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中国大城市的职住分离导致居民就业可达性失衡。为了弥补以往居民就业可达性与个体收入因果关系研究的不足,使用第三次经济普查数据和2013年长三角地区社会变迁数据,在控制了居住自选择条件下,研究上海都市区以街道为空间尺度的居民就业可达性分布及其对收入的影响。研究发现:①上海都市区存在明显职住空间错位现象,就业可达性指数呈环状分布,郊区存在就业次中心;②就业可达性与个人收入水平显著正相关,且存在区位决定收入的证据。为了改善低收入群体的社会经济状况,未来政策可以从提高居住区位的就业可达性着手。  相似文献   

2.
大城市边缘区新城具有疏解中心城区人口及产业的作用,有效识别新城居住者与就业者的职住空间分布特征、明确他们往来新城与周边其他区域的通勤特征,对于促进其在一定范围内达到职住平衡具有积极意义。本文以武汉花山生态新城为研究对象,基于手机信令数据,对新城内居住者和就业者的职住空间布局、通勤关系进行测度分析,以辨明职住关系与通勤特征。为此类大城市边缘区新城土地利用规划调整、交通设施合理布局提供基础,最终促使新城在一定范围内趋于职住平衡,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快速建设,并成为促进城市形态转变的重要因素。从综合的空间视角出发,以北京为研究案例,采取基于GIS的空间分析方法,通过构建"交通—人口—经济"研究框架,揭示轨道交通带动下的城市形态演变规律。基于乡镇街道为基本空间单元的人口普查数据、经济单位普查数据和轨道交通网络数据分的析表明,随着2000年以后北京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完善,人口的空间分布同时出现了沿着城轨线路的郊区化分散、以及网络交叉节点上集中等两种不同的变化趋势;而就业的空间分布则向着可达性良好的节点集中。这形成了就业中心在城市中心区、居住中心在郊区的职住分离的城市形态。职住比极高或极低的地方,轨道交通站点客流压力也更大。旨在为塑造健康的城市空间形态,提升就业可达性,以及制定城市与交通协同发展的规划政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郊区化过程中职住迁移关系研究——以北京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居住与就业关系反映了郊区化的核心动力机制,但由于忽视居住与就业的迁移关系,很多城市出现了大城市病和城市蔓延等问题.以北京市为例,将城市划分为城区和郊区两类空间,人群分为总人口、户籍人口和暂住人口,用1991-2008年各区县人口和从业人员统计数据,采用向量自回归模型,分别探讨城市和郊区三种人口居住与就业的迁移关系.结论...  相似文献   

5.
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张,就业和居住空间的合理布局越来越成为影响城市空间利用效率的重要因素。基于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和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的微观数据,利用考虑了最小化通勤距离的职住空间分离指数,以区县为城市内部研究单元,测算了中国地级以上280个城市的职住分离程度,并通过建立计量模型估计职住分离对城市空间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发现:职住分离对城市空间利用效率有显著的负向作用,在替换了效率指标、职住分离测度方法以及考虑滞后效应后,该负向作用依然稳健。道路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公共交通系统的完善能够减弱职住分离对城市空间利用效率的负向作用。职住分离对城市空间利用效率的负向作用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而增强。  相似文献   

