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0 毫秒
1.
在数字化赋能企业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以“金税三期”工程试点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基于双重差分模型考察税收征管数字化升级对企业费用粘性的政策效应、作用机制及其在不同情景因素下的差异。研究表明,税收征管数字化升级的实施显著抑制了企业费用粘性,且这一结论在排除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以及其他相关政策影响后依然成立。机制分析结果表明,税收征管数字化升级能通过“改善信息环境”和“优化公司治理”路径实现对企业费用粘性的抑制作用。此外,从政府调控、市场环境和企业行为三个维度,分别选取税收征管强度、行业竞争程度和内部控制质量对税收征管数字化升级的政策效应进行拓展性分析。异质性研究发现,税收征管强度和行业竞争程度强化了税收征管数字化升级对企业费用粘性的抑制作用,而内部控制质量弱化了税收征管数字化升级对企业费用粘性的抑制作用,反映了两者作为内外部治理机制之间的替代关系。  相似文献   

2.
以往的税收征管研究鲜有基于税务行政处罚裁量基准视角考察税收征管规范化的影响,而各地方税务行政处罚裁量基准实践为探究税收征管规范化与企业避税的关系提供了准自然实验环境.因此,文章基于各地方税务行政处罚裁量基准实践,深入探究了税收征管规范化与企业避税的关系.研究发现,在各地方税务行政处罚裁量基准实施后,税收征管规范化显著降低了企业避税程度,而且这种关系尤其体现在财务信息披露质量差、内部控制薄弱和征纳合谋程度高的公司中.进一步研究发现,随着税务行政处罚裁量基准的实施,税收征管规范化特别是显著抑制了民营企业和小规模企业避税.可见,税收征管规范化能够优化上市公司外部治理环境,对法治政府建设在税收领域落实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企业违规行为是阻碍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绊脚石”,防范治理企业违规行为,对于营造良好的资本市场生态环境至关重要。大数据税收征管作为一种外部治理机制,其能否以及如何抑制企业违规行为是一个急需关注的问题。基于此,借助“金税三期”税务稽查系统改革作为准自然实验,以2009—2018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构建多期双重差分模型,考察了大数据税收征管对企业违规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大数据税收征管能显著抑制企业违规行为;大数据税收征管通过降低企业的代理成本、提高企业信息透明度,进而抑制企业违规行为;大数据税收征管对企业违规行为的抑制作用在法律制度环境较差地区、内部控制质量较低的企业中更为显著。因此,建议夯实大数据税收征管的数据基础,提高大数据税收征管的数据整合能力;完善企业内外部治理机制,提升大数据税收征管的精准治理作用;完善资本市场的信息披露机制和市场监管机制,提高企业违规行为成本。  相似文献   

4.
黄昊  赵玲 《当代财经》2021,(5):40-51
企业间的信息溢出和同群效应逐渐成为各方理解公司决策行为的重要视角.利用沪深交易所交错实施分行业信息披露规定这一独特场景构建双重差分模型,从公司间同侪压力的角度考察了分行业信息披露对企业纳税遵从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分行业信息披露政策的实施可以显著降低企业的税收规避程度,且这一抑制效应在公司前期税收激进度较高、信息透明度较低以及地区税收征管力度较弱时表现得更为明显.进一步研究发现,信息可比性提升所形成的同侪压力是分行业信息披露抑制企业税收规避行为的重要路径.因此,推进分行业信息披露体系建设,强化同类公司间信息溢出是完善税收监管机制、提升企业税收遵从的有力举措.  相似文献   

5.
基于2011—2018年A股上市公司样本,借助爬虫技术构造企业数字化发展程度指标,探讨数字化转型对公司违规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化转型显著降低了公司违规概率。进一步研究表明:数字化转型显著降低了公司违规倾向,显著增加了公司违规后被稽查的概率;优化内部治理机制(提高内部控制水平、信息披露质量和管理者能力)与强化外部监督水平(提高分析师关注度和长期机构持股水平)是数字化转型降低公司违规概率的重要途径;数字化转型对公司违规的治理效应在司法水平较高、数字金融发展较好地区更显著。本文丰富了企业数字化转型在公司治理领域的经济后果,为政府相关部门进一步推进企业数字化转型、有效治理公司违规提供了经验参考。  相似文献   

