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63 毫秒
1.
王利云 《魅力中国》2013,(25):43-43
鲁道夫阿思海姆是二十世纪艺术心理学家之一。在格式塔心理学的影响下他将物理学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引入艺术视知觉的研究中,对于当代艺术美学与艺术理论作出巨大贡献。本文以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一书中视觉张力的相关论述为理论依据。从艺术作品的构图和色彩与张力的关系入手。利用大量的图例论证.联系本人艺术实践中的经验和方法。来解读阿恩海姆的张力理论。  相似文献   

2.
吴秋杰 《魅力中国》2013,(25):295-295
在《艺术与视知觉》中分析了视知觉对艺术所产生的影响,从形式、空间、色彩等诸多方面遗行了阐释。本文就阿思海姆“空间说”中的对“图-底”关系的研究和部分艺术作品做出了对这一分析的浅层理解。  相似文献   

3.
高雪菡 《魅力中国》2013,(25):286-286
阿恩海姆是20世纪最伟大的艺术心理学家和美学家之一,他对艺术心理学、美学、蔓育、建筑及媒介等都做出了富有创见的贡献。是欧洲学术传统的继承者,其研究成果涉及20世纪思想领域的诸多方面。中国画中水墨笔彩的运动所形成的张力状态是艺术家意象审美中的感觉效应,中国画中有内部、外部、以厦个性张力之说。本文将从阿恩海姆美学理论中的视知觉理论以及“张力”的理论来浅谈中国画中的美。从中国画的内部张力、外部张力、个性张力三个方面时水墨画中张力的艺术表现进行探讨,借以论述张力在水墨画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4.
王佩佩 《魅力中国》2013,(25):371-371
文章阐述了“运动”作为视觉元素在艺术作品的形式构建和内容传迭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以雕塑、绘画较为简单直接的实例来说明运动与艺术作品之间的关系。阿恩海姆视知觉运动理论产生各种力构成了作品整体的平衡.这对于形成一件艺术品的生命力是十分重要的。同时,鲁道夫·阿恩海姆的视知觉运动理论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5.
一件艺术作品不只是一种娱乐品,它还是一所思想库,一件艺术作品,不只是美好生活的一种象征,它还是一个力量的体系。所以一件真正的艺术作品不仅有愉悦与真实,还要有一定的力量,激情与深度。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艺术所具有的震撼人心的力量越来越少见了。艺术的独特性与知识经济的“COPY”化,存在着一定的矛盾,这一方面会导致艺术的降格,另一方面则应该提升商品的艺术水准。  相似文献   

6.
余婉瑶 《魅力中国》2013,(25):48-48
空间是什么,它与“时间”是相对的,是与时间相对的一种物质存在形式;即使是一条画在白纸上的黑线,也有其存在的空间。空间并不仅仅是在一个狭小的式样中创造出来的,任何一个视觉形状所产生的影响,也都会越出它自身所在的范围。但凡是三度空间,都是由知觉的“梯度”创造的,也就是双目视差所产生的深度,从它的形上说就是“透视”。在艺术中,空间建构是必不可少的,即使是在抽象画中,色块与周围背景之间的关系,线与面的关系,都有其空间建构存在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宋旭萌 《魅力中国》2013,(25):30-30
在艺术创作中.艺术家运用不同的方法表现空间,从而在艺术中产生不同的视觉空间效果。阿恩海姆的“空间”理论,就是指视知觉上的空间感。强调建立空间的整理意象。在画中看到的各事物在深度层次上的住置,被证明是由一系列的知觉因素决定的。艺术家通过观察,运用不同的艺术语言。将空间感表现于画面之中。  相似文献   

8.
高向华 《魅力中国》2014,(4):221-221
阿恩海姆的《艺术与视知觉》是他艺术美学的代表作,他已经不仅仅作为格式塔心理学的又一代表人物,更是视觉完形理论的开创者。他通过引入0理学和物理学等科学研究的方法使我们对艺术的感性理解更具体更科学化。光线和色彩是他视知觉理论中的重要部分。  相似文献   

9.
本文阐述了艺术作品、艺术与文化、艺术作品与传播、艺术作品与文化传播、艺术文化传播的框架等的概念、内涵及相互关系。指出艺术作品以鲜活的形式为我们建构了一个艺术的殿堂,将艺术作品呈现在大众视野乏下,本身就是一种对作者创作精神的展现,更是一种艺术文化的传播。我们应该深刻的认识到艺术作品对艺术文化传播的意义,将艺术文化世代传承...  相似文献   

10.
王翠霞 《魅力中国》2013,(25):370-370
“儿童们为什么要这样画?”是阿思海姆在他的《艺术与视知觉》中阐述有关发展的理论中提出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在阿恩海姆看来,儿童们和原始人类对艺术(尤其是绘画)的认识和技能方面的发展极其相似。如果我们真正读懂了儿童画,也就明白了原始人为什么要那样画。也就有可能理解他们在创作某些艺术品时的想法,进而为现代人理解艺术发展史中的故事.为研究相关艺术品提供注解。通过反复阅读阿恩海姆的发展理论。笔者主要得到三方面的收获:首先:学着用阿恩海姆的理解的角度读懂儿童画和原始艺术;其次如何更科学地对待儿童的艺术教育,尤其是儿童早期绘画;第三。艺术作品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相似文献   

