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变迁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农村的养老保障制度正经历着一场变革。旧的以家庭养老为主的保障模式已突显出制度供需的不均衡,但新的有效率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至今尚未形成。其主要制约因素是现有改革方案的低效率和传统的非正式制度安排。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应继续采取强制性制度变迁方式,着重加大政府对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财政投入和推进力度,尝试发展产品换保障模式,并大力培育农民的社会养老保障意识,提高农民对社会养老保障的认同程度。  相似文献   

2.
曹永红 《经济论坛》2011,(12):136-139
长期以来,我国农民的养老方式主要以非制度化的家庭养老和土地养老为主,直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出现才改变了这一现状,它是我国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破除城乡二元结构、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关键一步。如何建立健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文章从分析西方国家农村养老保障模式入手,对现存的三种养老保障模式即社会保险型、福利保险型、储蓄保险型进行了梳理,并选取德国、加拿大作为典型代表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提出了完善我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构建耕地农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思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中国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农村户籍人口的劳动力结构发生了变化,不同农民群体出现不同的养老保障需求。本文针对农民群体分化的特点,以占农村户籍人口大多数的耕地农民社会养老保险为切入点,在界定耕地农民范围的基础上分析了耕地农民的社会养老保险现状及发展障碍,提出适合耕地农民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构建思路:耕地农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构建要考虑农村养老社会保险制度特殊性;耕地农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构建要考虑保费标准的合理性;耕地农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构建要考虑缴纳保费的灵活性;耕地农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构建要考虑保险层次的多样性;耕地农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构建要考虑养老保险制度的衔接性。  相似文献   

4.
中日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比较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介绍中国与日本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历程与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分析了中日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区别和面临的共同问题,提出了日本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设对中国的借鉴之处:政府应承担起建设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重任、加强农村养老保障的立法、循序渐进地解决农民养老保障问题、建立多层次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农村土地承包权基金、确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动态调整机制.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和人口老龄化加剧,农民的养老问题成了社会关注的热点,它关系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学术界对此进行了大量研究.本文从我国农村家庭养老模式、社会养老模式、综合养老模式等养老保障模式、实物土地换保障观点、农民社会养老保障水平、农民社会养老保障的政府责任等方面对学者专家们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和观点进行了归纳梳理,并指出了现有文献研究的不足和尚待研究的领域.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不断得到完善,而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却在困惑中排列,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中国农村进入老龄社会的步伐日渐加快,中国农民的养老问题日益严峻,第五次人口普查显示:中国65岁以上人口已达8811万,  相似文献   

7.
常婧 《经济研究导刊》2014,(18):73-78,138
在人口老龄化浪潮席卷世界各国的同时,中国大城市也面临突出的老龄化问题,亟待完善养老保障体系成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焦点。作为一线大城市,北京已经进入老龄化时期,需要在养老问题上有更为深入的思考。将养老问题分为生存保障和发展保障两个部分,以养老金、医疗和服务为具体形式,通过对制度层面和生活模式层面进行分析,发现当前适合北京的养老模式应为社区居家养老模式。  相似文献   

8.
李永蕊 《经济师》2011,(4):239-240
在工业化、城市化和人口老龄化的三重冲击下,中国农村传统的养老模式的保障功能日趋弱化。众多老人面临"老无所养、老无所依"的困境,他们亟需政府为他们撑开一把制度的保护伞。新型农村居民养老保险(以下简称新农保)制度的启动,为全国范围内的农民养老展开了蓝图,亿万中国农民第一次可以享受国家承担并负责的养老生活。但是,新农保在解决农村养老方面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尤其是边远地区的发展更是困难重重,存在一些需要明确和解决的方面。文章以温州某边远乡镇为例子,详细探析新农保在边远地区所遇到的种种问题。  相似文献   

9.
以合作经济组织为载体创新农民养老保障制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我国农村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和家庭保障功能的弱化,农民养老问题越来越严重,急需进行制度创新,而创新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并不能解决农民的养老问题。各地自发实践的具有福利性质的社区养老,虽有亮点,但由于需要强大的经济实力作为后盾,无法在全国推广。因此必须寻求另外一种方式解决农民养老问题。本文设计了一种全新的农民养老保障方式,即以合作经济组织为载体实施农民养老保障,把“产品换保障”、“土地换保障”和“实物换保障”作为实施农民养老保障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0.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一直处于社会保障体系的边缘,农民只能单纯依靠家庭养老和土地保障。传统养老模式面临诸多挑战,现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尚难以独立承担农村居民的养老重任。农村人口的养老问题日益突出,如何解决好广大农村人口的养老问题已成为事关和谐社会构建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事。因此,深入了解和分析农村养老所面临的困境,探讨现阶段农村养老的可行路径,是理论和现实都亟需解决的问题。多管齐下,充分发挥家庭养老功能,提高土地保障能力,健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将家庭养老、土地保障与社会养老结合起来,是当前解决我国农民养老问题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11.
文章利用Auerbach等(1991)提出的代际核算方法,基于符合国情的参数假设,分析了各种"新农保"方案对财政体系可持续性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按照目前方案建立"新农保"体系并不会给政府增加太多负担,"新农保"覆盖面扩大的快慢对财政体系的负担基本也没有影响。由于个人账户中积累的资金目前按照一年期定期存款计息,政府承担的个人账户长寿风险非常有限。"新农保"体系带给政府的主要财政负担来自全额负担基础养老金,如果政府把全国的基础养老金都提高至上海市每月135元的水平,给政府增加的负担不会过多。因此,政府可以加快"新农保"覆盖面扩大的速度,并在现有的财力水平下把全国农村的基础养老金都提高至上海市的水平,但是提高幅度不宜进一步加大。  相似文献   

