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本文利用内生化老龄化的世代交叠模型,探讨了老龄化社会中为了促进经济增长可选择的公共人力资本投资的最优相对规模和结构。本文研究表明,公共人力资本投资相对规模(即占GDP比例)和公共健康支出占比(即占公共人力资本投资比例)均与经济增长呈倒U型关系,且最优值通过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表现出来。即当老龄化对经济增长有促进(抑制)作用时,政府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是提高(降低)人力资本投资相对规模和公共健康支出占比。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发现,老龄化不利于经济增长,公共人力资本投资相对规模及公共健康支出占比偏大,均处在倒U型曲线的下降阶段,分别通过挤出对经济增长更具促进作用的私人投资、公共物质资本投资和公共教育支出而不利于经济增长。本文的政策含义是,政府需提高公共教育支出占比,引导和鼓励更有效率的社会私人资本进行人力资本投资,以逐步降低公共人力资本投资的相对规模。当前公共物质资本投资则需继续加强。  相似文献   

2.
鹿庚 《发展研究》2010,(2):67-72
如何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来扩大国内需求从而促进经济增长是当前经济工作的重点。本文通过实证分析,研究我国公共投资和公共消费对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并结合相关理论,提出能够促进国内消费需求的财政支出结构优化方案:一是调整公共投资与公共消费的比例关系,逐步提高公共消费的比重;二是调整公共投资中生产性资本支出与消费性资本支出的比例关系,适当提高消费性资本支出的比重;三是调整公共消费中政府自身消费与社会性消费的比例关系,加速提高政府社会性消费支出的比重。同时,还需要进一步调整公共消费的区域结构,向农村和中西部地区倾斜。  相似文献   

3.
自巴罗的开创性论文发表以来,关于最优公共支出与经济增长的理论研究取得了长足发展。文章对这一领域所取得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梳理和评述,试图勾勒出理论研究的发展脉络。以巴罗模型为核心,文章重点考察了后续文献从公共支出结构、公共资本、弹性劳动供给、拥挤性、排他性、非规模增长效应等方面对巴罗模型进行修正和扩展,并进一步概括评述了关于多级政府支出与经济增长的研究成果。最后,文章对该领域的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公共消费支出及其最优规模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于长革 《财经研究》2004,30(10):105-119
公共消费支出作为政府支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始终是经济学界关注和探讨的热点问题之一,可谓众说纷纭、观点不一.文章首先对公共消费支出的内涵与外延作了新的界定,在此基础上通过理论与模型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公共消费支出的效应,包括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并对我国最优公共消费支出规模作了估计.  相似文献   

5.
文章首先将国防支出纳入Solow增长模型进行理论分析,假定国防支出通过影响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与现有实证分析不同,文章基于1952-2008年中国的有关时间序列数据,尝试运用非线性门槛回归模型来分析国防支出与经济增长之间的数量关系。研究发现:国防支出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门槛效应,国防支出占GDP的比例低于3.434%时,国防支出占GDP的比例的增加不利于经济增长,且这种负面作用较为显著;当该比例高于3.434%时,该比例的增加将显著促进经济增长。当然,该比例并非越低越好,也并非越高越好,其局部最优规模由次级门槛值决定。  相似文献   

6.
政府公共支出与中国经济增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府公共支出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一直是理论界研究的重点。新古典增长理论认为,政府从长期来看对经济增长不起作用,只在短期影响经济增长。这一结论已不能与经验研究相一致。内生增长理论认为,由于知识、基础设施等公共物品具有外部性,政府须干预市场,政府对私人投资的补充对经济  相似文献   

7.
政府公共投资的经济效应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于长革 《财经研究》2006,32(2):30-41
关于政府公共投资的经济效应,学术界有颇多争论,虽然一系列研究成果发现公共资本与经济增长正相关,但也有一些学者通过研究得出了截然相反的结论。文章运用经济增长理论分析政府公共投资的经济效应,并以中国相关数据为样本进行实证检验,实证检验得出结果:公共投资与产出正相关。在此基础上,文章根据我国目前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运用计量经济模型,估计出我国当前政府公共投资的最优规模,即公共投资占GDP的合理比重为4.5%,公共投资占财政总支出的合理比重为22%左右。  相似文献   

8.
中国公共支出的规模与结构及其增长效应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中国公共支出的规模与结构在改革以来的时序变化特征与工业化国家明显不同。本文基于协整分析方法,对中国公共支出相关变量的长期增长效应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实际经济增长率与公共支出的GDP占比呈反向变动关系,这显示中国公共支出政策的适应性性质;政府经济建设性支出比重增加会提高GDP增长率,而文教费和维持性支出比重与GDP增长率之间有着负的双向因果关系,这体现中国经济的粗放型增长特征。研究结果还显示,地方政府支出比重提高,经济增长率会上升,这说明通过规范化的政府间转移支付可以改善欠发达地区的公共基础设施,从而有利于中国的长期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9.
财政支出规模反映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程度,然而财政在支出过程中有个量的把握,即占GDP的比重存在一个最优值。在最优值以内,财政部门为私人企业提供公共产品以及弥补外部性等,提高财政支出能够提高经济增长率,当财政支出超过这个最优值时,税收的扭曲作用会不断加强,增加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起阻碍作用。将财政支出纳入生产函数模型中,通过实证分析,估算出新疆的最优财政支出规模。  相似文献   

10.
当前我国政府支出存在着规模与结构的增长失衡,本文以政府支出与经济增长研究的最新成果和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数据为基础,对我国政府支出规模及结构进行理论与实证分析.指出现阶段我国政府支出的规模还未达到最优,仍然有增加的空间,但政府支出的结构存在着失衡问题,为此,政府应增加支出规模.改善支出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