6.
资本市场开放作为我国金融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内容,深刻改变了中国资本市场交易者结构特征,可能对上市公司的自利行为产生深远影响。本文基于沪港通这一准自然实验,研究发现资本市场开放能显著抑制企业的避税行为。影响机制检验表明,资本市场开放不仅有助于提高公司治理水平、抑制高管避税寻租动机,而且有助于改善公司信息质量、增加避税成本,从而降低企业避税水平。进一步研究还发现,这一影响对于税收征管强度较低地区的企业更显著。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沪港通可以作为有效的外部治理机制,促进企业规范自身行为,提高税收征管效率。这为后续进一步深化金融领域开放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税收征管作为政府税收政策以及征稽力度的集中体现,在公司治理中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本文以2008—2019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考察税收征管对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的影响。研究发现,强有力的税收征管显著抑制了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作用渠道检验表明,税收征管通过优化债务期限结构、抑制过度投资进而抑制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进一步分析表明,税收征管对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的抑制作用在非国有企业、资产可抵押性较低、股权集中度较低、产品市场竞争程度较低、地区法治水平较高以及社会信任水平较低的企业中更加明显。本文丰富了税收征管和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的相关研究,为我国建立现代税收制度、完善企业治理结构、引导企业合理投融资决策提供了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8.
基于中国证监会要求所有基金公司在指定网站使用XBRL格式披露基金信息这一准自然实验,采用双重差分方法考察基金信息披露数字化对被持股企业绿色创新行为的影响。结果发现,基金信息披露数字化显著促进被持股企业绿色创新产出。进一步分析发现,基金信息披露数字化促进被持股企业绿色创新行为是通过提高投资者信息处理效率和发挥机构投资者的外部治理作用实现的。分组检验发现,基金信息披露数字化能够显著提升创新能力不足和创新意愿较低企业的绿色表现。结论表明,数字化转型可以有效提升资本市场服务水平,激励企业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9.
曹越  陈文瑞  鲁昱 《经济管理》2017,(7):163-182
环境规制对公司税负具有重要影响,但这种影响具有不确定性。本文以2009—2014年沪深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为样本,检验了环境规制对公司税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环境规制强度的增加,公司整体税负、所得税税负与增值税税负均显著下降。区分所有权性质、公司规模、是否为重污染公司和地区税收征管强度的进一步检验发现,环境规制使得国有公司整体税负的降幅显著低于非国有公司,大规模公司整体税负降幅显著高于小规模公司,重污染行业公司整体税负比非重污染行业公司下降更多,以及税收征管强度高的公司整体税负降幅低于税收征管强度低的公司。环境规制引发的公司整体税负降低显著提升了公司价值。本文丰富了环境规制的经济后果文献,同时拓展了公司税负的影响因素研究。  相似文献   

10.
以2013—2020年我国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实证检验自愿性信息披露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并考察公司内外部治理因素对这一关系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①自愿性信息披露显著提升企业技术创新水平;②公司外部治理环境和内部治理机制影响自愿性信息披露与企业技术创新的正向关系,具体而言,市场化进程、非国有产权性质、高管股票激励能够强化自愿性信息披露对企业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而控股股东持股、董事会结构、董事会行为、高管薪酬激励的调节作用不显著;③影响机制实证结果表明,自愿性信息披露能够缓解第一类代理问题和外部融资约束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抑制作用,从而促进企业技术创新。  相似文献   

11.
本文基于中国污染治理工作较为严峻的客观事实,结合地市级与微观企业数据并采用准自然实验法,系统识别了环境信息披露政策对企业创新的影响效应、作用机制以及异质性特征.研究发现:环境信息披露政策对企业创新有着显著促进作用,该结论在以不同指标衡量企业创新以及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旧稳健.进一步的影响机制检验结果表明,环境信息披露政策主要通过提升财务绩效与缓解融资约束等有效渠道促进企业创新.此外,环境信息披露政策影响效应在地区与企业层面存在显著差异,东部地区与环境管制较强地区企业创新受环境信息披露政策的促进程度较强,且研发强度较高企业、重污染行业所属企业以及非国有企业从政策中获益更大.  相似文献   

