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宋少鹏 《开放时代》2014,(5):160-175
围绕“东莞扫黄”,体制与民间自由派一度形成话语之争,两者实质上都是借“性”言政,上演了一场性的政治学,却掩盖了性的经济学.性经济是一种事实存在.资本主义生产体制制造了性经济的供需结构,市场伦理赦免了性交易的道德压力,身心分离原则使性交易成为出卖性劳动力的技术工作.无产化的底层妇女提供了自由的性劳动力,而资产阶级男性建构支配性男性气质的需要成为性消费的主要动力.资本主义性别奥秘在于市场与家庭两种性秩序都是资本主义体制的内在需要.两种性秩序需要不同的性道德、性忠贞与性自由,但两种性道德的内在裂缝造成了对性从业者的道德挤压和女人内部的分裂和对抗.  相似文献   

2.
大多数学者围绕"中国的官僚政治制度"来破解所谓"李约瑟难题",但会导致逻辑"悖论".李约瑟本人与王亚南都认识到"李约瑟难题"实质是个"韦伯命题",但他们都没有对这个"韦伯命题"给出最终答案.其实,"韦伯命题"和"李约瑟难题"的解就在《资本论》之中.由于中国的"地主经济"封建制不同于西欧的"领主经济"封建制,劳动力难以变成商品,从而货币难以变成资本,造成了中国资本主义制度难产;资本主义难产又导致了中国近代的科技落后,从而沦为后发展国家.不过,在资本主义制度主导世界的条件下,落后国家可以、也只能通过不同于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制度来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才有可能后来居上.基于"李约瑟难题"研究的方法论启示是,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才能真正破解这类所谓"难题".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资本主义不同发展阶段的考察发现,从诞生之日起资本主义制度就因其获利本性而不断向自然界扩张,在全球范围内对自然进行各种形式的直接与间接掠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技术的资本主义使用,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展开,这种掠夺对自然造成了不可挽回的侵害,并使生态危机在全球范围内不断深化.  相似文献   

4.
市场社会主义具有浓厚的反资本主义色彩,它主张将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相结合,以祛除资本主义的痈疽,实现资本主义的革新.几乎每一个市场社会主义者都在揭露资本主义弊端方面不惜笔墨,他们认为,资本主义至少存在四大痼疾:一是因为阶级剥削、贫富差距和失业而加剧的社会不公;二是因为强势资本介入和经济民主缺失而导致的政治反民主;三是由于资本的高利润与工人的低收入之间的矛盾而导致的经济频危机;四是由于资本无限扩张和环境有限载荷之间的矛盾导致的生态非持续.在分析这些缺陷的基础上,市场社会主义通过撇清苏联模式与社会主义前途之间的关系并构建新的替代方案,最终得出资本主义具有可替代性的结论.市场社会主义有其自身难以克服的缺陷,但它的批判理论为我们客观准确地认识资本主义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素材和思路.  相似文献   

5.
在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中,效率对公平起基础性作用.没有必要的效率,公平将无法真正实现.如何科学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问题,使得效率在其与公平的关系中真正发挥基础性作用呢?对此,马克思、恩格斯的经济效率现非常值得我们研究. 马克思恩格斯 经济效率观的内涵 马克思、恩格斯是在对资本主义进行系统研究的过程中提出他们的经济效率观.在他们看来,效率主要是关于资本主义的经济效率,可以有两种表述,一是同样的投入,包括资本、劳动、时间等,可以生产出更多的产品;二是生产同等数量的产品所需要的投入更少.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即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化大生产同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由于这个矛盾造成了资本主义各个生产部门及生产与消费之间的比例失调,从而引发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但是,只要实行市场经济的社会,这种情况也必然同样存在,所以市场经济体制是经济危机的根源。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经济学认为,资本主义经济生产的目的在于获取按货币价值计算的利润或货币增殖,而这种按货币价值计量的总量,来自于资本作为一种预付、是对劳动的支配这种特殊的资本性质。通过引入表明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统一的利润率(一种货币增殖的比率),马克思强调了资本主义经济作为一种总量上的货币经济的本质。而同样强调了货币重要性的凯恩斯,通过对货币的自己的利息率的论述,把货币的信用关系归之于资本主义特有的经济关系,其企图将价值、分配理论与货币理论联系起来以建立一种新的货币经济理论的尝试,可以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到货币论的推演中找到依据。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马克思经济学与凯恩斯经济学在对资本主义经济中货币与资本的理解上有着共通之处。  相似文献   

8.
周敏 《经济师》2011,(4):31-33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一种与资本主义制度与生俱来的现象,是资本主义无法治愈的痼疾。马克思在他有生之年经历了7次经济危机,并于19世纪40年代,开始研究资本主义周期性的生产过剩危机。通过对经济危机史的研究及密切联系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实际的情况,马克思对经济危机问题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资本论》的问世,标志着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完成。马克思通过对经济危机的可能性、现实性、根源和实质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成为研究经济危机问题的理论基石。  相似文献   

