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 毫秒
1.
本文在梳理区域经济结构中有关教育的理论基础上,实证分析了我国财政教育支出区域配置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得到如下结论:财政教育支出对我国各省区、直辖市经济增长均有正面影响;但作用力度并不相同.由截距项体现的非教育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在各省区、直辖市之间表现的差异性也非常大.另外教育支出和非教育支出两个因素对同一省(或区、直辖市)的作用也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2.
在界定新型城镇化公共服务支出的概念与内涵基础上,采用理论演绎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新型城镇化各类公共服务支出对经济增长的效应。研究发现,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与就业、住房、基础设施支出对经济增长具有直接拉动效应、间接拉动与推动效应;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与就业支出对经济增长具有正外部性效应,住房与基础设施支出具有负外部性效应。因此,优化公共服务支出结构,探索宏观调控政策的供给侧改革与创新,深化财政与社会资本合作对于实现经济持续、高质量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笔者基于1978年~2010年的时间序列数据,运用VAR模型和VEC模型等计量分析工具实证研究我国公共支出结构的经济增长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公共投资性支出短期内有利于经济增长,长期对经济增长产生负效应;政府行政支出短期内有利于经济增长,长期会抑制经济增长;文教科卫支出具有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效应;财政转移性支出长期看能对经济增长产生正效应,但贡献率较低.因此,有必要优化公共投资性支出结构,提高政府行政支出效率,加大文教科卫支出和财政转移性支出的投入力度,促进经济良性增长.  相似文献   

4.
陈灿煌 《技术经济》2009,28(12):76-79
本文在C-D生产函数的框架下,利用1980—2005年我国政府财政支农支出和农业GDP的相关数据,对财政支农支出的总量和结构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政府财政支农支出总量对农业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效应,即财政支农支出总量每增长1个百分点,农业GDP将增长0.3087个百分点;目前我国财政支农支出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存在一定的结构性偏差。因此,政府应在增加财政支农支出总量的同时,不断优化财政支农支出结构,以提高农业经济增长效率。  相似文献   

5.
文化产业作为新兴朝阳产业对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从财政的角度研究浙江省财政文化事业支出对该省经济增长的绩效,选取1998—2011年相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浙江省文化广播事业支出对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从财政的角度对提高文化产业支出绩效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6.
樊海潮 《技术经济》2007,26(7):90-95
对H.Davoodi,D.Xie,and H.Zou的两篇文章中的内生增长模型进行了改进;把地方财政决算支出占国家决算支出的比重看作衡量财政分权的指标,并利用1986-2004年间的数据对财政分权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作用进行了两组回归分析。发现在1986-1990年间我国的财政分权的比重过高阻碍了我国的经济增长;在1991-2004年间我国的财政分权程度与我国的最大化经济增长相符。最后,对得出的统计结论进行了充分的解释。  相似文献   

7.
财政分权、城乡收入差距与经济增长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1994年分税制后的经验数据,本文估计了一个包含增长方程、城乡收入差距方程和财政支出方程的联立方程模型,来估算财政分权对经济增长和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财政分权使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显著增加,但财政支出的增加并不必然有利于经济增长和拉大城乡收入差距。如果在地方财政支出水平上升的同时,使科学教育和农业支出,特别是科学教育支出在总支出中的比重得以增加,将有可能在保持经济高增长的同时,使城乡收入差距得以缩小。  相似文献   

8.
财政支出结构与经济增长   总被引:96,自引:0,他引:96  
通过构建理论模型和经验模型,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财政支出总水平与经济增长负相关,财政生产性支出与经济增长正相关。(2)财政人力资本投资比物质资本投资更能提高经济增长率。(3)用于科学研究的支出所带来的经济增长远远高于物质资本投资和人力资本投资所带来的经济增长。这些结论对政府今后调整财政支出政策,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确定财政支出重点,具有重要的政策含义。  相似文献   

9.
政府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但孰为因果莫衷一是。通过对1956-2008年日本政府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的协整分析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发现日本政府财政投资性支出与财政消费性支出均与经济增长长期内存在稳定的正向协整关系及单向因果关系,经济增长是财政支出增长的格兰杰因,而财政支出无论是投资性还是消费性支出都不是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因。从这一结论出发,我国应吸取日本的经验教训,在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时,要控制规模、优化结构、确保质量、提高效益。  相似文献   

