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国际技术转移是创新要素在国家间流动的重要方式,事关国家创新发展与安全。有别于一般市场交易活动,国际技术转移受各类制度因素的影响更为显著。基于制度逻辑,从国家竞争、科技发展、社会进步和市场主体方面构建国际技术转移多维分析框架,发现国际技术转移呈现出一些新特征:越来越受国际政治与经济局势影响,国家安全成为影响国际技术转移的重要因素;各类国际科技竞争使国际技术转移复杂化,而科技合作则有效促进国际技术转移;气候、能源和健康领域的技术转移受到广泛关注;产业升级给国际技术转移带来新需求。进一步分析我国国际技术转移的制度进展,以期为我国更好地开展国际技术转移活动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2.
国际产业转移的过程也伴随着技术的转移。后进国家可以利用先进技术的转移引导本国产业结构的快速升级。笔者通过研究依托国际产业转移的技术转移机制,并对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特点以及其对中国实现技术转移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应对新一轮产业的国际转移要采取完善国内投资环境、促进国际技术合作与提高中国企业的技术吸收能力和自主研发、创新能力等对策,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快速健康升级。  相似文献   

3.
国际技术转移要素及行为方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从技术、国际技术、国际技术转移的基本概念出发、全面分析论述了国际技术转移的运动过程———技术输出和技术输入, 基本结构———技术转移主体、技术转移客体和技术转移行为  相似文献   

4.
基于Coe-Helpman模型,测算以人力资本素质为门槛值时各渠道国际研发资本技术溢出对绿色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结果显示:各渠道国际研发资本技术溢出对中国绿色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存在显著的门槛效应和区域差异;随着门槛值逐渐提高,国际研发投入、进口贸易研发资本对绿色技术创新始终呈现正向溢出效应,跨国技术转移、FDI研发资本渠道由负效应转为正效应,OFDI研发资本技术溢出渠道始终为负效应;各渠道技术溢出的强正相关发展区段主要集中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  相似文献   

5.
按照国际价值进行交换,剩余价值从劳动生产率低的国家向劳动生产率高的国家转移。纳入剩余价值国际转移的马克思经济增长理论表明,剩余价值国际转移率对经济增长有正效应,若不考虑剩余价值率与资本有机构成的影响,一国的技术越先进,劳动生产率越高,从而剩余价值国际转移率越高,该国的经济增速就越快。经济高质量增长的关键在于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坚持创新发展,必将使我国的技术水平和劳动生产率实现大幅跃升,发达国家利用技术优势转移我国剩余价值的现象将得到遏制。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引领下,依靠技术创新驱动的经济高质量增长,有利于弱化剩余价值国际转移,推动世界经济联动增长。  相似文献   

6.
国际技术转移与产业结构调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意味着智力资源是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第一要素,同时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形式不再仅仅是传统的贸易及投资的自由化,更深刻地表现为知识及技术全球化,即技术作为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推进世界经济的整体飞跃。保护知识产权巴黎统筹委员会的解散是这一客观形势发展的必然结果,因此有效实施国际技术转移是包括发达国家在内的世界各国以技术拉动经济发展的战略举措。1有效利用国际技术转移比技术创新更能促进经济增长创新──转移──再创新──再转移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扩散过程。70年代以来西方发…  相似文献   

7.
考察了国际垂直专业化总体、不同伙伴国、不同组织模式对承接国技术溢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国际垂直专业化对中国工业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正向促进作用,技术溢出效应明显;承接OECD国家的生产环节转移大于承接非OECD国家生产环节转移的技术溢出效应;承接企业内部的离岸外移大于承接企业间的离岸外包的技术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8.
中国承接国际制造业转移,而国际货币体系仍以美元为主,这形成了国际制造业转移下国际货币体系错配。国际货币体系与制造业技术创新具有协同演变效应,国际货币体系匹配对英国、美国形成国际制造业中心起到了支持作用,国际货币体系错配造成了德国、日本与制造业强国失之交臂。中国面临国际制造业转移与货币体系错配局势,提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需要变换外汇债权为利用国外资源权,利用汇率机制增加创新资金,通过后金融危机技术链裂变实现技术"突破"与"点断平衡"等。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国际贸易、FDI和技术许可等三个主要国际技术转移渠道方面对知识产权保护影响国际技术转移的最新文献进行了全面梳理.研究结论表明,知识产权保护对贸易、FDI引致的技术转移的影响是复杂和综合的,具有不确定性;而知识产权保护对技术许可引致的技术转移的影响则相对比较明确.最后对知识产权保护与国际技术转移的关系进行了简要评论.  相似文献   

