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研究目的:探寻《国土空间规划法》的立法体例,揭示其作为限制土地财产权利行使的实体法所应当涵括的制度要义。研究方法:规范分析法、文献分析法。研究结果:《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法》和《国土空间规划法》分别立法,且前者采用框架法模式下,《国土空间规划法》应当包括国土空间规划制定与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等实体性内容。研究结论:因应国土空间规划立法的迫切需求,《国土空间规划法》应从科学性、民主性和正当性等方面构建国土空间规划的实质合法性,对国土空间规划的编制要求、审批程序和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等实体规范给予更明确的立法指引。  相似文献   

2.
研究目的:厘清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的概念内涵,揭示国土空间规划语境下适宜性评价的核心需求和现实挑战,反思与改进评价的逻辑思路。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和归纳演绎法。研究结果:(1)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概念经历了从土地利用到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的嬗变,具有空间协调性、时序统筹性、效益综合性三重内涵;(2)国土空间规划对适宜性评价提出了安全、效率、品质等需求;(3)现行适宜性评价思路忽视了人类活动与国土空间长期交互的“适应性”状态、对地域功能的空间联系缺乏足够重视、对多元人本需求关注不足;(4)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需尊重国土空间“适应性”状态、满足人类多层次需求、凸显适宜性空间结构,建立适宜性评价、适应性修正、结构性优化“三位一体”的思路。研究结论:科学辨识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内涵,应对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适宜性评价的需求和挑战,改进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逻辑和思路,赋能国土空间增值。  相似文献   

3.
日本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经验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目的:系统梳理日本国土空间的用途类型以及管制措施,为中国国土空间的用途管制提供经验借鉴。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和综合分析法。研究结果:(1)日本国土空间规划与法律体系具有权威性,为国土空间用途管制提供了立法支撑与制度保障;(2)日本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各部门、各层级职权清晰,能够统一协调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工作;(3)日本尊重国土空间使用类型的多样性,实施刚柔结合的用途管制制度;(4)日本重视国土空间规划监督管理,保证了规划的实施效力;(5)日本重视国土空间的系统性,保障用途管制的整体性。研究结论:日本的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经验对中国有所启示,主要包括加强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立法、完善国土空间规划协调机制、确立常态化的多维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监管体系、构建刚柔结合的国土空间用途管制格局、提升国土空间管制体系的完整性和系统性等。  相似文献   

4.
“十四五”开局之年,“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总体形成,各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审批工作紧锣密鼓地开展,科学适度有序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加快构建。今年的全国两会上,代表委员们就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实施、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提升国土空间治理现代化水平等相关话题各抒己见。  相似文献   

5.
研究目的:国土空间规划落实城乡融合发展战略是高质量空间治理体系的核心目标之一,解析国土空间规划支撑城乡融合发展存在的现实困境及其内在机理,进而提出可行的破解路径,为国土空间规划支撑城乡融合发展提供破题思路。研究方法:归纳演绎法和逻辑推演法。研究结果:多尺度交互的空间网络不畅通和城乡空间多元价值难交换成为阻碍城乡融合发展的现实困境;国土空间规划与城乡融合发展在措施手段和目标体系的关联性上搭建了二者的衔接逻辑,空间一致性和互动性决定了二者衔接的现实可行性;优化城乡空间网络体系、创新空间用途管制体系、统筹城乡空间治理体系成为国土空间规划支撑城乡融合发展的可行路径。研究结论:统筹协调国土空间规划“发展、公平与生态”三维目标和城乡“要素、结构与功能”融合的内在关系,落实城乡要素有序流通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将有利于完善国土空间规划支撑城乡融合发展的内在机制。  相似文献   

