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金融危机重创了美国的金融系统,为防止流动性紧缺向实体经济蔓延,美联储被迫向金融系统注入流动性。但起初效果并不明显,资产价值缩水,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增加,银行的惜贷行为明显,实体经济压力很大。为解决实体经济流动性问题,美联储不得不代替金融部门承担了融资功能,不断创新货币政策工具,扩展货币政策的空间,拓展了中央银行调控经济危机的能力和方法,在极端市场条件下,扮演了"最终贷款人"的同时,承担了"第一贷款人和唯一贷款人"的角色。总之,美联储先后采取了几轮非常规货币政策调控工具——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经济进行调节。  相似文献   

2.
本文首先回顾未击中美联储实施的常规性及非常规性货币政策措施及其特点,然后阐述了这些措施产生的效果的分析。最后,得出提高中央银行应对危机能力和完善货币政策操作的启示。在分析美联储应对金融危机采取的措施,对如何增强我国反金融危机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建议。旨在增强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进一步促进我国经济健康、快速、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3.
金融危机爆发后,美联储采取定量宽松的货币政策。文章从央行资产负债表的视角,对定量宽松货币政策实施的背景、具体措施进行了阐述,并重点考察了定量宽松货币政策对央行资产、负债及其构成、货币政策决策的影响。研究表明,急剧膨胀的央行资产、大量投放的流动性必然造成将来通胀压力,定量宽松货币政策如何顺利退出,事关经济金融的稳定和货币政策的效果,也是央行在经济复苏阶段面临的新的课题。  相似文献   

4.
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运行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融危机时期,鉴于传统货币政策面临"流动性陷阱"的无效性,美联储实施了非常时期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文章从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理论基础和预期效应出发,结合美联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实施过程,系统深入分析了它的运行效果。  相似文献   

5.
金融危机后美联储量化宽松政策对新兴经济体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货币政策的溢出效应引起了广泛关注。货币政策的溢出效应体现在多个方面,文章选择研究对货币政策的影响,从经济原理和国际教训的分析入手,运用SVAR模型进行美国货币政策对中国、巴西货币政策的溢出效应实证分析。结果说明,美国货币政策会对中国等新兴经济体货币政策产生冲击,冲击的程度与两国的经济关联度、经济发展状况、经济金融制度等都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中国要避免美国的不利冲击,需要推进国际货币政策协调、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经济结构优化和资本流动管理等。  相似文献   

6.
美国法律对美联储宽松货币政策规范不力、金融信贷管制法律松弛、金融监管体系存在法律漏洞、法律长期缺乏对金融技术与制度创新保持协调发展的规范等是酿成金融危机的关键因素。国际金融危机启示我们,必须坚持依法推进市场调节与政府调控相结合,强化和完善金融监管措施,强化对金融创新风险的严密防控,力求防范金融风险的法律监管机制全覆盖,而且应不断提升法律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增长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刘纪鹏  喻强 《经济》2011,(1):58-59
中国经济正面临重要历史转折机遇 全球第一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尚未消退之时,部分发达经济体又推出了第二轮宽松货币政策.同时有迹象表明美国并不排除实施第三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可能.截至2010年9月,美联储总资产突破两万亿美元,而金融危机之前其资产仅为八千亿美元,期间美联储共发行了1.3万亿美元的货币.当前欧美的"流动性刺激"并不是经济向好的标志,而是其实体经济萎靡不振、复苏遭遇挫折的应对措施.美国的量化宽松政策不仅加大了全球通胀风险,而且长远来看也会损害美国自己的利益.此种损人不利己的做法将是其丧失全球金融主导地位的开始,而当前世界经济格局的调整对于中国而言是一次重要历史机遇.  相似文献   

8.
徐忠 《财富时代》2023,(4):128-131
<正>《21世纪货币政策》一书的作者是202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伯南克。伯南克与其导师斯坦利·费希尔(曾任以色列央行行长和美联储副主席)均是学者兼中央银行家。伯南克在其导师启蒙下对大萧条的成因特别感兴趣,提出了金本位下货币紧缩导致了大萧条的观点;正是对大萧条的深入研究,使伯南克充分认识到金融因素在经济发展和波动中的作用,很早就提出并探讨了“金融加速器”理论。2002年,伯南克加入了美联储理事会,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时他刚好担任美联储主席,结合大萧条与货币史的研究,伯南克果断实施QE(量化宽松),推出前瞻性指引,  相似文献   

9.
美国100年的货币政策史是一部放任—监管—再放任—再监管的循环轮回。与此相适应,货币政策理论和经济学思潮也经历了由自由放任到"相机抉择"、市场到政府、自由派到保守派的两大循环。回顾美联储货币政策100年的演变历程,检讨相关货币政策目标、货币政策手段及其作用的论争,美联储在货币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对国际因素的考虑程度,特别是这场大衰退对货币理论和货币政策的影响,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政策意义。耶伦领导下的新的美联储在强调金融稳定的前提下,将会奉行更为积极的货币政策以实现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经济增长等货币政策目标。  相似文献   