12.
云锋  曾林  陶云清 《经济学报》2024,(2):76-104
本文基于2018年国地税合并的准自然实验,将税收征管的研究边界扩展至资本市场领域,在评估国地税合并对我国税务机关征管现状改善效果的同时,从股价崩盘风险的角度,考察国地税合并这一税收征管模式变革对我国金融市场稳定性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国地税合并后,企业的股价崩盘风险显著降低。异质性分析表明,国地税合并对企业股价崩盘风险的抑制作用在内部治理水平较差、外部监督水平较低和地区法治环境较差的企业中更为显著。机制检验结果表明,国地税合并提升了企业的信息透明度,促使企业更加及时地确认与披露企业相关的负面信息,最终使得股票价格不易受到坏消息集中释放造成的负面冲击,有效平滑了企业的股价崩盘风险。本文研究为理解税收征管活动对金融市场稳定的影响提供了来自微观企业层面的证据,也对现阶段的税收征管体制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纳税信用评级披露作为准自然实验,运用双重差分法,评估纳税信用评级对企业税负水平的影响效果,并进一步探析其作用机制,以期为深化税收征管改革提供经验证据。研究发现,纳税信用评级为A的结果起到了减轻企业整体税负的效果,其主要原因是降低了所得税税负,对流转税税负和增值税税负的影响并不明显。异质性检验表明,纳税信用评级政策对A级企业"减税"效应存在显著的异质性,在联合"惩戒激励"双重阶段、重点产业、非国有企业以及税收征管力度大的地区体现得更为明显。在影响机制方面,纳税信用评级结果为A通过增加企业纳税遵从,促进"应收尽收",同时给予足够的税收和融资等政策优惠,促进"应享尽享",在二者共同作用下,降低了企业整体税负。本文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税收征管和企业税负的相关研究,也为推动减税降费,实施精准有效的征管方案提供了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4.
李粮 《经济问题》2023,(5):31-40
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和信号传递理论,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了数字经济对委托代理问题和企业信息披露质量的影响,以期探究公司治理视角下企业数字使用鸿沟的弥合机制。研究发现,我国企业数字使用鸿沟弥合程度整体上为中低水平;区域层面数字经济对企业数字使用鸿沟的弥合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且这种促进作用是以提高公司绩效、增强产品市场竞争程度和提高企业信息披露质量为部分中介实现的。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2007—2020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企业数字化转型对分析师预测准确度的影响。研究发现,企业数字化转型有助于提高分析师预测准确度。机制检验发现,企业数字化转型通过促进公司主动增加公开信息披露和激励分析师调研挖掘私有信息这两条路径提升分析师预测准确度。异质性分析表明,企业数字化转型对分析师预测准确度的提升作用主要存在于机构持股比例较高、较多明星分析师跟踪的企业以及市场处于牛市行情的样本中。进一步研究还发现,企业数字化转型主要减少了分析师乐观偏差,且能显著降低分析师盈余预测分歧度。经济后果检验表明,企业数字化转型能够通过提高分析师预测准确度降低股价崩盘风险。本文的研究结论揭示了企业数字化转型在资本市场中的信息传导效应。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利用我国A股上市公司2011~2015年数据,研究了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与股价崩盘风险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风险评估信息披露显著增加了企业股价崩盘风险,内部监督信息披露与内部控制质量的提升显著降低了企业股价崩盘风险,而且这些结论主要存在于业绩较差、公司治理较差以及信息透明度较低的公司,未发现其他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与股价崩盘风险相关。进一步分析表明,审计质量具有调节效应,而公司规模与上市时长的调节效应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17.
喻彪  杨刚  李沁洋 《经济经纬》2023,(4):93-103
以2012—2021年沪深A股非金融类上市企业为研究对象,从企业数字化转型视角探讨了非效率劳动投资行为的治理机制。结果表明:数字化转型能够显著提升企业劳动投资效率,该结论在经过若干内生性处理及稳健性测试后依然成立。作用机制检验表明,数字化转型能够发挥信息效应与治理效应,主要通过改善企业信息透明度和内部控制质量提升企业劳动投资效率。异质性分析发现,在非国有企业和劳动要素密集度较高的企业、竞争性行业以及劳动者维权环境较差的地区,数字化转型提升企业劳动投资效率的效应更为明显。研究结论为深入理解数字技术如何赋能实体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与经验证据,丰富和拓展了企业数字化转型经济效应的相关研究,也为进一步提升企业劳动投资效率提供了有益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8.
基于2009—2021年沪深A股上市企业数据,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法分析了纳税信用评级披露对企业投资结构偏向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纳税信用评级披露可以显著引导企业投资结构更加偏向实体投资,表现为企业纳税信用评级为A可以激励企业增加实体投资,同时抑制金融资产投资。机制分析表明,纳税信用评级披露通过融资约束渠道、外部监督渠道和实体投资成本渠道,增加企业信贷融资规模、降低盈余管理以及缩小实体投资与金融投资的相对收益差距,促使企业投资结构偏向实体投资。进一步研究表明,在税收征管力度弱的地区,纳税信用评级披露能够发挥更大的“投实”激励效应,对强制性税收征管起到有益的补充。上述研究结论为通过纳税信用建设优化企业投资结构实现“双赢”提供了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19.
关联交易与公司治理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公司治理水平低,我国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利用关联交易掏空公司的情况非常严重。通过实证分析发现: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关联交易的发生概率呈倒U型关系;股权制衡度与关联交易的发生概率显著负相关;隶属于企业集团增加了关联交易的发生概率;董事会效率、信息披露透明度与关联交易的发生概率无显著关系。  相似文献   

20.
《经济研究》2017,(11):150-164
本文基于2009—2014年我国上市公司业绩预告和分析师盈利预测数据,从管理层信息披露和分析师预测的角度研究融资融券交易的信息治理效应。通过比较分析融资融券标的股票与非标的股票,以及股票加入融资融券标的前后上市公司信息环境的差异,我们发现融资融券交易同时具有内部信息治理和外部信息治理的作用。其中内部信息治理效应表现为,融资融券交易的推出有效促使了管理层对非强制信息和坏消息的披露,提高了管理层业绩预告的及时性和准确性;融资融券的外部信息治理效应体现在显著降低了财务分析师对目标公司盈利预测的偏差与分歧。在控制相关因素以及通过双重差分模型控制内生性后,以上结果依然稳健。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融资融券交易通过影响管理层和分析师的信息行为进而影响公司的信息环境,这为融资融券交易改善股票市场定价效率和市场质量提供了新的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