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7 毫秒
1.
引进技术国产化水平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进技术国产化不仅仅是生产的本国化,还应该包括产品和工艺设计的本国化以及研究与开发的本国化等内容。本文分析了用国产化率作为评价国产化水平指标的缺陷,提出了评价国产化水平的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2.
东道国对跨国公司国际技术转移的政策选择及其效果剖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欠发达国家(LDCs)只有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才有可能发挥后发优势,赶超发达国家。跨国公司(TNCs)国际技术转移是一把双刀利剑,因此引进技术的东道国应根据本国的特点、经济发展阶段和水平、技术基础、国际地位等条件确定有关引进跨国公司先进技术的政策。国际著名跨国公司问题专家J.H.邓宁认为东道国有20种可供选择的政策方案,各种政策适用于不同的东道国或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东道国经济水平,因而春效果亦不尽相同。我们引进先进水平,只有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技术基础、企业制度状况、企业创新水平和发展的需要,才会取得最佳绩效。因此,我们的技术引进政策应在借鉴其他国家成功的经验并吸取其失败的教训的前提下来制定,才会产生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3.
新增长理论表明,技术进步已经成为影响一国经济长期增长的关键因素。而一国的技术进步不仅取决于本国的R&D,对国外技术的引进与模仿也是一个重要渠道。随着各国对外贸易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国际贸易已经成为国际技术扩散的重要途径。国际贸易的发展,不仅直接作用于本国GDP的增长,更为重要的是,它直接或间接地带来了国外的先进技术,从而有利于本国技术进步,最终促进经济增长。本文对贸易、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作一综述。以揭示该领域的研究状况。  相似文献   

4.
中小企业开展技术创新,主要有以下六种途径:1.依靠企业自己的技术力量。进行产品和技术创新;2.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消化吸收后再创新;3.与高校、研究院所合作进行技术创新;4.用向社会招聘技术骨干的办法引进技术,或购买技术成果与专利;5.高技术人才领办企业,企业领导就是创新的动力:6.上述几中创新方式的不同组合或综合应用。[编者按]  相似文献   

5.
从德国德玛克公司引进的25000KVA硅铁冶炼电炉自动配料系统生产线国产化改造过程中,吸收借鉴国外先进的设计思想,针对多年来系统运行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科学合理的创新和完善,实践证明,国产化后的新系统是功能强大的实用系统.  相似文献   

6.
跨国公司(TNCs)乃国际技术转移的重要主体和通道;我国引进的国外先进技术主要来源于跨国公司。弄清跨国公司国际技术转移的条件、成本和形式及其有关理论,有助于我国在与跨国公司打交道时做出科学正确的决策,引进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先进技术,取得较好的技术引进绩效。  相似文献   

7.
要全面提高我国技术水平,就必须在企业层面建立起一支高水平的技术开发队伍。企业技术中心的主要功能包括自主开发新产品、新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引进、消化科研院所的最新成果并将其转化为新产品;等等。对于整个国家而言,企业技术中心是架接科研院所与生产的桥梁;没有实力雄厚的企业技术中心,就不可能将优秀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也不可能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对于企  相似文献   

8.
发展外向型经济,要在大量出口本国商品、劳务的同时,充分利用国外的资源,进口生产设备、原材料,引进先进科技和管理经验。当前,我国进口存在盲目引进,重复引进,低水平引进,进口产品结构欠佳,大量进口国内生产可满足消费的家电、香烟、饮料、香皂、化妆品等弊端,以致出口辛辛苦苦挣来的外汇付之系流,实在令人痛心j其原固何在?应采取哪些对策?本文试对加强进口管理的重要性,必要性,对产生进口种种之不良现象的原固进行分析,井提出治理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中国工业经济协会会长吕东指出,当前障碍企业技术进步的实际问题主要是两类问题。一是企业通过技术进步所获得的经济效益不能用来支撑企业搞新一轮技术进步的需要二是企业技术进步过程所弓险的技术、装备,没有吸收、消化变成自己的技术,结果只能依赖一而再、再而王的引进。解决第一类问题的主要途径是通过政策引导和强化管理,使技术进步成为企业优胜劣汰的关键因素,要形成“搞技术进步才能活,不搞技术进步等着死”的竞争环境。解决第二类问题的关键是要完善引进技术和引进外资的政策。首先,引进技术的目的应当是为了以我为主学习技术…  相似文献   

