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作为各方高度关注的领域,中国农村反贫困在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巨大成就的同时,仍旧困扰并阻碍着农村发展的步伐,也影响了和谐社会的构建。国内外学者通过广泛研究中国农村贫困与反贫困问题取得了很多成果。本文通过对以往文献的梳理与总结,以一种全新的视野来全面审视中国农村反贫困研究的现状、取得的成果与不足,探寻反贫困研究的发展轨迹与趋势,希望通过对文献的评述与展望,找到中国农村反贫困更佳的研究方向与方法,为下一步的反贫困研究做好铺垫,促进中国农村贫困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2.
调整反贫困政策模式是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贫困依然是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面对的一个严峻问题,调整反贫困政策模式是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实现开发式扶贫向救助式扶贫的战略转移,加快完善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建立新的农村区域性反贫困度量指标,完善贫困认知和反贫困效果评价体系是促进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进程的主要政策取向。  相似文献   

3.
西部地区反贫困是中国农村反贫困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贵州省地区作为西部的一省,教育贫困是其贫困的主要表现之一.因此如何通过教育来反贫困是贵州面临的一大难题.本文从教育角度论述了教育与反贫困的关系以及将贵州省的贫困县与非贫困县进行比较,从而得出教育是影响当地贫困的一大因素,进而阐述了贵州省教育反贫困的现状问题,并从教育角度提出反贫困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农村贫困线的测度与优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贫困测度是监测贫困状态和制定反贫困政策和战略的重要依据.农村是我国反贫困的主战场,如何准确地界定贫困村,特别是如何科学地确定贫困线,是全面描述和正确评估农村贫困的现状和脱贫进程,及时把握扶贫政策对缓解农村贫困的实际效果的关键,并成为当今理论研究和反贫困实践的热点.文章对贫困线的构成要素、测定方法、演变过程和调整方法作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张唯实 《发展》2006,(11):67-68
西部是一个农业地区,人口的绝大部分在农村。西部农村人口多,增长快,而农业自然资源相对较少,因此产生了较大规模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这是现阶段西部面临的重要人口问题之一。反贫困是中国的一项国家战略,而西部农村反贫困又是中国反贫困战略的重中之重。要消除西部农村贫困问题,关键是要找准西部农村贫困的根源,进而制定科学的反贫困战略和政策。  相似文献   

6.
反贫困贯穿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始终.对于内蒙古这样的贫困程度比较严重、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反贫困更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虽然到20世纪末能够基本解决农村牧区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但由于市场淘汰机制的存在,难以避免的返贫和贫困标准的变化等,2000年后绝对贫困现象也不可能完全消除,特别是相对贫困有加剧之态势,所以反贫困仍然是21世纪内蒙古以至全国的重要战略任务.面对已经到来的新世纪,分析贫困和反贫困的形势,明确反贫困的特点与任务,并提出相应的脱贫致富对策,其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都是很大的.  相似文献   

7.
文章介绍了反贫困与信息贫困、信息援助的关系,针对农村地区的信息贫困问题,分析了反贫困语境下图书馆面向农村地区开展信息援助的必要性,通过研究农村地区信息贫困的成因及其影响,最后提出了在反贫困语境下图书馆面向农村地区提供信息援助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农村的贫困问题,一直是困扰中国社会发展的大问题。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清楚地认识到了中国农村的贫困问题,并努力开展农村反贫困工作,形成了比较系统的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为重点的毛泽东农村反贫困思想。对当今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乡一体化建设,美丽中国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赵茂林 《乡镇经济》2006,(10):20-23
中国西部贫困地区是中国农村贫困地区反贫战略的重点和难点地区.深入研究西部反贫困,不仅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更具有实践意义.从西部农村贫困的形成机制与原因上看,与西部农村贫困相伴随的是西部农村教育的总体落后.因此,通过教育提高人的素质,开发人力资源,是促进西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措施.  相似文献   

10.
农村脱贫与返贫的纠结及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扶贫成绩巨大再接再厉很难我国农村的改革开放快30年了,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已步入快速发展的良性轨道。大多数农民正从温饱型逐步向小康型迈进,农村贫困现象有了明显改善,但由于人口多、底子薄,农村的贫困与反贫困在近一个时期内将长期存在,贫困与反贫困将是伴随农村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主题。当今世界发展中国家的贫困线  相似文献   

11.
关于解决我国农村贫困问题的现时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平 《乡镇经济》2006,(4):28-30
面对我国农村贫困出现的脱贫难度增大、速度减缓、返贫率高、贫富差距扩大、贫困的代际传递增强以及经济风险增大等新问题,农村反贫困需要深入探索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有效对策,及时调整社会制度、政策措施、扶贫战略,充分发挥政府和社会的力量,推进农村贫困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12.
贫困问题是全球面临的重大难题,亦是古今中外治国理政的大事。我国为响应全球治理贫困的需求,同时为化解国内严峻的贫困形势,2013年在农村地区开始实行"精准扶贫"战略,实践取得了巨大成功。反观城市贫困人口的数量却一直居高不下,不仅缺乏精准化救助理念与形式,而且在治理主体与体系方面也缺少精准性,为实现城市与乡村的协调发展,也为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在分析精准扶贫对城市反贫困的契合基础上,欲运用精准扶贫作为指导,从救助理念、形式、主体、体系这四个方面进行精准化设计,实现精准性城市贫困治理。  相似文献   

