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金融自由化的浪潮蔓延全球,衍生金融工具得到大规模运用和快速发展,它正成为金融市场中的不可忽视而有着巨大影响的力量.通常按照国际相关准则,衍生金融工具应该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但在次贷危机中部分发达国家以暂停使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文章对衍生金融工具带来的会计计量问题进行了探索与思考.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历史成本一直是会计计量的主要模式,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特别是衍生金融工具的不断涌现,历史成本逐渐难以应付局面.为保持会计信息质量的有用性,各准则制定机构都把以公允价值计量衍生金融工具作为目标.尤其是金融危机的产生,将公允价值在衍生金融工具中应用问题提升到了白热化程度.这一问题的探讨对探索会计发展规律、完善会计理论、促进会计和其他相关学科的建设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与计量给传统会计理论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为此,SFAS133和IAS39对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处理做了相关规定,将衍生金融工具从表外披露转为表内确认,并采用了公允价值的计量模式。就我国而言,对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应从实际出发,分为目前、近期和远期三个阶段进行处理。  相似文献   

4.
王志姣  刘晶晶 《时代经贸》2010,(16):165-165
长期以来,历史成本一直是会计计量的主要模式,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特别是衍生金融工具的不断涌现,历史成本逐渐难以应付局面。为保持会计信息质量的有用性,各准则制定机构都把以公允价值计量衍生金融工具作为目标。尤其是金融危机的产生,将公允价值在衍生金融工具中应用问题提升到了白热化程度。这一问题的探讨对探索会计发展规律、完善会计理论、促进会计和其他相关学科的建设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公允价值观:我国金融工具准则中的应用与国际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发布了我国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其中显著的特点之一是引入了公允价值观,并将公允价值作为会计计量属性之一在四项关于金融工具的具体准则中全面应用.应用公允价值观对金融工具及衍生金融工具进行会计计量是我国新会计准则与国际准则最明显的趋同,表明我国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向实现国际化的方向演变.  相似文献   

6.
赵秋君  赵丽丽 《经济师》2003,(9):211-211
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在我国尚处于研究阶段 ,还没有正式的准则出台。文章在充分借鉴西方发达国家有关衍生金融工具的经验及国际会计准则的若干规定的基础上 ,提出在我国研究并使用衍生金融工具的一些理论构想。针对衍生金融工具中的新概念、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计量 ,衍生金融工具中的报告体系、信息披露等问题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7.
衍生金融工具是金融创新衍生出的一种投资工具。本文从衍生金融工具确认标准的特殊性出发,分析衍生金融工具引起的计量模式的变化、公允价值定义的变化、收益确认标准和计量方法的变化,提出了把衍生金融工具纳入财务报表而进行的会计变革趋向。  相似文献   

8.
金融工具会计处理的征求意见稿与正式准则的出台弥补了我国在金融工具会计准则领域的空白,但准则中的相当多内容已在最近几年得到初步试验,尤其是《金融机构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和套期业务会计处理暂行规定》征求意见稿、《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会计处理规定》与《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暂行规定》对套期活动的会计处理、公允价值的应用、金融资产终止确认的“风险报酬”观与“控制”标准、金融资产四分类与金融负债二分类以及发起机构对信贷资产证券化的详细披露等方面。本文对商品期货会计;衍生金融工具袁内确认与计量、表外披露等方面的试论。  相似文献   

9.
李绍敬 《时代经贸》2007,5(3X):52-53,56
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发布了我国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其中显著的特点之一是引入了公允价值观,并将公允价值作为会计计量属性之一在四项关于金融工具的具体准则中全面应用。应用公允价值观对金融工具及衍生金融工具进行会计计量是我国新会计准则与国际准则最明显的趋同,表明我国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向实现国际化的方向演变。  相似文献   

10.
衍生金融工具是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金融创新大潮中产生的,一直是会计学术界的热点,本文根据2006年《企业会计准则》引入的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对衍生金融工具初始、后续计量进行一些探讨,并对可转换债券会计处理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1.
李涛  简建辉 《技术经济》2008,27(6):74-80
本文以资本结构理论为基础,运用实证研究方法,对我国1998-2004年具有扩张行为的上市公司的资金来源进行了探索性研究,旨在通过实证研究总结我国具有扩张行为的上市公司在获取资金方面存在的一些规律。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具有扩张行为的上市公司在筹集资金时,首先考虑债权融资。这有利于给上市公司带来财务杠杆效用、给股东创造更多的价值,同时也意味着我国上市公司经营者有意识地运用负债来经营,其融资行为是理性的。同时,我国具有扩张行为的上市公司在融资结构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为内部融资所占比例较低和债权融资结构不合理。  相似文献   

