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今年整个经济工作的复杂性和困难性都大于去年。为什么这么讲昵?因为中国经济现在正处在一个特殊的阶段,第一叫做增长速度的换挡期。这也和我们中国经济自身的发展特征有直接关系,比如说我们过去,中国经济更多的是靠人口红利来支撑,但现在我们中国的劳动力人口,据统计,前年减少345万,去年又减少245万,两三百万的减少,显然人口红利对经济强有力的支撑已经成为过去。  相似文献   

2.
左洁 《商》2014,(9):282-282,271
面对人口红利流失的严峻现实,湖北省数首先要考虑的是要设法延长人口红利期,除了寄希望于人口政策调整外,还要大力挖掘第二人口红利、推动户籍改革留住和吸引更多的人;其次要健全和提升社会保障保障水平、促进发展方式转变、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  相似文献   

3.
<正>今年整个经济工作的复杂性和困难性都大于去年。为什么这么讲呢?因为中国经济现在正处在一个特殊的阶段,第一叫做增长速度的换挡期。这也和我们中国经济自身的发展特征有直接关系,比如说我们过去,中国经济更多的是靠人口红利来支撑,但现在我们中国的劳动力人口,据统计,前年减少345万,去年又减少245万,两三百万的减少,显然人口红利对经济强有力的支撑已经成为过去。  相似文献   

4.
本文指出,那种认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人口红利、资源红利、改革红利消失,比较优势丧失,不可能再继续高速发展的观点是不正确的。因为中国有新的人口红利,有新的资源红利,有新的改革红利或制度红利。新的人口红利是中国正在转向技工时代,熟练技术工人增加,我们可以充分开发和利用。新的资源红利不在自然资源,而在智力资源、人才资源、科技资源,经济发展到现阶段,这些才是最主要的。新的改革红利则在于制度创新,新的制度红利才刚刚开始。中国最大的改革红利将在于城乡一体化,适合中国的城镇化应该是"老城区+新城区+农村新社区"。  相似文献   

5.
正中国将成为第一个从"人口悬崖"跌落的新兴市场国家。2014年,在哈瑞.丹特看来极为关键,随着"人口红利"所带来的社会经济"黄金"发展期的逐渐放缓,接下来的所要出现的一系列事件则需要引起更多人的警觉。"人口悬崖"在20世纪90年代最先出现于日本,而在2014到2019年将逐一击中几乎所有发达国家,"人口红利"结束之  相似文献   

6.
在过去30年中,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对我国人口红利的兑现形成了不小的冲击,我国在人口红利兑现方面具有老龄人口红利等优势,然而人口素质的偏低也成为了我国在人口红利兑现方面的劣势,笔者通过对我国人口红利兑现的认识与理解,利用SWOT方式来对人口红利的兑现进行分析,以供大家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7.
人口红利对互联网的发展是有重要的作用的,中国目前的人口红利趋势在现行的人口政策之下,最终将要消逝。依靠人口红利上网人数增加来盈利的互联网络企业发展模式最终将遇到瓶颈。本文分析了人口红利对互联网企业的影响,并探讨了基于人口红利消逝背景下的互联网企业产品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8.
周欢  林凤 《江苏商论》2013,(11):85-88
1995年-2011年,上海市人口转变使人口年龄结构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上海市正处于人口红利时期,且属于人口暴利阶段。根据最新的统计资料,同时利用上海市教育事业投入、社会保障及就业投入等因素对人口红利贡献量的作用来分析人口红利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人力资本及就业保障的投入能极大程度的开发潜在人口红利,并通过直线回归分析法预测2012年-2020年人口红利的贡献,并在此基础上对上,针对海市人口红利的发展提出相关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人口结构也发生了重要变化,劳动力的比例不断提升,使我国逐渐进入了人口红利时期。人口红利的到来,不仅有助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而且能够推动我国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然而,人口红利期并不是无限持续的,这说明人口红利对于经济的促进作用将会消失,因此合理进行对策的制定,有效推动我国经济的良好运行十分重要。本文就人口红利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方面内容进行分析与探究,分析了人口红利对经济发展的具体影响,并提出一些有效对策来应对人口红利结束,希望能够为我国经济的长远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0.
伴随着人口红利的逐步消逝,我国面临着严重的人口老龄化挑战。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必然要求医疗卫生服务的进一步完善。本文运用1997-2011年我国31个地区的面板数据,采用系统GMM动态面板估计方法对人口老龄化与政府医疗卫生支出的关系进行估计,发现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政府医疗卫生支出相对不足,不能完全满足老龄人口的需要,而引入公私伙伴关系不仅可以弥补政府医疗卫生支出的不足,而且能够使人口老龄化的配套服务体系更加完善。  相似文献   