6.
国土空间系统认知理论与规划改革构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目的:提出国土空间系统认知理论以及完善空间规划管理体制,创新空间规划协调机制,重构空间规划编制框架的构想,探索统一编制、部门落实、层次清晰、功能明确、上下衔接的空间规划体系。研究方法:创新空间系统认知理论,借鉴国际空间规划经验与理念,结合中国空间规划改革试点实践,梳理已有空间规划研究成果,系统提出空间规划管理体制、协调机制、编制体系创新路径。研究结果:(1)设立空间规划委员会,搭建统一的规划组织和协调平台,建设完善空间规划信息云平台、规划专家数据库、规划法律体系和执法系统等功能性平台,探索建立“空间规划统一编制,分部门落实”的规划管理新模式;(2)创新空间规划职能协调机制,跨部门、跨区域、跨行政层级协调机制和空间规划与公民权利协调机制,提出协调不同行业、不同区域和行政层级以及不同规划主体之间空间利用冲突的新思路;(3)按照国家“一级政府、一个规划,一张蓝图”的总体要求,提出国家、区域、县域三级空间规划编制体系,分别突出其空间保护、空间协调和空间管制功能,搭建“全国规划重保护,区域规划谋发展,县域规划促落实”的国土空间管护新制度。研究结论:空间规划体系改革的核心在于全面提升空间系统认知能力,创新规划思维和体制机制,建议群策群力、协同攻关,立足试点实践,借鉴国际经验,强化自主创新与集成,加快完善空间规划理论、技术、制度、法律体系,为构建“美丽、和谐、繁荣”的国土空间大格局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7.
研究目的:探析数字生态文明时代国土空间规划转型趋势和路径,为国土空间规划治理提供参考。研究方法:理论分析法和逻辑推理法。研究结果:(1)空间规划顺应人类文明发展不断演替,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阶段分别对应空间规划的思想萌芽期、繁荣发展期以及转型升级期。(2)新时代中国国土空间规划构建了“五级三类四体系”总体框架,划定了三条控制线,启动了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测网络(CSPON)建设,开展了规划标准体系的再构建。(3)数字生态文明时代“数字化”与“绿色化”特征推动国土空间规划的“数智化”与“数治化”转型。(4)为应对国土空间规划“数智化”转型挑战,应从建设规划实施制度体系、研发绿色智慧的国土空间治理决策模型、探索“两山论”双向转化路径等方面,深入推进国土空间规划“数治化”转型。研究结论:数字技术赋能生态文明将持续推动国土空间规划迈入智能化时代,国土空间规划的“数智化”技术转型与“数治化”治理转型将成为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8.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受自然资源禀赋约束力逐渐增加,掠夺式开发和环境破坏严重等问题持续突出,在生态文明新时代背景下,科学制定国土空间规划和完善空间治理体系,对统筹好资源环境保护与空间开发以及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运用CiteSpace对1989—2017年以来在中国知网(CNKI)核心数据库中以"国土空间规划"为关键词检索到的文献数据为基础数据源绘制知识图谱进行可视化分析,探究了国土空间规划领域发展历程和最新研究进展及热点,为深化国土空间规划改革,加快形成合理的空间规划体系,健全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提供理论参考和借鉴。研究发现:2008—2017年间,与国土空间规划研究相关的文献和被引文献在数量上呈现急剧增长的趋势,相关学者对该领域的研究热度增强;在国内与国土空间规划相关的不同科研机构单位以及学者之间的共同合作程度不高,有待加强;十八大以来国内关于国土空间规划的研究更加注重规划体系的优化和完善,多关注于"多规合一"、生态环境保护等热点问题;在后续的研究中,"三生空间"的合理划定、生态空间产权的界定、生态空间评价体系的建立、完善生态空间管制制度等将成为新的研究热点和趋势。  相似文献   

