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2002年前还是博彩业门外汉的吕志和,何以与叱咤澳门半个世纪的何鸿燊并驾齐驱,甚至一举冲上亚洲第二寓象之位?存成功获取贴牌后,吕志和并未照搬何鸿燊“以赌场为驱动力”的模式,而是突出亚洲风情,打造娱乐休闲度假城,让游客获得更完整体验,两大赌王的事业对决外,吕家已作出清晰的传承安排,而何鸿燊家族却陷入蒙门争产的风波,银河娱乐近年的增长势头赶超澳饽控股及新淙国际,凸显出家族治理及合理传承安排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中国家族企业的“差序格局”文化背景为研究前提,进而对家族企业中的“非家族员工”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通过对家族企业非家族员工三个圈层的划分,详细分析和阐述了位于不同圈层的非家族员工的特点以及风险。张薇黎永泰四川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相似文献   

3.
有人将百亿“家业”交给“外人”打理、有人用上市来激活企业的活力,当传承和发展命题越来越急切地摆在家族企业面前时,何去何从是个艰难的选择。与常规不同,调味品巨头李锦记低调地以不上市和“家族委员会”“家族宪法”“永远创业精神”支撑起126年传承四代的骄人成绩。作为广东省政协委员、李锦记第四代传人之一的李惠民将经验写进了一份“关于广东百年老店保护和发展”的提案中。李惠民表示:“先有‘家’,再有‘企业’,企业要保持长青,一定要‘思利及人’和‘永远创业’的精神。”这些看似简单的想法背后,有着李锦记家族丰富的管理智慧,值得立志做百年企业的家族企业们借鉴。  相似文献   

4.
杜善重 《财贸经济》2022,43(2):68-82
非家族股东治理能够有效助力家族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与现代化转型的目标,因而提升非家族股东治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数字金融作为传统金融发展模式的重要创新,能够实现“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目标,促使非家族股东积极参与家族企业治理。基于此,本文以代理理论与社会情感财富理论为基础,探讨了数字金融对非家族股东治理的影响。实证检验发现,随着数字金融的发展,非家族股东治理水平不断提升。其作用机制在于,数字金融能够通过缓解代理冲突、弱化家族控制与强化传承意愿,提升非家族股东治理水平。拓展性分析发现,对于非创业型、融资约束较强、位于金融监管程度较强地区的家族企业来说,数字金融对非家族股东治理的积极效应更显著;数字金融对异质性非家族股东制衡度存在差异化影响,即相较于外资股东与机构股东制衡度,数字金融能够强化国有股东与民营股东对家族股东的制衡;数字金融能够通过提升非家族股东治理水平促进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本文从数字金融视角探究非家族股东治理的动机,丰富了数字金融与非家族股东治理的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5.
《新财富》2012,(4):58-61
由兄弟中排行第三的李健熙继承家族大业,李秉酷当年的这一安排或许成就了“三星王国”,但也与儒家思想所奉行的“长子嫡传”传统相违背,这为他过世25年后的手足争产埋下了隐患。而这场纠纷不仅引发了韩国史上金额最高的遗产官司,还可能导致以三星电子为核心的非金融集团和以三星生命为核心的金融集团分道扬镳。  相似文献   

6.
《新财富》2012,(4):62-65
欧菜雅第四代传人正式亮相,一定程度上宣告了家族二、三代成员龃龉的终结。在此之前,身为“欧洲最富有女性”的贝当古,把数百亿欧元的财产控制权输给了自己的独生女儿,正式退出了化妆品王国的舞台。幸运的是,虽然控制人家族的争产官司打了3年,但因为创始人颇有先见之明的“家族所有、职业经营”的安排,演足了豪门恩怨全部戏码的母女争产案三部曲,并未让欧莱雅的品牌和运营受到明显的牵连。事实上,正是由于四代职业经理人的操刀,欧莱雅的规模才得以扩大,贝当古家族的财富也才得以延续并不断膨胀。  相似文献   

7.
石海娥 《光彩》2016,(6):46-47
中国改革开放后第一批创立家族企业的企业家多为50、60后,如今,他们或已退出企业管理,或即将退休,家族企业的代际传承成为一个极具考验又备受关注的话题.在“富一代”与“富二代”财富传承的过程中,一种有别于子承父业的财富传承方式——家族信托逐渐进入国人视线.这种传承模式目前在国内发展得怎样?是否会成为我国家族企业财富传承的主流模式?  相似文献   

8.
代际传承不仅是家族企业物质资本所有权和管理控制权的传承,还包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的传承,特别是隐藏其中“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具有技能性、诀窍性、实践性的默会知识传承。研究家族企业默会知识传承,通过共享和创新等途径,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和企业家核心能力,探索家族企业长青之“道”、长盛之“魂”。  相似文献   

9.
桂原  齐庆祝 《商业科技》2014,(19):98-98
本文围绕家族企业中拟亲属现象展开,识别出非家族成员与家族成员对于企业价值观的差异,以及因为不同的价值观引发的一些问题。而家族企业采用了“拟亲化”的策略,将外人变成“自己人”,用亲情原则、家族规则去约束他们,这样在获取信任资源、补充不健全的制度化关系同时也增强了个体的认同感。  相似文献   

