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中国石化石油工程公司在成立短短两年的时间里,通过调整结构、拓展高端、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等措施,推进高端化战略成效显著,在国内外高端市场取得了较大突破,高端业务在业务总量中的比例从约10%增长到约30%,其成功经验和做法值得学习借鉴,给人启发,引人深思。作为中国石化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先锋和主体,石油工程开拓海外市场的实践,对推进中国石  相似文献   

2.
王旸  黄芸 《中国石化》2014,(12):23-25
<正>企业走出去,法律工作要先走出去;企业国际化,法律业务必须先国际化。随着中国石化"走出去"步伐的加快,海外业务规模不断扩大,涉及的国家和地区越来越多,法律风险日渐增加,企业将不可避免地面临海外投资环境恶化、法律纠纷不断增加等现实问题。中国石化法律部主任张吉星表示,企业走出去,法律要先走出去,企业国际  相似文献   

3.
正近年来,我国企业"走出去"步伐不断加快,国际化进程势不可当。中国石化从1992年中标科威特阿哈迈迪炼厂修复项目开始,迈出了境外业务发展的第一步。目前,中国石化境外业务涉及油气勘探开发、石油工程服务、炼化合资合作、炼化工程服务和国际贸易等诸多领域,境外业务和资产遍布中南美、非洲、欧洲、北美、西亚及亚太等地的60余个国家和地区。与此同时,外部环境日趋复杂,国际化经营风险加剧,境外贸易投资活动中的合规风险不断显现,强化合规管理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4.
陈中义 《中国石化》2006,(12):64-65
中国石化工程建设队伍在担负国内油气勘探开发、油化一体化大型改扩建的繁重任务的同时,在中亚、近东、中东、非洲和欧洲。竞争和合资合作建设了一批石油天然气勘探、开采工程建设项目和炼油、石油化工工程建设项目,为中国石化实施“走出去”战略,开辟国际工程服务市场,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石油企业“走出去”和实施跨国经营,这是21世纪中国能源可持续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近10年来,中国石化、中国海洋石油和中国石油三大石石油企业都在这方面有所建树。随着“走出去“战略和跨国经营战略的实施,我国石石油企业遇到了很多风险和困难。我国理论界和一些学者针对我国石油企业跨国经营中遇到的这些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措施及对策。  相似文献   

6.
中国石油企业要加快"走出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尹家福 《中国石化》2005,(10):58-58
新世纪以来,国际石油市场风起云涌,原油价格迅速攀升,短短的四年中,原油价格即由10美元桶,飙升至现在的60多美元/桶。不仅国内广大油品用户感受到了油价飙升带来的成本费用的压力,就连原油对外依存度高的中国石化,也痛感油价飙升造成的经营风险。石油是国民经济的血液。对贵如乌金、国内资源短缺而需求又迅速增长的石油,我们必须加快实施“走出去”的战略。  相似文献   

7.
一、我国石油公司跨国经营中缺乏战略控制力 石油企业“走出去”实施跨国经营,这是21世纪中国能源可持续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近10年来,中国石化、中国海洋石油和中国石油三大石油公司都在这方面有所建树。随着“走出去”战略和跨国经营战略的实施.我国石油公司遇到了很多风险和困难。我国理论界和一些学者针对我国石油公司跨国经营中遇到的这些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措施及对策。研究重点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1)跨国经营具体战略的选择。(2)跨国经营的政治风险分析。(3)跨国经营的经营风险分析。  相似文献   

8.
在经济金融全球化、国内市场国际化的背景下,只有具备国际化的视野才能指导企业快速发展。30年来,中国石化国际化的步伐逐渐加快。从"引进来"到"走出去",从资本输入到资本输出,从单一领域到多个领域,中国石化打破封闭、半  相似文献   

9.
在国家能源专家咨询委员会油气专业委员会工作会议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石油集团教授级高工邱中建,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石化原高级副总裁曹湘洪,中国工程院院士、中海油副总工程师曾恒一等油气资源专家共同为我国油气企业"走出去"建言献策.  相似文献   

10.
江涌鑫 《中国石化》2006,(10):64-66
根据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党组的总体部署,在过去的几年中直属工程建设企业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参与中东、东南亚、北非、南美等国家和地区的炼油化工项目跟踪和投标报价。其中2005年中国石化国际炼化工程新签合同额3.52亿美元,中国石化在国际炼化工程承包市场中的声誉逐步在提升。  相似文献   

11.
分析了石油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并以胜利油田为例剖析了企业自身的优势与劣势,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术策略和可供选择的经营模式。  相似文献   