9.
在当代国际关系中,存在着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社会意识形态的合作与挑战.正确认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历史表明,对两种社会制度相处问题的认识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是历史发展的重要规律,现实社会主义的特殊性使利用资本主义具有丰富的时代内涵.科学地认识资本主义,时刻不忘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存在着本质区别,坚信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两个必然"的理论,坚信社会主义将最终取代资本主义.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将社会内部分工与工场手工业内部分工明确区分开来,并对后者予以了特别的关注.通过对工场手工业内部分工这一资本主义分工“典型形式”的剖析,可以看到:分工既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为劳动重负的减除和人的自由解放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同时,又造成了人的片面化、畸形化,使之沦为“资本的附属物”,丧失了全面发展的可能.分工所呈现的这种“悖论性”特征,折射出资本主义现代性的内在冲突,其根源在于作为权力关系的资本本身及其内在逻辑的作用.在此意义上,所谓的“消灭分工”,实际上就是消灭凌驾于分工之上的资本和资本逻辑,而不是消灭分工本身,而资本逻辑的扬弃之路也是困扰人们的现代性问题的扬弃之路.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失业理论和凯恩斯失业理论是失业理论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他们都承认失业是资本主义国家的必然现象,然而在对失业原因的分析及解决对策上,却各有不同.马克思从资本主义制度入手,分析资本主义的生产方武,认为资本积累必然导致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从而导致相对过剩人口的出现.凯恩斯则是从经济危机中失业现象出发,认为有效需求不足导致失业的出现.本文将从失业原因和解决对策上比较两种失业理论.  相似文献   

12.
第一,股份制作为一种企业组织形式,其性质决定于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生产方式的性质。一些人反对股份制,其理由是认为它属于资本主义性质的。他们把股份制简单地与资本主义等同起来,只看到两者在表面上的一致性,而看不  相似文献   

13.
在《资本论》中,利润率下降规律理论体系的展开表现为一个由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这一规律是基于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规律推导出来的必然结论,是资本主义内在逻辑展开的必然结果,无限发展的实践一定能够对其真伪作出确切判断.利润率的实际动态表现为一种趋势和压力,是一系列作用方向和作用程度不同的下降趋势和反作用趋势“合力”形成的结果.这一规律不仅揭示了利润率下降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联系,而且宣告了资本主义的历史局限性.  相似文献   

14.
资本主义演变的基本逻辑就是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来缓解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限制,但这种调整往往把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推向一个更高的阶段.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深化所形成的资本主义金融化、去工业化、劳资矛盾加剧和全球经济失衡导致了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作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强制性解决途径,金融危机是资本主义发展到金融资本主义阶段时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特有运动方式和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5.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的“中国模式”创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三十年的总结,一定会触及中国经济成功是否创造了一种发展模式的问题.通过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演进的分析,可以发现中国经济成功是建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不断发展的前提下,并建筑在一种多层次、全方位竞争格局基础上的.这种发展模式不仅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模式不同,也与新兴工业化国家的模式有所区别.因此得出结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创造了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即"中国模式".  相似文献   

16.
一我国计件工资制是不是资本主义的性质?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经济规律,它基本上支配着社会主义社会里消费品的分配。这是—个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是由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条件所决定了的。工资制度是体现按劳分配规律要求的分配制度,计件工资和计时工资制又是工资制度的一种具体形式。有的同志认为计件工资就是资本主义的性质。他们的理由是它对生产、对技术革新不是促进,只是保退,它不能发挥共产主义思想,相反的它促使资本主义思想的发展。因此它既影响生产,又影响人们社会主义思想觉悟的提高。就分配制度所表现的某一种具体形式来说,它属于什么性质,是很难说明问题的。单从上述一些理由就下结论说计件工资制是资本主义的性质,也是不够充分的。资本主义制  相似文献   

17.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演进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生产过剩和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更加尖锐。 资本主义国家通过扩大军事支出来吸收过剩产能, 增加有效需求虽然暂时地缓和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 延缓了利润率下降的趋势,但从长期来看, 不断扩张的军事支出不仅挤占了生产性部门的资源、 限制了福利支出的增加, 还造成了支出成本由工人阶级承担同收益由垄断资本占有之间的矛盾。 军事支出的增加不但不能根本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还会在更高的层次上将矛盾再生产出来, 扩大矛盾的范围、 深化矛盾。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经历了一个演进的过程.在早期的著作中,马克思对经济危机的关注更多是政治性的而不是理论性的.后来马克思逐渐远离了通过危机促发政治事件的灾变式革命的想法,转而在资本主义长期发展趋势的视角下探讨危机理论.从揭示资本主义历史命运的角度来看,可以把马克思的危机思想理解为一种“崩溃论”意义上的理论.但马克思所说的“崩溃”,是当一切矛盾都展开了、当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导致生产关系的外壳不能容纳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之时的结果,而不是具体因素造成的特定危机必然导致“崩溃”.  相似文献   

19.
卡尔·波兰尼和布罗代尔被公认为杰出的经济史家,他们开创的历史视野为弗兰克(AndreGunderFrank)、沃勒斯坦(ImmanuelWallerstein)、布洛克(FredBlock)、贝罗奇(PaulBairoch)、阿尔利吉(JiovanniArrighi)等人所发展。这些学者对于历史资本主义的研究采用了一种历史的、尤其是经济史的方式,从而很少有人将他们视为经济学家。时至今日,阅读波兰尼的《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经济起源(TheGreatTransformation—ThePoliticalandEconomicOri—ginsofOurTimes,以下简称《大转型》)仍然是理解当代资本主义的重要途径,并在《大转型》的时代背景与现时意义之下去思考今天中国社会。  相似文献   

20.
一前言轴承工业对机器制造业,特别是汽车工业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一特点决定了它对大工业的依存性。工业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如美国、英国、西德、意大利、瑞典、日本等同时是资本主义轴承工业的中心。而占资本主义工业生产首位的美国,由于它的汽车制造业高度发达,在轴承生产方面也就占了第一位。资本主义机器制造业的高度垄断与集中为轴承生产和销售的垄断与集中提供了前提。资本主义世界的轴承生产与消费绝大部分集中在一小撮垄断资本家手中。它们采取占领市场的政策,超越了国家的范围,绕过关税壁垒,在各消费地区设立生产和贸易的分支机构。使其它国家的轴承工业屈从于其监督之下,阻碍他们民族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