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编读往来     
《秘书工作》2013,(4):63-63
读者:编辑同志,您好!贵刊第一期“史鉴随谈”栏目的《与不期众少怨不期深浅——读(中山君飨都士)》一文,摘录了一段《战国策·中山策》中的文字,文中同时出现了“飨”和“飧”,是否误用,还是通假字?  相似文献   

2.
春秋时代,鲁国的宓子贱治理禀父时,鲁君在政事上对他的干预颇多,常常令“宓子贱不得行其术也”.一次,宓子贱邀鲁君身边的二名近吏同赴禀父.归邑之后,宓子贱令二吏为己笔录政事.当吏作书时,宓子贱时常从旁掣摇其肘.吏书不善,宓子贱则为之发怒,二吏忧恐,辞而请归.回对鲁君曰:“宓子使臣书,而时掣摇子之肘,书恶而甚怒,臣故辞而归也.”鲁君闻之,大息而曰:“宓子是以此举来谏寡人之过失也.吾之乱子,而令他不得行其术,非尔之过也.”  相似文献   

3.
虢君不醒     
黎想 《秘书工作》2013,(3):12-12
原文昔者虢君骄恣自伐,谄谀亲贵,谏臣诘逐,政治踳乱,国人不服。晋师伐之,虢人不守。虢君出走,至于泽中,曰:"吾渴而欲饮。"其御乃进清酒。曰:"吾饥而欲食。"御进腶脯粱糗。虢君喜曰":何给也?"御曰:"储之久矣。"曰:"何故储之?"对曰:"为君出亡而道饥渴也。"君曰:"知寡人亡邪?"对曰:"知之。"曰:"知之,何以不谏?"对曰:"君好谄谀,而恶至言,臣愿谏,恐先虢亡。"虢君作色而怒,御  相似文献   

4.
上回书讲了豫让的忠。有分辨,有担当,豫让不是愚忠。如何对待自己的下属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有时候生死攸关。中山国的国君宴请大臣,吃到最后端上来鲜美的羊肉汤。预算做得不好,舀到司马子期那儿正好见了底。司马大小也是个大夫,端着空碗嘿嘿冷笑,席间过于热闹,谁也没听见。中山君也没想着让人再炖点儿羊肉,不就是一碗汤嘛。  相似文献   

5.
相照 《秘书工作》2013,(4):31-31
邹与鲁哄。穆公问日:“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诛之,则不可胜诛;不诛,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则可也?”孟子对日:“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残下也。曾子日:‘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夫民今而后得之反也。君无尤焉!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出自《孟子·梁惠王下》)  相似文献   

6.
本文认为《论语》中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所要表达的并非是“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愚忠。相反通过对《论语》文本的分析,本文认为这句话要表达的是君臣之间互相尊重,互为前提的双向互动性。这不仅在某种程度上成就了后来士人们“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独特品格,而且在更大的程度上成就了后来士人们所具有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担纲精神。  相似文献   

7.
陈晋 《秘书工作》2008,(8):46-47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日: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相似文献   

8.
明·浮白斋主人撰《雅谑》中曰:“汉武帝时,有贡不死之酒者。东方朔窃饮焉。帝怒,欲杀之。朔曰:“臣所饮,不死酒也,杀臣,臣必不死;臣若死,亦不验”。帝笑而赦之。从这则故事可以看出东方朔用巧妙的方式,有力地讽刺了那些投领导者所好、阿谀奉承的小人。联想之一:五十年代后期,在我国刮的那阵“浮夸风”值得引以为戒。那时的报纸上常可见到这样的  相似文献   

9.
以诚动天下     
据《战国策·秦策三》记载,公元前271年,范睢见秦王,秦王亲自恭迎,屏退左右,问以强国之策,但范睢三问不答。秦王再次恳言求教后,范睢自我表白一番说:“臣并非因为怕死才不敢说话的。即使知道今天在大王面前说了这番话后,明天就要被杀头,臣也不会害怕。如果大王相信臣的计策,并按此推行,那么死亡也不值得臣担忧,癫狂也不值得臣羞耻。因为五帝这样的圣人,三王这样的仁主,五霸这样的贤君,以及乌获、孟贲、夏育这样的勇士,都无一不死。死,乃是人所不能避免的。既然人人都是要死的,而我的死能对秦国稍有裨益,这就是臣最大的心愿,臣又有什么值得担忧呢?臣所担忧的,只是怕臣死了之后,天下之士见臣忠心耿耿却惹来杀身之祸,人人都缄口裹足,不肯来秦国为大王效劳啊!”范睢的这一席话,说得委曲周密,恳切动听,把范睢襟怀之忠诚,言辞之真挚,表达得淋漓尽致,范睢也因此赢得了秦王的高度信任。把这种“披肝沥胆,倾诉肺腑”的政治权谋应用到企业经营而形成的“以诚动天下”的谋略,是指企业在其经营活动特别是推销商品或服务过程中,要尽量地把自己的诚意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做到不仅推销自己的产品和服务,而且还要推销自己的意见和思想,使顾客在感受到自己诚意的同时接受自己的产品。  相似文献   

10.
原文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范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白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虞。”  相似文献   

11.
◎原文昔者魏武侯谋事而当,群臣莫能逮,朝退而有喜色。吴起进曰:"今者有以楚庄王之语闻者乎?"武侯曰:"未也。庄王之语奈何?"吴起曰:"楚庄王谋事而当,群臣莫能逮,朝退而有忧色。申公巫臣进曰:‘君朝有忧色,何也?’庄王曰:‘吾闻之,诸侯自择师者王,自择友者霸,足己而群臣莫之若者亡。今以不谷之不肖而议于朝,且群臣莫能逮,吾国其几于亡矣,是以有忧色也。’庄王之所以忧,而君独有喜色,何也?"  相似文献   