12.
栗锋 《中国石化》2010,(5):47-49
<正>核心员工的稳定和高绩效是一个组织提高竞争力、保持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随着"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中国石化海外项目快速发展,海外项目核心员工的多方位需求也呈现出新特点,健全完善与中国石化海外项目特点相适应的核心员工激励机制,对  相似文献   

13.
为筹集企业发展所需的流动资金、中长期资金,以更好地开拓市场和调整结构,我国石油石化企业不仅在国内广泛筹集资金,也将国际融资作为筹集资金的重要方式。随着"走出去"步伐的加快,2013年中国能源企业掀起了海外融资的热潮。一季度,"三桶油"海外累计发债近100亿美元。其中,中国海油发债40亿美元,成为利用国际债券市场募集资金最多的中国企业;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也开了海外发债的先河。其中,中国石油旗下子公司在港发行20亿美元债券;中国石化发行35亿美元债券。代表着中国核心能源企业的"三桶油"为何加快海外融资?中国能源企业  相似文献   

14.
国家开发银行立足中国国情,将政府目标与市场机制相结合,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开发性金融"道路.通过支持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大型建设项目和各级政府的热点项目,为国家宏观调控、中西部发展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作出了重大贡献.在中国石油企业不断走出国门的战略背景下,国家开发银行正在努力把国内开发性金融的成功经验创造性地运用到我国石油企业"走出去"的实践中,通过采取一系列信贷政策和措施,为我国石油企业进行海外投资、获取长期稳定的油气资源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为构筑我国油气资源长期稳定的供应体系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走出去"与行业协会新定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各大电力企业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取得了重要进展.今年1月18日,中美清洁能源协议签字仪式在华盛顿举行,双方政府和企业代表签署了多项能源合作谅解备忘录,两国能源部门和企业还签署了18份总额超过130亿美元的能源合作协议,为中国能源企业"走出去"创建了良好的外交环境.  相似文献   

16.
"十五"期间,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围绕"扩大资源,拓展市场,降木增效,增加回报"的战略方针,在油田、炼油、化工、销售4个主要业务板块累计投入和资产收购3189亿元,投资成效显著,年平均占用资本回报率10%,全部投资内部收益率13%.各业务板块的投资回报呈现出不同的特点:销售板块低风险、高回报,低投入、高产出;油田板块,高风险、高回报,高投入、高产出;炼油和化工板块低风险、低回报,高投入、低产出."十五"期间,中国石化的产业结构得到了优化,整体实力进一步增强,但新的投入也同样存在高风险、竞争力不够强、投资回报不够高等问题.展望"十一五",中国石化应继续坚持"十五"的发展战略思路不变,但在具体内容上应有所调整:油田板块宜抓紧国内新区勘探开发和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进一步实现战略接替和降低成本;销售板块宜继续加大销售网络建设,做大油品贸易,提高国内市场份额,积极开拓海外销售;炼油和化工板块要认真分析世界和区域市场供需关系,把握投资节奏,严谨投入.  相似文献   

17.
从南海之滨到西北戈壁,从了解一滴油的诞生到探秘智慧能源.中国石化用十年时间,通过"公众开放日"品牌活动逐步拆掉公众与石油石化企业之间的"误解围墙"和"心灵隔阂",让工厂不再神秘,让理解替代"恐惧".  相似文献   

18.
对于正加快“走出去”战略步伐的中国来说,作为世界第二大油气资源国的伊朗无疑是一个必须抢占的战略要地。从1995年起,我国开始较大规模增加从伊朗进口原油。2001年中国从伊朗进口原油1085万吨,占同期中同原油进口总值的18%;2002年中国从伊朗进口原油1110.70万吨,占当年中国原油进口总量的15.76%,这一年伊朗成为我国第一大原油供应国。2003年、2004年伊朗向中同石油进口量仅次于沙特,是我国的第二大原油供应国。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海油、中化等中国最大的石油石化公司都早已进入了伊朗市场,都在德黑兰设有办事处。  相似文献   

19.
<正>2011年11月27日,全国工商联石油业商会(以下称"石油商会")在其2011年年会上提出推进国内民营油企"走出去"将是2012年工作主旋律。这让"走出去"再次成为民营油企关注的热点。记者采访中发现,虽然  相似文献   

20.
正SEG的工程技术实力已经与世界领先水平看齐,并在某些领域保持着较强竞争力。2015年,在SEG(中石化炼化工程公司)的年报中,海外市场营业收入已经占到总收入的20%。经过五六十年的积累,中国石化炼化工程的技术实力已经与世界领先水平看齐,真正具备了"走出去"的能力,成为中国炼油化工拓展海外市场的"国家队"。中石化炼化工程公司总经理闫少春告诉记者,未来SEG的规划是在"十三五"末,进入ENR(工程新闻纪录)全球综合排名前三十、石油化工领域前五,跻身世界一流工程公司之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