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一、汇票的欺诈行为与防范 汇票欺诈的十种类型是:伪造整张汇票欺诈;伪造出票人或承兑人签章欺诈;变造汇票欺诈;利用窃取的汇票欺诈;利用骗取的汇票欺诈;保管、使用汇票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之便欺诈;利用无交易基础的汇票欺诈;利用已过期无效的汇票欺诈;利用汇票委托书欺诈;利用有关汇票凭证欺诈.  相似文献   

2.
在国际贸易实践中,信用证欺诈形式多样,按照欺诈人地位的不同大致可以分为开证申请人欺诈、受益人欺诈、开证申请人联合受益人欺诈以及开证申请人与开证行共同欺诈。诈骗的手段主要是利用假信用证欺诈、利用技术性条款欺诈、伪造单据欺诈和借用第三方欺诈等。  相似文献   

3.
欺诈是发卡机构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如2001年美国VISA卡的欺诈损失为4亿美元,美国万事达卡的欺诈损失为3亿美元。2002年美国信用卡行业的欺诈总损失为8亿美元,英国信用卡行业的欺诈总损失为4.25亿英镑(约7.5亿美元),2003年和2004年美国信用卡行业的欺诈总损失仍然高达7亿~8亿美元。许多欺诈是有组织的犯罪团伙行为。智能性交易欺诈风险评分模型是发卡机构反欺诈的最重要的武器之一。交易欺诈风险评分模型是利用信用卡当前交易信息和历史交易行为模式对比来预测当前交易为欺诈的概率的模型,为智能性反交易欺诈授权策略(Intelligent Anti-…  相似文献   

4.
资讯     
《新理财》2007,(12)
SAS全面提升汇丰银行反欺诈系统近日,赛仕(SAS)公司发布了SAS反欺诈管理系统。该系统基于SAS公司的企业智能平台,是一种全新的实时防范银行卡欺诈的系统。其设计初衷是处理全球范围内的信用卡和借记卡,所以SAS公司认为此系统是迄今为止最完善的欺诈防范系统。汇丰银行使用SAS公司的反欺诈管理系统,提升了欺诈侦测能力,降低了欺诈的比率,提高了欺诈案件的处理效率,其客户的每一笔银行卡交易都受到了反欺诈系统的保护。去年整个金融行业由于欺诈造成的损失为48.4亿美元。  相似文献   

5.
王莉 《中国外资》2011,(2):47-47
信用卡已经从跑马圈地时代进入成长成熟期,随着信用卡使用的普及,越来越多的欺诈行为出现了。本文将这些欺诈行为分为身份信息被盗、伪造卡、卡未达、卡不在场欺诈、商户欺诈、ATM欺诈、短信欺诈七大类别并进行了相应阐述。  相似文献   

6.
李玉泉  乔石 《保险研究》2021,(4):121-127
随着以互联网、大数据为核心的新科技的出现,在大金融背景下,保险欺诈呈现出新的特征.本文从保险欺诈的欺诈行为、实施者的主观过错、欺诈行为与保险赔偿之间具有因果关系这三个构成要件入手,详细分析了在金融活动相互融合以及互联网、大数据等科技手段广泛运用的当今时代下保险欺诈的三个新特征,并从健全保险欺诈法律法规体系、建立健全跨行业的反保险欺诈协作机制、建立整个保险行业的反欺诈数据一体化管理体系和夯实保险机构的反保险欺诈管理能力四个方面提出具体的保险欺诈防范路径.  相似文献   

7.
信用卡已经从跑马圈地时代进入成长成熟期,随着信用卡使用的普及,越来越多的欺诈行为出现了.本文将这些欺诈行为分为身份信息被盗、伪造卡、卡未达、卡不在场欺诈、商户欺诈、ATM欺诈、短信欺诈七大类别并进行了相应阐述.  相似文献   

8.
在全球范围内,申请欺诈已经被确定为金融机构收益损失的重大来源。虽然申请欺诈人的身份和动机从不诚实的客户到有组织的犯罪,有性质上和层次上的不同,但是申请欺诈造成的损失却在真实地影响金融机构的盈利性。自2007年开始,国内各家金融机构都在申请欺诈上遭受了较大损失,投机欺诈和有组织欺诈的增长与金融服务的增长速度不相上下,预防申请欺诈已经成为一项重大  相似文献   

9.
随着电子商务销售额继续增长,相关的网络欺诈对造假者的收入来源仍然是有吸引力的。这些欺诈活动会带来相当的经济损失,所以商户进行网上欺诈检测是必要的。欺诈检测问题的关注不仅是一项欺诈活动,而且还应该尽可能快地捕捉他们。这种及时性是至关重要的,因为要尽可能的减少经济损失。在本文中,提出一个分析方法:信用卡欺诈检测重点是欺诈而不是在事务级侦破案件。在该方法的模式下,再对个人的信用卡帐户每日花费金额合计时间序列的内在被提取。这个模式已被用于缩短与欺诈发生时,现在发现它能及时检测出欺诈,提高检出率,减少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0.
《中国信用卡》2023,(4):63-67
信用卡欺诈对许多金融机构来说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尽管金融机构基于机器学习算法构建了各种欺诈检测系统,部分欺诈者仍然可以避开欺诈检测,因为这些系统通常不包含有关对手了解欺诈检测机制的信息。为了将欺诈者不断扩充的知识库信息纳入自适应欺诈检测系统,本文基于信用卡欺诈检测动态模型研究项目(以下简称“项目”),探索使用博弈论对抗学习方法来模拟欺诈者的最佳策略,并先发制人地调整欺诈检测系统,提升其应对潜在威胁的能力。  相似文献   