12.
本文使用1994—2011年中国非金融类上市公司数据,分析了中国正规金融体系改革对降低企业内部资金的乘数效应进而对企业总资产增长产生的影响。本文发现不同的改革阶段对企业增长的影响不同:在金融市场化改革初期1994—2000年,金融部门的规模、效率和相对结构变化均对企业资产增长产生正向作用;2001年之后银行的规模扩张和效率提升显著地促进了企业成长,而股市对企业资产增长的作用不明显,金融体系的结构变动对企业增长的影响不大。本文的研究表明中国金融体系的顶层设计直接影响着金融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在中国金融发展-经济增长模式中,金融体系的规模特别是银行部门的规模扩张起了主要作用;调整金融结构、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有利于进一步发挥金融体系促进企业资产增长的功能。  相似文献   

13.
以我国沪深A股上市的通信、计算机和电子信息板块的45家高技术企业为研究对象,采用智力增值系数法计量智力资本,选取45家公司2007~2009年的相关财务数据,运用SPSS统计软件,通过因子分析、相关分析及回归分析等实证分析方法,研究了高技术企业智力资本及其构成要素对财务绩效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中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方式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方式主要有:利用关联关系和资产重组、侵占上市公司资金、变更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洗大澡和潜亏挂账、掩饰交易或事实、地方政府的过度扶持、伪造编造原始凭证;对如何治理中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行为,笔者从上市公司内部管理,监督机制和政策法规等方面提出了若干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以往公司财务预警研究主要基于财务指标预测公司财务状况。文章强调,对于转轨时期的中国企业财务预警研究,基于财务指标的分析,虽然能够给出财务困境发生的概率,但却难以给出财务困境的深层次解释,特别地,对于财务困境早期预警具有较大局限性。鉴于此,文章在财务指标分析的基础上,引入公司治理、投资者保护等因素,综合分析上市公司亏损困境的原因,并比较分析了基于财务、非财务指标及综合指标的预测模型的有效性,进而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张宗益  邱婕 《技术经济》2012,(12):110-119
从金融深化程度和银企关系的角度,采用多元回归模型,以2003—2007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对我国银行贷款对过度投资的控制作用及其具体途径进行了理论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银行贷款(主要是短期贷款)对上市公司特别是低成长性上市公司的过度投资具有控制作用;短期贷款对银行持股上市公司的控制作用要强于对非银行持股上市公司的控制作用,并且短期贷款的控制作用随着金融水平的提高而增强。  相似文献   

17.
股票期权会计对上市公司绩效评价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中国新会计准则第11号,股票期权必须在财务报表中按照公允价值进行费用化,这项会计变革对于中国A股上市公司绩效评价指标会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谭小平 《现代财经》2008,28(5):31-34
短期债务具有流动性好、财务灵活性强、名义利率低等一系列优势,但过量短期债务的使用会给企业带来较大的财务风险。鉴于我国上市公司债务融资存在的严重短期化现象,应针对这种短期化债务融资的弊端与成因,提出改变不良状况的学术见解和解决问题的方略。  相似文献   

19.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困境的预测模型研究   总被引:420,自引:4,他引:416  
本文以我国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 ,选取了 70家处于财务困境的公司和 70家财务正常的公司为样本 ,首先应用剖面分析和单变量判定分析 ,研究财务困境出现前 5年内各年这二类公司 2 1个财务指标的差异 ,最后选定 6个为预测指标 ,应用Fisher线性判定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三种方法 ,分别建立三种预测财务困境的模型。研究结果表明 :(1 )在财务困境发生前 2年或 1年 ,有 1 6个财务指标的信息时效性较强 ,其中净资产报酬率的判别成功率较高 ;(2 )三种模型均能在财务困境发生前做出相对准确的预测 ,在财务困境发生前 4年的误判率在 2 8%以内 ;(3)相对同一信息集而言 ,Logistic预测模型的误判率最低 ,财务困境发生前 1年的误判率仅为 6 .47%  相似文献   

20.
对价支付影响因素的理论和实证分析   总被引:36,自引:4,他引:32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成功与否关系我国证券市场未来的发展。本文根据财务理论,结合国情构建6个研究假设,并以330家实施股权分置改革的上市公司为样本,应用实证研究方法,探讨非流通股东的对价送出率及流通股东的对价送达率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股改工作中所采用的市场化博弈机制可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对价方案的合理性和两类股东的利益,但仍存在诸如机构投资者未发挥议价能力等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