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明代正统景泰之际的通货流通体制经历了由微入显的变迁过程:首先,历经信用制度转型且为国家体制强力支撑的法定货币宝钞,因土木之变等战乱因素冲击,愈加难以为继,彰显了明初货币体制运转的困境。其次,自洪武末年一直被禁行用的铜钱在此前后不断突破禁令,逐步在大运河一线及沿海的商贸地带广泛恢复流通,迫使政府不得不放开钱禁,昭示了市场力量的自发崛起。最后,因财政体制转型所需与民间稳定通货缺乏等因素,白银稳步崛起,开启了中国"白银时代"的重要转向,预示着货币转型的可能发展方向。此一时期通货流通体制的变迁堪称明代纷繁曲折的货币转型的先声。  相似文献   

2.
明代正统景泰之际的通货流通体制经历了由微入显的变迁过程:首先,历经信用制度转型且为国家体制强力支撑的法定货币宝钞,因土木之变等战乱因素冲击,愈加难以为继,彰显了明初货币体制运转的困境。其次,自洪武末年一直被禁行用的铜钱在此前后不断突破禁令,逐步在大运河一线及沿海的商贸地带广泛恢复流通,迫使政府不得不放开钱禁,昭示了市场力量的自发崛起。最后,因财政体制转型所需与民间稳定通货缺乏等因素,白银稳步崛起,开启了中国"白银时代"的重要转向,预示着货币转型的可能发展方向。此一时期通货流通体制的变迁堪称明代纷繁曲折的货币转型的先声。  相似文献   

3.
元明以降,白银逐步成为举国上下的基准货币,深度影响着中国社会经济的演进路径。围绕白银货币化至货币白银化的历史源起、动态过程、促动机理及影响评价等问题,学界存有广泛争议。本文认为在宋金元时期白银货币化向货币白银化的演进过程中,中国货币体系经历了“铜钱基准”的陵夷并转向“白银基准”的内在变动过程。宋金时期白银在“铜钱基准体系”中的作用不断上升,金元之际白银价值基准地位初步确立,为明代货币白银化的出现提供了条件。明代白银通过均则折纳、加耗、折价等形式成规模并结构性地嵌入贡赋体制,并与民间市场上的白银替代一道形成了难以逆转的货币白银化态势。对于中国以银为核心基准的近世货币结构而言,结合信用制度的角度可以看出,在西欧新兴国家信用日益聚合的趋势下,中国社会呈现出信用离散的特征。国家信用层级的缺失、金融技术与构架的迟滞及称量银本身所致的信用外在化、记账单位的紊乱是其最明显的表征,中西方金融体制在信用层面发生日益显见的分流。  相似文献   

4.
梁盼 《新财经》2013,(2):102-103
中国古代对于白银的恋恋不舍,使得西方地理大发现以来本身就很脆弱的中国金融环境,更是雪上加霜,并或间接、或直接地造成了明代灭亡、鸦片战争爆发、民国金融危机等中国历史大事件。与黄金一样,作为贵金属,白银天然就是货币,尤其是古代中国的通货,更偏爱白银。2013年,白银的价格维持在每克6元人民币左右,而黄金价格则为每克大约330元,金、银的价格比例为50:1以上。白银的价格相对于黄金来说,古今差异很大,古代白银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世界货币职能的视角,考察明代货币结构的变化和白银货币地位的确立。明代货币结构从单一的宝钞制度恢复到钱钞并用,最后形成以白银为价值基准和主导的银钱复合货币体系,是西方势力东来、东南沿海私人海上贸易发展使中国被动迈入全球化的国际环境促成的。白银的世界货币性质使得纳入全球一体格局的明朝将白银内化为基准货币。当时的社会精英从货币主导权旁落的角度提出反对使用白银的主张,但未能阻挡东西方贸易交往的国际形势下货币形式的自然选择。白银货币的被动供给为明清社会带来了极其深刻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6.
浙江外贸大省的崛起是中国贸易大国“奇迹”的一个缩影。回望浙江外贸制度变迁60年的历史,认真研究“浙江外贸现象”,深入探寻“浙江外贸轨迹”,全面总结“浙江外贸经验”,可以从浙江外贸大省崛起的背后得到开启“中国贸易大国之谜”的钥匙  相似文献   

