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资产战略性剥离上市公司长期业绩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以往的研究文献不同,本文在对资产战略性剥离概念界定的基础上,对其长期业绩进行了实证分析,认为资产战略性剥离能显著提高上市公司的长期业绩。  相似文献   

2.
吴倩  薛有志 《财经论丛》2023,(4):102-112
组织学习对企业决策有重要影响。利用2007—2019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本研究从经验学习和替代学习的视角讨论了中国企业资产剥离过程中的学习效应。实证结果表明,经验学习与替代学习均会影响企业的资产剥离决策,即企业自身的资产剥离经验与行业资产剥离经验均会显著提升企业后续剥离资产的概率。此外,经验学习与替代学习对企业后续资产剥离选择的影响存在替代关系。进一步的分组检验结果表明,在不同情境下自身资产剥离经验对企业后续资产剥离决策的影响没有差异,但是行业资产剥离经验显著正向影响企业的资产剥离决策这一结论仅在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更低、受儒家文化影响更深时成立。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中国企业资产剥离行为日益增多,但在理论上却没有得到与并购同等的重视。以中国上市公司为对象,从企业战略角度研究多元化水平和经理人变更对企业资产剥离行为的影响。实证研究发现:多元化程度愈高的上市公司,愈有可能从事资产剥离;上年发生总经理或董事长变更的企业,愈有可能在下年进行剥离资产;资产剥离还与上年的每股收益、流动比率显著负相关,但与上年的资产负债率、总资产周转率、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及企业资产规模的关系不明显。  相似文献   

4.
朱志砺 《大经贸》2011,(10):14-14
企业越大,积累的非经营性资产往往也越大,它不直接产生效益,但是在企业的总资产中占着很大一块。对上市公司来说,它往往会拖累资本获利能力。一旦它是一个问题的时候,那就是要考虑怎么把它剥离了。  相似文献   

5.
资产剥离是常用的企业重组方式之一。波特首先提出价值链理论,而后学者们对其进行扩展,先后提出供应链、虚拟价值链、价值网络、全球价值链。优化企业的价值链、增强核心竞争力是资产剥离的一个动因。科学的资产剥离决策是资产剥离成功的保证。基于价值链的资产剥离,首先要求企业搜集价值链的相关信息,在此基础上进行价值链分析,确定可以剥离的资产并实施,最后需对资产剥离的效果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6.
资产剥离作为收缩战略的一种形式,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运用。2017年,处于战略转型阶段的国新健康,在停牌期间连续发布公告,进行不良资产剥离。通过对国新健康停牌前后的市场反应以及剥离前后公司财务情况的分析,观察其市场反应的内在原因,剖析此次资产剥离给国新健康带来的影响,以期为我国上市公司进行资产剥离运作时提供参考借鉴,丰富资产剥离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7.
<正> 改制公司剥离资产之后,总公司如何处置金额巨大的剥离资产,是摆在总公司深化改制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资产重组成功的关键,并非不良资产和非经营性资产的剥离和转移,而是处置和转化。因为不良资产和非经营性资产的大量积累,不仅会妨碍企业经营的正常进行,而且会对企业的发展构成严重威胁。现就企业内部剥离资产的经营谈点不成熟的看法。资产经营比商品经营和资本  相似文献   

8.
梁杰  满海雁  李晖 《商业研究》2001,(8):119-121
当前国有企业改制上审中资产剥离存在很多不规范的现象,如何对资产进行剥离是企业改制首要解决的问题.实践中应该根据资产的不同类别、性质做具体的剥离决策分析.  相似文献   

9.
交易成本--企业资产剥离的诱因与摩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杜宁 《商业研究》2004,(10):53-56
资产剥离是指企业将部分资产组合出售给第三方,并取得现金、准现金或其他收入的一种资产重组交易。导致内部交易成本上升或外部交易成本下降的环境变化是企业资产剥离的诱因。资产剥离作为一种特殊的整体资产交易,事前、事中和事后均有交易费用发生。在转轨体制下,政府作用的发挥、资本市场的现状和企业自身的状况是影响我国企业资产剥离的交易费用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资产剥离指的是在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将原企业中不属于拟建的资产、负债从原有的企业账目中分离出去的行为,是企业发展战略的合理选择。2013年5月31日,陷于行业下行泥潭中的神马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发布交易公告,将其氯碱产业整体剥离给控股母公司中国平煤神马集团,主营业务变更为尼龙产业。通过事件研究法,观察神马股份在资产剥离后的市场反应,研究本次资产剥离行为的动因,为其他企业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本文主要针对实务操作中常用的三种不同的资产剥离方案所所适用的税收政策及所承担的总体税负水平进行分析,并通过案例,进行量化比较。最终从税负水平的角度出发,得出资产剥离的最优方案。  相似文献   

