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利用2019年CHFS调查中10292个数据,研究融资渠道对农户家庭创业决策的影响。研究表明,融资渠道对农户家庭创业决策具有显著影响。分维度来看,自有财富、正规融资、非正规融资对农户家庭创业决策均具有正向影响。对自有财富进一步分类回归结果显示,存量资产对农户家庭创业决策的影响为正,流量资产影响为负。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无党员身份的农户家庭正规融资和非正规融资影响更大,有专业技能的农户家庭非正规融资的影响更大,有务工经历的农户家庭自有财富影响更大。为此,本文从提升农户家庭存量资产能力、完善农村金融贷款体制、拓展非正规融资来源等方面提出拓展农户家庭创业融资渠道,促进农户家庭创业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家庭农场、农民创业与制度环境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学术界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可知,当前对家庭农场的研究多基于微观经济组织视角,将农民创业与家庭农场结合的研究尚属空白;此外,还存在对家庭农场及农民创业制度环境定义模糊、对农民创业及家庭农场制度环境的定量研究较为缺乏等不足.从创业经济学视角研究家庭农场发展以及对家庭农场型创业制度环境进行定量分析可成为理论与实践研究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3.
本文基于2016年六安市裕安区305户农民家庭的问卷调查,通过建立回归模型,对影响农户宅基地退出补偿模式选择的影响因子进行分析,进而了解农户的真实利益诉求。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家庭年收入、是在城镇中是否拥有住房、非农就业,以及是否参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等因子能够显著影响到农民宅基地退出模式的选择情况,且呈正向性。  相似文献   

4.
本文采用二元Logistic模型对辽宁省三类城市的656名在城务工新生代农民的创业选择意愿进行回归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新生代农民工创业型就业意愿与其人口学特征、个人家庭经济状况、社会网络状况、务工经历中的人力资本提升等4个方面相关。其中,受教育程度、家庭耕地面积、外出务工的朋友个数、有亲朋好友担任公务员、教师、医生以及与当地人的融洽相处等变量与新生代农民工创业型就业意愿显著正相关;新生代农民工不同年龄阶段、是否拥有技能对新生代农民工创业型就业意愿的影响存在一定的差异;新生代农民工是否参加培训、月工资收入水平与创业型就业意愿显著负相关;新生代农民工的创业型就业意愿存在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5.
家庭作为一种非正式力量对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借助于拼凑理论,本文构建了家庭的嵌入与贫困地区农民创业绩效之间关系的理论框架。在这一理论框架指导下,基于贫困地区的调查问卷数据,通过实证分析发现:当家庭嵌入多样性和家庭共享业务经验保持在适度水平时,农民可以获得最高的创业绩效,即家庭嵌入多样性和家庭共享业务经验分别与农民创业绩效之间呈现显著的倒U型关系,进一步地,强关系这种社会资本会显著强化家庭嵌入多样性和家庭共享业务经验与农民创业绩效之间的关系。本研究强调了家庭的异质性对创业绩效的影响,诠释了拼凑过程中惯例的重要作用,为深刻理解贫困地区农民创业成长提供了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6.
从企业资源基础理论来看,家庭农场主的创业拼凑水平和创业能力是促进家庭农场可持续成长的关键要素。本文利用湖南省313家家庭农场的调研数据,实证检验了创业拼凑、创业能力与家庭农场创业绩效三者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创业拼凑对机会能力、运营管理能力以及家庭农场创业绩效均具有正向影响;机会能力和运营管理能力均对家庭农场创业绩效有积极作用,且创业能力在创业拼凑与家庭农场创业绩效的关系中存在中介作用。本文不仅深化和丰富了创业拼凑及农民创业理论,且对于促进资源禀赋较弱的家庭农场创业成功也具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7.
以家庭农场形式发展起来的农民创业活动是对农民创业及农村经济发展规律的适应,也是促进农村经济内生增长动力形成的有利路径。家庭农场型创业的产生发展受制于特定制度环境,文章基于西方制度环境规制维度、认知维度以及规范维度框架,利用湖南省四县264户家庭农场型创业实证调研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制度环境对家庭农场型创业绩效的影响,结论认为:家庭农场型创业生存绩效受规制维度、认知维度和规范维度的显著影响;成长绩效受规制维度和认知维度的显著影响;发展绩效受认知维度的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8.
利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本文分析了农村家庭收入、金融资产、住房和非住房资产对消费的影响及其差异性。实证表明:收入是影响农村家庭消费的最主要因素,其次是金融资产、住房资产和非住房资产,但非住房资产对消费有负的显著影响;无风险金融资产、风险金融资产和社保金融资产对农村家庭消费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住房资产对家庭耐用品消费的影响程度大于非耐用品;户主年龄特征、家庭所处地区以及家庭收入高低对农村家庭消费的差异性有一定解释力。  相似文献   