12.
《战国策·赵策》中指出:“耕三年,韩、魏、齐、楚负亲以谋赵,襄子往见张孟谈而告之曰:‘昔者知氏之地,赵氏兮则多十城,复来,而今诸候孰谋我,为之奈何?’张孟谈曰:‘君其负剑而御臣以之国,舍臣于庙,授使大夫,臣试计之。’君曰:‘诺。’张孟谈乃行,其妻之楚,长子之韩,次子之魏,少子之齐,四国疑而谋败。”意思是说,公元前450年,原来与赵国结盟的韩、魏、齐、楚四国一起背约,联合起来准备进攻赵  相似文献   

13.
蔡一 《质量春秋》2013,(4):15-22
(上接2013年第三期P24)三、取人之道古人认为人才世代皆有,处处都有,所谓“十步之泽,必有芳草”,“十室之邑,必有忠信”。问题在于用人者能否知人善任。“士有未用,未有少士之世也。”(《后汉书·仲长统传》)“天下不患无臣,患无君以使之”,“国未尝乏于胜任之士,上之明适不足以知之”。  相似文献   

14.
<谏太宗十思疏>原文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相似文献   

15.
道不同亦相为谋 伯夷、叔齐是商末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相传其父遗命要立次子叔齐为继承人.孤竹君死后,叔齐让位给伯夷,伯夷不受,叔齐也不愿登位,先后都逃到周国.周武王伐纣,二人叩马谏阻.武王灭商后,他们耻食周粟,采薇而食,饿死于首阳山.司马迁评论说:“子日:‘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 伯夷、叔齐说周武王:“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君,可谓仁乎?”但周武王“大道不拘小节,大象不循兔径”.手下人要杀伯夷、叔齐时,周武王一边阻拦一边说:“此义人也.”在周武王看来,他和伯夷、叔齐虽然道不同,但还是可以“谋”的.  相似文献   

16.
说“正”     
"正"观其形,横通竖直,不蔓不枝;晓其意,不曲不倚,不偏不斜。故此,人们崇尚正。自古往今来,人们渴望在人正、事理正、风尚正的氛围中学习、工作、生活,赞赏那些光明正大,照章行事者,并把做一个正直人作为最基本的人生目标。而今,社会上"歪风起兮邪气扬",无视社会公德和法纪的丑恶现象沉渣泛起,国人无不痛心疾首,悲愤交加。对党和国家严打、反腐之风无不拍手称快。正人正己正家邦,已深深牵系着每个人的心。不正曰"歪"。君正于朝,臣正于国,父正于家,夫正于室,则"君圣臣良,父慈子孝,夫和妻顺,宇宙清  相似文献   

17.
士不至矣     
《古文观止》里有一篇文章,很短,仅88字,大概是《古文观止》里最短的一篇,这就是王安石写的《读孟尝君传》。文章虽然不长,却很深刻,兹全文录下,奇文共赏: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呜呼,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取鸡鸣狗盗之力哉?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孟尝君何许人也?此公是战国时一个大大有名的人物,与赵国的平原君,魏国的信陵君,楚国的春申君合称四大公子。此公不但因为是皇族而权势熏天,且因享有尊…  相似文献   

18.
孙建民 《秘书工作》2014,(12):64-64
正原文楚屈瑕将盟贰、轸。郧人军于蒲骚,将与随、绞、州、蓼伐楚师。莫敖患之。斗廉曰:"郧人军其郊,必不诫。且日虞四邑之至也。君次于郊郢,以御四邑,我以锐师宵加于郧,郧有虞心而恃其城,莫有斗志。若败郧师,四邑必离。"莫敖曰:"盍请济师于王?"对曰:"师克在和,不在众。商、周之不敌,君之所闻也。成军以出,又何济焉?"莫敖曰:"卜之?"对曰":卜以决疑。不疑,何卜?"遂败郧师于蒲骚,卒盟而还。(《左传·桓公十一年》)◎译文楚王派屈瑕准备与贰、轸两国结盟。郧国为阻遏楚国驻军于边境蒲骚,并准备联合随、绞、州、蓼四国共同伐楚。莫敖(屈瑕的官职)很担忧。大  相似文献   

19.
<正>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七年(公元51年),因匈奴连年灾疫、实力大大衰弱,将军臧宫、马武二人上书光武帝刘秀,请求乘此时机发兵进攻。光武帝审时度势,否定了臧宫等人的建议,以诏令答复,即《报臧宫马武诏》。该诏书文字简练,层次明晰,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全文如下:《黄石公记》曰:“柔能制刚,弱能制强。”柔者德也,刚者贼也;弱者仁之助也,强者怨之归也。故曰有德之君,以所乐乐人;  相似文献   

20.
刘世通 《秘书工作》2014,(11):35-35
正原文五年,晋献公灭虞、虢,虏虞君与其大夫百里奚,以璧马赂于虞故也。既虏百里奚,以为秦穆公夫人媵于秦。百里奚亡秦走宛,楚鄙人执之。穆公闻百里奚贤,欲重赎之,恐楚人不与,乃使人谓楚曰:"吾媵臣百里奚在焉,请以五羖羊皮赎之。"楚人遂许与之。当是时,百里奚年已七十余,穆公释其囚,与语国事。谢曰:"臣亡国之臣,何足问!"穆公曰:"虞君不用子,故亡,非子罪也。"固问,语三日,穆公大说,授之国政,号曰五羖大夫。(《史记·秦本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