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传统经济学把人作为物化的生产要素,是生产财富的一种工具,“理性经济人”假设因此成为经济分析的根本假设,人的行为的最终目的被界定为经济利益最大化。然而,经济是人的经济,经济学也应是人的经济学,作为一个真实的人,除了应拥有追求经济利益的理性维度以外。不可能排除属于伦理道德、文化习俗范畴的伦理之维,利益的最大化远不能概括人的生存和发展目标。为此,从分析理性内容入手,提出经济人假设所缺失的文化维度,确立“文化经济人”的定义。并从宏观、微观两个层面上对文化维度进行了说明。  相似文献   

2.
以汉正街为代表的具有很强地域特色和乡土气息的市井商业文化,以“沃尔玛”等为主要代表的具有强烈现代商业气息的现代商业文化,构成了“汉味商业文化”的主流文化。其独有的特色一是“土”、“洋”结合,“内”、“外”杂处;二是业态多样,雅俗共赏;三是物流畅通,价廉物美。  相似文献   

3.
胡昶昶 《全国商情》2007,(5):10-11,97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文化化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明显趋势,尤其是文化产业,成为发展最快、附加值相当高的产业之一,被称为“无烟产业”和“朝阳产业”。本文力图通过对经济文化化成因、理论依据和现状的阐述,分析经济文化化在中国的可行性,并对如何发展经济文化化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4.
政府发挥作用,要合理区分政治领域、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三者的界限,要爱护艺术家们的创造性,要因势利导。政府在首都文化生活中最关键的作用就是铸造“首都之魂”———打造北京的文化品牌。人们对文化共同价值观念的确定,成为凝聚和激励城市各阶层群体的重要的精神力量,从而为建设首都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文化是城市之魂,失去自己的文化,就失去了自己的个性特征,乃至一种精神。文化也是生产力。必须充分认识文化的经济功能和经济的文化含量;充分认识没有文化的经济是没有前途的,文化经济一体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趋势。  相似文献   

5.
七月的绍兴老城,仍旧一片“三山万户巷盘曲,百桥千街水纵横”的景象.用绍兴人自己的话说,叫“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源于传统的吴越情结,对物质追求及精神文化的同等关注不仅使绍兴名人辈出,也使之成为了浙江省经济最发达的城市之一.以轻纺业为主动的地区经济曾使会稽人在国内独占鳌头,声明远扬。  相似文献   

6.
当下世界经济全球化和文化产业经济的历史发展必然趋势,为西江经济带文化发展绘制了鲜明的世界图景:现实存在的软实力竞争国际环境,使得西江经济带文化发展作为一种文化软实力而发挥特殊作用;世界城市文明形态从“政治型城市”、“经济型城市”向“文化型城市”的转型,赋予了西江经济带文化发展的文化产业绿色经济内涵;世界范围内的城市群战略规划,在推动西江经济带以城市群形态进入国家战略框架的同时,凸显西江城市群与文化生态之间的矛盾,生态优先战略由此成为西江经济带文化发展特别关注的命题。  相似文献   

7.
“汉”商文化的基本内核是“口岸文化”,其他商业文化现象都是它的派生或分支。而在现代出现的武汉商业旺盛的学习精神和创新意识,既是商业现代化时代的需要,也是对武汉商业文化传统的一种继承和发扬光大。开放,竞争,创新是“汉”商文化的基本精神。  相似文献   

8.
社会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本所提及的“社会化”是广义的化,是化生产力。化生产力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知识经济就是化生产力高度发展的标志,是社会明进步的催化剂。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化的本质是“自然的人化”,其中包含着“自然的人化”与“人化的自然”二的辩证统一关系,用这样的大化观审视生产力概念,确立人的主体性地位,要以化生产力一体化的新思路,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力科学建设。  相似文献   

9.
"按族裔划分家庭年均收入"标准的实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各族裔家庭年均收入差距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探讨了当今美国社会中流行的“模范少数民族”理论和“文化缺损理论”,并指出了以家庭年均收入水平为标准来衡量各族裔在美国社会中对经济资源的占有是不科学的,这个标准的提出是多数族裔掩盖各族裔在社会经济资源占有上实质上的不平等的体现。它的使用是多数族裔的政治性行为,其目的是为了巩固多数族裔已取得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地位。  相似文献   

10.
"文化全球化"与邓小平文化思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改变了世界文化多样性的现实条件,在政治制度、宗教文化、生活方式等方面对各国产生巨大的影响,并随之带来文化全球化的争论.本文从文化内容、文化性质及文化模式三方面对中国的文化走向进行具体探讨,并认为面对经济全球化下的文化全球化,我们应坚持邓小平文化思想.  相似文献   

11.
经济与文化的关系本质上是一种共生互动的关系。经济发展中文化动力作用,随经济发展而加强。文化具有区域特征,区域经济发展中文化因素不可忽视。利用文化发展区域经济,应在营造主流文化、发展文化产业、促进区域经济和地域文化发展等方面做好协同工作。  相似文献   

