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季强 《中国电子商务》2013,(16):224-225
城市的现代化、信息化和数字化程度,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融入全球化进而提升经济和社会实力以及知名度的重要标志。“城市一卡通”是“数字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一个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实力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文章就如何开展“城市一卡通”项目的建设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随着当今城市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其对信息化的依赖性越来越强,城市发展已经开始进入一个以数字网络为标志的全方位信息化进程,数字化、信息化建设工程在许多城市和地区早已启动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其他城市和地区也逐渐认识到数字区域工程的紧迫性.许多省、市也都将"数字省"、"数字城市"建设提到了发展议程上来,一股新的数字化、信息化建设浪潮正席卷而来.  相似文献   

3.
中国"数字城市"建设面临的三大挑战 数字城市在全球范围内方兴未艾,中国的数字城市建设也被提升到相当高度,是中国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4.
廖智聪 《科技转让集锦》2011,(2):201-201,205
"数字城市"建设发展迅速,城市综合规划信息又是城市空间数据收集、处理和应用的最重要的环节.在阐述数字城市与城市规划信息化关系基础上,着重论述综合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与设计构想,包括其建设目标和内容、信息数据库建设、基本功能开发和辅助决策分析模型设计等,并结合梧州市城市规划中管网信息系统建设进行说明.  相似文献   

5.
王宇 《中国市场》2012,(6):73-74
21世纪是一个数字化时代,加快城市化进程,进行现代化管理,都对数字城市建设提出了迫切需求。数字城市的发展必须依赖现代测绘技术的支撑,这对于测绘技术的发展是一种挑战和机遇。本文基于信息化测绘和数字城市的概念,根据徐州市的特点,对徐州市"数字城市"的整体构建和取得的成果进行了简要介绍,同时结合徐州市实际情况,给出了建设"数字城市"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6.
“数字城市”是城市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这一概念的提出源于“数字地球”,是城市化进程加快、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数字城市将促进政务、经济、城市管理以及公众服务等领域的信息化,缔造一个崭新的城市文明,最终实现社会的良性循环与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7.
数字化城市是信息化的城市,是现代城市政府综合运用地理信息系统、遥感、遥测、网络、多媒体和虚拟仿真等技术对城市经济、社会、人口、地理等涉及城市管理的各种信息进行自动采集、整合、储存、交流和管理,使城市管理和居民生活呈现一种高度信息化的状态。首先讨论了数字化城市的基本内涵,接着分析了经济欠发达地区城市竞争力的基本现状,最后研究了欠发达地区实施数字化城市管理的措施和数字城市的建设建议。  相似文献   

8.
数字化城市是信息化的城市,是现代城市政府综合运用地理信息系统、遥感、遥测、网络、多媒体和虚拟仿真等技术对城市经济、社会、人口、地理等涉及城市管理的各种信息进行自动采集、整合、储存、交流和管理,使城市管理和居民生活呈现一种高度信息化的状态。首先讨论了数字化城市的基本内涵,接着分析了经济欠发达地区城市竞争力的基本现状,最后研究了欠发达地区实施数字化城市管理的措施和数字城市的建设建议。  相似文献   

9.
张晨  杨光 《商业研究》2023,(6):99-107
数字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对于我国重塑全球价值链、获得贸易核心竞争优势地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建设作为“准自然实验”,基于2012—2021年全国272个城市统计数据构建双重差分模型,系统探讨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建设对数字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建设可显著推动数字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绿色技术创新在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建设对数字服务贸易高质量的驱动作用过程中发挥中介作用。在“胡焕庸线”东部、政府服务支持较强,以一般数字服务贸易为主的地区内,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建设对数字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的驱动作用更强。有鉴于此,应全面深化“地—央—地”政策安排、促进“绿色化”技术创新、适度部署“差异化”行动举措,促进数字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0.
信息技术为我们带来越来越多的发展机遇,同时数字鸿沟作为信息时代的一种现象也不可避免的产生。如城乡间经济发展水平和收入差距较大、信息素养差距较大、受教育程度严重失衡等。解决这些问题,要坚持地区统筹、城乡统筹、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教育和宣传手段普及计算机和网络知识,提高信息技术水平;切实降低初装费用和上网费用。数字城市是城市现代化的必然结果,建设数字城市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手段,数字城市必将成为我国城市系统的神经中枢。  相似文献   

