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4 毫秒
1.
打造临港新城是上海建设航运中心的重要举措,也是上海新一轮发展的重要节点。按上海市规划,临港新城要建设成为人口80—100的新城区,成为分流中心城区人口和集聚郊区人口的重要载体,而一定的人口规模也是其集聚和辐射发展能量的必要条件。因此,在临港新城建设中,人口发展是其关键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
上海是人口众多的国际大都市。人口的变迁给上海经济发展带来巨大影响。近几年来,上海人口变迁的一个明显趋势,由市中心城市向郊区新建城区转移,中心城区的人口密度逐步下降。这一趋势已经并且将在很长时期内影响着上海郊区的发展。本文试图通过对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的分析,揭示上海人口变迁与上海郊区发展之间的潜在联系,并对上海郊区应如何调整发展战略、赢得先发优势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正>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上海在全国较早实施城乡一体化建设发展战略,至2001年全市郊区(除崇明以外)全部完成了撤县建区工作。进入21世纪,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深入和城市空间的扩张,中心城区、郊区9个区县县城以及104个乡镇的城镇化区域也随之不断向外扩大,10多年间,全市共有180万农业户籍转为非农户籍(其中居住地、户籍全部转移的为30万人),也形成了三个层次的城乡过渡地区,即:中心城区扩展过渡区、郊区区县县城(包括新城)  相似文献   

4.
新视点     
上海郊区经过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快速工业化发展以及中心城区高度极化的辐射和影响,城镇化已经成为郊区经济社会战略转型的重要标志。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如何推进郊区城镇化发展,是上海面临的新的历史课题。  相似文献   

5.
上海郊区土地面积5900平方公里,现有5个县,4个区以及浦东新区农村部分,共213个乡镇(包括5个中心城区的6个乡镇),519万人口,约占全市总人口的40%。1996年郊区农民人均年纯收入4846元,人均储蓄余额1万余元,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6358元,为全国居民消费水平较高的地区之一。按照《上海郊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  相似文献   

6.
上海将按照“一个龙头”、“三个中心”的宏伟发展目标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城市布局结构在全市6300平方公里范围内将作重大调整,到2010年,城市化面积将达1000平方公里,构建一个市级中心、若干个辅中心,分为中心商务区、中心商业区、中心城区、外环区和二级市等五个层次组成的组团式城市,并与江浙一带近邻的一些城市形成都市圈。与二十一世纪上海发展战略相配套的上海农业将如何建设与发展?这是从事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同志以及与此相关的人们很关注的一个重大问题。本文试图作粗浅的探索。  相似文献   

7.
随着上海生产力布局和城市建设重心向郊区转移,郊区6000平方公里和中心城区600平方公里正在互动协调发展,逐步形成新的产业体系、城镇体系和服务体系,并将成为上海经济发展的主战场、发动机、增长极和功能集聚地。特别是洋山深水港开发和杭州湾大桥的建设,为上海南缘的杭州湾北岸迎来大开发的黄金时期。最近,中国轻工业联合会正式批准同意座落于金山卫镇的上海金山国际贸易城为中国轻工产品重要会展基地,这是开发杭州湾北岸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扩大中国轻工产品在国际上的影响将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研究目的:直观呈现上海城市紧凑度及土地混合利用度空间发展特征,并进一步探索其空间一致性。研究方法:GIS空间分析技术、层次分析法。研究结果:(1)上海市整体紧凑度不高,形成以中心城区为核心、郊区新城为延展的"掌状"分布,"中心城区—外围"空间梯度差异显著;(2)上海市土地混合利用度较高,从中心城区向郊区缓慢递减,布局相对均衡;(3)空间一致性区域面积占比约43%,上海整体依据"紧凑度—混合度"可划分为高紧凑高混合的中心城区及郊区新城、低紧凑高混合的城市边缘区、低紧凑低混合的远郊区三大区域。研究结论:上海市已形成"中心城区—郊区新城"高紧凑高混合向心蔓延的空间格局,可通过整合城市空间形态及土地利用布局,实施多元互补的区域发展政策,推动城市空间优化和存量土地改革。  相似文献   

9.
农民非农就业的意义、现状及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上海市户籍总人口约1700万,其中农村劳动力为250万.2004年全市户籍总人口中的非农业人口比重占77.6%,其中郊区人口城市化水平达47%.随着上海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农村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目前郊区有50万失地农民,未来几年农村富余劳动力还将不断向非农领域转移.  相似文献   

