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本文选取天津市1993-2008年的相关数据,使用计量经济模型对天津市生产性服务业及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天津市生产性服务业各行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明显,同时生产性服务业整体与经济增长为格兰杰因果关系,即生产性服务业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其自身也获得较快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随着工业化不断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对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采用与非生产性服务业对比的视角对安徽省生产性服务业的经济与就业贡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生产性服务业对经济和就业的贡献水平与增速均超过非生产性服务业。安徽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要依赖空间集聚、产业融合、知识创新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3.
从需求角度运用结构分解分析法研究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增长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外部系统的贡献率要远大于生产性服务业自身的贡献率.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水平低,内部结构不合理,传统生产性服务业比重过高,新兴生产性服务业比重偏小;而新兴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不仅直接影响了生产性服务业整体发展水平的提高,而且还抑制了传统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也影响到第一、二产业以及第三产业非生产性服务业的结构调整与升级,进而又限制了外部系统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只有促进新兴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实现传统生产性服务的改造和升级,才能实现生产性服务业与工业之间持久的相互促进作用,进而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新经济地理的框架下构建理论、计量模型及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可得性测度,运用2003~2011年城市面板数据检验了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技术溢出效应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显示,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对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技术溢出作用,且其有效空间作用范围为100公里;有效距离范围内城市间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由东向西依次递增,而多样化集聚的作用由东向西依次递减。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对经济增长不同分位点的技术溢出效应亦存在明显差异,随着经济增长分位数增加,有效空间范围内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对经济增长的边际贡献呈先增后减的倒U型发展趋势,而多样化集聚的作用不断增强。  相似文献   

5.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空间技术溢出效应与经济增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新经济地理的框架下构建理论、计量模型及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可得性测度,运用2003~2011年城市面板数据检验了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技术溢出效应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显示,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对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技术溢出作用,且其有效空间作用范围为100公里;有效距离范围内城市间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由东向西依次递增,而多样化集聚的作用由东向西依次递减。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对经济增长不同分位点的技术溢出效应亦存在明显差异,随着经济增长分位数增加,有效空间范围内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对经济增长的边际贡献呈先增后减的倒U型发展趋势,而多样化集聚的作用不断增强。  相似文献   

6.
服务经济时代的到来,使得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推动作用越来越大.本文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系角度出发,基于"哈大齐工业走廊"的实际情况,构建了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发展模型,并对"哈大齐工业走廊"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进行实证研究,定量分析走廊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贡献和拉动作用,力求探索出走廊生产者服务业与制造业良性互动的发展机制.  相似文献   

7.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服务业尤其是与制造业紧密相联的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既是全球产业发展的趋势,也是中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途径。对沈阳市的实证研究表明,生产性服务业对于拉动经济增长具有重要作用。要改变以前重制造、轻服务的发展思路,把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定位提高到与发展先进制造业的同等战略高度,形成服务业与制造业均衡协调发展的新理念。要采取创新的政策和制度、创新的管理和服务,以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1]。本文建立了一个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以生产性服务业行业部门为解释变量、以总产出为被解释变量。采用计量经济中的平稳性、协整、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对模型拟合的效果进行检验。  相似文献   

9.
生产性服务业在现代服务经济中处于核心地位,通过多种途径为其他产业的发展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撑,在产业转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促进了地区经济快速稳定增长。泰州市生产性服务业总的来说呈增长趋势,但仍存在不少问题,制约了泰州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因此,应采取明确发展定位、制定发展规划,加强行业引导与支持,形成集群化发展等对策加快泰州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转变经济发展模式过程中,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要性尤为凸显。在分析生产性服务业与经济可持续发展内在作用机理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生产性服务业对国民经济的支撑性、对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性及对我国节能减排的促进性。最后,提出完善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政策建议,以期生产性服务业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更加契合我国节能减排目标。  相似文献   

