,其中旅游人才是一项基础性工作。目前国内外关于旅游人才需求预测的研究较多,但结合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的研究还未展开。文章依据旅游地生命周期不同阶段建构旅游人才的需求模型,以期在旅游产业转型与结构升级优化的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开发适合需求的旅游人才。  相似文献   

3.
赵坤 《时代经贸》2014,(2):72-72
县域旅游是全国旅游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县域旅游的良性发展离不开科学规划和合理开发,县域旅游开发理论方面的研究因此备受关注。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县域旅游开发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归纳,并把目前县域旅游开发相关研究分为县域旅游开发内容的研究、开发模式的研究、开发效果的研究以及政府在县域旅游中作用的研究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应用定量分析手段,比较不同旅游地居民感知与态度的差异,深入探讨影响不同旅游地居民旅游发展态度的感知因子。通过对九寨沟、庐山和周庄三个旅游地居民的访谈调查,运用因子分析、逐步回归分析和方差分析方法,研究发现,九寨沟居民对旅游发展影响整体评价更好,更支持旅游业发展;周庄居民对旅游开发的经济收益和成本感知相对较弱,而对社会文化和环境影响感知相对较强。回归方程揭示居民对社区的情感依赖以及对旅游开发影响的正面感知是居民支持旅游发展最稳定、最重要的因素。居民感知与态度可以看作是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示器,今后应逐步建立基于居民感知与态度的旅游地管理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5.
吉林省旅游空间结构构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中华  刘继斌 《经济地理》2008,28(1):163-166
分析了影响吉林省旅游空间结构的旅游资源及其空间组织、旅游城镇及其载体功能、旅游通道及其线路支撑;构建了"五地、两带、四轴"旅游空间结构,其中,"五地"指长(春)吉(林)城市人文旅游地系统、长白山旅游地系统、通(化)白(山)人文与森林生态旅游地系统、延边民俗文化与边境旅游地系统、西部草原湿地旅游地系统五个旅游地系统,"两带"指哈大旅游发展带、东部旅游发展带两条旅游经济发展带,"四轴"指长通轴、长长轴、长白轴、长延轴四条旅游发展轴;提出做大做强长春—吉林旅游区、全力塑造长白山旅游品牌、加快旅游城镇培育、建立快捷的旅游交通通道体系促进旅游空间结构形成的措施。  相似文献   

6.
靳涛 《经济研究导刊》2012,(21):160-161
近年来,各级政府重视旅游资源的开发,县域旅游业有了较快发展。但是,县域旅游资源的开发与自身拥有的旅游资源优势还很不相称。以孟津县为例来研究和讨论县域旅游经济发展的方向和开发问题,针对孟津县旅游业存在的问题,通过分析,找出原因,确定其开发发展思路,对县域旅游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陈建设  朱翔 《经济地理》2012,32(12):163-168
县域旅游空间布局对县域旅游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县域旅游空间布局既要处理好县域内的旅游空间结构关系,也要处理好与县域所在区域的旅游空间结构关系。文章深入分析了县域旅游空间布局的影响因素及决定机制、县域旅游空间布局的要素及模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县域旅游空间布局的SDEIF模型,对县域旅游开发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对指导旅游景区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文章基于创新理论来探讨旅游景区生命周期的延伸。  相似文献   

9.
旅游地形象营销过程体系的构建及案例实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旅游地的形象营销是一个系统的过程体系,贯穿旅游者至少一次旅游体验的始终,而非简单的等同于制定旅游形象并向潜在旅游者传播;判断旅游地形象营销是否成功有效的核心标准之一,应是看旅游地营销的旅游形象能否固化为旅游地具有持有吸引力的旅游形象。基于对旅游者心理特征和游客旅游全程体验的解读,本文从旅游地营销与旅游者认知旅游地两方面的对应角度出发,构建了旅游地形象营销的过程体系,并通过婺源案例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成果对于深化旅游地形象研究、指导旅游地形象营销的成功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旅游活动的文化属性决定了旅游地本质上是为旅游者提供一个文化空间。从旅游地文化的空间研究转向空间的文化研究,并厘清旅游地文化空间的内涵及其演化机理,寻求旅游地的文化发展规律,有助于解决旅游规划与开发中"造文化、造景观"的困境。基于空间生产和景观生态学原理,以及旅游地文化空间的活态性,旅游地文化空间的时间和功能演化是由原居民的生产与生活空间演变为服务于旅游发展的生产与生活空间的过程。旅游地文化空间在形态上,则表现为文化节点、文化轴线、文化场、文化域面等基本空间形态的形成与演化。文化场作为最为重要的空间形态,它是旅游地进行生产、生活与服务的真实场景,体现了人与旅游景观的社会文化关系。  相似文献   