11.
画我所思     
陈邕 《东北之窗》2011,(14):88-89
艺术创作要有感而发,自己不激动的事物是创作不出好作品的,也不会打动别人。每一件艺术作品都凝聚着艺术家创造的心血,包括对前人的学习和继承,对生命存在的理解和追问,以及对未知领域的探索和发现。绘画艺术也是如此,每一个时代的画家都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在前现代社会阶段,艺术被看作是对现实生活的模仿或再现;在现代社会,艺术作品是艺术家的独特创造,是对现实物化世界的批判与对抗。而在后现代社会阶段,艺术作品不再是对现实的模仿或者创造,它与生活的界限消失了,艺术被视为一个行为、一个事件,被看作是一种参与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王淑娟 《魅力中国》2013,(25):44-44
艺术因理解而存在,艺术的意义总是建立在艺术作品与艺术公众的“前理解”发生理解上的关系的结果。因而艺术环境、语境以及艺术传统等因素,在艺术理解中显示出了重要的中介作用,共同决定了艺术理解与对话的结构。  相似文献   

14.
陆小捧 《魅力中国》2009,(31):166-167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比较持久的知觉过程,是知觉的高级形式。幼儿的观察力是在家庭日常生活中和在托儿所、幼儿园的游戏、学习活动过程中,经过家长、教师的精心培养和训练,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观察力强的人,善于发现事物的本质、事物  相似文献   

15.
语言或者符号,无论是广义还是狭义,都实实在在是文化的产物。音乐和美术同属于艺术,是人类审美活动的一个重要领域,作为一种高级的复杂的精神活动,它有着深度的审美心理动因。阿恩汤姆揭示到:“艺术不仅仅是直接的知觉,艺术表现总是具有语义功能。绘画或者雕塑的形象即是所指,音乐的朦胧形象和诗人所描绘的事件、  相似文献   

16.
马铭 《黑河学刊》2002,(2):58-58
自从电视走进千家万户,电视就成了最具现代化、最强有力的传播媒介和文化载体。电视屏幕三大节目支柱之一的电视文艺(文学与艺术的统称),成了新时代的艺术骄子,使得人们越来越离不开电视了。因此,电视文艺也就成了最具大众化、家庭化的艺术。而电视艺术作品则是电视世界中表现性最强的部分,它是电视工作者以电视的手段所创造出来的,毫无疑问,是表现的、艺术的,同时,又受电视这个大众传播媒介的特性影响,有着强烈的娱乐性、通俗性、社会性、大众性。由此,电视艺术作品审美价值的判断标准,一直是电视艺术美学要研究和提出的一个…  相似文献   

17.
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惯及作为社会一成员的人所获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及习性。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人类创造着文化,文化又创造着人类自身。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文化本身也在不断地发展和丰富。但是,无论其内容如何演化,本义上的文化仍是一种变化本能,它使事物由朴素的、赤裸的原始状态向丰富优美和谐的方面发挥,使个体的不调和变为一个总的调和、大的调和。即文化的功能在于修饰、完善,乃至超越。所以我们也说,文化是一种精神。市场经济的发展给人类带来了衣、食、住、行等物质上的充分享受,但…  相似文献   

18.
王媛 《魅力中国》2011,(21):335-335
艺术风格是艺术设计的时代风格和民族风格。艺术设计风格,一般是指艺术设计家在艺术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创作个性与艺术个性,这是人们社会生活的审美观念、素质层次、民族文化的总体需求与反映。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艺术设计就在中国年青一代设计者中存在一种轻浮的“时尚”之风,认为在设计中就要追求“新”、“奇”。本文将探讨艺术设计中艺术设计风格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9.
杨菲 《魅力中国》2013,(25):46-46
本文通过对阿恩海姆张力理论的分析,运动与张力之间的关系,张力是“不动之动”,从不存在的物体运动的地方观察到的运动,这就是张力。这种张力是美术形式中的一种极为重要的性质。突出强调张力在作品中重要性。  相似文献   

20.
韩冰 《魅力中国》2013,(26):112-112
声乐艺术与人内心情感产生碰撞,无法去直接触摸声乐艺术的存在。声乐艺术需要我们用耳朵去聆听,用心去领会。传统的声乐艺术是中国音乐文化的瑰宝.是当今时代音乐的一个重要部分.传统声乐艺术的音乐之美正在被世界各国人民所接受,所品鉴。当然,传统声乐艺术也被薪火相传。传统声乐艺术特殊的传情达意的方式是独特的存在。目前为止,没有任何一门学科可以取代其呈现的价值和美的特性。本文从传统声乐艺术的发展及文化观的解析,论述传统声乐艺术中存在的文化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