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以2006年完成股权分置改革的上市公司为基点,实证研究股权分置改革前后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和各个利益相关者之间代理成本的关系,以检验股权分置改革对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和利益相关者代理成本的影响,并对公司治理结构的最优化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代理成本最小化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2.
本文利用中国家族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前后的季度时间数据,实证研究股份全流通纠正终极控制者利益取向的有效性,进而对股改的公司治理效果做出判断。股权分置带来的弊端是持有非流通股的公司控制者利益取向与公司市场价值的背离,产生严重的代理成本并阻碍我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全流通之后股权定价基础的一致,是否带来了终极控制者利益取向有所回归于上市公司价值?本文的研究表明:股权分置改革的确导致了大部分家族终极控制权的下降,不过一些家族终极控制者通过收购股权、定向增发等形式来巩固对上市公司的控制权;股改之后家族终极控制者掏空上市公司的程度呈显著下降;进一步研究发现,股改之后家族终极控制者的掏空动机发生了显著改善。全流通确实有效地纠正了上市公司终极控制者的利益取向。  相似文献   

3.
基于股权分置改革的背景,探讨改革前后上市公司债权结构和各个利益相关者之间代理成本的关系,以检验股权分置改革对上市公司债权结构和利益相关者代理成本的影响,以期能够对优化治理结构和缓解代理冲突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4.
股权分置导致流通股股东和非流通股股东的利益发生冲突,割裂了大股东财富增长的正向激励机制,加重了大股东的利益输送行为。股权分置改革的顺利实施将实现所有股份的全流通,使大小股东的利益趋于一致,对于我国证券市场来说是一次重大的制度性变革。那么,股权分置改革的成效究竟如何?采用2003-2008年在沪深股市进行交易的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从金字塔股权结构下终极控制者的视角出发,设置股权分置改革虚拟变量,利用面板数据对股权分置改革和公司绩效进行检验后发现,股权分置改革确实提高了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并影响了终极控制者的行为,使其利益取向回归于公司价值本身。  相似文献   

5.
对已有文献的回顾表明,大多数研究认为股权的适度集中有利于公司治理和公司绩效,责任大股东能够对经理人进行有效监督从而较好地解决委托代理问题.在股权分置时代,中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最基本的特征是股权高度集中,并且居于绝对控股地位的国家股、法人股不可流通,由此引发了公司治理的一系列缺陷.股权分置改革后,中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实现了股份全流通和股权的逐步分散化.这些变化在根本上有利于上市公司完善治理结构和提升绩效,但是具体效果还取决于法律对股东利益保护、资本市场发展水平等制度性因素,并且对不同行业的作用效果存在差异.必须引起重视的是,股份全流通虽然能抑制"控股大股东控制"问题,但是如果出现原有责任股东快速退出和股权结构的高度分散,可能引发新的更严重的"内部人控制"问题并损害股东价值.  相似文献   

6.
股权分置改革被称为中国证券市场的第二次制度革命,它通过流通股股东与非流通股东之间的对价制度设计使得非流通股东获取了流通权,从而形成了两者共同的利益目标,改变了上市公司利益冲突的现实状况,是上市公司有效治理的重要前提.然而,中国上市公司治理问题的复杂性决定了股权分置改革并不能够解决我国所有的公司治理问题,只有通过积极完善公司治理结构,配套相关法律法规,才能使上市公司获得长远健康发展.本文在肯定了股权分置改革对上市公司治理的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分析了股权分置改革后公司治理所面临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的措施.  相似文献   

7.
股权分置改革与上市公司业绩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邢学艳 《经济师》2008,(4):91-92
中国股市存在着同股不同权、同股不同利的“股权分置”问题,导致上市公司治理缺乏共同的利益基础,公司经营绩效低下。截止2007年1月4日,沪深市已经有1137家上市公司完成股权分置改革,文章选取2005年底前完成股改的328家上市公司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却表明样本公司的经营业绩并没有在股改后有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8.
股权分置改革被称为中国证券市场的第二次制度革命,它通过流通股股东与非流通股东之间的对价制度设计使得非流通股东获取了流通权,从而形成了两者共同的利益目标,改变了上市公司利益冲突的现实状况,是上市公司有效治理的重要前提。然而,中国上市公司治理问题的复杂性决定了股权分置改革并不能够解决我国所有的公司治理问题,只有通过积极完善公司治理结构,配套相关法律法规,才能使上市公司获得长远健康发展。本文在肯定了股权分置改革对上市公司治理的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分析了股权分置改革后公司治理所面临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的措施。  相似文献   

9.
大股东利益侵占对股权激励实施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中国上市公司2003—2007年的面板数据,对大股东利益侵占与股权激励实施效应之间的关系问题的研究发现:大股东对中小股东利益的侵占将损害股权激励实施效应,对上市公司业绩带来负向影响;内部人控制问题送一步加重了大股东侵占的代理成本,对股权激励实施效应带来负向影响。这也说明,集中的股权结构下,股权激励在解决现代企业委托代理问题上无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10.
由于代理问题的存在,股东和管理层之间存在利益冲突,20世纪70年代,MBO以企业私有化的方式在美国资本市场出现,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的代理问题,提高了公司经营效率.20世纪90年代,MBO引入中国,作为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方式普遍存在.然而,中国的MBO却带来国有资产流失,损害外部中小股东利益等不良后果.2005年开始,国家进行股权分置改革,资本市场进入全流通时代.本文在回顾MBO经济后果的基础上,对全流通时代中国MBO的经济后果进行再次思考.  相似文献   

