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基于"产权界定方式——分工——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的分析线索,利用广东省阳山县和新丰县2232户农户问卷调查数据,采用Tobit模型和OLS模型,实证分析了农业分工调节下农地整合确权对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的影响,并运用倾向匹配得分模型(PSM)进行内生性检验。结果发现,整合确权有利于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农产品市场化程度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程度的提高增强了农地整合确权对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的正向激励。因此,发挥农地确权对农村劳动力转移效应既要考虑确权进度,也要关注确权方式,注重提高农产品市场化程度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程度,以此加快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进程。  相似文献   

2.
本文基于2013年和2015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应用双重差分方法考察新一轮农地确权对农户家庭贫困脆弱性的直接影响,结合中介效应模型和三重差分模型检验农地确权影响家庭贫困脆弱性的中介机制和调节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农地确权能够降低农户家庭未来陷入贫困或持续贫困的概率,其间接路径是通过促进农户从事非农就业降低家庭贫困脆弱性。金融可得性在农地确权影响农户家庭贫困脆弱性中起到调节效应,金融可得性越高,农地确权降低贫困脆弱性的作用越大。对处于不同贫困脆弱状态的农户家庭而言,农地确权降低贫困脆弱性的作用存在差异。上述结论对通过土地产权制度改革推进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相对贫困治理工作意义重大,并为评估新一轮农地确权政策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农村土地经营权制度的改革,为发展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破解农业经营融资难题提供了可能.文章基于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分析农户与金融机构之间的借贷博弈行为,探讨当前影响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发展的制约因素,探索规范农地经营权抵押借贷行为、推进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农地产权制度是农村土地制度的基础,当前我国农地产权制度存在产权主体虚位、产权权能残缺、集体成员权利不明确、产权可转让性低等问题,应在不改变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基础上,明确农地产权主体,完善农地产权权能,促进农地产权流动,推动农地产权制度的改革与创新。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规模逐渐增大,权属与收益争议日渐增多,且土地管理规范也日显不完善.农村土地确权工作作为深化农村改革、实现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推力,已成为中央工作的重点之一和各级政府的重要任务.本文将从农民对农地产权的认知角度出发,反窥农村土地确权政策执行中的问题及困境根源.将目前政策执行方式与农民认知相结合,探讨解决方案,为政府今后更好地推行农村土地确权政策及制定农业相关政策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确权对农地流转的促进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农地顺畅流转面临着障碍约束,确权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农地产权缺陷,但不能从根本上打破农地流转供需双重不足的局面。因此,确权的政策效果不仅取决于其执行力度,而且取决于农地流转的自由度。从提升流转自由度看,农地股份合作化、流转市场化不失为一种好的过渡期选择。  相似文献   

7.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本文构建农地认知对农地流转的分析框架,基于2019年中国西部6省(市、区)1 673户农户家庭调研数据,运用工具变量实证检验农地确权对农地认知影响农地流转行为的调节效应及其差异化影响,同时采用相关变量进行稳健性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农地认知对农户农地流转行为产生显著正向影响,农地流入行为的影响效应大于农地流出。由于各地政策力度和宣传方法不同,风险规避心理使得农户在流出方面存在差异化。研究进一步证实,农地确权分别增强了农地认知对未确权组农地流出行为和确权组农地流入行为的正向影响,即农地确权在农地认知影响农地流转过程中存在调节效应。因此,在继续完善农地确权政策的基础上,需要从加强多主体农地认知的宣传工作和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采取相关措施以促进农户参与农地流转。  相似文献   

8.
农地细碎化是我国农业生产一个十分重要的特征.本文在简要介绍农地细碎化概念及其成因的基础之上,归纳总结了农地细碎化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影响,分析思考了在减轻农地细碎化程度过程中所做的探索和需要注意的问题,提出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建立并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改革完善土地产权及市场等是解决我国现阶段农地细碎化问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城市发展进入到存量时代后,工业用地低效利用问题与产业结构转型愈发紧密相关.基于产权博弈的视角,分析了工业用地产权界定和产权演变过程中租值耗散和交易成本的问题,厘清低效工业用地原有产权主体、新产权主体与地方政府的博弈策略,并利用讨价还价博弈模型,从谈判能力、谈判砝码和贴现因子三个维度,针对市场流转方式,从两个阶段分析导致低效工业用地转型升级困难产生的本质原因.研究结果表明,存量低效工业用地的更新机制在于通过调整规划建设指标及土地管理办法来产生增量收益,从而实现不同产权主体间的利益均衡.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深圳市新型产业用地改革案例,进一步探讨了改革过程中所产生的工业用地"空心化"与"地产化"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比较分析不同区域农民对农地产权的认知和意愿,有利于因地制宜地制定相关政策,为农地产权制度创新提供政策依据。通过对东(浙)、中(赣)、西(桂)部地区农户抽样问卷调查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东(浙)、中(赣)、西(桂)部地区农民对农地产权的认知及意愿具有较大的异质性;农民对于农村土地所有权改革的主流意愿,与现阶段国家主张维护农地集体所有的主张并不一致;农民对相关土地法律的熟悉程度很低;大多数农民认为土地权益受到侵害时不能得到很好解决。  相似文献   