7.
宋明两代均形成了多元货币分区行用的格局,两宋在中央政府主导调控下先后形成了四川、西北以及江北等特殊货币区;除北边货币区外,明代国家在货币制度长期缺失下主要由市场主导衍生出“行钱之地”“非行钱之地”“行银之地”等货币区。宋明货币区的衍生与运行机制存在重要差异,以四川、北边为例可得以说明。在四川地区,宋朝为建立货币缓冲地带、掠夺川地财富,依靠政策将四川由铜铁兼行区转变为铁钱区;明朝在四川则形成了以“茴银”为主的多元实物货币区,背后更多的是市场力量所致。在北方边境地区,面对巨量军事需求,宋明两朝虽然都通过投放大量货币形成特殊货币区,但维系与运行的机制存在重要差异。宋朝在西北地区积极引入市场机制与信用制度维持本地铸行的铁钱的信用,并将铁钱嵌入区域内外的货币信用体系中,形成相对稳定的循环机制;明朝在北方边镇地区并没有形成内部稳定的货币循环机制与信用机制,而是通过单向而持续的外部白银注入来维持白银和多元实物货币分层行用的格局。宋明货币分区运行机制的差异折射出宋明王朝社会经济运作理念与运行方式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世界货币职能的视角,考察明代货币结构的变化和白银货币地位的确立。明代货币结构从单一的宝钞制度恢复到钱钞并用,最后形成以白银为价值基准和主导的银钱复合货币体系,是西方势力东来、东南沿海私人海上贸易发展使中国被动迈入全球化的国际环境促成的。白银的世界货币性质使得纳入全球一体格局的明朝将白银内化为基准货币。当时的社会精英从货币主导权旁落的角度提出反对使用白银的主张,但未能阻挡东西方贸易交往的国际形势下货币形式的自然选择。白银货币的被动供给为明清社会带来了极其深刻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9.
朱敏  雷娟利 《中国经贸》2010,(10):76-77
明后期,白银通行于全社会,占据了货币流通领域的主导地位,成为一个客观事实。由于白银功能的扩大和流通的需求,社会对于白银的需求量也日益增长。银矿的开采无疑成为了当时获取白银的一种重要手段。而当时云南的银矿量也使之成为了银矿开采的重要基地。银矿开采所需的人力、物力促进了明朝云南地区经济显著发展,也正是云南矿冶业的快速发展使得商业也呈现出繁荣的景象,从而带动了货币的大量流通,最终促进了云南商业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近日,“2012上海论坛”发表(2012上海论坛共识》,指出未来十年将是亚洲力量整体崛起的重要历史机遇期,而“改革国际货币体系促进世界经济秩序调整”是亚洲必须重视的基本问题之一。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陈学彬表示,人民币国际化应在坚持渐进原则的基础上,抓住这一时间窗口,参与建立多元化的国际货币体系。  相似文献   

11.
贵金属白银对人类社会经济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长期以来一直是经济史研究高度关注的对象之一。国内外许多研究者已从财政史、货币史、社会史等视角对中国历代白银的使用情况、功能发挥、政策变迁,以及其与贡赋经济、国家财政转型、传统经济近代化,乃至世界经济等方面的关系有过深入探讨,积累了大量研究成果。尽管如此,学界对于我国历史上白银与货币问题的解读和认知仍存有不少争议,值得做出进一步的考察和审视。触及“货币”这个最基本的核心概念,我国历史上的白银究于何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货币?白银演化路径与现代意义上的货币本位制、财政与货币制度体系以及国家信用的建立有何关联?基于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对上述问题所蕴含的发展脉络和内在促动机理已有先行阐释,逐渐形成了白银货币化、货币白银化、统计银两化等命题,以及白银本位、以白银为中心、银钱并行、银钱复本位和货币分层等论断。学术之争议体现出不同货币理论流派在中国货币经济史研究中的碰撞,也格外提示学者们在关注历史上不同货币类型和流通内容的同时,结合、吸纳与贯通多学科研究方法和最新的货币理论研究成果颇为重要。与此同时,如何更为客观地评价明清时期的白银演化对于赋役、财政和社会变迁的正负面深远影响?白银在其他不同历史时段、不同地域呈现出何种分布特点和流通实态?历史上的白银演化对我国整体经济制度变迁路径的影响体现在哪些方面?传统社会文化因素如何影响了不同历史时期货币思想的传承与革新?中西方比较研究视野之下,我国货币金融演进的轨迹有何独特之处,其在中西方大分流的产生过程中扮演了何种角色?近年来,学界对白银问题在微观实证层面又有不少新的探索和突破,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们对明清货币史、财政史的认识,也冲击着我们对于明清中国社会经济史的一般认知。但如何理解这些“新”的事实,并从理论层面加以阐释,学界尚未形成共识。或许歧见频出、百花齐放,是学术思想的重大突破正在酝酿中之征兆。为了推动这一研究的深化,本刊特约请国内外较有代表性的白银问题专家,集中讨论上述富有争议的问题。限于篇幅,本期刊发了万明、陈锋、彭凯翔、燕红忠四位先生的大作,岸本美绪、黑田明伸、邱永志三位先生的论文将于2020年第1期刊发。  相似文献   