10.
国际技术转移是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手段,也是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的重要手段。本文将研究层面和角度定位于作为技术源的跨国企业,分析研究技术源企业在技术转移过程中所受到的影响。为减少不可控的影响因素、增强理论研究可行性,本文以大众汽车集团为案例,侧重研究技术转移方式对技术源企业技术能力的影响,并分析大众汽车集团的技术转移行为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国家之间制度差异是跨国技术转移的重要影响因素,现有文献缺乏基于制度距离大小和方向对跨国技术转移的探讨。在将制度落差划分为制度逆差和制度顺差的基础上,依据2009—2019年中国技术引进面板数据,探究制度落差对跨国技术转移的影响,并考察技术来源国创新能力在这一影响过程中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管制逆差和规范逆差对跨国技术转移具有显著促进作用,技术来源国创新能力有助于增强规范逆差对跨国技术转移的促进作用,而对管制逆差影响跨国技术转移的调节作用不显著;管制顺差和规范顺差对跨国技术转移均有显著阻碍作用,且技术来源国创新能力能够削弱其阻碍作用。研究结论证实制度落差对跨国技术转移具有差异化影响,有助于拓展跨国技术转移研究,并为相关部门从制度落差视角指导中国技术引进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李文军 《技术经济》2014,(3):80-83,112
对产业技术政策研究的历史渊源、产业技术政策国际比较研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研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政策研究等方面的现有成果进行了梳理和总结,指出了现有研究的不足和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3.
发展中国家国际技术转移模式的分类及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技术转移模式的选择对发展中国家国际技术转移的成效有重要影响.以是否以市场为媒介,是否将技术作为直接的转移目标作为分类标准,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转移模式可以分为以市场为媒介的正式的技术转移模式和非市场媒介的非正式的技术转移模式.不同的技术转移模式适用于不同技术的转移,包含着不同的技术学习方式.随着技术的发展,非市场媒介的非正式的技术转移模式正表现出优势.  相似文献   

14.
陈学林 《经济研究导刊》2010,(3):157-158,163
国际技术许可是国际技术贸易中使用最广泛的一种重要形式。为了使国际技术许可项目在策划准备阶段不埋隐患,有必要注意控制相关风险因素。技术许可合同有其自身的特点,其最大特征是客体为技术使用权的许可,有较长的期限性、不可随意转移性、地域性、技术的相对滞后性等特征。从其前期风险控制方面讲,风险环节涉及许可方的选择、许可形式的选择、技术的选择、法律顾问及早介入、出口许可证、技术许可合同谈判团队、翻译人员选择等。这些风险中的大多数,可以通过采取适当措施予以控制或减小。  相似文献   

15.
技术的价值负荷性是技术伦理的存在之基,而对于技术的价值负荷性,只有从技术本身即技术的含义和本质来深刻理解,才能为技术伦理的存在及其研究提供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国际产业转移新趋势下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思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国际产业转移是各国开放经济和产业结构升级的结果。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具经济活力的地区,我国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重要区域。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飞跃发展,世界范围内的新一轮产业转移业已出现,一些新的特点和趋势对我国的产业结构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必须结合我国自身情况采取有效措施,优化产业结构,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发展战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中外品牌汽车激烈竞争中,中国自主品牌汽车虽然占据了一定的市场份额,呈现出较好的发展势头,但仍然存在质量不高、技术落后等问题。本文开展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发展战略的研究,通过对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发展现状的研究,明确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机遇。从自主品牌汽车竞争优势、竞争劣势、潜在优势和外部威胁等方面对我国自主品牌汽车进行了SWOT分析,结合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典型代表的成功经验,分别从技术策略、产品策略、品牌策略、市场策略和管理策略提出中国自主品牌汽车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8.
Constructing a dynamic Heckscher–Ohlin model, we examine long‐run specialization patterns in the presence of international technological differences. Even a slight difference in technology causes at least one country to specialize. Either the case of perfect specialization in both countries or the case of perfect specialization in one country and imperfect specialization in the other occurs, depending on the subjective discount rate, relative preference for two commodities, labor endowments, and technological conditions. A necessary and sufficient condition for each case to hold is provided. Struc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Ricardian model and ours are also emphasized.  相似文献   

19.
We develop a North–South model of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transboundary pollution to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transfer and the South's incentive to join an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agreement (IEA). We find necessary and sufficient conditions under which technology transfer will increase the South's incentive to join the IEA. We also find necessary and sufficient conditions under which the South's participation in the IEA will increase the market incentive for technology transfer. Results have clear policy implications for (i) the sequence of technology transfer and the South's IEA membership, and (ii) the legitimacy of the South's subsidies for technology transf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