11.
比较分析不同区域农民对农地产权的认知和意愿,有利于因地制宜地制定相关政策,为农地产权制度创新提供政策依据。通过对东(浙)、中(赣)、西(桂)部地区农户抽样问卷调查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东(浙)、中(赣)、西(桂)部地区农民对农地产权的认知及意愿具有较大的异质性;农民对于农村土地所有权改革的主流意愿,与现阶段国家主张维护“农地集体所有”的主张并不一致;农民对相关土地法律的熟悉程度很低;大多数农民认为土地权益受到侵害时不能得到很好解决。  相似文献   

12.
文章首先分析了产权改制中的博弈关系,对国有产权改革的各利益方情况进行了描述,在此基础上,剖析了产权改制博弈均衡的利益关系,对国有资产改革的发展,从演化博弈、计量检验和政府规制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并给出了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13.
农地"三权分置"改革通过影响农业资本、技术、劳动力等生产投入要素进而影响农业内生发展。本文利用调研数据对其实证检验的结果表明,代表农地"三权分置"改革的土地确权和土地转入显著提高了农户的农业投资及贷款意愿,提升了其农业科技使用意愿,并增强了其农业人力资本提升意愿;而代表"三权分置"改革的土地转出对三者的影响均为负。由此表明,农地"三权分置"改革对农业资本、技术和劳动力的内生增长有显著促进作用,进而推动农业内生发展。建议深化"三权分置"改革,推进确权成果应用,完善土地流转机制,借助大数据建立网络化土地流转平台,以土地为杠杆撬动农业其他生产要素投入。  相似文献   

14.
我国农地产权主体制度存在严重缺陷,如农地产权主体的法律内涵不清、农地产权主体缺位和农地产权主体利益虚化。缺陷引致了农地产权制度、农地产权行为和农地产权程序等方面的不正义。因此,我国农地产权主体必须重构,即借鉴股份制和合作制的方法,将现有的农民集体作农地股份合作社法人式的改造。  相似文献   

15.
本文首先分析了产权改制中的博弈关系,对国有产权改革的各利益方情况进行了描述,在此基础上,提出产权改制博弈均衡的利益关系图,最后给出合理的政策解释。  相似文献   

16.
城镇化的“土改”路径——以成都统筹城乡改革实践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城乡土地的"二元性"和农村集体土地产权的"分设性"妨碍了城乡土地、劳动和资本的有效配置,因而也妨碍了中国的城镇化进程.作为重要的生产资料,农村土地配置仍然要回归市场渠道,这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成都统筹城乡改革实践表明,在国家现有土地制度框架下,在"确权"基础上,通过适时、有针对性地政策调整与改革,农用地、农地转用以及农地经营权的让渡都可逐步采取市场定价途径实现土地资源的有效配置.  相似文献   

17.
农村土地产权界定的困境与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土地产权界定面临着四大困境:一是产权主体界定不清;二是所有权行使主体地位职能的模糊及角色定位的冲突;三是现有农地产权残缺与产权完整性要求的矛盾;四是国家在产权界定中存在保护者与牟利者两大角色定位的冲突。完善农地产权界定的制度创新思路是:明晰产权主体界定的两步走思路(第一步,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健全之前,以保持农地集体所有制为前提,进一步明晰产权主体;第二步,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较为健全以后,实行农地国有化,并将土地使用权确定给农民);突出稳定性和完整性,完善农地产权权能;突出效率与保护,清晰界定国家在农地产权制度中的角色。  相似文献   

18.
文章在阿洪和泰勒尔(Aghion and Tirole,1994)模型的基础上,发展了一个三阶段的动态博弈模型来研究产权安排与企业发展之间的关系,认为在风险企业这种以研发为核心的企业中,应该由风险企业家来决定产权比例,否则会影响其创新能力。当前中国风险投资机构改革的关键是加快国有资本的退出,实现产权结构的多元化,真正依靠市场机制来引导企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农村改革以来,农地产权演进是产权完整化、完全化的过程,也是农地产权个人化程度不断提高的过程。这种演进是经济、社会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实现“公平-效率均衡”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20.
以产权改革为契机全面提高经济效益──老河口市企业产权改革的调查与思考王洪英,张斌1994年10月,老河口市率先在湖北省成立了产权制度改革办公室,并选择了36家工商企业作为第一批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单位。通过资产清理、评估、确权、认股等工作,到目前为止已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