11.
生产性服务业作为服务生产的支撑性产业,对产业发展及区域经济增长具有重要影响,逐渐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生产性服务业创新、升级、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外部环境,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也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顺利推进提供了重要支撑.文章立足贵州省经济发展现阶段特征,结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分析了贵州省生产性服务业的现状,提出加快培育壮大生产性服务业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从供给和需求两个角度讨论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化水平、服务创新能力、经济体制和市场成熟程度等几个因素对江苏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影响。实证分析结果显示:经济发展水平对江苏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服务业创新能力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促进作用有限;城市化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尚未显现重要促进作用;服务业发展的市场环境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起到抑制作用;江苏尚未形成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融合的局面。  相似文献   

13.
运用就业弹性方法和投入产出方法,对湖南省生产性服务业的就业吸纳能力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总体上湖南省生产性服务业就业吸纳能力强,就业增长空间较大;内部各行业对就业也具有较大促进作用,但各行业对就业的贡献程度存在差异.因此,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解决湖南省就业问题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马歇尔、雅各布斯外部性及新经济地理的综合视角建立理论和计量模型,运用可行的广义最小二乘法(FGLS)探讨了湖南省13个地级市2000~2009年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多样化及其集聚规模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对城市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多样化的影响却不显著,意味着湖南省生产性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集聚效应主要表现为马歇尔外部性;湖南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不存在相互促进的联动机制,且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相比已表现出明显的规模不经济,这主要是由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中的盲目性和制造业发展中的相对滞后性引起的。推进各城市生产性服务功能的专业化经营、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调发展是较为理想的政策安排。  相似文献   

15.
生产性服务业主要为三次产业生产商品或服务提供中间投入,产业融合度高,带动作用显著,并且一般通过产业先导效应、同步效应及关联效应来促进社会就业增长.近年来,广西贵港市加快发展以交通邮政业、金融服务业为主的生产性服务业,促使其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就业吸纳能力也不断增强.但此过程中还存在行业空缺、行业就业效应差异大等问题.建议分类制定生产性服务业政策,促进产业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开展重点招商工作,解决生产性服务业内部行业空缺;充分依托产业园区平台,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工业联动发展;注重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不断完善三农社会化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16.
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过程、问题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生产性服务业、服务业与GDP的发展数据和产业变迁为依托,分析了生产性服务业的规模发展、内部结构变革、固定投资和利用FDI的轨迹及其内在原因.并探讨了改革开放以来金融业、物流业、信息服务业和房地产业发展的现状和主要困境,认为当前我国生产性服务业规模、水平、带动作用相对滞后,而内部结构开始优化.因此本...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逐步深化,生产性服务业的地位和作用也变得更加突出,其发展问题越来越成为关注的焦点。在本文的分析中,我们重点从产业关联、行业异质性角度分析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问题。相关实证结果表明,和制造业行业的关联性显著地影响了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并且这种影响作用还存在着明显的行业异质性特征。  相似文献   

18.
采用非中性技术进步超越随机前沿模型,对中国29个省市1993-2004年生产性服务业的面板数据进行分析,其结果表明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在1994-2004年间年均增长7,05%,其中技术进步率为6.04%,技术效率改善了1.01%.技术进步对TFP增长起主要作用,技术效率变化则对TFP增长起着补充作用.TFP增长对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增长的贡献逐年降低,且东、中和西部地区生产性服务业TFP增长不均衡,但技术效率存在显著的收敛性,这对决策者在如何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增长方面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的协调发展是提高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本文以2004年~2012年京津冀三地生产性服务业就业人数、京津冀地区行政区域界限基础地理底图为基础数据,对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内部结构进行差异对比,并运用空间全局自相关方法,对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差异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京津冀地区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不平衡,呈现中心-外围结构、"大梯度差"现象明显;京津冀地区的生产性服务业呈现空间正相关关系,空间溢出效应弱;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需要协作发展。  相似文献   

20.
彭晓静 《全国商情》2012,(19):13-14
服务业的大发展是"十二五"期间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而生产性服务业作为一种中间需求性服务,其发展滞后不仅影响了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还影响了一产、二产的发展速度与质量。因此,"十二五"期间,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必须要破解城市承载力弱、产业组织不合理、政府投入不足等障碍,合理定位,利用与周边京津地区的发展梯度差,注重生产性服务业的地理集中性,塑造差异性,切实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