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 毫秒
1.
主要从以下方面来论述法律伦理的这个问题:第一是用海因兹故事引出论点即法律与道德的冲突,第二是法律与道德产生冲突的根源,第三是法律与道德的冲突如何协调,第四是解决法律与道德冲突对现实社会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刘袆 《商》2014,(44):233-233
阅读此文,一方面,不难看出作为实证主义的倡导者之一,哈特试图通过澄清实证主义的内在主张并诠释法律、道德的真正意义和特点,以期证明实证主义的二者分离主张并非种种罪恶之“源”、“是”与“应该是”或“法律实际是什么”和“法律应当是什么”之间仍要有明确的界限划分(这种区分是‘有效且aa重要’的),从而拥护法律与道德分离主张的正当性。另一方面,哈特虽然坚持实证主义二元论基本立场,但又作了创新——通过批评法律命令论,提出了“分离命题”及“法的概念”(规则论);其灵活了二元论(承认道德与法律之间有某种联系,但无“必然”的联系)、其具有前瞻性地提出了“最低限度的自然法…‘暗区问题”等理论。都在一定意义上缓和了实证主义与自然法学的对立,将实证主义推向了更高的领域。  相似文献   

3.
《商》2015,(13)
法律与道德之间的紧密联系一直是学者们永无止境的探讨话题。这二者之间相辅相成,然而又存在着必然的区别,在它们的应用领域中,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不可分离。从亘古至今,法律与道德以不同的形式出现在各个时代,虽然各有不同,但二者的本质依然从中体现,没有一个时代能够逃离其二者的制约。法律与道德以一种逐渐完善的发展形势从历史演变至今,逐步形成道德法律化,法律道德化。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日渐强大,国民素质却没有同步提高,由于道德问题出现的纠纷屡见不鲜,人们却期望完全通过法律解决问题。由此,以市场经济为背景,立足于道德与法律的关系,对国民道德现状进行分析,得出了法律与道德相互渗透、相互保障,在一定程度上相互转化的结论,并且认为法律与道德存在严格的界限,应根据不同情况,平衡法律与道德关系,以期使人们明确道德与法律的关系与界限,使政府部门更精准地运用法律手段与道德制约,从而增强国民道德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尤其是2008年允许法学本科应届毕业生参加司法考试后,司法考试制度对法学教育形成了前所未有挑战,法学教育已经无法回避司法考试这个大背景。法学教育与司法考试没有本质的对立关系,司法考试并不会影响法学教育,而是如今的社会背景和时代的变迁将二者的关系置于了矛盾之中。法学本科教育与司法考试其实是相辅相成并互为促进的,若想实现这二者的良性互动,就需要对彼此进行改变,构建以法律基础知识和社会需要并重为导向的法学本科教育模式;形成具有深厚法学修养与高素质法律人才倍出的司法考试制度。  相似文献   

6.
雷芳 《华商》2008,(11):130-130
经济改革需伴随法律的改革,良好的制度是经济有效发展的前提。我们需要在法理学上作更广更深的理解才能适应制度改革的需要。本文介绍哈特的理论,在法律是什么的问题上作比较理解,,在法律和道德的关系方面以新的视角来分析法律与道德如何在新时期内避免道德逻辑与法律逻辑的混淆,有效指导我国法治建设。  相似文献   

7.
蔡贇婷 《消费导刊》2009,(4):142-142
和传统基于技术上的搜索引擎不同,人肉搜索其实是以社会工程学作为基础的,人肉搜索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到个人隐私权受侵犯的问题。本文以人肉搜索现象中体现出的法律与道德的关系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8.
公丕亮 《商》2014,(37):258-259
道德与法律的关系很难厘清。两者关系归根到底属于实践哲学的范畴,是个体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的准则。自由是人类任何一个时期价值追求的最高内容。获得自由的途径,便是通过道德与法律的规范作用,调整个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保证个体在群体生活中享有较高程度的自由。道德的内涵包括选择,选择便是自由的重要内容之一。法律如果失去道德的支持,便会失去方向,沦为贬损个体自由的工具。因此,道德与法律的相互协调很大程度地决定着个体的自由。就人类整体而言,道德与法律都可以作为自律的手段,保证人自觉、目的性的实践活动的合理性,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秩序的和谐。  相似文献   

9.
辛莉芳 《消费导刊》2009,(9):132-132
现代社会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出现了紧张和对立,整个生态系统不断受到破坏,保护环境势在必行。为保障人与自然的和谐,保护生态平衡,除了道德的约束之外,健全的法律制度是强有力的必不可少的手段。笔者从环境污染法律责任的角度分析现行关于环境保护的法律必须进一步完善并切实地加以实施。  相似文献   