12.
加快文化发展必须明确文化发展的地位和作用。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文化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注意解决文化发展中的问题,繁荣和发展文化事业,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相似文献   

13.
陕西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化产业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主导产业,其发展已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陕西发展文化产业具有抢占产业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提高文化竞争力的现实意义。针对陕西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发展陕西文化产业应实施中心战略、重点战略、特色战略,并采取制定规划、构建市场机制、发展三个支柱产业、组建大型企业集团、多元化投资、提高科技含量等措施,推动陕西文化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区域经济视域中秦文化研究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区域经济视域中的秦文化研究亟需在文化经济学层面开辟出一些相对具体的研究领域。一是秦文化在市场经济中的价值挖掘与重塑问题,应从现代性角度挖掘秦文化的内在人文精髓,正视其深层中的秦文化圈与区域经济视域下的大关中经济圈具有内在契合性;秦文化的相关研究应该立足于大关中经济圈的现实,从文化资本角度为大关中经济的腾飞打造坚实的文化根基;三是秦文化自身的产业化问题,秦文化圈具有文化产业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应从经济与文化交叉的角度深入作域文化产业发展模式问题;四是区域间跨文化经济交流合作问题,秦文化研究应在跨省际、跨区域的横向文化交流合作中对其内在关系进行宽领域、多视角的全面研究;五是在研究中引入新范式问题,应有效借鉴文化资本、社会资本、人力资源、企业文化与企业家精神等一些新的分析范式,推动相关研究的深入拓展。  相似文献   

15.
文化创意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四大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等新型高端服务业的发展,促进其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是培育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大举措。在文化创意与工业的融合发展中,要推动设计服务与工业的纵向产业链延伸与横向服务链拓展,激发产业升级的动力;在文化创意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中,要打造旅游魅力的智核,营造丰富的内容、多元的主体和动态发展的框架;在文化创意与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业的融合发展中,要坚持以人为本,实现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文化价值的统一;在文化创意与农业的融合发展中,要结合中国农业发展的阶段性要求,以休闲农业项目为突破口,建立具有生态文化价值和现代服务业意义的农业形态。  相似文献   

16.
新农村建设是当前和今后地方政府工作的一个重点,其中的文化建设又是新农村建设基础性和关键性要素之一。本文以蓬莱市为例,针对当前新农村文化建设面临的诸多问题,指出必须调整政策、加大措施、有效解决,才能有力地促进地方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7.
利用文化特色作为乡村旅游吸引力,开发文化创意产品,让文化活起来,不仅符合文旅融合大势,有利于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也能促进乡村旅游地文化消费,带动当地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基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两个调研地314名乡村旅游者的问卷调查,从消费价值观和感知价值的角度,对乡村旅游文创产品的旅游消费者类型和研发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文创产品研发时,外部感知性应作为吸引乡村旅游者消费的基础,行为功能性作为刺激购买行为的助推器,文化承载性可以成为保障旅游消费的必要条件。乡村旅游者可以划分为四个类型:功能理性型(35.4%)、积极享受型(40.4%)、潜力发展型(11.8%)和面子感知型(12.4%)。乡村旅游地的文化创意产品研发应避免产品同质化,创新民俗乡村特色,在注重实用功能性的基础上保障价格匹配品质,延伸文化传播链,促进文化消费体验。  相似文献   

18.
伴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消费需求的改变,产业联动发展的趋势愈加明显。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联动发展具有天然的耦合性和共同的现实需求基础,符合产业融合发展的趋势,具有明显的潜力和优势。两大产业部门应当从区位、经济、社会、行政和人力等影响因素着手,遵循市场主导、互动性、优势主导、创新性、效益统一、纵横一体化和可持续发展等原则,通过编制产业发展规划、培育产业集群、构建新型产业链、创新产品开发和产业发展模式、实施品牌化和人才培养战略等对策来推动两大产业的互动合作,以加快推进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联动发展。  相似文献   

19.
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中国政治生活、社会建设和文化发展生活进入新阶段,文化产业如何适应新的发展趋势,实现新常态下的二次创业,发展的路径选择就成为亟待解决的迫切课题。论文借势消费引领战略、创新驱动战略、产业融合战略、文化金融战略、文化科技战略和国际文化贸易发展战略,提出文化产业要顺应消费的新方向、融合互联网和金融创新催生的新业态、汇聚创客群体、利用大数据新手段和国际贸易新通道,从而实现文化产业在新常态下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20.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发展进程中留下的宝贵财富,如何有效地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是一个现实的重要课题。旅游开发是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效传承的有效手段;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中,应遵循保护为前提的原则,坚持生态旅游开发模式,根植于原生态文化土壤,积极发展社区旅游,使之成为“未来遗产”,以期达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继与旅游经济发展的双赢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