10.
次贷危机爆发后,美联储采取了一系列非常规货币政策向金融系统注入流动性,使得金融市场功能逐步恢复,经济复苏迹象显现,如果美联储不能有效地控制资产负债表规模和及时收回流动性,通货膨胀和资产价格泡沫可能卷土重来,本文旨在通过对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及其对中国经济产生的影响和冲击加以分析,建议决策当局应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做出前瞻性的调整,从而减少美联储政策变动给中国经济运行带来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1.
金融危机以来,我国经济金融形势脱离常态,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受到冲击.本文采用动态面板数据分析法,经验检验了金融危机以来我国货币政策的信贷传导机制的有效性.计量结果表明:商业银行资产规模和流动性这两个微观特征变量对信贷供给有显著影响,存款准备金率对商业银行信贷供给变动的作用明显,而中央银行货币净投放政策效果不大,货币政策变量与商业银行微观特征变量的交叉项系数不显著,可能原因是经济刺激政策、金融创新及影子银行扭曲了货币政策的信贷传导机制.  相似文献   

12.
《资本市场》2014,(8):107-110
<正>4月初,美联储首次对外公布了其政策分析所采用的宏观模型,以及相关的研究成果,引起市场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事实上,美联储此次的大胆举动,与近年来不断推动货币政策信息透明的努力是一脉相承的。美联储主席耶伦很早就开始强调信息沟通在货币政策实施过程中的重要性。她认为,由20世纪早期的英格兰银行行长诺曼创下的"从不解释、从不申辩"的央行行为模式已经成为历史。而通过有效的信息沟通引导市场预期,本身就是货币政策的一部分。自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美联储采取大规模资产购买的非常规货币政策的进退中,这一点就变得尤为关键。  相似文献   

13.
中国经济正面临重要历史转折机遇 全球第一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尚未消退之时,部分发达经济体又推出了第二轮宽松货币政策。同时有迹象表明美国并不排除实施第三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可能。截至2010年9月,美联储总资产突破两万亿美元,而金融危机之前其资产仅为八千亿美元,期间美联储共发行了1.3万亿美元的货币。  相似文献   

14.
全球金融危机后,2008年11月至2012年12月美国为刺激经济、减少失业,先后启动了四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影响着全球以及中国经济。本文首先分析了美联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背景和内容,然后着重分析了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中国人民币汇率、外汇储备、进出口贸易、通货膨胀以及资产价格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张书君 《经济师》2011,(6):12-15
国际金融危机的成因主要在于:房地产泡沫是危机的源头;金融衍生品过多掩盖了巨大风险;多重环节的利益链条断裂是危机的深层原因;美联储的宽松货币政策是危机的重要成因;对金融机构放松监管是导致危机的重要因素;金融全球化是危机传导的背景条件。在评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与严重危害基础上,论述了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应对金融危机的做法,主要包括美国、欧盟、中国、日本、加拿大、俄罗斯、巴西、东南亚和国际组织对金融危机的应对,以及各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措施呈现的新变化,并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主要启示进行总结分析。  相似文献   

16.
对金融危机后货币政策目标的再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前国际社会关于此次金融危机成因和教训的讨论很多,尤其是二十国集团华盛顿金融峰会以来,各界已经对金融监管、国际金融组织体系、国际货币体系等方面的改革达成了一些共识。本文将主要从货币政策的角度,对此次金融危机前货币政策进行系统性回顾,反思金融危机前的货币政策,并对危机后的货币政策目标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7.
从2007年开始的金融危机表明当代的金融系统就是一个典型的混沌系统,为应对金融危机,美联储和美国财政部采取了一系列的救助和金融监管改革计划。用混沌的观点,评述了这些计划对金融危机缓解的意义,得出政府在应对金融危机时的职责。  相似文献   

18.
面对金融危机,美联储实施了大量货币政策工具,外国银行美元敞口风险累积与其短期融资市场期限的错配最终导致了美元流动性短缺的爆发,美联储重启了与其他央行的流动性互换。通过比较银行同业拆息利差、美元基准和外国央行的隔夜美元拍卖贷款利率这三个变量可以看到,互换的公布和操作均有助于减轻美元流动性压力。美联储流动性互换对我国央行建立健全货币互换工具使用功能和拓展货币互换具有一定的现实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金融稳定与货币价格稳定之间的关系,在全球的金融危机之后,已被重新定义,需要更高的利率以抑制金融风险,将金融稳定的内涵纳入到我国的货币政策之内,以降低系统性低估而导致的风险诱因。因此,本文提出了在货币政策的制定过程中,将金融稳定纳入其考量范围内,使有效的货币政策对金融稳定的构成具有重要意义,并通过货币政策与金融稳定的内涵,制定适宜的货币政策和利率政策。  相似文献   

20.
当前,美联储资产负债表已成为研究美联储施政方针的重要工具之一。美联储的重要操作在其资产负债表中大多都有所体现。通过研究美联储资产负债表的演变,剖析演变历史脉络背后所蕴含的政策含义,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美联储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操作框架、重要工具、传导渠道、溢出效应。本文从美联储资产负债表的关键科目入手,重点分析关键科目背后折射出的货币政策内涵,并在此基础上探讨美联储加息和缩表对金融市场的影响。研究表明,美联储基本完成了新的货币政策框架构建,利率走廊体系不断修补完善,新框架下美联储能够较好地控制货币的量和价;美国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已深度捆绑,财政赤字货币化可能将抬升中长期全球通胀中枢;美联储货币政策收紧初期和末期会对债市、股市、汇市产生较大冲击。对此,需要高度关注、积极应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