9.
农村家庭财富由于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异质性而存在巨大差异。本文利用2015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采用RIF-Gini回归检验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家庭财富不平等的影响。研究发现:(1)劳动力转移率对农村家庭财富不平等的作用呈"U"型关系,劳动力转移率超过拐点值59.07%会加剧农村财富不平等,并且劳动力转移对中下层收入家庭的财富效应大于中上层家庭;(2)考虑转移就业的异质性后,"创业"明显提高了平均家庭财富,但同时也使财富差距扩大。"正式工作"和"临时工作"对不平等的影响仍呈"U"型关系,对应的拐点分别为53.1%和62.61%;(3)在地区差异和时间趋势上,与东部地区相比,在经济相对落后的中部地区转移就业更容易加剧家庭财富不平等。在2011年、2013年和2015年,"就业"(正式工作和临时工作的合并)对应的拐点逐年上升,然而"创业"对应的拐点平稳下降,这表明"创业"给家庭带来的财富效应在增强,而"就业"的财富效应在减弱。本文进一步研究发现,劳动力转移率会随着贫困深度的增加而加速下降,这导致最贫困的一部分家庭并没有享受到劳动力转移带来的收入改善。  相似文献   

10.
[目的]以家庭农场为载体开展农民创业活动极具发展前景和研究价值,文章旨在从农民创业视角探究家庭农场的创办与发展规律。[方法]选取18项评价指标,运用PSR模型构建家庭农场创业环境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和综合指数法测算吉林省家庭农场创业环境综合指数,预测创业环境的发展趋势。[结果]吉林省家庭农场创业环境综合指数走势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创办家庭农场的环境持续优化;吉林省家庭农场创业过程中,政府部门的响应举措具有明显的效果,但社会经济压力作用不显著;政府部门优化家庭农场创业环境的政策效应存在一定时滞性,并且是一个不断积累和延续的过程;农民创业环境改善和优化到一定程度会出现"平台期",须不断进行政策创新和管理创新以进一步优化区域农民创业环境;基于综合指数的走势,未来吉林省家庭农场创业环境将持续改善。[结论]提高土地流转效率、增加农业固定资产投资、改善家庭农场融资环境、加快工业化与城镇化进程以及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进一步优化家庭农场创业环境的主要路径和着力点。  相似文献   

11.
基于2022年重点国有林区87个森工林业局2014户家庭微观调查数据,采用OLS回归对重点国有林区家庭储蓄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家庭抚养比、人均受教育程度、家庭就业状况、教育支出比重以及负债情况均与已有研究结论一致,对重点国有林区家庭储蓄率存在显著负向影响;而家庭年龄结构、人均健康程度和家庭总收入对家庭储蓄率的影响也符合正向作用发生机制。鉴于此,提出了森工企业和地方政府有关部门要在稳就业、保民生、促发展方面精准发力,确保林区家庭增收的同时降低预期收入的不确定性;完善教育体制改革,抑制教育储蓄动机;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与覆盖率,减轻居民因养老、医疗产生的后顾之忧,进而降低家庭储蓄率,刺激投资消费,激活林区发展新活力。  相似文献   

12.
两栖就业是农户在不离土和不离家前提下,有效配置家庭生产要素的行为决策。本文利用2016年长春工业大学人文学院对吉林省农民进行的问卷调查数据,从个体特征、家庭因素以及就业因素等三个层面,定量分析了吉林省农民两栖就业意愿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个体特征中,性别和人力资本对吉林省农民两栖就业意愿具有较强的正向影响;家庭因素中的耕地面积对吉林省农民两栖就业表现出较大的正向影响,而就业因素中的就业距离对吉林省农民两栖就业表现出较大的负向影响。据此,提出积极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和结构调整;完善非农就业培训体系;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相似文献   