12.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财政支持能力测度及引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离开政府财政的支持,便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充裕的财政收入是有效规避新农保制度震荡和实现其长期稳定发展的关键.基于ARIMA模型动态预测2012-2020年我国财政收入走势,结果表明,未来十年中国财政收入仍保持增长态势,但增长速度放缓.整体上看,新农保的财政补贴压力适中,基本维持在中国财政收入的0.8%左右,政府财政具备支持新农保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应调整新农保养老金补贴与财政收入增长比重、降低行政费用、压缩基建支出,从而改善各级政府财政支付能力不均的现实.  相似文献   

13.
建立新型社会养老保险是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的必然要求。喀什农村人口所占比重较大,对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需求尤为迫切。调查数据显示,新农保确实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民的养老压力,但现阶段农民的参保依然受到经济条件、文化水平、思想观念等因素的制约,且在政策的执行中存在保险激励机制不够健全、当地居民“等靠要”的依赖心理严重等问题。今后应通过明确责任、提高人口素质、完善激励机制和网络系统等途径促进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顺利推行,切实解决农民老有所养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地方政府财政支出可划分为投资性支出、消费性支出和福利性支出.通过构建适合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特征的理论模型,运用1995-2009年省际面板数据,实证检验地方政府财政支出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结果显示:政府投资性支出和福利性支出对农村居民消费具有正向促进作用,政府消费性支出对农村居民消费则具有负向抑制作用.因此,政府应该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来促进农村居民消费的增长.  相似文献   

15.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是国家为保障农村老年居民的基本生活、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而设立的专项基金。如何对此项基金实行有效监督和管理,以及在目前条件下投资运营,实现农村养老基金的保值增值,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稳定、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及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我国社保制度建设已步入"快车道",统筹城乡的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基金市场化运营迫切、适时。文章梳理相关环境因素,构建基于微观主体分类的效用函数,通过一般均衡分析刻画出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基金市场化运营的经济机制和经济效应,进而设置了"以中低收入群体福利为标的、采取城乡分离运营"的统筹城乡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基金市场化运营模式,最后安排了补充的政策搭配。  相似文献   

17.
以问卷调查所得的462份调查资料为基础,对农民社会养老保险的心理预期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农民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心理预期相对比较低,年龄等个人特征和家庭子女数、家庭年净收入等家庭特征对农民社会养老保险的心理预期影响显著。提出了增加政府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投入、在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同时有步骤地构建多支柱的农村养老体系、将当前正在实施的"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养老制度"逐步过渡到"普惠型"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等对策。  相似文献   

18.
务农农民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设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保障是体现社会公平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我国目前将占人口较大比例的农民排除在社会保障体系之外,这就有失社会保障体现社会公平的最初目标。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农民这一群体逐渐分化为具有鲜明特征的三类群体:一是失地农民;二是在城乡之间流动的农民,即“农民工”;三是到目前为止仍然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针对我国务农农民生产、生活特点,务农农民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应注意三个方面:第一,建立强制的医疗和生育险;第二,在务农农民养老保险的设计上,应采取在继续强化现行的农村“五保”的前提下,推行以家庭养老为主、社会养老和商业养老为辅的养老模式;第三,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19.
Using cross-sectional data from 853 counties in 11 western China provinces, we employ quantile regression (QR) and instrumental variable quantile regression (IVQR) to investigate the hierarchical effect of fiscal expenditure and agricultural loan on rural residents’ income. We find: (1)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gricultural loan and income is consistent with the inverted U-shape (Kuznets curve); (2) the coefficient of quantile regression for rural residents’ loan gradually decreases; particularly, the impact on the high-income group is insignificant (at 0.90 quantile); (3) for 0.10 and 0.50 quantile, the increase of fiscal expenditure would hinder rather than promote income growth; (4) the restraining effect becomes more pronounced for the lower groups; in contrast, there i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come and fiscal expenditure for 0.90 quantile’s income group. Implications for government policy formulation are propounded accordingly.  相似文献   

20.
本文在系统梳理相关文献基础上,从公共服务分析框架出发,结合社会保障供给的研究,分析了北京市社会保障的财政责任.北京市社会保障制度和管理服务创新持续推进,基金规模增加、待遇标准提高.北京市需要加强社会保障制度的整合衔接,完善社会保障管理和服务体系,并对人口老龄化作出制度安排.北京市社会保障财政支出规模仍维持在较低的水平,财政对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缺乏稳定投入,社会保险基金投资渠道狭窄、资金收益率低,社会保障资金的财政管理水平和运行绩效仍缺乏实质性的提高.建议北京市在稳步增加对社会保障的财政投入的同时,实现社会保障的多渠道筹资;重点调整财政投入结构,强化对基金的监督管理以及建立完善社会保障预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