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 毫秒
1.
梁俊花  马春燕 《经济问题》2008,341(1):50-52
耕地数量的动态变化是影响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分析耕地数量动态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对合理利用和保护区域耕地资源,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以山西耕地数量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山西1949~2005年的统计和普查资料,分析了山西耕地数量动态变化规律,探讨了影响耕地数量动态变化的驱动因子.结果表明:50多年来,山西耕地数量变化总体上表现为先增后减,总量趋减;而人均耕地面积总体上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农业科技进步、政策等构成了耕地数量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  相似文献   

2.
天津市耕地资源态势及其相关社会经济驱动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天津市50多年长序列耕地统计和土地调查资料,分析其耕地资源数量动态变化趋势、利用特征,探讨耕地资源数量变化的社会经济驱动因子及其影响机制。研究表明:1949年以来,天津市耕地资源数量在波动变化中呈减少趋势;人均耕地减少,耕地集约利用程度不断提高;部分地区耕地质量下降,耕地后备资源匮乏。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城市化、相关政策和比较经济利益等因素,对耕地资源数量变动的驱动作用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3.
烟台地区耕地资源态势及宏观驱动力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刘贤赵  王春芝 《经济地理》2004,24(2):263-267
利用改革开放20多年来烟台地区耕地统计资料和近5年土地详查与变更数据,研究揭示了该区耕地资源利用与变化的基本特征,耕地数量变化的基本过程、空间差异及耕地流向,初步探讨了耕地数量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及其影响机制,得出以下结论:①20多年来,烟台地区耕地数量呈明显的波动减少趋势,经历了缓慢减少一急剧减少一缓慢减少的变化过程,并在1985年前后、1987—1990年和1991—1993年出现了3次明显的耕地流失高峰;②耕地的主要流向是工矿用地、居民点和各类交通用地以及果园,耕地的增加主要是未利用土地的开垦和工矿用地的整理与复垦;③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和政策是耕地面积变化的主要宏观驱动因子,耕地数量变化过程中的明显突变与国家宏观政策背景相关联,耕地快速减少在发生时间上与经济的过热增长基本同步,在空间分布上与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和水平的差异相一致;此外,人口增加对耕地减少的驱动也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4.
疏勒河中下游绿洲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通过1990、2000、2005和2010年4期遥感影像解译结果,获取了近20年来疏勒河流域中下游绿洲的土地利用变化数据,进一步利用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模型,对疏勒河流域中下游绿洲土地利用变化过程、趋势及其驱动机制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近20年来疏勒河流域中下游绿洲土地利用类型仍以草地、水域和耕地为主,土地利用整体特征未发生显著改变,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差异较大;其中,研究期内耕地呈持续高速增长态势,草地出现较大的波状起伏,水域面积于2000年后持续减少;1990—2005年草地和水域面积减少引起绿洲缓慢萎缩,2005—2010年草地和耕地面积增大导致绿洲缓慢扩张;人口、政策方向、城市化程度和技术水平等人文因子是绿洲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5.
根据1991—2010年《辽宁省统计年鉴》中的14个城市的气温和降水数据资料,研究辽宁省年平均气温和年降水量的气候变化特点以及对影响辽宁省气候变化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91—2010年辽宁省年平均气温有下降的趋势,部分城市气温有上升的趋势;1991—2010年辽宁省的年降水量有小幅度的上升趋势,部分地区降水量也有下降的趋势;影响辽宁省气候变化的因素主要有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冷性反气旋和寒潮、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海陆分布、地形条件和人类活动等。  相似文献   

6.
产业结构演进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合理的产业结构对促进辽宁经济发展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对产业结构演进的理论进行综述,接着系统阐述了产业结构演进的定量评价指标与方法,然后又对辽宁省产业结构演进进行了定量分析,最后得出结论:总体上辽宁省第一、二产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不断上升,产业结构不断趋向优化,产业结构转换方向合理;但辽宁省第三产业的区域竞争力仍然较弱,需要大力发展。  相似文献   

7.
我国投资效率这几年有明显下降的趋势,投资驱动型增长模式已显示出其不可持续性。原有的我国经济增长的主动力点——固定资产投资、外资的直接投资和净出口已无法使我国经济在未来的5年里以目前的发展速度持续稳定的增长。纵观国内经济便会发现我国的居民消费有一个较大的成长空间,它将是我国经济又一轮持续稳定增长的主动力。居民消费不足从另一角度反映了我国经济目前存在的问题。提高居民消费是一个长期过程,我国政府应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  相似文献   