13.
章元  丁绎镤 《南方经济》2008,17(3):3-17
中国作为一个农业人口占多数的发展中大国,农村贫困人口的快速下降为世界范围内的贫困人口的降低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这并不能简单的归结为中国农村扶贫政策取得成功。我们综合分析了中国政府农村扶贫政策的得与失,并总结认为:中国农村贫困的减少更多的来自于持续快速的经济增长。虽然经历了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农村贫困人口已经大大减少,但是,这并不表明剩余的几千万贫困人口会逐步自动的消失,对于这些剩余的贫困人口,政府还要采取综合措施并以提高贫困家庭参与市场的程度为目标,从而使他们能够更快的融入到经济增长的轨道中去,而不能让他们被排除在市场化和城市化的边缘。  相似文献   

14.
魏遥 《特区经济》2006,(3):157-159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反贫困的步伐明显放缓。这是因为在反贫困的运行过程中,无论是对贫困内涵的理论把握,贫困人员的结构改变,还是对因公共供给不足而返贫的现实认识以及反贫困的制度设计都存在着缺陷和误区。因此,要治理贫困恶性循环,就必须从多维角度出发,选择新的符合新发展观和和谐社会要求的综合反贫困路径。  相似文献   

15.
李朝林 《科技和产业》2007,7(10):25-28,32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农村贫困人口的存在,既遏制了贫困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也拉大了贫富差距和城乡差距,对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极大的障碍。现阶段,我国农村贫困出现了一些新的特征。根据新情况,反贫困措施主要有:一是通过教育和培训,提高贫困人口的质量、增强他们自我发展的能力;二是实现开发式扶贫和救助式扶贫并重;三充分发挥经济政策对消除贫困的作用;四是改变国家扶贫资金的瞄准机制,改革扶贫资金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16.
新疆扶贫资金投入及使用的绩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概括了新疆农村的贫困现状、扶贫资金的投入情况及其变化,通过对新疆扶贫资金及其具体投向对农业总产值、农村贫困人口和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回归分析,来考察新疆扶贫资金使用的绩效,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学者和政策制定者逐渐将贫困的研究视角从单一的收入贫困扩展到多维贫困。文章基于CFPS的2010年基线调查数据,采取Alkire和Foster提出的双界限方法,根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提出的目标任务选取贫困维度,对我国农村的多维贫困进行了测度,并对测度结果进行了稳健性分析。测度结果表明,我国农村多维贫困状况比收入贫困状况恶劣。维度分解结果表明,社会保障和生活质量等维度的剥夺情况比较严重。地区分解结果显示,西部地区被剥夺状况高于中、西部地区。稳健性分析结果显示,测度结果对权重的选取是稳健的。因此,我国在此10年中,应从多维视角识别农村贫困,有针对性地提高扶贫政策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Based on a case study of state-directed aid resources in anti-poverty programmes, we detected a new phenomenon of social exclusion in China. In a period of several years, a shift is observed from elite capture to marginalization of the poorest. This phenomenon occurs under the administrative pressure from the authoritarian state and the morbid democratic mechanism. Contemporary structural changes in economic and social culture also make it difficult for marginal people to escape from this predicament. From a social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point of view, we suggest that the marginalization of the poorest should be seriously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in rural development programmes and policies.  相似文献   

19.
Knowledge of poverty prevalence is essential for any society concerned with improving public welfare and reducing poverty. In this paper, we estimate and compare poverty incidence rates in China using four nationally representative surveys: the China Family Panel Studies (CFPS) of 2010, the Chinese General Social Survey (CGSS) of 2010, the China Household Finance Survey (CHFS) of 2011, and the Chinese Household Income Project (CHIP) of 2007. Using both international and official domestic poverty standards, we show that poverty rates at the national, rural, and urban levels based on the CFPS, CGSS, and the CHFS are all much higher than the official estimates and those based on the CHIP. This study highlights the importance of using independent datasets to verify official statistics of public and policy concern in contemporary China.  相似文献   

20.
吕小锋  朱政  王田富 《南方经济》2020,39(2):108-127
征地后农业收入及土地权益的减少会阻碍农户家庭经济水平的提高,但征地补偿的存在可以扩大农户生产经营的可选集,为持续提高农户家庭经济水平,促进农村减贫提供了必要前提。基于中国家庭收入调查中2013年的农村住户数据,文章设立了以家庭财富为基础的农户经济水平的衡量指标,并建立三元联合分布计量模型,在处理了内生性问题的基础上研究了征地和征地补偿对农户贫困的影响。研究发现,征地过程中减贫效应起主要作用,征地能够显著增加农户财富,促进农村减贫。征地的减贫效应存在异质性:征用宅基地形式下的减贫效应最为显著,征用耕地时效果则会下降;不同补偿方式下的减贫效应存在差异,资金补偿和非资金补偿组合下的征地减贫效应最强,而单独资金补偿的减贫效应最弱;征地减贫效应在东部地区、市场化水平较高的情况下及高财富农户中更加明显。处理效应结果表明资金补偿和非资金补偿的组合能够为农户带来最多的财富收益,具体为233578.8元。最后文章还检验了征地的影响机制,发现征地补偿是征地减贫效应的重要实现途径之一,但不是唯一途径,补偿在征地的减贫效应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其效应所占比重约为59.5%。文章结论表明政府征地不仅有助于国家现代化建设,还具有促进农户减贫,推动农村发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