10.
新农村建设投资支出对陕西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是陕西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农业的发展需要财政的支持.本文运用C-D生产函数测定新农村建设投资支出的边际产出效应,进一步计算和分析出新农村建设投资支出对陕西农业经济增长和整个陕西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结果显示:陕西省新农村建设投资支出对农业经济产出的平均贡献率达到22.04%,说明陕西省农业经济增长的1/5是依靠农业财政的支持,新农村建设投资支出对陕西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达到2.41%.拟为陕西新农村建设投资支出的最优规模提供决策依据和为制定财政支农政策提供可资借鉴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江苏省财政科技支出与经济增长的协整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敏 《经济研究导刊》2010,(35):107-109
在对财政科技支出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相关文献进行回顾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协整分析、因果关系检验等计量方法定量分析江苏省财政科技支出总量与江苏省国内生产总值之间关系。结论是:江苏省财政科技支出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正向的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江苏省国内生产总值不是财政科技支出的格兰杰原因,江苏省财政科技支出是国内生产总值的格兰杰原因。最后分析结果,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我国教育支出与经济增长的互动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理论界对教育支出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大多局限于强调前者对后者的推动作用,而忽略了经济增长对教育投资积累的促进作用。针对这一研究的不足,文章运用计量经济方法实证研究了我国教育支出与经济增长的互动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教育支出与经济增长之间确实存在互动关系:其中,教育支出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可以促进增长0.376个百分点,而经济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则可以促进教育支出增长0.694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3.
全面深化财税体制改革释放体制红利是助推地方经济增长与民生福祉增进的关键所在。为此,本文首先从理论层面系统诠释财政纵向失衡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继而通过构建动态面板联立方程模型将财政纵向失衡、公共支出结构与经济增长同时纳入分析框架,实证探究财政纵向失衡对地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而后通过进一步标准化回归估计考察财政纵向失衡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渠道与传导效应。研究发现财政纵向失衡不仅通过直接作用渠道显著降低经济增长,还通过作用于地方政府公共支出结构间接对经济增长产生负向抑制效应。  相似文献   

14.
政府教育支出的经济增长效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政府教育支出的经济增长效应是经济学界研究的重要问题。文章首先建立一个包含政府教育支出的两部门内生增长模型,对中国政府教育支出的经济增长效应进行分析,实证结论是:长时期内中国政府教育支出的经济增长效应是正。因此,应进一步增加政府教育支出,并通过改进投资结构和进度,使之对长期经济增长起到更为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通过多年的经济体制改革,我国财政体制逐渐向公共财政转化,公共财政职能要求优化政府支出结构,一方面更为有效地弥补市场配置资源的不足,另一方面推进社会公平,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因此公共财政是利用有限的财政资源实现多元化财政支出目标,各类支出对目标的影响方向和程度即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本文基于各项数据推动经济增长的理论模型,分析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提出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影响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6.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快速发展,教育在经济增长中的地位也是越来越高,不少学者也纷纷将研究焦点投向于教育支出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上。本文基于对教育支出和经济增长关系的概述,综合探讨了教育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提出了一系列正确处理好教育支出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措施。  相似文献   

17.
李莹 《时代经贸》2011,(20):50-51
随着经济的增长,国内外很多学者对教育支出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做了研究,这些研究有理论研究和经验研究,理论上的文献主要研究教育投入如何对经济增长起作用,经验上主要通过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二者的回归关系。文章通过对中国教育支出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的文献回顾,揭示了教育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梳理出教育支出对于经济增长的脉络,希望能对我国的公共教育支出提供一些有益的帮助。  相似文献   

18.
徐小鹰 《生产力研究》2011,(10):21-22,31
文章运用面板数据分析方法对1998—2008年间我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地方政府支出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生产性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更为显著,东、中、西部的政府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较为显著的分别是城市维护建设支出、教育支出和农业支出。从全国范围看,教育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19.
通过构建一个最大经济增长率下的财政支出结构模型,对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财政支出结构与经济增长进行了实证分析,认为东部、中部地区的基本建设支出对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而西部地区应该削减竞争性领域的基本建设投资规模;中部地区要合理配置财政支农支出资金,提高支农支出的产出弹性,而西部地区支农支出远未达到最优支出规模,因此,更要采用多种方式增加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东、中部地区科教文卫支出的产出弹性较大,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大,而西部地区科教文卫支出的产出弹性较小;东、中、西部的行政管理支出均对地方经济增长产生正效应,这表明,三个地区行政管理支出有很强的产出弹性,地方经济的发展需要政府积极干预。  相似文献   

20.
辖区人口规模决定了集聚和拥挤两种外部性对财政支出的边际影响,而财政支出对辖区人口规模又具有"用脚投票"引发的反向激励效应。中国省际数据的实证结果表明,财政基建、科技、文教医卫三类生产性支出均显著推进了经济增长。但是,财政生产性支出的边际收益表现出从东到西的渐进递增趋势。可见,财政支出增加对基础设施、科技、教育等领域的投入有助于经济增长;政府在缓解区域发展差距时,采取东、中、西部地区的差异化扶持政策也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