10.
徐春 《新财富》2006,(11):112-114
只有约3%的美国家族企业能够成功传递到创始人的第十代后嗣手中,可见,接班人问题是所有家族企业主无法回避的最大挑战之一,只有勇敢面对、全面规划、有效执行策略的人,才能确保家族财富的顺利传承。[编者按]  相似文献   

11.
本文针对家族和家族企业的特点建立了家族企业公司治理结构,以提高家族企业的控制能力和执行能力,协调企业主和企业经理人之间的关系。此文重点研究了公司治理对家族企业绩效的影响,特别是研究了职业经理人对家族企业绩效产生的影响。本文选取了22个家族企业为研究样本,部分家族企业在过去的7年里经历了使用家族协议的这个发展过程。本文数据主要来源于一些家族企业家族成员和非家族企业中的职业经理人。  相似文献   

12.
裴森森 《商场现代化》2007,(11S):178-179
家族企业发展过程中往往会遭遇“职业经理人”困境,其实质是家族企业自身双系统间的角色冲突,表现为家族企业的信任问题,对于家族企业不可一味谴责其信任机制落后。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家族企业不断发展,成为我国最具活力的经济主体。然而我国家族企业目前正经历着代际传承的严峻考验。如何解决好这个问题,不仅关系到家族本身的利益,而且对整个社会也意义重大。同时,由于我国特有的“家”文化以及普遍缺乏信任基础的职业经理人市场结构等问题,多数家族企业选择了“子承父业”。本文就我国现阶段家族企业“子承父业”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完善和控制的方法,以期有助于我国家族企业平稳的实现传承与交接。  相似文献   

14.
家族涉入是家族企业的基本特征,它影响了家族社会资本的结构分布,进而决定了家族理性的效用构成,并通过对家族企业二元目标的不同偏好表现出来。其中,家族理性反映为家族企业对家族整体责任的兼顾,二元目标指的是对企业即期利润的追求以及对家族非货币化利益的追求。这种家族涉入决定家族理性,家族理性体现家族企业目标偏好的理论构念,通过一项比较案例分析得以验证。案例中的两家家族企业背景相似,但由于企业传承上的不同选择影响了家族涉入情况,进而两家企业表现出显著的经营目标差异。  相似文献   

15.
家族企业代际传承已经成为学术界和实务界关注的一个焦点。文章尝试建立一个风险分析框架,深入分析代际传承对企业风险承担的影响机理及经济后果。基于2004-2016年我国沪深两市A股上市家族企业的研究数据,文章以家族二代继任者成为董事长或总经理的时点作为代际传承始点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家族企业进入代际传承实施期后,企业风险承担水平会降低。与“家族—家族”类别的接班方式相比,在“职业—家族”类别的接班方式下,代际传承对企业风险承担水平的负效应更明显;创始人弱参与下的企业风险承担水平低于创始人强参与下的企业风险承担水平。此外,代际传承通过企业风险承担这项路径引起企业会计绩效下降。  相似文献   

16.
对浙江家族企业代际传承问题与建议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浙江家族企业的继承模式一般以代际传承为主。家族企业在代际传承时面临的问题主要有诸子女平分财产与一个子女掌握企业控制权之间的矛盾,长子(女)继承与最有能力子女继承之间的矛盾,继承者的权威树立及缺乏家族继承人等。家族企业的传承直接关系家族企业的生命延续。应注意处理好所有权与控制权之间的关系;建立继承规划,形成科学的接班人自动控制选择制度;对于缺乏权威的继承者应帮助其尽快在企业中树立权威;对于无家族继承者的企业适当引进家族外部人才。  相似文献   

17.
也许这幕中国商业豪门的大戏将随着9月28日的到来暂告一段落,但中国家族企业在公司治理方面将遭遇的矛盾冲突才刚刚开始。有数据显示,截至2007年,中国的上市公司中有58.3%的经营者没有本企业的股份,仅有5.8%的经营者持股比重达到51%~99%。随着创业一代交棒时期的到来,创始人失去“绝对控股股东地位”的现象将变得司空见惯。如何实现家族企业的成功转型,如何授权给职业经理人,如何作为“股东之一”与其他股东建立共识或彼此制衡……这些都不再是“仅具形式意义”的董事会话题。  相似文献   

18.
梅洁 《市场周刊》2004,(4):27-28
家族控股型上市公司存在着类似国有股“一股独大”的倾向。研究通过对“一股独大”的委托代理分析,认为当控股家族用越来越少的现金流对上市公司进行控制的时候,其对中小股东的剥削程度也越来越高,因此带来的代理冲突也越来越严重,进而家族企业的价值也随之不断减少。  相似文献   

19.
陆守东 《中国品牌》2012,(10):40-41
对于家族企业来说,传承远远不只是一般企业老领导人的退出和新领导人的进入这么简单,其整个过程需要运用到所有权、家庭及公司的发展原理。其实,家族企业的长久持续发展,必然面临到企业的下一代传承问题,巴菲特曾形象地说:"家族企业传承之不易,如同让2000年的奥运游泳冠军,  相似文献   

20.
随着民营经济对中国经济所做贡献率逐年上升,关于民营经济中的主体家族企业的代际传承问题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通过数据说明了当前家族企业代际传承的现状,并根据社会情感财富理论即SwE理论阐明了影响家族企业代际传承和向管理专业化过渡的社会情感因素,最后给出一个简单的结论:未来的发展方向在于“折中治理”,家族和职业经理人共同分割控制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