11.
我国的工业遗产及其旅游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骆高远 《经济地理》2008,28(1):173-176
随着遗产旅游的兴起和人们对工业遗产价值的重新认识,工业遗产的旅游开发与保护越来越受到社会及旅游界的关注。寻求适于工业遗产的旅游开发模式,在保护工业遗产的同时,进行适度、合理的旅游开发,促进工业遗产地经济的繁荣和历史文化的传承,已经成为工业遗产保护及旅游发展的热点问题。文章在对工业遗产及工业遗产旅游进行界定的同时,着重分析现状、旅游价值,针对开发的水平以及与国外工业遗产旅游开发存在的差距,揭示开发的问题与不足,分析开发滞后的原因并明确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12.
鄂西北地处鄂、豫、陕、渝四省(市)交界、秦楚文化交汇融合地域,山川秀美,历史悠久,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交相辉映,旅游资源高度富集,为旅游产业的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文通过对鄂西北地区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的分析,提出该地区旅游开发的设想及旅游产品的设计原则。  相似文献   

13.
重庆旅游产业集聚发展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陈绍友 《经济地理》2006,26(5):861-866,870
旅游产业集聚是旅游经济空间发展的必然过程和提升区域旅游竞争力的客观要求。文章在重庆旅游产业集聚的现状评价基础上,讨论了空间格局和不同地域旅游行业部门的聚集内容,指出了政府对重庆旅游产业集聚的推进方略。  相似文献   

14.
在区域旅游规划中,人们根据实际需要进行了大量的旅游市场营销的调研、分析、预测与营销推广工作,但尚未形成一个较科学的知识结构和框架体系,笔者借助参加吉林省和常州市旅游规划的条件,对旅游市场体系的分析与规划进行了程序性和模式化探析。旅游市场体系模式包括市场的表层和里层:表层研究指已有市场状态的调查、分析和预测,它是决定旅游资源开发的走向和规模的基础数据;里层研究指旅游形象设计和目的地整体营销,它是在市场基础上根据区域的地方性和客源市场的潜在特征,设计旅游区形象,并进行有目的的整体营销推广,以达到更多旅游者前往的目的。文章的研究旨在能为区域旅游市场营销规划的制定提供理论和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5.
我国近年来旅游对目的地社会文化影响研究综述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潘秋玲  李文生 《经济地理》2004,24(3):412-415,422
随着旅游开发的进一步深化和旅游业规模的不断扩大,旅游给目的地带来的社会文化影响日益明显,逐渐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使之成为旅游学研究的热点问题。文章通过1980年代以来国内有关旅游开发对目的地社会文化影响研究文献的分析,从研究进展、研究内容、研究学科等几个方面总结了目前国内相关研究的现状特点,反映了旅游对目的地社会文化影响研究的进展、学术动态和学术水平。最后指出,中国目前关于旅游对目的地社会文化影响的研究成果有限,尚未形成系统、科学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它依然是一个有待学者们不断进行探索的领域。  相似文献   

16.
低碳旅游目的地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马勇  颜琪  陈小连 《经济地理》2011,31(4):686-689
旅游目的地是低碳旅游发展必须依托的空间载体,在充分吸收现有成果的基础上,对低碳旅游目的地核心理念进行了解读,并从低碳旅游目的地核心理念以及其涵盖内容的角度出发,运用专家咨询法和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构建由目标层、准则层、要素层和指标层所组成的低碳旅游目的地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7.
区域旅游线路节点选择对目的地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叶红 《经济地理》2007,27(4):672-675
长期以来旅游线路设计主要是旅行社关心的问题,线路中的服务要素和节点的选择主要是基于成本和需求因素的选择。但从本质上看,旅游线路实质上是游客在目的地的停留空间和消费空间的选择与组合,因此这些停留和消费空间即为线路节点。线路节点选择不仅制约着外来旅游者在区内的消费规模和消费水平,还直接关系到目的地区域的资源开发、线路产品的创新、旅游产业集群的发展和目的地的营销。因此,重视区域旅游线路的节点规划布局,对促进目的地区域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繁荣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18.
贺小梅  郑林  王艳珍  刘婕 《经济地理》2011,31(3):523-528
首先界定了"旅游目的地映象","旅游目的地幻象","旅游目的地印象"等概念的内涵。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得出游客对庐山旅游幻象和印象构成因子的感知差值和旅游映象分值,进而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和阐述。最后从旅游者的视角,结合旅游目的地映象的分析结果探寻庐山旅游发展中的一些问题及其存在的原因,并根据旅游者的反馈意见提出一些新的认识和思考。  相似文献   

19.
伏牛山旅游发展空间差异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瑞 《经济地理》2006,26(3):538-540,544
伏牛山是我国中部地区一座重要的山岳旅游目的地,由于行政区域的分割和旅游业发展中的政府主导作用,在开发过程中形成的三大旅游板块,之间存在着旅游资源条件、旅游产品等级、类型、数量和垄断性以及发展阶段的差异。因此伏牛山旅游必须走差异化发展与一体化发展相结合的道路,其中旅游产品的创新是差异化发展的根本;管理体制创新、旅游交通网络化建设、整体旅游品牌形象的树立是一体化发展的保证。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大量第一手资料分析出发,对处于产业结构剧烈转型时期的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态势进行了较深入的阐述,这一观察主要从旅游区(点)和旅游资源的开发与管理这一特定角度切入,重点从三个峰值期形成的旅游需求压力及其对应措施、旅游目的地营销、区域旅游规划、旅游产品创新、旅游支持系统等几个方面加以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