12.
国际货币体系演进的资源流动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迄今为止的国际货币体系全都呈现出中心-外围式构架,并且伴之以通货(金融资产)和实体资源的流动。位于这一构架中心的国家通过输出通货获得了实体资源的注入,得到了铸币税的好处,位于这一体系外围的国家通过输出实体资源获得了国际流动性和金融资产。在全球化和多极化的世界里,单中心构架的国际货币体系不具有系统相容性,因此区域货币充当世界货币的多中心构架将成为未来国际货币体系的演进方向。  相似文献   

13.
白银的知名度与发展速度越来越猛,她的发展之道引起许多行业的关注,终于形成了让人惊奇的“白银现象”。“白银现象”的核心内容主要是指原市委书记韩修国(现为甘肃省副省长)提出的“三不三互”原则。现在,“白银现象”已波及全国。仅仅几年时间,紧跟“白银现象”悄然崛起的白银铜城商厦股份有限公司,又在  相似文献   

14.
“全球知名家电配件集散地”、“国内最大的家电园区”……近年长三角接连摘取的一连串殊荣,正有力地改写着往日珠三角家电独步天下的历史。长三角特别是浙江的宁波地区,正快速崛起,大有成为我国家电产品制造中心之势。  相似文献   

15.
刘娜  毕茜 《改革与战略》2006,(11):48-51
一国政府授予中央银行对基础货币的垄断发行权,使得中央银行的负债如同黄金白银被广泛接受,并且成为其他银行的储备,随后政府持久性地取消了中央银行负债的可赎回性,中央银行发行的基础货币也就成为不可兑现的货币。本文先从货币发展史着手,分析了现行基础货币实际上是中央银行对公众和各商业银行的负债,再进一步讨论基础货币与中央银行的诸多关系。  相似文献   

16.
语录经典     
《宁波经济》2009,(4):7-7
不要总拿“通货”说事。 ——国家发改委宏观院原副院长刘福垣近日撰文指出,在当前如此宽松的货币政策环境下,无论什么程度的通货紧缩都是无稽之谈,物价升幅偏低的直接原因是市场需求不旺,与货币发行量无关。  相似文献   

17.
我国农产品外贸在发展战略的定位上,应当以增加和促进农民的就业与收入为基点,实行大进大出的农产品外贸战略,发挥我国的劳动密集型优势,尽量规避土地和水资源短缺的劣势。中国加入WTO以后,农业所受到的冲击主要是结构上的,而不是总体产业。从目前我国农产品的进出口整体情况来看,利是主流,发展是主流。从发展前景来看,中国有可能成为“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出口的大国,与“土地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农产品出口标志性国家相并列。  相似文献   

18.
在对影响传统中国货币行用的若干理论关系进行澄清的基础上,本文重新审视了明代货币体系的“白银化”,认为它并不纯粹是钞法、钱法失败的产物,而是由宋代以前传统的铜钱体制向银、钱、钞并行的多元格局转变过程中的波折。同时,明代的财政白银化对民间的白银行用虽然有挤出效应,但也增强了白银的货币属性,存在不可忽视的溢出效应。因此,白银化和货币化是明代经济中两个并不对立乃至可以相互促进的趋势,而由白银化推动的货币化最终为货币多元化在清代的成熟提供了条件,货币深化以及与之相伴的金融发展也揭示了明清经济正逐渐进入一个不一样的历史时期。  相似文献   

19.
明代货币造假防治的教训·王玉祥代货币种类繁多,其中最重要的、亦即流通范围较广且使用较久的为银、钱、钞。银即白银。钱即外廓圆内孔方之铜钱。钞即纸币“大明宝钞”,简称“宝钞”或“钞”。这三种货币,当时都存在造假现象。但对于各种货币,造假的含义不尽相同。银...  相似文献   

20.
李芸 《科学决策》2007,(7):48-49
20世纪80年代,英雄主义领导方式逐渐隐退,平民化领导方式在西方悄然兴起,“人人可以成为领导者”、“领导”将成为21世纪的“通货”、“草根领导”、“自我领导”等观点如雨后春笋般显现出来,随着社会现代化程度的加快,普通民众倍受关注,每个人经过努力都有机会成为领导者,西方出现了领导方式变革的新趋势:平民化领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