12.
A公司是一家由政府授权从事投资与经营的国有独资公司,2003年对其所属B企业进行改制,为盘活改制剥离资产,成立D公司对剥离资产进行经营管理。几年来,D公司以政府产业政策为导向,加强改制企业剥离资产管理,通过优化和资产重组,积极引进项目投资,使剥离资产"老树开花",活力增强,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为企业发展提供了一条可供借鉴之路。  相似文献   

13.
在粮食企业改制中,如何加强对剥离资产的财务管理,规范会计处理行为,促进企业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笔者认为,可以结合现行国有企业公司制改建的有关政策规定,结合企业实际,建立剥离资产财务管理机制,确保改制企业国有资产安全完整和保值增值。  相似文献   

14.
魏秋艳  姚岚 《北方经贸》2003,(7):110-110,112
国有资产在改组上市或兼并过程中 ,必然会涉及到资产剥离这样的财务问题 ,本文从国企中经营性资产的剥离 ,ST公司的出现给剥离问题的启示 ,政府在资产剥离中的作用和态度 ,其他配套改革问题等几个方面对资产剥离中涉及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资产剥离是企业资产重组的重要方式之一。而分立是资产剥离的重要方式之一,本文在结合案例的基础上,就同一控制下的资产剥离分立方式进行工商注册存在的问题以及改善发展作出探析。  相似文献   

16.
刘建勇 《财贸研究》2012,23(2):134-142
以股权分置改革后已完成大股东资产注入的上市公司为样本,通过统计大股东资产注入前后上市公司与大股东之间关联交易的变化以及资产注入前后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变化来检验大股东资产注入的产业链整合效应,研究发现: 大股东注入的资产大多与上市公司产业相关,相比资产注入前一年,资产注入后一年上市公司与大股东之间的关联交易量以及非公允关联交易量均显著下降,并且上市公司各项经营业绩指标也均比资产注入前一年有所上升,表明大股东资产注入降低了上市公司与大股东之间的关联交易,改善了上市公司经营业绩,具有积极的产业链整合效应。  相似文献   

17.
几年前,上市公司管理层为了迎合管制,同时出于自身利益的驱动,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和冲回"提升"企业业绩.新会计准则的颁布和实施,限制了部分资产减值准备的转回,很大程度上遏制了上市公司操纵利润的行为,缩小了企业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的空间,提高了会计信息的质量.但由于资产减值准备提取规定的不完善以及上市公司内部财务监管乏力等诸多原因,利用资产减值准备"平滑"各经营期的利润,也正成为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一项手段,新资产减值准备的实施将不能完全改变上市公司利用减值准备进行调节企业利润的状况.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大股东纷纷将所属场外资产注入其控股的上市公司,文章从产业链整合与利益侵占两个角度分析了大股东资产注入的动机及影响,并实证检验大股东资产注入的经济后果,发现:资产注入后上市公司的长期市场业绩出现下滑,投资者在资产注入后购买上市公司股票并持有1年以上将会遭受损失,该结果支持大股东资产注入的利益侵占动机。另外,发现注入资产类型直接影响上市公司的长期业绩表现,注入相关资产的长期业绩好于注入非相关资产,支持相关资产注入的产业链整合动机。  相似文献   

19.
李维新 《商业研究》2005,(17):84-85
资产剥离是企业改制过程中必然涉及到的问题,资产剥离中无形资产剥离较为复杂,整体改制方式下无形资产剥离问题、分立式改制的情况下无形资产的剥离问题及合并式改制情况下的无形资产剥离问题处理起来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20.
影响资产战略性剥离决策的因素及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回顾当前国内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对资产战略性剥离进行了界定,并从理论上对资产战略性剥离决策时需要考虑的因素、决策流程模型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