13.
利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2013年和2015年两轮调查数据,本文分析了农业补贴对农村家庭非农创业决策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农业补贴对农村家庭非农创业有显著的抑制作用.相比“雇佣他人”型家庭非农创业,农业补贴对“包含自雇”型家庭非农创业抑制作用更为明显.在考虑了内生性问题后,农业补贴对家庭非农创业的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14.
农民创业是解决农民就业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发展现代农业意义重大。然而,创业能力的低下成为制约农民创业的一个关键因素,因此,开展农民创业培训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5.
互联网与农村家庭创业——基于CFPS数据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4年的数据,实证研究了互联网的使用对农村地区家庭创业的影响。研究发现,互联网使用对农村家庭的创业意愿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平均而言,上网的农村家庭比不上网家庭的创业概率高3.83%。同时,网络还显著提高了农村家庭的创业收入,这些正向影响在纠正了内生性问题后依然存在。分组结果表明,网络使用对农村地区家庭和户主年龄在40岁以下家庭的创业意愿具有更强促进作用。机制分析表明,网络便利了农村地区社会交往和信息获取。这表明,积极推动农村互联网建设,使实体经济和互联网经济产生叠加作用可以缩小城乡鸿沟,推动智慧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6.
本文基于辽宁省实地调研数据,分析了农民工家庭梯次流动特征以及不同类型城市、不同年代农民工家庭梯次流动差别,并实证分析了影响家庭梯次流动及流动类型的因素。分析结果表明,辽宁省劳动力转移表现出梯次流动的特征,家庭梯次流动基本上以丈夫先锋梯次流动妻子随迁就业的形式为主。在大城市,无论是丈夫先锋梯次流动还是妻子先锋梯次流动,夫妻另一方随迁未就业的比重一般较低,而在中小城市这种现象却不明显。人口流动的家庭化成为新生代农民工不同于老一代的重要标志。影响家庭梯次流动的因素中,就业和收入的相对稳定性是决定家庭梯次流动的关键因素,家庭拥有更多的耕地、宅基地对家庭梯次流动有负向影响;家中有在校学生会促进家庭梯次流动,对收入的乐观自评、永久定居城市的意愿将促进家庭梯次流动。与丈夫先锋梯次流动家庭比较,家中60岁以上老人和6岁以下子女数对妻子先锋梯次流动影响较大,小城市更有利于妻子先锋梯次流动;就业收入相对稳定、中等城市、家中有在校学生促使家庭选择夫妻同时流动。促进农民工稳定就业、加快农村土地流转、促进宅基地改革、落实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将有利于农民工家庭梯次流动。  相似文献   

17.
本文采用多重选择logit就业概率模型,通过山东省肥城市5个村336个农户数据研究了农民夫妻非农就业的选择模式。研究发现,中国农村家庭的就业模式仍然是男主外、女主内的典型传统模式,农村女性结婚后外出就业的概率很低;年纪轻、文化程度高、家庭中幼子与老人负担较轻的夫妻更倾向于从事非农活动;劳动力数量、财富、耕地以及农业投资和农业生产性资产都是影响家庭非农就业选择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探究家庭资产和社会互动对农村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为提高农村居民主观幸福感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参考。方法 文章基于2018年中国家庭跟踪调查(CFPS)数据,采用OLS估计和有序Probit模型考察了家庭资产和社会互动对农村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社会互动在家庭资产对农村居民主观幸福感的调节作用。结果 随着家庭资产中住房资产、非住房资产、非风险金融资产的增加和社会互动程度的提升,对农村居民主观幸福感是正向显著影响。并且,较高程度的社会互动不仅能显著提高住房资产、非住房资产、非风险金融资产对农村居民的主观幸福感,还能有效缓解风险金融资产对农村居民主观幸福感的负向作用,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结论 除风险金融资产,其他家庭资产的增加和社会互动程度的提升,均能提升农村居民感觉“非常幸福”的概率;社会互动在家庭资产对农村居民主观幸福感中起到正向显著的调节作用;东部地区或西部地区、家庭年收入中等和老一代农村居民,家庭资产的增加更容易提高其主观幸福感。由此,保障农村居民的住房资产、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并支持农村居民创业等是提高农村居民主观幸福感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利用2009年对全国10个省份1000余位农民的调查数据,通过建立Logistic逐步回归模型分析了影响农民对养儿防老观念的态度的因素。研究发现,农民个体特征层面的年龄、民族、健康状况、受教育程度显著影响其对养儿防老观念的态度,性别、婚姻状况则影响不显著;家庭特征层面的家庭关系、是否有儿子、家庭规模显著影响农民对养儿防老观念的态度,家庭存款则影响不显著;社区特征层面的职业类型显著影响农民对养儿防老观念的态度,农户类型、在社区中的身份则影响不显著;地区特征层面的村地理环境显著影响农民对养儿防老观念的态度,村经济发展情况、所在区位、是否试行了新农保则影响不显著。那些年龄大、健康状况差、为少数民族、家庭关系好、有儿子、家庭为非纯农户、务农和处于山区或丘陵地区的农民,更倾向于对养儿防老观念持肯定态度。  相似文献   

20.
研究目的:研究农民对宅基地退出补偿意愿的受偿水平,并检验影响农民受偿意愿的相关因素。研究方法:CVM法和Tobit计量模型。研究结果:山东省临清市农户退出宅基地的平均受偿意愿为704.22元/m2;年龄、外出务工年限、家庭农业收入占比、家庭供养系数、对宅基地政策是否了解及其在住房养老中的作用等变量对农户宅基地退出补偿受偿意愿具有正向显著影响,而是否参加新农合或其他保险、区位变量、非农就业稳定性变量则对宅基地退出补偿受偿意愿具有负面影响。研究结论:应增强农户退出宅基地转向城镇非农就业的能力与机会,制定科学合理的宅基地退出补偿机制,提高农民退出宅基地后的可持续发展保障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