10.
上海农村人口就业结构分析中共上海市委党校王建民,胡琪一、上海郊区农村人口就业结构的演变。本文所分析的郊区农村人口(劳动力),依《上海市统计年鉴》规定为:“参加农村各级合作经济组织,并参与其收入分配(包括实物和现金)的农业和非农业户中的常住人口,但不包...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劳动力迅速向二、三产业转移,加快了农村城市化推进步伐。到1998年,全郊区共有10个城厢镇、11个街道、192个乡镇和15个农场镇,城镇建成区面积达317平方公里,城镇人口达233万,郊区城市化水平达42%,一个以上海中心城区为轴心,以“三环十射”为轴线,由中心城——县城——中心镇——集镇组成的多层次的有上海特色的农村城市化体系已初步显现。  相似文献   

12.
2003年10月,上海市委、市政府召开了“上海市城市规划工作会议”,会议指出:上海原先的郊区发展模式不能适应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要求,郊区人口、产业、城镇布局很分散,很难在中心城外形成有一定集聚规模的地区中心,限制了郊区的发展。会议明确:要集中力量建设“基础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有产业依托、有一定人口规模的新城”。经过研究,市规划部门建议将上海市郊区新城规划为两个能级,  相似文献   

13.
建设具有上海特点的都市型农业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建设具有上海特点的都市型农业顾吾浩建设都市型农业,是人类社会迄今为止对农业发展的崇高追求。进入21世纪,上海将崛起成为国际经济中心城市。作为上海大都市郊区的农业,伴随上海发展的轨迹,如何寻找自己发展的至高点?这就是,必须与世界大都市的农业接轨,建设具...  相似文献   

14.
一、新郊区新农村建设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充分认识上海城郊发展差距。 上海市区和郊区、城市和农村的发展差距,已有许多文章作过分析。通过抽样调查,使我们进一步认识上海城郊发展的差距。根据抽样调查统计,2005年底,上海常住人口1778万,若按上海市中心城区面积66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近1000万计算,中心城区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约15000人,是郊区的10倍以上;上海市区与郊区人口密度比,是伦敦、巴黎、纽约、洛杉机、东京这五个国际大都市平均数的3倍以上。一般来说,人口密度是反映区域发展水平最综合、最核心的指标之一,上述比较说明,缩小上海城郊差距、消除城乡二元结构,上海的任务还非常艰巨。  相似文献   

15.
以宅基地置换为契机加快推进农民居住向城镇集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宝山地处上海北翼,全区面积42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22万(户籍人口82万),其中农业人口18万、6万余户。宝山是一个由中心城区(外环以内90平方公里)、近郊、远郊、海岛共同组合的一个区,是一个传统工业、现代工业、港口运输业与现代物流业、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  相似文献   

16.
2010年,上海将建成“四个中心”的基本框架,在此过程中,郊区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如何以新的观念、新的视角审视郊区的战略地位;如何努力培育“承接、服务、生态”三大功能,服务全市、全国,真正使郊区成为经济发展的高地、投资的盆地、回报的腹地;如何加速打造有竞争力的制造业中心和高科技产业的重要基地;如何发挥郊区实力与水平,与长江三角洲共同构筑面向国际的现代工业走廊;如何提高农业标准化、科技化、组织化和现代化水平,对于这些问题,我们都要努力寻求答案,化挑战为机遇,实现郊区经济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7.
今年1—7月,上海郊区乡镇工业已完成产值525.8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8.83%。目前郊区乡镇工业已经成为郊区农村经济的主要支柱和全市工业今后腾飞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来,上海郊区工业快速增长,已经引起了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市委、市政府已把郊区工业作为一个重要增长点来抓。但是,我们与周边先进地区相比,郊区工业又存在着许多差距,需要提高认识,在新一轮的发展中,用再次创业的精神来解决。 一、生产的快速扩张和经济质量不高的矛盾,必须引起足够重视。 从1992年开始,上海郊区工业再次跃上快车道,连续四年以36%—40%的速度增长。郊区工业在全市工业中的比重,已由1992年的21%至今年上半年达到35.3%。在全市工业新增产值  相似文献   

19.
南市区“三高”发展战略刘汝金世纪末的最后两个三年,为上海再度崛起成为国际经济中心城市,同时也为南市真正取得与上海中心城区位置相匹配的经济社会实力提供了历史机遇。新一轮三年改造发展开始了,南市区必须以新的思路、新的手笔来完成历史赋予的新的任务。根据中央...  相似文献   

20.
虹口区位于上海的东北部,是上海的中心城区,区域面积23.4平方公里,2003年底全区户籍人口80万。在未来上海交通的五条环线中,有四条将穿过虹口区,分别是核心环、中心环、内环线和中环线,形成“五环相拥”的格局。虹口区正在实施“两翼开发”战略,即重点发展北外滩地区和四川北路沿线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