11.
通过引入成本—收益理论,对社会医疗保险制度中的欺诈问题进行研究,比较该制度中各参与主体的成本、收益构成,分析各影响因子对欺诈与反欺诈行为的影响,研究表明:欺诈与反欺诈行为受行为成本、行为收益大小的制约,且有其相应的约束条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反欺诈对策。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保险业持续迅速发展,保险欺诈案件也呈现上升趋势。根据调查,广东省东莞、珠海、江门三市83家地市级保险机构中,40%的机构认为自2000年以来保险欺诈现象逐年上升,有越来越严重的趋势。保险欺诈,不仅危害保险业的健康发展,而且损害保险消费者利益、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保险欺诈的表现形式根据保险合同关系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可将保险欺诈分为保险合同成立时的欺诈和保险合同履行时的欺诈。  相似文献   

13.
上市公司财务欺诈行为屡见不鲜,其最主要的原因在于获得相关的经济利益。财务欺诈是上市公司在经营的过程中在财务报表信息中录入虚假信息的一种表现形式。近年来,上市公司财务欺诈事件屡被曝光,国内外媒体争相披露出事件真相。这种欺诈现象令许多准投资者望而却步,同时,欺诈行为是违背市场正常发展的、损害了大部分人的经济利益。本文重点提出上市公司财务欺诈源于哪些问题,并根据相应的问题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从而完善上市公司财务欺诈问题。  相似文献   

14.
作为当前给银行业造成损失最为严重的风险之一,外部欺诈风险的涵盖范围广,防控难度大。据国外研究机构统计,欺诈风险每年导致银行损失金额高达735亿美元,国内银行每年欺诈风险损失金额也达上百亿元。为了应对严峻复杂的外部欺诈风险形势,工商银行不断探索建立新型风险管控体系,自2008年起,陆续在信用卡、电子银行等业务领域开展反欺诈系统建设,并于2016年启动企业级反欺诈管理平台建设,目前已建成“信息共享、技术共用、欺诈共防、步调共同”的企业级反欺诈管理平台,实现覆盖全集团、全产品、全渠道的欺诈风险事前、事中、事后的全流程管理,助力构建自动化、智能化、高效率的集团反欺诈工作体系,维护客户资金安全、营造良好金融生态。  相似文献   

15.
《上海保险》2021,(3):16-18
近年来,在上海银保监局的指导下,上海市保险同业公会不断丰富反欺诈工作合作体系,积极创新反欺诈手段,有力地推进了反欺诈各项工作顺利开展,有效地维护了保险行业和保险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营造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一、运用大数据助力反欺诈工作(一)行业协会与保险公司积极行动上海市保险同业公会反欺诈中心(以下简称"反欺诈中心")根据上海银保监局办公室《关于印发〈运用大数据开展反保险欺诈工作方案〉的通知》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中国保险业正处于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保险欺诈已影响到保险业正常秩序。对于保险欺诈的深入研究无疑将对中国保险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有所帮助。本文在总结国内研究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了保险欺诈发现率对防范保险欺诈的作用,分析了保险欺诈发现率低的原因,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7.
针对新农合欺诈风险具有"低频高损"和"高频低损"的特征,运用两阶段损失分布法(PSDLDA)测度新农合欺诈风险损失TailVaR值,以2004~2012年媒体公开报道的新农合欺诈损失数据为样本进行实证研究,计算了欺诈风险损失纯保费,并探讨了在新农合欺诈风险定价、风险准备金计提、风险补偿机制的建立以及欺诈风险预警等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18.
由于财务欺诈层出不穷,以至于对其进行的研究从没有停止过。财务欺诈给投资者、政府、乃至全社会都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和不可估量的影响。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后,财务欺诈丑闻不断发生,导致了学术界不得不对其进行新一轮的思考。欺诈伴随着资本市场不断走向"成熟"。因此,研究财务报告欺诈具有深远的意义,特别是有利于保护中小投资者的根本利益。本文首先分析了财务报告欺诈的定义及研究意义,其次在分析了财务报告欺诈的表现形式基础上,阐述了如何进行侦测。  相似文献   

19.
《会计师》2013,(18)
由于财务欺诈层出不穷,以至于对其进行的研究从没有停止过。财务欺诈给投资者、政府、乃至全社会都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和不可估量的影响。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后,财务欺诈丑闻不断发生,导致了学术界不得不对其进行新一轮的思考。欺诈伴随着资本市场不断走向"成熟"。因此,研究财务报告欺诈具有深远的意义,特别是有利于保护中小投资者的根本利益。本文首先分析了财务报告欺诈的定义及研究意义,其次在分析了财务报告欺诈的表现形式基础上,阐述了如何进行侦测。  相似文献   

20.
欺诈是指一方当事人故意告知对方虚假情况,或者故意隐瞒真实情况,诱使对方当事人做出错误意思表示的行为。弄清欺诈构成的判断标准是法律对受欺诈的意思表示进行救济的前提条件。本文在阐述欺诈的四个构成要件的基础上,对沉默是否构成欺诈、欺诈是否必须以故意为要件、因果关系判断采主观标准还是客观标准等有争议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