9.
国土空间系统认知与规划改革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提出国土空间系统认知理论以及完善空间规划管理体制、创新空间规划协调机制、重构空间规划编制体系的战略构想,探索统一编制、部门落实、层次清晰、功能明确、上下衔接的空间规划体系。研究方法:创新空间系统认知理论,借鉴国际空间规划经验与理念,结合空间规划改革试点实践,梳理已有研究成果,系统提出空间规划管理体制、协调机制、编制体系创新路径。研究结果:(1)设立空间规划委员会,搭建统一的规划组织和协调平台,建设完善空间规划信息云平台、规划专家数据库、规划法律体系和执法系统等功能性平台,探索"空间规划统一编制,分部门落实"的规划管理新模式;(2)创新空间规划职能协调机制,跨部门、跨区域、跨行政层级协调机制和空间规划与公民权利协调机制,提出协调不同规划主体之间空间利用冲突的新思路;(3)按照国家"一级政府、一个规划"的总体要求,提出国家、区域、县域三级空间规划编制体系,分别突出空间保护、空间协调和空间管制功能,搭建"全国规划重保护,区域规划谋发展,县域规划促落实"的国土空间管护新制度。研究结论:空间规划体系改革的核心在于全面提升国土空间的系统认知能力,创新规划思维和体制机制,需要群策群力、协同攻关,立足试点实践,借鉴国际经验,强化自主创新与集成,加快完善空间规划理论、技术、制度、法律体系,为构建"美丽、和谐、繁荣"的国土空间大格局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0.
研究目的:讨论国土空间语境下发展与安全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探讨面对统筹发展与安全的战略需求,国土空间规划在范式逻辑、学理逻辑和实施逻辑层面的反思与回应。研究方法:文献梳理法、演绎归纳法、规范性分析。研究结果:(1)发展和安全的内涵及其关系具有显著的时代性特征,工业文明社会和后工业文明社会中两者的矛盾更加突出;(2)国土空间规划对象是一个开放复杂系统,具有整体性和不确定性等特征,需加强系统科学等新思维范式的介入;(3)权力边界和能力边界约束下,国土空间规划的作用边界在于把控安全底线;(4)在生命优先、底线管控、整体协调和灰度动态的原则框架下,优化国土空间规划实践。研究结论:把握国土空间规划的时代性特征,从范式、学理和实践逻辑层面展开反思,在认知和实践上对国土空间规划进行改革和优化,是响应国家统筹发展与安全战略的重要路径。本文亦为国土空间规划和空间治理的优化提升提供了进一步思考的框架。  相似文献   

11.
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的演进历程、发展趋势与政策创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目的:探究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的历史沿革、发展趋势与政策创新。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研究结果:(1)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的发展大致经历了4个阶段,即土地用途管制阶段、生态要素用途管制阶段、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阶段、国土空间用途管制阶段;(2)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的发展趋势主要包括:与行政体制改革的相契合、与国土空间规划相契合、与各类空间政策相契合、与信息融合相契合;(3)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的实施机制要综合运用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技术手段,考虑不同层级政府的分工、不同部门的分工,建立指标+空间+清单的管理模式;创新生态产品价值的实现机制,完善生态补偿政策,探索建立可交易发展权的政策设计;(4)高度重视法律法规在空间用途管制中的作用,强化依法管制、依法治国、高效治理等要求,并做好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的技术支撑。研究结论:从提高制度协同配合效率角度审视国土空间用途管制;把握国土空间用途管制中的机构改革、技术调整、空间规划和政策延续等关键内容;综合运用经济、行政、法律、技术等手段,共同提高国土空间用途管制水平。  相似文献   

12.
研究目的:立足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探索国土空间规划法治化的基本内涵、总体思路与逻辑框架,为国土空间规划现代法治的研究和实施提供参考。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综合分析法。研究结果:(1)国土空间规划法治化的本质就是国土空间规划的"良法"和"善治",应当遵循"良"的价值理念与"法"的完整体系、"善"的思维意识与"治"的秩序机制的总体思路来构建国土空间规划法治化框架;(2)国土空间规划治理的"良法"体系包括规划法律法规体系、地方法规规章体系、技术标准体系和规划成果体系,"善治"平台则包括规划编制审批、规划实施监督、规划信息平台和规划工作平台。研究结论:构建国土空间规划法治化的逻辑框架,提出完善和健全规划治理体系的具体路径,有助于对国土空间规划的现代法治进行顶层设计,以及推进国土空间规划法治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3.
Climate change and energy saving are challenging the city and the territorial organization. Innovative spatial and urban planning methods and procedures are required, and new approaches and instruments must be elaborated and applied in order to shift from the building scale to the urban and territorial ones. In fact, while energy saving and emission control measures are usually applied to single buildings, plants and technological systems, the urban and territorial scales are not fully considered, although energy consumption and greenhouse gases reduction are connected to the urban form and density, to activities allocation, to mobility, etc., thus involving spatial and land-use planning decisions. It is therefore urgent to overcome the divide between energy and urban planning by elaborating and using new implementation tools. In general, the usual top-down, public-led actions are no longer politically and economically viable, whereas new methods based on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 are being progressively adopted. This is a major change, which may set new objectives for planning practices in terms of urban quality, equity, and energy efficiency. This perspective requires redefinition of the usual methods for development rights assignment, and the activation of new planning procedures based on the assessment of actions in terms of performance instead of conformance to pre-defined rules. The expected results regard a more efficient land market and better performing development (or re-development) choices.The article focuses on the Italian case and analyzes the possibility of integrating energy planning with spatial plann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plan implementation mechanisms, and the prospect of integrate public-led interventions with market tools. Recent innovations in the legislative framework support the inclusion of energy saving and climate change adaptation and mitigation goals in plan implementation procedures.  相似文献   

