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向全世界宣告"中国之治"开始扬帆起航。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治理的基础和关键。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相比,  相似文献   

2.
<正>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必须坚持立法先行,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抓住提高立法质量这个关键。"长期以来,江苏省高度重视农业立法工作,目前全省现行有效的涉农地方性法规共34件、涉农规章共12件,其中省级法规16件、规章6件,初步形成了以国家涉农大法为主体、以地方性涉农法规为骨干、以政府性涉农  相似文献   

3.
江泽民同志于2001年1月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明确指出,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他强调,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德治与法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二者缺一不可,也不能偏废,这是新世纪我国的治国方略。1中国历史上的德治与法治思想在人类社会的数千年的历史实践中,关于东西方治理国家的方式,大体上曾经出现过四种:一是神治,借助神的威力治理国家,这种统治方式盛行于宗教社会;二是…  相似文献   

4.
民法典是一个国家法治文明的象征和标志,是在立法层面对一个国家民族精神的诠释和表达。作为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我国《民法典》集时代性、民族性、实践性三大特色于一体,是我国法治建设道路上的重要里程碑。《民法典》的颁布施行对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巩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我国人权事业发展,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都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5.
<正>2018年3月,经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修改通过了我国现行宪法。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国家现代治理体系的基础和核心,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  相似文献   

6.
<正>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乡村治理体系,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善治格局,推动乡村组织振兴。健全的乡村治理体系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的固本之策。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乡村治理体系,推动乡村组织振兴。  相似文献   

7.
“法治”应该重在治官,而非治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社科院法学所李步云研究员不久前在一篇文章中提出: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载入宪法,意义重大,但对此需要正确理解。“法治”相对于人治而言,既治民也治官,但其根本目的、基本价值和主要作用应当是治官。从法律本身来说,其核心作用是解决权利与权力这两者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8.
<正>(二○一四年十月二十三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作出的战略部署,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研究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作出如下决定。一、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9.
农村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三治融合”是农村基层治理的重要遵循,是农村三治的科学支撑。应以具体工作中暴露的问题为突破口,发挥法治、德治、自治的协同效力,强化农村基层依法治理效能建设,完善农村法律服务体系,健全权力监督与司法救济体系,提升农村基层治理法治化水平。  相似文献   

10.
正福建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乡村治理工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治理的重要论述,以健全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为主攻方向,大胆探索实践,努力探索具有福建特色的乡村善治之路。高位推动,统揽全局。从高位着手,确保党在乡村治理工作中  相似文献   

11.
农村生态问题的解决需要依靠法治。当前我国农村生态法治建设存在诸多困境,需要依托宪法和相关生态基本法,制定和完善地方性生态法规,建立健全农村生态执法机制,构建农村生态法治宣传教育长效机制来化解困境。  相似文献   

12.
<正>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自治是实行社会主义民主的基本要求,法治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要求,德治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要求,将三者有机结合起来,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治理体系,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乡村治理道路,是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第一,加强村民自治路径探索。紧紧围绕"自治"的目标,建立健  相似文献   

13.
正2020年5月28日全国人大通过颁布民法典。民法典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成果,是一部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的民法典。习近平总书记在"切实实施民法典"集体学习时强调,民法典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是一部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基础性法律,全党要切实推动民法典实施,以更好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农发行党委高度重视民法典的学习贯彻工作,  相似文献   

14.
农村法制建设亟需转变若干观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农村法制建设有了很大进展 ,已制定和颁布了 1 0多部农业法律、40多部农业行政法规、340多部部门规章 (农业部制定 )、地方人大和政府还制定了一大批地方性法规和规章 ,初步形成了以农业法为核心的农业法律体系框架。农村的执法工作和执法机构、执法队伍建设 ,也得到明显加强。但是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 ,农村法制建设尚不适应新时期形势发展的需要 ,离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 :⑴在农业立法上看 ,农业立法滞后、薄弱、层次低、威慑力差、质量不高 ,农业法律分布不均匀、带…  相似文献   

15.
在城乡发展不均衡、农村发展不充分的背景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缩小城乡差距已成为中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新时代,应多领域协同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注重科技兴农与教育兴农,加强城乡融合,做好精准扶贫工作,加强用地保障与改革,创新乡村治理模式,实现"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打造中国特色乡村振兴之路。  相似文献   

16.
<正>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强调: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更好发挥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的保障。"粮食定,天下定"。加强粮食法治体系建设,坚持依法治粮就是其中一个关键——市场经济的开放性、平等性、竞争性、自主性、物质利益性这些显著的特征要求粮食法治体系建设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加强完备的粮食法律规范  相似文献   

17.
正"三治"融合,是我国新时代对乡村治理模式的重大理论创新。以法治为保障,实现乡村治理有序。必须把乡村治理纳入法治轨道,使敬畏法律、信仰法律、尊重司法成为基本取向;严格依法规范乡村组织行为,引导村民依法办事;健全完善乡村法律服务体系,搭建联村联户的法律服务平台。以德治为引领,实现乡村治理有魂。可以把以规立德作为净化农村社会风气的治本之策,突出村规民约的观念引导和行为约束作用,  相似文献   

18.
敖翔 《农业经济》2022,(2):48-50
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历史性跨越的新时期,乡村治理体系化的目标就是形成党建引领下的三治融合、协商民主、治理效能等的结构统一体,构建乡村治理新格局和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强健的治理体系化之“体”来引领多元的乡村社会生活之“系”的过程,就是实现乡村治理体系化的过程。体系化成为新时期乡村治理的新方向新要求,既是新时期乡村治理模式的创新,也打通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最后一公里,为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全面推进农村各项事业发展要求农村社会治理模式不断创新、社会治理效能不断提升。然而,当前农村社会治理在党建工作、协同治理、民主参与和法治建设等方面还有差距,需要不断明确党建引领、村民主导的社会治理新方向,构建“四轮驱动”、协同共治的新体系,采取层层激活民主、扩大村民参与的治理新举措,推进依法治村、依规治村的新尝试。  相似文献   

20.
宪法修正案对非公有制经济规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年宪法修正案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规定体现在第11条,修改后条文: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国家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并对非公有制经济依法实行监督和管理。宪法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规定体现了中国市场经济下法治的进步与完善。这是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法律本身发展的客观结果。法律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规定体现了法律作为上层建筑对经济发展的同步性和前瞻性,以下本文从宪法对非公有制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