10.
利用国外的先进技术弥补本国技术上的不足,是后起国家加快技术进步实现现代化的基本路径。文章以韩国为例,研究了其从引进来到走出去的技术进步路径,结果表明,韩国技术寻求型OFDI具有始发于工业化中后期阶段、着眼于高新技术产业、主要面向发达国家和地区、以国内大企业为主导和得力于政府全方位积极推动的特征。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开展技术寻求型OFDI,提出要注重区域异质性、培育具有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立足于高新技术产业,政府提供多方面的政策与服务支持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结合我国技术引进和自主研发支出上的变化趋势,在异质产品古诺竞争模型基础上,比较了技术引进和自主研发对本国福利的影响。分析表明,本国企业的自主研发既能够提高自身的利润水平又能够提高本国社会福利水平。当本国企业效率较高时,本国企业的自主研发会较大的提高本国社会福利水平;当本国企业效率较低时,引进外国企业技术会较大幅度的提高本国社会福利水平。  相似文献   

12.
引进国外先进教育模式,对高职院校的改革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该文以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引进的英国BTEC项目为例,探讨高职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经验。  相似文献   

13.
跨国公司对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实施“以市场换技术”的技术发展战略,希望通过国内市场的开放,引进外商直接投资,引导外资企业的技术转移,获取国外先进技术,并通过消化吸收,最终形成我国独立自主的研发能力,从而提高我国的技术创新水平。  相似文献   

14.
以发挥“后发优势”、谋求经济的较快发展为目标的技术引进活动在我国有较为长远的历史,但集中的技术引进却是伴随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值得注意的是,技术内化其本身是技术引起系统的有机和必要组成,其本身对经济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就技术内化的一般涵义而言,它是指对引进技术进行系统、深人地科学分析,反向研究它的性能、结构、设计、制造以及其它与之有关的重要因素,通过移植、综合、改良、发展等方式,进而达到在消化、吸收基础上的创新和扩散的目的。更进一步地讲,技术内化的客体是从国外引进的技术,…  相似文献   

15.
北京金运通大型轮胎翻修有限公司成立于1990年(原北京金运通大型轮胎翻修厂),翻大胎设备全部从国外引进,规模大,设备好,技术先进,是一家以翻新大型工程轮胎为主的废旧资源综合利用企业,  相似文献   

16.
刘洪儒 《全国商情》2007,(12):16-17,50
本文从国外先进的管理技术在中国企业的本土化入手,探讨政府、企业、员工、高校在外国先进管理技术在中国企业本土化过程中应扮演的角色,为外国先进管理技术培育适合其生存与发展的土壤,使其能顺利与国内企业实际相融合,并成为提高国内企业竞争力的源动力。  相似文献   

17.
对于商人来说,商机就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商人无时无刻不在制造商机、等待商机、把握商机。商人一旦拥有商机,就拥有财富。作为一个经济类刊物的记者,我最想做的就是把中国一些有技术优势、质量优势、品牌优势,在国内市场竞争处于劣势的企业,通过媒体宣传和系列活动,推向国际市场。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党中央和各级政府都曾经提出过"引进来,走出去"的发展战略:"引进来"就是引进一些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先进的技术人才、设备、产品、经营理念;"走出  相似文献   

18.
对零售业发展低碳经济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零售业发展低碳经济具有重要意义,既是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建立低碳社会的需要,也是零售业改善自身形象、提升竞争力的需要,还是应对国外零售业挑战的需要。但从总体上看,我国零售业发展低碳经济的意识还不强,能力还不足。零售业发展低碳经济需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进行门店改造,引进先进的节能减排技术,引进先进的管理方法,引导消费者行为向低碳消费模式转变,打造绿色供应链等等。为了推动零售业低碳化的深入发展和使零售业对整个经济的低碳化改造作出更大贡献,政府需制定统一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9.
把二战以后日本新兴产业的演进历程划分为五个时期,归纳了每个时期的新兴产业及其产业政策特点。日本发展新兴产业的政策经验主要包括合理配套的产业扶持政策、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等;其教训包括:要慎重选择新兴产业;不要片面强调技术创新,而要重视新技术的市场需求,要开发适应消费需求的新兴产业;谨防掉入技术“模仿—追赶型”陷阱。  相似文献   

20.
技术引进与我国农产品加工业振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农产品加工产业体系正在逐步确立,农产品加工业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促进了经济效益的提高和农产品加工业工人与农民收入的增长。我国农产品加工业档次较低,新产品开发少,缺少先进的加工技术、检测技术、管理技术,国际国内市场开拓乏力。我国加入WTO后,应针对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存在的问题,积极引进国外各种先进技术,以实现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振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