14.
Macroeconomic reform, initiated by the New Zealand government since 1984, was the driving force for new resource management legislation. Before that time, planning procedures were found to be deficient as new 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objectives were required to have more flexibility, innovation and integration. The Resource Management Act 1991 was the result of over five years of legislative development. The outcome has been a broadly based consensus on land use resource management aims and means for achieving these. The Act delegates powers to the lowest level of government where matters can be properly considered and administered — at regional and territorial level. The aim has been for fewer rules and costs with improved environmental quality.  相似文献   

15.
中国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的基础性问题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目的:明确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的科学内涵,讨论新时代统一国土空间用途管制体系的基础性问题。研究方法:理论分析法和归纳演绎法。研究结果:(1)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的对象是一个空间、属性与行为三位一体的复杂系统,管制实施中需协调好实体空间、功能空间与管理空间的关系。同时,异质性、动态性与尺度性等主要空间属性影响着管制实践的效率。(2)新时代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完善了用途管制理念方法,但实践的滞后性引发了系统治理思维与分区分类管控的矛盾,空间尺度性与事权划分不匹配,管制手段中审批与许可关系不清等问题。(3)机构改革为自然资源统一管理带来机遇,但管制主体的职能界限模糊与"上下不对齐"的治理结构设置也带来了新的挑战。研究结论: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在国家现代化治理体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内容体系逐渐完善,但基础理论认知和管制实施的矛盾仍旧突出,需要在今后的实践中不断改进。  相似文献   

16.
研究目的:基于信息技术在审视国土空间规划执行效果、推演空间政策实施后影响、权衡空间规则兼容性中的作用,搭建国土空间规划刚性与弹性协同路径,为解决空间利用的效率提升、关联要素的关系协调、利益主体间包容性规则构建问题提供参考。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和对比法。研究结果:国土空间规划全领域、全过程中涉及的刚性和弹性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信息化技术为实现两者的协同提供了精确的数据支撑和高效的量化手段;统筹国土空间规划的刚性与弹性,需要在空间大数据驱动下,精准评估并动态调整国土空间规划要素空间格局。研究结论:国土空间规划的刚性与弹性协同,需要通过集成多源时空数据监测与动态调节国土空间利用效率、利用情景模拟技术梳理与系统衔接国土空间多重关系、建构信息共享接口协调与兼容联动国土空间多元功能三条信息化实现路径实现,以保障国土空间规划的权威性、适应性及连续性。  相似文献   

17.
研究目的:深入探讨从土地利用规划到国土空间规划的重大变革,明晰国土空间规划的观念、体系、任务、方法和实施要求,以期对正在开展的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提供参考。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和比较分析法。研究结果:国土空间规划要着力强化可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念,在规划体系建设中处理好空间规划与发展规划,国家规划与地方规划,总体规划与专项规划、详细规划之间的关系,把重塑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和推动自然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和自然资源资产保值增值同时作为新时代规划的主要任务,全面推进空间规划基本理论、基础性方法和前沿性方法研究,创新规划实施的行政、法治、经济、社会和技术机制。研究结论:国土空间规划作为空间规划体制改革的产物,既要继承包括土地利用规划在内的原有空间规划的优点,也要注意克服其不足,根据国土空间治理现代化的战略需要,在规划观念、规划体系、规划实施等方面进行全方位、重构性变革,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空间规划理论和方法。  相似文献   

18.
研究目的:总结2021年国内外土地资源利用与空间规划方面的研究进展,展望2022年国内研究趋势。研究方法:文献调查法。研究结果:2021年国内研究主要集中于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绿色低碳土地利用模式、土地利用转型、土地利用效率、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设和技术方法等方面;国外研究侧重于水土资源耦合研究、土地资源保护、跨学科土地利用数据应用和海洋空间规划等方面。研究结论:2021年土地资源利用与空间规划在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绿色低碳土地利用模式、土地效益评价方法、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理论和方法等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2022年将重点关注土地要素配置优化、低碳土地利用模式、土地混合利用、国土空间规划新技术、乡村规划、规划公众参与机制等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