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正>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以下简称《邓选》三卷),是我国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引导全国人民实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宏伟目标的行动指南。1986年底邓小平同志在听取中央几位负责同志汇报当前经济情况和明年改革设想时作了重要谈话,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金融改革的步子要迈大一些,要把银行真正办成银行”。1991  相似文献   

2.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是邓小平同志关于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集中反映,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奠基之作,是我国十几年改革开放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其中《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可以说是全书的纲领和总结。文中关于计划与市场的论述、“三个有利于’伯9论述、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的论述、社会主义经济波动规律的论述,回答了理论界长期争论的问题,将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大大地向前推进了一步,在理论与实践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学习《邓选》第三卷和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决议精神,本文试就建立具有中国…  相似文献   

3.
邓小平同志指出:“农村、城市都要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勤劳致富是正当的。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是大家都拥护的新办法。”(《邓选》第三卷第23页以下只注明页码)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人为之奋斗的远大理想,也是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新中国成立以来,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四大召开、《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出版发行,标志着我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系统理论的形成。《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是这一系统理论的核心和灵魂。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要求人们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树立起顺应历史发展的新的社会主义观。这种新的社会主义观与传统的社会主义观既有联系,又有明显的区别,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弄清思想观念上根深蒂固的“左”的东西,并从中解放出来。更新观念,是大势所趋,特别在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你不想变也得变,包括如何看待思想政治工作的地位和作用,同样也有一个从更深层次认识和观念上转变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有史以来的美好夙愿,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社会的理想追求,更是构建社会主义社会和谐社会的基石。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应有理念;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6.
认真学习《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纲要》,重新研读《邓小平文选》第二、三卷,不仅对原以为已清楚的“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有了新的体会,而且深感学习确无止境,要不断在掌握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7.
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六大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理论和纲领是对邓小平理论、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丰富和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化即社会主义物质明建设、政治明建设、精神明建设三全面发展,整体推进。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问题,是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9个方面的“主要内容”之一。《邓小平文选》第三卷119篇著作中,有近四分之一的文章直接论述到改革的理论,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这从一个侧面充分体现了邓小平同志是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  相似文献   

9.
在上世纪二十年代的社会主义论战中,张东荪对社会主义的质疑中有三个思路值得重视:其一,他认为引进外国的社会改造方案要根据自己的国情,要依据国情来取舍方案;第二,他认为要全面引进社会主义的各种学说,对它们做深入的比较与鉴别,还要积极开展社会主义研究,在全球的社会主义思潮中勇于创新;第三,他认为对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优缺点要全面考虑,不能片面地全盘肯定或否定。  相似文献   

10.
在上世纪二十年代的社会主义论战中,张东荪对社会主义的质疑中有三个思路值得重视:其一,他认为引进外国的社会改造方案要根据自己的国情,要依据国情来取舍方案;第二,他认为要全面引进社会主义的各种学说,对它们做深入的比较与鉴别,还要积极开展社会主义研究,在全球的社会主义思潮中勇于创新;第三,他认为对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优缺点要全面考虑,不能片面地全盘肯定或否定。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又一次历史性飞跃。《邓小平文选》三卷就是这一新的理论成果。它为我们进一步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武装全党,教育干部和人民,  相似文献   

12.
<正> 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之间有没有根本矛盾,中国为什么要搞市场经济,这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的一个重大理论问题,我们必须从理论上搞懂。首先是领导干部要从理论上搞懂,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规律,“从而加强我们工作中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47页),以免少走弯路,加快发展速度,顺利实现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宏伟目标。  相似文献   

13.
要理解《资本论》的研究对象,首先涉及到的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生产力反映的是分工协作下的劳动者和自然的关系,是使用价值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过程;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社会生产过程中的经济利益关系。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马克思在《资本论》第1卷第1版序言中对研究对象的表述和三卷《资本论》中从不同角度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的分析,得出了《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结论。这样的理解对于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规律,创立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正> 一、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一面旗帜 我们国家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建设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实现共同富裕,决不是两极分化。 什么是共同富裕呢?按照邓小平同志的构想,进入小康社会,“就是虽不富裕,但日子好过。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国民收入分配要使所有的人都得益,没有太富的人,也没有太穷的人,所以日子好过。”(《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61—162页,以下引文注页码不注书名的均指本书)这也是社会主义的特点。社会主义之所以对人民群众具有凝聚力,就在于在它的旗帜上标明“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15.
<正>自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同时,对传统的经济体制进行了全面的、深入的改革.到今年改革已进行了十六个年头了.十几年来,我们对于改革的性质和标准问题,一直在进行着探讨.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中,邓小平同志向我们阐明了改革的性质和标准的问题.因此,我们有必要澄清种种错误认识,对改革的性质和标准问题进行再认识,这对于推动和促进改革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邓小平同志指出:“搞社会主义,中心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中国一定要坚持改革开放,这是解决中国问题的希望。但是要改革,就一定要有稳定的政治环境。”(《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30页,第284页)邓小平同志的这些论述,概括了社会主义时期的主旋律,这就是:改革、发展、稳定。本文要探讨的是:为什么社会主义时期的主旋律应该是也只能是改革、发展、稳定?这三者之间是什么样的联系?怎样坚持好社会主义时期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17.
<正>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作出的《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勾画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制订了继续深化改革的总体蓝图和行动纲领。随着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日益深入人心和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的贯彻落实,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将会不断开创新局面,取得新胜利。当前,联系甘肃实际,认真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并使三中全会的《决定》精神在各地具体化,我感到以下几点是很重要的。  相似文献   

18.
邓小平同志根据长期的认识和实践,对社会主义本质作了严谨的科学的概括。他在1992年2月南巡讲话中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以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73页)这一新的概括揭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与“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的两个方面,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具体运用和发展,具有重大的哲学意义。(一)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定义是…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四大把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改革的目标,是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理程碑。中国经济领域的改革开放,所涉及的主要是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邓小平对市场经济、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发表了一系列创造性的意见。“因为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这样的事,马克思的本本上找不出来,列宁的本本上也找不出来”以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策26C‘页)。本文仅就邓小平的社会主义计划论谈点肤浅看法,以就教于专家、学者、读者。一、计划——社会主义经济制度“非本质论”以往的马克思主义者和非马克思主义者从不同的角度都把计划和市…  相似文献   

20.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整体上体现出党的根本性和根本宗旨,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体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化的全面要求,把新世纪加强党的建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要求内在地联系起来,不仅是党的建设的行动指南,而且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它发展了“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是评判党的建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败得失的科学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