6.
居住和就业是构成城市空间的两大基础功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职住空间的发展经历了由计划经济时期"职住混合型"的"大院制"向市场经济时期"职住分离型"发展阶段的转变。伴随城市空间和规模的不断扩张,城市中心"退二进三"和旧城更新等用地调整政策加剧了职住空间的分离状态和城市空间结构的失衡。在高速增长的交通需求未能得到有效引导的前提下,引发了目前在全国城市带有普遍性的交通拥堵、出行时耗变长等诸多"城市病",降低了城市空间的运行效率。研究试图通过重新审视职住平衡的概念、内涵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分析其理念关注的重点,结合当前实践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与难点,探究存量背景下实现职住相对平衡的优化策略,以达到缩短出行时耗、优化出行结构、重构城市空间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职住分离"是城市就业—居住空间关系的一种不良表现形式。目前,中国经济处于转型时期,城市职住分离问题越来越突出,因此,分析我国城市职住分离的原因并针对性的提出优化建议,对引导城市开发,明确城市发展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以河南省漯河市为实证研究对象,基于3937份居民出行调查数据,利用GIS和多元回归模型,系统分析了城市居民职住分离的空间分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漯河市居民的平均职住距离为5.9km,通勤距离在5.9km以上的样本比例高达47.32%,职住分离现象比较严重;同时,从居住地的角度可以发现,居民的职住分离现象在交通小区的尺度上存在着明显的空间分异:中心城区的职住分离情况明显好于郊区,就业主导型小区明显好于居住主导型小区;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年龄、职业、收入、家庭人口数等居民社会经济属性以及居住地的交通小区类型都是产生职住分离的影响因素,其中小区类型是非常显著的影响因子,居住主导型小区职住分离程度最大,就业主导型小区职住分离程度最小.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城市增长和空间重构的过程中,"居住-就业"空间关系逐渐由"职住合一"向"职住分离"演变.基于城市空间结构及区住选择的经典理论和最近的理论创新,结合中国城市的制度环境特点,建立了对通勤时间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的理论框架,并利用北京市的两套就业者微观样本实证研究了各种制度因素和市场因素(分为就业机会、公共服务设施和住房机会三大类)对通勤时间和通勤流量的影响机理.研究发现:相关理论能够较好地解释北京市的"居住-就业"空间关系.工作机会、住房机会和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布局是影响"居住-就业"空间关系和通勤时间的三个重要因素.同时中国城市中特有的历史路径依赖性和制度转型特点.增加了"居住一就业"空闻关系的复杂性.论文认为,应致力于减少对劳动力自由选址的制度性约束,在促进产业用地充分集聚的同时,调整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布局,改变其过度集中于城市中心的现状,同时在交通便捷的区位提供符合当地劳动力住房需求的住房供给.  相似文献   

10.
资讯     
《上海质量》2013,(1):72
国务院要求各城市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国务院近日发出指导意见,要求城市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指导意见要求,提高城市公共交通车辆的保有水平和公共汽(电)车平均运营时速,大城市要基本实现中心城区公共交通站点500米全覆盖,公共交通占机动化出行比例达到60%左右。根据指  相似文献   

11.
基于人口普查和经济普查数据,采用加权标准差椭圆方法,研究了2004—2013年北京市15—60岁居住人口的职住空间格局、动态演化及其内在机理。结果表明:北京市15—60岁居住人口空间分布的聚集程度有所加强,就业人口空间分布的聚集程度则不断减弱,北京市职住空间分布格局差异程度在明显降低。分区域看,2004—2013年城市非核心区职住空间分离情况明显得到改善,并带动总体职住空间关系趋于平衡;从行业看,与居住人口空间格局变动呈相反方向,北京市绝大部分行业空间聚集度在逐渐降低,由城市核心向边缘区域扩散,促进职住空间关系逐渐趋向平衡。未来北京市需要进一步明确城市功能发展定位,不断优化产业布局,构建多中心的居住格局,通过多措并举优化城市的职住空间关系。  相似文献   

12.
自我国开始探索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住房保障体系以来,保障房极大地改善了城市中低收入家庭住房状况,促进了安居。然而,它是否也促进了乐业引起了广泛关注。以北京为例,根据保障房申请和分配数据,基于项目、家庭和个体视角分析了经济适用房的就业可达性。发现经济适用住房居民的就业和居住空间分布特征不同于一般城市居民;经济适用房居民通勤距离较长、就业可达性较差。宏观层面的影响因素有经济适用房建设分配制度、城市居住和就业中心格局,保障房项目的区位;微观层面的影响因素有户口、人口年龄、家庭人口数、是否有孩子上学等因素。最后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基于《2016年天津市交通与住房调查问卷》数据,从行政区、家庭、职业三个层面,利用核密度估计法、职住平衡指数、空间错位指数等方法刻画天津市中心城区居民职住空间匹配特征,并以居民家庭属性、经济特征、社会制度为切入点分析职住空间匹配特征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中心城区职住空间匹配程度呈现"区内差异较大,区间差异较小"的特点;其中是否有子女接送、通勤成本以及户籍制度等因素对职住失衡程度影响显著,并且不同家庭与职业类型的职住空间匹配特征呈现较强差异。在此基础上,从公共服务、交通建设与土地利用等方面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分布分异调查——以广州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经济体制综合转型以来,市场机制逐步取代行政命令成为我国城市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主体方式,其空间分布形态也由空间均衡趋向社会分异。以广州市为例,基于3954份有效问卷和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专项调查数据,对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分布进行了社会生态学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广州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分布的社会分异特征显著,中心城区116个街镇单元可以划分为6个类型,不同阶层社会群体居住单元的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及可达性存在显著差异;受旧城区社会经济持续繁荣及历史沉积效应影响,社区地位与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供给及可达性之间呈非完全一致性,体现出类似西方国家城市公共资源配置过程中的"城市生态法则"的作用特征。  相似文献   