8.
文章采用熵权法和SBM-DEA测算了2006—2021年长江中游城市群2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绿色金融水平与绿色创新效率,并运用耦合协调、空间自相关和空间滞后的Tobit模型对绿色金融与绿色创新效率的时空耦合协调状况及其驱动因子进行识别分析。研究发现:(1)时间序列上,长江中游城市群绿色金融和绿色创新效率耦合协调关系虽有波动但整体仍呈稳定上升趋势,近年来出现了上升状态疲软的趋势。(2)空间特征上,长江中游城市群绿色金融和绿色创新效率耦合协调水平由低到高、由混乱到稳定,区域差异表现为环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武汉都市圈。(3)驱动因素上,正向驱动因子的影响强度表现为人力资本>地区科技支出>政府干预>经济基础,负向驱动因子为产业结构。研究提出,要筑牢绿色金融与绿色创新效率耦合增长的动力系统、联动各地区核心区域带动周边区域和建立绿色产业联盟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在国际油价持续低迷和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双重压力下,石油产业发展进入相对困难时期:投资增速减缓、业务量减少、盈利能力下降。经济新常态下,依靠要素驱动实现石油产业可持续发展难以为继,必须实现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转变。然而石油产业实现内生型创新驱动发展面临诸多挑战和风险。为此,石油产业应把握世界石油市场再平衡机遇;树立能源——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新理念;实施成本控制策略;建立健全创新体制;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以实现我国石油产业的创新驱动发展。  相似文献   

10.
黄玛兰  李晓云 《经济地理》2019,39(6):172-182
文章采用1981—2015年的省域面板数据,在分析主要农作物种植面积比例变动趋势的基础上,利用线性混合模型探究了农业劳动力转移及其价格上涨对农作物种植结构变化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①与1981年相比,2015年中国省域粮食作物、棉花种植比例整体呈下降趋势;蔬菜、油料种植比例整体呈增长趋势;大豆种植比例在大多数省份呈下降趋势,少数省份呈上升趋势;在粮食作物内部,小麦种植比例整体呈下降趋势,玉米则呈增长趋势,水稻种植比例在部分省份呈下降趋势。②农业劳动力转移及其价格上涨对农作物种植结构变化的影响存在显著的省际差异性。农业劳动力转移会促进大宗粮食作物种植比例的增加,同时也有利于促进经济发达地区及大型农产品集散区的经济作物(蔬菜)种植比例增加。农业劳动力价格上涨有利于促进经济作物种植比例的增加,尤其是蔬菜种植比例,但不利于传统粮棉作物种植比例的增加,尤其是棉花种植比例。③除此之外,工业化水平、农业机械化率、人均耕地面积、农业补贴、化肥、灾害率均对作物种植比例的形成及变动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将居民能源消费的二氧化碳排放纳入研究范围,采用LMDI分解法对2000—2011年广东省终端能源消费碳排放增长的驱动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在影响碳排放增长的各种因素中,经济规模、人口规模和收入对碳排放增加整体上表现为正效应;产业结构、生产部门能源强度、生产部门能源结构和能源碳排放因子整体表现为负效应;生活部门的能源强度和能源结构的效应不确定;总体上正向驱动效应超过负向驱动效应,致使广东省的碳排放量呈不断上升态势。  相似文献   

12.
广东省耕地资源动态变化及其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广东省耕地数据,引入耕地变化率、耕地分布重心等指标,研究广东省耕地资源动态变化的基本过程及其空间差异,然后运用库兹涅茨曲线拟合经济增长与耕地保护的关系,并利用耕地面积变化与GDP增长的对数相关关系式对不同经济发展水平每增加等量GDP所占用的耕地面积进行了估算。首先分析广东省耕地资源动态变化,结果表明,近20年来,广东省的耕地资源和人均耕地总体上呈递减的趋势,其平均耕地补充系数为0.52,人地矛盾突出;其次分析广东省耕地变化空间差异,结果表明,除粤西的茂名市和云浮市为耕地增加外,其余地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尤其是珠江三角洲核心地带急剧减少,而基于GIS的耕地重心计算表明,广东全省耕地重心呈现向耕地后备资源丰富、人地矛盾较为缓和的地区移动的趋势;最后对广东省各市经济增长与耕地保护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它们的关系符合库兹涅茨曲线关系,并大致可以分为倒"U"型、单调上升型、单调递减型、"N"型和"∽"型四种类型,同时研究发现广东省耕地面积随GDP的增长呈对数型递减分布,预测结果表明广东省耕地面积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增加逐渐减少。  相似文献   

13.
文章依托县域范围内的农户调查资料和统计资料,利用资料分析、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等方法研究了通城县近20多年来耕地利用集约度变化及其驱动机制.结果表明:耕地利用复种指数有所降低;以货币额表示的集约度有所增加.这主要是经济增长、科技进步的推力和人口增长、耕地面积减少的压力的结果,而并非农民内生的动力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正>联合国日前发布《世界人口展望》2017年修订版报告,对未来世界人口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和展望。这是联合国官方第25次发布人口预测数据。数据凸显了世界人口发展的整体趋势:人口数量的增长将会持续、多数国家的人口出生率在下降、老龄化趋势加剧。从世界人口发展的趋势来看,人口的增长将会消耗更多的资源,给环境带来更大的压力;人口出生率下降和老龄化趋势加剧将会导致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人口、资源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也是充满矛盾的,要解决这些矛盾,还需要着眼于人类自身。  相似文献   