11.
“数字城市”建设发展迅速,城市数据基础建设、应用建设、决策建设是数字城市规划的核心,在建设数字城市与城市规划信息化的过程中,要发挥政府的行政协调能力,做好数据库的基础建设,将城市规划设计与地方发展结合起来,以确保数字化、现代化城市规划建设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2.
数字城市是由各种资源组成的一个整体,而信息资源是数字城市建设的核心和重点,文章从数字城市总体框架来审视数字城市的资源组成,并且探讨在数字城市资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运用2011—2018年中国28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数据,以“智慧城市”试点政策作为准自然实验,从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两个维度探究智慧城市建设对数字普惠金融的影响,从技术、制度和人三个方面分析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智慧城市建设显著提升了城市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且这种作用存在结构异质性、区域异质性和城市等级异质性;智慧城市建设对数字普惠金融三个维度中的数字化程度提升作用最大,使用深度次之,覆盖广度最小;智慧城市建设主要通过基础设施效应和创新环境效应促进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而人才集聚效应的中介作用不显著。基于此,从重视智慧城市建设对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正外部性、加强智慧城市建设的顶层设计、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等角度提出了提高智慧城市建设质量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陈建  向铃 《中国市场》2023,(32):1-7
数字经济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占领数字经济高地、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国家地区经济发展战略。基于数字经济理论、经济竞争力理论和产业融合发展理论,构建研究概念模型;根据地区生产总值计算出各城市经济竞争力,参考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报告推算出城市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线性回归分析证实数字经济水平对地区经济竞争力有显著影响。研究还发现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处于领先地位地区,其经济总量增长优势明显。以数字化转型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促进传统产业和信息化产业融合发展,加快数字经济建设,实现“数字中国”的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15.
黄其新 《商业研究》2006,(9):134-136
“绿色城市”建设体现着人与自然和谐共进的思想,文化创新是绿色城市建设的核心问题。武汉是我国的传统工业基地和重要的商贸金融中心,拥有建设绿色城市的诸多有利条件。与此同时,武汉在建设生态城市过程中还存在许多文化制约因素。因此,为建设“绿色武汉”必须制定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基础测绘是城市测绘中的一种基础测量方式,对于数字城市的建设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是数字城市建设框架和核心的基础系统工程。它为数字城市的建设提供基础数据集。本文就基础测绘与数字城市建设的关系为切入点,对两者的相互关系和作用进行深入的阐释。  相似文献   

17.
数字城市是数字中国地理空间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地理信息的广泛应用,迫切需要有效整合城市多源地理信息数据,建立统一、权威的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为各类与地理位置有关的部门、行业提供信息的集成、分发、共享,促进社会全面发展。本文以“数字济宁”为例阐述了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的概况,市场需求及产业前景等。  相似文献   

18.
数字经济是顺应全球低碳转型、推动城市低碳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基于我国249个地级市面板数据,在测算数字经济和城市低碳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实证分析数字经济对城市低碳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1)数字经济发展显著促进了城市低碳可持续发展。(2)数字经济发展对城市低碳可持续发展具有区域异质性和城市异质性。具体表现为一、二线城市和东部地区城市的数字经济推动作用明显高于非一、二线城市和中西部城市。(3)数字经济发展可以通过缓解城市蔓延、降低碳排放和促进技术创新,助力于我国实现城市低碳可持续发展。(4)数字经济对我国城市低碳可持续发展呈空间正向溢出效应。基于研究结论,应大力推动城市数字经济建设,强化我国城市低碳可持续发展能力,助力我国“双碳”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9.
武汉要想从中部崛起,城市旅游应成为支柱产业。不仅因为武汉的地理位置独到,方便全国各地的游人往来,旅游业又是“无烟产业”,符合两型社会建设要求,更因为旅游业是内需经济,是武汉必须优先发展的经济型态。城市旅游的内容大致可以分为这么几种:1、城市风光游;2、城市娱乐游;5、城市购物游;4、城市活动游;文章从这四个方面结合武汉的实际,分析了武汉城市旅游的建设和发展。  相似文献   

20.
《商》2016,(8)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持续发展,我国在数字城市建设方面取得的了极大的成就,同时也极大的拓展了城市的发展空间,在新时期,要想真正的实现工业新型化、城镇新型化、农业现代化,就必须实现智慧城市的建设,只有这样才能全面促进我国城镇发展,下面就数字城市到智慧城市的发展进行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