10.
《商》2015,(15)
情谊行为本是一种在社会生活中常有发生,且多在熟人之间、旨在增进彼此情谊、不受法律约束、完全由道德调整的好意行为。但在其实施过程中,因一些特殊情形,可能会在双方之间产生纠纷、矛盾,甚至致双方反目。本文拟从法律与道德关系角度,思考、分析情谊行为,以期对其准确定性,并对因此类行为发生的纠纷妥善处理。  相似文献   

11.
张向阳 《商》2013,(23):288-288
非婚同居近年来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现实生活中的非婚同居现象因道德的宽容和法律缺位而日益增多,诸种社会问题相继而生,财产纠纷尤甚。对此应通过立法进行规制,廓清非婚同居的内涵和性质,给予非婚同居以合法的法律关系定位,在非婚同居关系解除时对于非婚同居的财产关系给予法律的解决原则和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2.
居委会和业委会属于我国基层的群众性自治组织,二者之间仍存在职能交叉及民主实践的差别。对于二者之间的关系尚缺乏深入研究。即使是新出台的《物权法》,也没有对业委会的法律地位给予明确。应根据我国社会发展趋势,借鉴国外的具体实践,界定二者的关系,明确各自的功能:由业委会履行重合部分的职能;由居委会来履行调解民间纠纷、维护社会治安、计划生育等业委会所没有的职能,二者相互独立。只有明确二者的法律主体地位,才能真正保障业主的合法权益和处理好居委会与业委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公司社会责任是一个多学科研究的论题,公司社会责任最初源于社会公众对公司行为的道德考量,这种道德责任逐步发展并趋于统一,使公司社会责任逐渐有了立法的可能性与可行性,公司社会责任所涉及的社会利益需要运用道德和法律两种手段加以规范,各国在立法实践中也逐步确认了公司社会责任,充分体现出公司社会责任的法律属性。  相似文献   

14.
在劳动法律和人力资源管理之间,应当厘清三个关系,即道德责任与法律责任不应相互替代、公权干预与私权规范要有合理的界限、国家本位与社会本位不应混淆。劳动立法不应堵塞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空间,而是应通过完善企业社会责任和加强工会力量,使两者产生良性竞争来规范这个空间的发展。劳动法律与人力资源管理和谐共存才是劳动关系和谐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法律该如何对道德问题施加影响?面对一些社会道德出现滑坡的现象,公众普遍希望法律对提升道德水平能有所作为。对道德建设,法律的确应该“有所为”,但更应该“善于为”。法律干预道德问题,要保持谦抑性,宜粗不宜细,多一些倡导,少一些强制。对于道德问题,法律不应漠视,但也不应横加干涉,特别要慎用“强制”。  相似文献   

16.
解决食品安全监管问题,需要不断完善食品安全监管机制的约束、政策法律的调控,更需要对企业生产道德建设常抓不懈。本文主要从食品安全监管与企业生产道德建设的区别性、互联性和重要性来分析和阐述二者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林琳 《消费导刊》2009,(24):141-142
儒家思想在我国的历史上长期占统治地位,并渗透到上层建筑各方面内容。我国是一个封建社会持续时间较长的国家,而儒家思想在封建社会中长期占据统治地位,儒家思想的核心是道德,经过引礼入法,从而使礼渗透到法中。儒学的核心内容伦理道德,法制儒家文化的核心是道德与法律的关系。因此从儒学的角度讨论法与道德可以更深刻的阐明两者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法律实效包括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当今司法越来越重视法律的社会效果,且强调二者的统一,"6.30"案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重视法律的社会效果有充分的理论依据与现实依据,但是过分强调也有不合理性。正确的态度是将法律效果作为司法的首要目的,追求社会效果时应当保持克制、理性,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无法完全统一,只能趋近。  相似文献   

19.
企业社会责任包括法律意义上的责任和道德意义上的责任,二者是一种辩证的互动关系.企业公民的概念是企业社会责任的法律延伸.文章指出,企业社会责任法学问题的实质有两层含义:设定法律底线约束企业公民行为;设计良法激励企业向优秀企业公民转变.  相似文献   

20.
时爽 《商》2014,(3):181-181
人工生育技术的出现给不孕不育夫妇带来了福音,却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道德、法律方面的问题,使得一般自然生殖下确定亲子关系的原则受到了挑战。因此明确人工生育的子女与其父母的法律关系,确定他们的法律地位是非常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