15.
国际卫星城发展战略的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解决日益严重的"城市病",一些学者提出通过发展"自给自足"的卫星城来分流流向大城市的人口,以此限制大城市的发展.卫星城发展的目的有:(1)截流流向中心城市的人口,控制中心城市人口规模的增长;(2)将中心城市的一些经济职能(特别是工业职能,如污染工业等)转移到新建的卫星城.国际经验表明,卫星城发展战略所起的正面作用有:(1)控制中心城市发展,促进"离心"发展;(2)促进公交导向的城市发展模式;(3)为内城居民提供另一个居住选择,从而可以提高生活质量.卫星城有限的功能可能远远不及卫星城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其负面影响包括:(1)卫星城分散或截流人口的效果不佳;(2)就业-居住不平衡.(3)高通勤成本;(4)卫星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性低.  相似文献   

16.
中国大城市职住分离现象及其特征——以北京市为例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以北京为案例城市,基于2007年对北京市内600户家庭的问卷调查数据,以居住地和就业地之间的直线距离--职住距离(job-housing distance) 为职住分离程度的测度指标,描述了北京市职住分离格局,除社会经济属性外,重点比较了不同居住社区类型、住房产权属性、居住搬迁年份的居民的职住分离程度,以期反映影响居民就业可迭性的制度性和结构性因素.  相似文献   

17.
从当前我国职住关系变化的角度入手,首先探讨了职住平衡与城乡空间结构在因果联系、有效区域和结构构成三个方面的关系.然后,结合南京市江宁区的职住实际情况,认为其存在通勤人口数量巨大、职住服用地比例失调、城市内部功能关联度较低等问题,并进一步分析了这些问题与现有空间结构之间的联系.并针对这些问题,运用城乡统筹、职住平衡的理念,从宏现、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入手对江宁区的空间结构提出轴向多中心、综合城市、城乡职住单元、综合社区、快速公共交通发展几个方面的建议,以期从"质"的层面实现江宁区职、住间的平衡.  相似文献   

18.
二战后,由于工业结构的改革,交通工具的改进(英国私人小汽车拥有最大约占70%左右,地铁线可以延伸至每一个居民点),个人税收政策的差异(英国一般的纳税原则是大城市高,小城市低),中心城区的居住环境质量日益下降,寻求就业机会的不均等各种原因促使居住在大城市的居民由中心城区迁移至城镇或城市边缘地带的小城镇,因此英国各大主要中心城市的经济发展出现了缓慢下滑的势态。80年代石油危机以后,这种滑趋势愈来愈明显,尤其是在英格兰北部地区。内城功能衰败问题已引起各界人士关注,政府亦为此提出了许多内城经济的政策,试图医治这种所谓的“不治之症”,对照方国家的城市变化对策,无疑对我国的城市建设与管理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营销360°     
"2008广州新中心城区房地产发展态势高峰论坛"在番禺举行(记者高智勇)7月18日,"2008广州新中心城区房地产发展态势高峰论坛"在番禺举行,广州市和番禺区相关部门领导、业界专家学者近百人参加。与会专家们普遍认为,番禺区作为广州三大新居住中心城区,因为其地理位置的优越,所以发展空间非常大,越来越多的发展商将在此继续营造安居之所。广州市经  相似文献   

20.
北京市近郊大型居住区居民上班出行特征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以北京市近郊的两个大型居住区--回龙观和天通苑为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获取了有关居民上班出行的原始数据.基于对职住空间关系、上班出行距离、上班出行交通时间和预留时间的分析,探讨了两个大型居住区居民上班出行的基本特征,认为只有最大限度地减少"职住分离",加强公共交通系统的建设,才能更好地满足两居住区居民上班及其他出行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