11.
李梅 《技术经济》2009,28(12):83-87
本文以发生于2000—2007年的36起我国上市公司跨国并购事件为样本,运用单一指标法和综合指标法,实证检验了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财务绩效。基于单一指标法的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上市公司跨国并购后,其盈利能力有所下降;基于综合指标法的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上市公司实施跨国并购后,虽然其短期综合绩效未能得到改善,但并购后2~3年的综合绩效有一定提高,但绩效改善并不显著。分行业的检验结果表明,我国机械行业上市公司跨国并购后的财务绩效要好于信息业和家电业的企业。  相似文献   

12.
上市公司隐性MBO的四大类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来,上市公司隐性MBO愈演愈烈,已经发展形成典型的四大类型:收购母公司间接控制型,收购子公司迂回实现型,拍卖、托管等快捷变通型和地下隐蔽型.本文通过分析认为隐性MBO产生的实质在于巨大的财富转移效应引起的直接利益驱动.只有消除产生财富转移的股权基础,我国MBO才能够真正实现价值创造.同时,增加透明度、完善现有法规监管体系以强化约束力,是抑制隐性MBO诸多问题的有效措施和杜绝不公平交易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制度的作用在于规制人们的行为,对于中国特色的管理层收购而言,并不是所有公司都适宜MBO,它必须有严格的界定条件.管理层收购在多大范围内进行?它的制度边界在哪里?这需要我们进行理论分析.  相似文献   

14.
基于面板门限回归模型,对2010—2016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研发强度、创新速度与上市公司价值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结果表明:研发强度对上市公司价值的影响具有显著的门限效应,主要体现在创新速度处于不同区间范围,影响程度和方向各不相同。当创新速度处于“慢车道”时,研发强度与上市公司价值显著负相关;当创新速度处于“正常行车道”时,研发强度对上市公司价值的负效应有所减缓;当创新速度处于“快车道”时,研发强度增加能够带来上市公司价值提升。此外,我国上市公司中近六成创新能力不容乐观且行业差异显著,亟待提升创新意识、加大研发投入,通过创新助力上市公司价值提升。  相似文献   

15.
李慧 《经济与管理》2004,18(9):87-88
MBO运作为我国企业重组提供了新的思路,中国证监会颁布的《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也第一次确立了上市公司MBO的合法地位,但在2003年3月财政部叫停管理层收购工作。MBO运作中由于制度障碍和法律监管上的漏洞所造成的风险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16.
党红 《技术经济》2008,27(7):91-98
本文在对上市公司年报进行直接打分的基础上,运用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的方法,关注股改前后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水平的变化及其对公司价值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股改后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水平确实有所提高,但并非由股改本身所致;股改并未使绩优上市公司进发出通过提高自愿信息披露水平而向市场传递信号的冲动;在现阶段,上市公司年报强制披露水平的提高对上市公司价值的影响明显大于自愿披露水平提高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利用中国汽车行业上市公司2006—2008年的年报数据资料,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对中国汽车产业2006—2008年的技术效率进行测算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虽然部分汽车行业上市公司的规模收益处于递增阶段,但是汽车行业部分上市公司纯技术效率的下降致使我国汽车行业上市公司的总体技术效率呈下降趋势;②在技术效率前沿面运行的汽车行业上市公司只占全部汽车行业上市公司的一半左右,中国汽车行业上市公司技术效率水平的差异化加剧;③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多数的汽车行业上市公司利润大幅下降,达到技术效率前沿面(即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均有效)的上市公司的抵抗风险能力要大于技术效率较低的上市公司。鉴于此,有必要同时提高我国汽车行业上市公司的技术和规模对技术效率的贡献度。  相似文献   

18.
上市公司财务指标分析与投资价值判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具有公布集中、数量庞大、行业复杂的特点。根据主要财务报表的基本分析原理,运用公司的优选模型选择具有投资价值的上市公司,以简化繁。详解了如何以各种财务指标对上市公司进行投资价值的分析和判断。  相似文献   

19.
相对估价法在上市公司价值评估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杜江  赵昌文  谢志超 《财经研究》2005,31(8):134-144
文章对相对估价法(比率估价法)在中国上市公司价值评估中的实用性与局限性进行了研究.首先,比率对流通市场的公司市值评估和对公司总市值评估结果不尽一致,其准确性有高有低;其次,对现金流及等价物的调整,增加了流通市场基于利润的比率定价的准确性,但对总市值的评估准确性没有更大的贡献;最后,采用预期收益要比当期收益会使市盈率定价更准确.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以2002年和2007年我国上市公司的自查报告为基础,选择了18个指标构建了公司治理指数,并以此对我国上市公司的治理状况及其5年间的改进程度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显示,治理指数与公司价值显著正相关,治理指数每上升1点,公司价值约增加0.3个百分点;5年间上市公司的治理水平有明显改进,这种改善总体上会带来公司价值的提升,但这一结论存在一定的内生性。进一步研究表明,上述治理改进的效果是股东权利、董事会与监事会、公司独立性和内控与激励机制等治理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文章还发现,公司风险程度、融资需求、外部市场化水平、兼并或借壳上市等公司特征在一定程度上驱动了上市公司的治理改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