11.
从历史上看,每一次进步,都需要一次跳跃。人口红利,是中国第一次跳跃,我们从低收入国家晋升为中等收入国家!如今,"陷阱"就在前面,14亿人口,90万亿规模的经济,都面临选择。我们第二次跳跃靠什么?机器人红利!这一次跳跃,中国将从中等收入国家晋升为发达国家!  相似文献   

12.
从人口学视角论中国经济减速问题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蔡昉 《中国市场》2013,(7):12-16
中国经济减速是由于人口红利消失与国际出口需求减少共同作用的结果。对马尔萨斯经济增长阶段、刘易斯转折点、新古典经济的索罗时代经济增长特点进行了分析。认为国外经济学家思考中国经济的视角是基于新古典经济学资本主义国家劳动力短缺基础上的,未结合中国人口结构的实际情况,导致对亚洲国家经济研判的错误。指出从2010年始,中国的人口红利消失,扶养比提高。中国未来经济增长不能靠人为地制造投资需求而拉动,应该接受中国经济增长减速的现实,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中国经济问题的关键。建议是:户籍制度的改革与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13.
冯仑 《浙商》2013,(17):26-26
十八大之后,有一个词经常被提到,就是改革红利,改革红利核心的意思就是要用体制的改革释放市场的能量,释放企业家的能量,也就是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上起到更多主导性的作用,让企业家的力量被更多地关注到。  相似文献   

14.
中国人口红利正在消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财经界(学术)》2011,(15):63-63
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防7月7日称,中国的人口红利不只是下降,而是正在消失。蔡防在国际经济学会第16届全体大会上表示,尽管学术界关于人口红利有很多争论,但如果以人口抚养比指标来衡量,中国这一指标已经接近底部,意味着人口红利正在消失。  相似文献   

15.
黄伊星 《商》2014,(20):41-42
本文从关于人口红利的认识、人口红利的测量。人口红利与中国经济增长的关系三个方面对近十几年来的中国学者做的较为重要的研究做了梳理,并从分别从这三个方面对研究做出了未来需要进一步完善的简评。  相似文献   

16.
李迅雷 《新财富》2007,(6):36-37
不能简单地通过比较人口的年龄结构来判断中国和印度竞争力孰高孰低。中国在人口红利阶段恰好遇上了发达国家的产业升级和转移,而当印度的人口红利窗口打开时,这一趋势已近尾声,难以与之对接。因此,尽管中国可以享受人口红利的时间不长了,但与发达国家及印度比较,仍有望继续享受“人口相对红利”。[编者按]  相似文献   

17.
本文使用2004-2014年中国城市面板数据,通过比较不同规模城市间公共支出的人口规模弹性,分析了城市规模对城市公共支出规模效应的影响.实证研究发现,城市人口增长带来的公共支出增长弹性远小于1,即人口增长并不等比例带来公共支出的增长,说明城市公共支出具有较强的规模效应.研究还发现,在人口增长过程中大城市的公共支出弹性平均仅为小城市的1/2,表明大城市公共支出的规模效应强于小城市.进一步分析发现,人口集聚程度和外来人口因素会通过不同机制来降低城市公共支出的人口规模弹性,并且这种机制在大城市中表现得更为明显.上述结论在考虑内生性问题以及进行相关稳健性检验的情况下依然成立.大城市在公共支出方面具有更高的规模效应,即使在考虑大城市人均公共成本较高的情况下,大城市在吸纳新增人口方面也更具成本优势,因此鼓励人口向小城市集聚可能会耗费更多的公共成本.  相似文献   

18.
万坚  ;白万平 《商》2014,(36):224-224
本文在对红利和人口红利理论及相关文献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比红利和人口红利理论,找出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区别。最后,参照红利和人口红利的内在联系与区别,从红利的角度,对其他衍生红利的理论做了一个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9.
人口红利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人口红利有可能是正也有可能是负,正的人口红利表现为人口红利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负的人口红利表现为对经济增长的阻碍作用,即人口负债。在新时代下,黑龙江省人口数量、结构呈现新变化,其对全省经济增长的作用也发生了新变化。通过测算黑龙江省人口红利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析人口红利变化影响经济增长的作用趋势,以新时代为背景,提出推迟人口负债和激发"第二次人口红利"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老龄人口红利作为缓解我国人口红利消减的重要途径,本文在学术界引起广泛关注。在明晰我国老龄人口红利现实价值的基础上,对学术界在老龄人口红利概念、释放条件及意义、释放困境及实现路径四个方面的观点进行总结归纳,最后对老龄人口红利测算方法进行综述评价,以期反映我国对老龄人口红利的研究全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