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从意象在艺术作品中表达和感知的可能性及其表现手法的变化分析,可以看出,艺术创作本身是以审美为目的.审美遵循经济的原则.诸多的流派更迭,创作理念的互相否定与颠覆只是创作手法的变换或更替,而艺术审美和创作的原则其实从来都没变.  相似文献   

2.
舞蹈的交流     
陈晶 《魅力中国》2013,(31):113-113
一个舞蹈作品创作出来,只有和观众进行交流,舞蹈创作才算最后完成。因为作品必须要被观众所接受,才能实现它的美学价值和社会功能。进行舞蹈交流,审美主体(观众)和审美客体(作品)都必须具备一定的基础和条件。  相似文献   

3.
意蕴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也是中国传统绘画最富民族特色的审美标准,既是画家创作的原则,也是欣赏的原则。艺术家应将自己融入自然,心与物的统一成为中国古代画论的重要范畴。  相似文献   

4.
本文概括阐述了环境美学和建筑环境美学的概念、特征,结合建筑审美的生态美原则,提出从传统建筑美学走向生态美学的发展趋势,得出中国建筑的创作要有与自然共生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张笑野 《新西部(上)》2010,(6):112-112,110
在师法自然的原则指导下,中国历代造园家以千姿百态的山川林泉为本源,创作出了无数优美的园林,形成了以山水为景观骨干的造园风格.在此过程中,中和、气韵和意境是三个较有代表性的基本审美形态.这些传统审美形态必将展示其在现代风景园林发展中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6.
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开展十年的教改项目“读、研、写、演”审美体验工程中的“人物画廊”是文学教学第二课堂活动的有效形式,它具有创造/体验性与双向激活性的内在机理。师生联手“二度创作”则利于形成教与学、原著与再创作之间的多重“双向激活”关系。指导教师应善于因势利导,大力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创造。只要掌握好一系列组织指导原则,这种简便灵活的演示性教学活动非常易于普及开展,并会在人文素质教育方面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7.
朱红伟 《魅力中国》2011,(6):206-206
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是新形式下素质教育对语文教师提出的要求。本文从五个方面展开论述,多角度全方位地提出了贯彻美育教学原则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李业 《魅力中国》2011,(4):255-255
美术创作是美术欣赏的基础与前提,也是美术教学的主要目的。本文以掌握艺术语言,把握审美特征,掌握艺术精神三大方面,对美术创作的要点,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力图对于美术创作,提供理性思辨与艺术实践的双重参照系。  相似文献   

9.
于秋江 《魅力中国》2011,(15):102-102
文章分析了器乐曲的特性,认为纯乐器所表达的情感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基本情感、特殊情感和高级情感。结合音乐审美活动中的三个阶段一审美感知、审美体验和审美启悟,深入探讨了音乐审美体验在音乐审美活动中的重要意义,论证了在音乐再创作过程中,情感和想象是欣赏者领悟音乐从中获得精神美感的重要依托。  相似文献   

10.
李雨桐 《新西部(上)》2013,(12):139-139,138
本文比较分析了中日两国水彩画的异同,认为无论对于中国还是日本,因民族和文化的差异,两国水彩在艺术表现和审美风格上有明显的差异之处。日本水彩画的风格与图示于中国而言,具有可资借鉴的参考价值。中国水彩应放眼国际,开拓思路,审视绘画艺术的时代审美取向,丰富创作语言,升华精神观念,以拟古化今的豪情唤起创作理念的觉醒,充分描绘出中国大时代的宏伟律动。  相似文献   

11.
郭生艳 《魅力中国》2011,(21):398-398
初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初中语文新课标提出的这种在知识性获得的基础之上,调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原则,也是新形式下素质教育对语文教师提出的要求。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朦胧诗的创作引发的争议颇多,尤其是它在诗界的合法性。作为一种新的诗歌样式,它创作理念的革新表现在,美学原则的嬗变从理论上拓展了诗的审美视域,并促成诗歌主题的翻新。书写“内心的时代”,凸显“心灵的真实”,捍卫文学本位,回归诗歌的本色,从而完成了诗歌主题的转变。  相似文献   

13.
巴特尔 《发展》2011,(12):132-133
作者通过表演《情系草原》的体会,探讨舞蹈的民族风格与创作意识的完美结合。《情系草原》构思的是一种随着时代审美变化而创作的蒙古族舞蹈,探索与众不同的民族风格与个性,提炼蒙古族舞蹈的典型特征,融入真情实感,运用当代创作意识的组合。  相似文献   

14.
胡艾丽  董雪妮  林征 《魅力中国》2010,(31):277-277
艺术创作归根到底都要表现艺术家感受和体验过的人生,而且须有其独特的心灵世界的映照;真切的生活及生命体验,是形成创作冲动及艺术生命的重要依据和前提。艺术家在不同人生遭际中生命体验的差异,对不同审美追求、创作风格的形成,产生很大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万潇潇 《魅力中国》2011,(15):60-61
对于现代的创作者来说,生动的意义也许超过了单纯审美的意义,打破固定的“审美”概念,从丑学中得到创意的启示,从美丑对应中获得生动的创意灵感,这也许既是本土传统传承,也是未来创作的希望。  相似文献   

16.
朦胧诗的创作引发的争议颇多,尤其是它在诗界的合法性。作为一种新的诗歌样式,它创作理念的革新表现在,美学原则的嬗变从理论上拓展了诗的审美视域,并促成诗歌主题的翻新。书写“内心的时代”,凸显“心灵的真实”,捍卫文学本位,回归诗歌的本色,从而完成了诗歌主题的转变。  相似文献   

17.
张健 《魅力中国》2010,(16):81-81
把握美术的审美特征,对于美术创作、美术教学、美术欣赏,既具有重要的理论导向意义,又具有实践导向意义。本文从造型性、永固性、再现性三大理论层面,对美术的审美特征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深入细致的论述。  相似文献   

18.
蒋卫平 《魅力中国》2010,(25):180-181
表演艺术是以演员自身来塑造人物形象的,演员本人的素质高低、优劣决定着艺术作品的高低、优劣。一个演员要创作出具有审美价值,达到真、善、美和谐统一的人物形象来,就必须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创作素质,只有这样,所创作出来的人物形象才能使观众获得真正的艺术享受。  相似文献   

19.
段文茜 《西部大开发》2011,(1):168-168,171
美术学科具有人文性质。羡术创作与欣赏,与其他人文学科有密切联系。在高中美术教学工作中,尤其是新课标下《美术鉴赏》的教学活动中。有必要创造适合学生理解的人文、历史环境,帮助他们对美术作品进行分析和判断,使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美术作品,得到审美体验.以提高审美素质。  相似文献   

20.
鄂孟迪 《魅力中国》2014,(19):136-137
文章从艺术学的角度阐述了中西方歌剧的审美理念的差异。通过对中西方观众的审美。理的阐释,来试图找到西方歌剧与中国观众审美世界的对接点。如果按照中国观众的审美原则来应用西方音乐的配器和传统美声唱法这两项艺术手段,必定会幻化出中国美学韵味下的艺术样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