15.
人口规模、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经验证据及国际比较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姚从容 《经济地理》2012,32(3):138-145
根据国际能源署(IEA)公布的1971—2008年碳排放数据,探讨中国与典型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G8+5)人口规模、经济增长与碳排放变化的差异性。结果表明:随着GDP增长,中国碳排放快速增长,人均碳排放已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单位GDP碳排放持续降低,但依然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利用秩相关系数检验人均GDP与单位GDP碳排放,发现7个发达国家均呈显著下降趋势,发展中国家南非、中国呈显著下降趋势,巴西、印度、墨西哥呈上升趋势但并不显著;人均GDP与人均碳排放秩相关系数表明,7个发达国家中,美国、法国、德国、英国呈显著下降趋势,加拿大呈不显著上升趋势,日本、意大利呈显著上升趋势;5个发展中国家处于工业化快速发展阶段,能源消费急剧增加,随着人均GDP增长,人均碳排放均呈显著上升趋势。基于此,归纳出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经济增长与碳排放变动的三种模式。  相似文献   

16.
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法与DEA-Malmquist指数模型测度黄河流域34城市的生态效率,显示近年来沿黄城市生态效率偏低且呈下降趋势,动态上具有“上升—波动—下降”的阶段特征,空间异质性为下游>中游>上游,存在高值区与低值区的空间趋同分布,下游城市的纯技术效率提高较快,但是规模效率持续下降。经济增长、城镇化能显著提升生态效率,城市规模、财政支出占比对生态效率产生倒“U”型影响。据此提出中、下游城市群地区应强化创新驱动与生态技术转型,发挥集中治污的规模效应;沿黄特大城市要按照“瘦身健体、减量增效”要求调整优化城市空间结构;上游生态脆弱区或资源富集区城市应减弱政府财政依赖,在招商引资中强化环境规制,加强生态保护力度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采用传统统计分析方法和ArcGIS的空间分析功能,以县域为研究单元,以人均GDP为测度指标,选取2000—2012年数据,从时空视角对辽宁省县域经济总体和局部空间差异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从时间序列来看,辽宁省县域经济的绝对差异逐年扩大,相对差异逐年收敛;从空间序列来看,辽宁省县域经济发展具有较强的自相关性,县域经济差异总体呈逐年缩小的趋势,在整体格局上表现出一定的集聚态势。在局部差异方面,高度集聚区域和集聚核心区几乎集中分布于辽宁省中部、西部、南部地区,具有更高显著性水平的则是辽宁省的南部地区,大部分辽东及辽中地区表现为中度集聚区和低度集聚区。辽宁省县域经济增长空间格局演化规律不显著,随机性、跳跃性成为其经济增长变化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8.
综合运用排放系数法、变异系数法、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和地理探测器方法,对省级尺度农地碳排放的时空分异与驱动因子进行探究,结果表明:(1)我国农地碳排放量在2000—2018年间大体上呈现先上升,近年来稳定下降的变化趋势;(2)中国省级尺度农地碳排放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性,主要表现为除东北地区以外,其他地区农地碳排放量的空间差异较为显著;(3)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表明,研究期内农地碳排放在空间上表现出显著的、持续减弱的正向关联,其空间集聚状况变化较为稳定,基本呈现出与农业产值相匹配的分布格局;(4)因子探测结果表明,影响中国农地碳排放空间分异的核心驱动因子在研究期经历了较大变化,主要驱动因素逐渐由人口因素、农业机械化水平等向经济因素转变;(5)交互作用探测结果表明,一些解释力较小的因子在与其他因子交互叠加后,会产生非线性增强,显著提高其对农地碳排放空间分异的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19.
根据2004—2011年内蒙古自治区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研究内蒙古耕地面积的时空变化情况,通过Arcgis软件分析其空间变化的分布格局特征,运用SPSS软件主成分分析法探寻影响其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  相似文献   

20.
基于GEE的淮南市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淮南市为研究区,基于谷歌地球引擎(GEE)云平台获取的土地利用数据和修正的当量因子表,分析2010—2018年淮南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的时空变化,以期探究淮南市煤炭开采对ESV的影响,为淮南市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结果表明:2010—2018年,淮南市的耕地面积减少,建设用地和水域面积增加,其他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幅度较小;淮南市ESV呈增长趋势,由2010年的98.37亿元增长到了2018年的119.64亿元;基于1 km×1 km的格网尺度对淮南市ESV进行分析发现:淮南市ESV低值区面积减少,较低、中等、较高、高等级的面积均呈上升趋势;各土地利用类型价值系数的敏感性指数均小于1,说明研究结果具有可靠性;淮南市ESV与累计原煤产量有较高的相关性,两者相关系数R2为0.854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