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吴越春秋·夫差内传》载夫差于姑胥台梦见“两鋘殖吾宫墙”,召臣下为之占梦。伯嚭谓系“农夫就成、田夫耕也”之征,公孙圣谓系“越军入吴国”之兆。《越绝书·吴王占梦》记同一事件“鋘”作“铧”。“鋘”或“鋘”。《一切经音义》卷十六:“鋘,此古文奇字铧。”按,《说文》《字林》《三仓》无“银”字,“银”应为吴越地区金属犁铧之古称。或谓越人即因犁铧而得名。这一名称在江南之使用延至汉魏六朝。《后汉书》卷81载,会稽郡仓曹椽戴就被考掠,“又烧鋘斧,使就挟于肘腋”。《梁书》卷18载,梁时康绚督修堰淮水  相似文献   

2.
《老子·五十八章》里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意思是,祸与福互相依存,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如果把这句话放到营销生活中,体味会更加深刻。比如,在“三鹿牛奶”事件发生后,国人都在思考究竟还能再喝什么来拯救我们“心灵”的时候。一家企业却“因祸得福”,它的产品让人瞬间青睐,它的销量短期骤然猛增,这个产品就是豆浆,这个企业就是九阳公司。  相似文献   

3.
什么是幸福     
福.《辞海》的解释是:“福运、福气,与祸相对”.《辞源》的释义是:“富贵寿考等为福”.世间之人,大抵都以幸福为自己的人生追求.尽管对幸福的理解以及求取方式有所不同,然而谁也不会拒绝幸福,这一点的确易地皆然,今古同一.但细究起来,幸福却总是那样扑朔迷离,让人捉摸不定,来不可止,去不可留,以致我们简直难以把握它.就连写过《论幸福的法国哲学家莫罗亚也不得不感慨地说:“幸福的人只能在诸事物中观察到他的幸福的光芒,却极难窥测到幸福本身”.所以,冒昧地说,幸福不过是一种自我感觉,是在某一时间内存在于人们心灵之中的一种境界.不是吗?有人说吃好、穿好、住好就是幸福.然而,君不见,而对美味佳肴,有的人却索然无味;穿着精美、高档的时装,有的人却苦楚难耐;住着宽敞明亮,现代化家  相似文献   

4.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载: 晋侯(惠公)使却乞告瑕吕饴甥,且召之。子余(吕甥)教之言曰:“朝国人而以君命赏。且告之曰‘孤虽归,辱社稷矣,其卜贰圉也。’”晋于是乎作爰田。吕甥曰:“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惠之至也,将若君何?”众曰;“何为而可?”对曰:“征缮以辅孺子。诸侯闻之,丧君有君,群臣辑睦,甲兵益多。为我者劝,恶我者惧,庶有益乎!”众说,晋于是乎作州兵。同一事件,《国语·晋语三》写作“作辕田”。“作爰田”是什么?这是古今聚讼、众说纷纭的问题。比较流行的意见是把“作爰田”与《汉书·食货志》所说的“三岁更耕之,自爰其处”联系起来,认为“作爱田”是取消公社份地定期重分制度,认农民自行耕休,从而导致了农民对份地占有的固定化和和永久化。这种观点的主要依据是: ①《说文》:“(走亘),(走亘)田易居也。”徐锴认为《左传》爰田,《国语》辕田,都是假借字,正字是“(走亘)”,“谓以田相换易也”。段玉裁申其说,确认爰、辕、(走亘)、换四字音义相同。②《汉书·地理志》:“秦孝公用商鞅,制辕田,开阡陌,东雄诸侯。”注引张晏曰:“周制三年一易,  相似文献   

5.
微言精粹     
《老区建设》2013,(7):63-63
1、居心不净,动辄疑人。2、为善者常受福,为利者常受祸,心安为福,心劳为祸。3、说人之短,乃护己之短;夸己之长,乃忌人之长。4、胸中只摆脱一恋字,便十分爽净,十分自在。  相似文献   

6.
《汉书·沟洫志》载成帝河平元年及其后二年两次治河修堤后,“卒治河者,为著外徭六月”。或谓外徭系远离本郡县的役期较长而劳剧程度较大的“更役”(高敏:《秦汉的徭役制度》,《中国经济史研究》1987年第1期)。此说可商。《汉志》注引孟康曰:“外徭,戍边也。治水不复戍边也。”颜师古非之,谓“以卒治河有劳,虽执役日近,皆得比徭戍六  相似文献   

7.
《老子》一书,文约义丰,在我国和世界思想史上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短短的五千字,建立了一个以“道”为核心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而在这个体系中,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老子》是一部哲理诗,它有着许多闪光的思想。老子的辩证法思想,突出地表现在他对矛盾双方相互转化的认识中。老子观察到宇宙万物都存在着两个矛盾着的对立面,这些矛盾概念在《老子》中俯拾皆是,如贵和贱、阴和阳、祸和福、刚和柔、强和弱、盈和虚、善和恶、兴和废等等,他们都是互相依存,互相连接。没有“贵”就没有“贱”,没有“难”也同  相似文献   

8.
马得 《西部人》2005,(1):25
有时,人生需要加法,追求名利、追求知识、追求成功、追求富贵这都没有错;但有时也需要减法,远离名利、看淡成败、安于淡泊。《老子》第四十六章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灾祸没有比贪得无厌更大的,过失没有比贪得无厌更严重的。老子说得很在理。宋代林逋在《省心录》中说:“饱肥甘、不知节者损福;广积聚、骄富贵不知止者杀身。”饱食最美味的食品,穿着最舒服和暖的衣裳,不知节制的人一定会损害福气;挖空心思地积攒财物,以富贵为骄傲,不知道收敛的人一定会招致杀身之祸。在我看来,老子和林逋这两位智者劝导人们要知足、节制、知…  相似文献   

9.
在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境内隆务河畔一个被称作年都乎的土族村庄里,至今流行着一种由巫师操作的拟兽舞——“於菟”。它是一种十分古老的民俗祭祀活动,距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於菟”(wu tu)一词,在汉语典籍中解释为“虎”:《左传·宣公四年》载: “楚人谓乳谷,谓虎於菟”;《辞海》解释道:“於菟,虎的别称……”  相似文献   

10.
言堂  闫平 《东北之窗》2011,(14):11-11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本来,好与坏就是同时存在的。好中有坏,坏中有好,有时二者还可以互相转化。比如在股市中,利好出尽是利空、利空出尽是利好。而7月里的东北就陷入了好与坏的纠结中。  相似文献   

11.
汉字与做人     
韦继兰 《宁波通讯》2005,(11):53-53
“人”字:《说文解字》对人字的解释是“天地之性,最贵者也。”从人字结构看,就是相互支撑。作为万物之灵的人,从呱呱坠地到撒手人寰,时刻离不开他人的支撑,也应当念念不忘支撑他人。支撑就是奉献,就是牺牲。如果只思索取,不做贡献,实在愧对人这一“最贵”的称谓。  相似文献   

12.
华鹏 《环球财经》2014,(3):91-95
诚信,单从字的构成上来说,言成为诚,人言为信。《礼记一中庸》中记载:“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从天道和人道的角度来对待“诚”,可见在古人认识里,社会生活的平稳运行,离不开“诚”字。  相似文献   

13.
宗族者,同宗同族之人也,亦即同祖之人也。《尔雅.释亲》解释说:“父之党为宗族”。由这一释义可以看出,宗族是由同一父系家族的成员(一般不包括出嫁的女性)组成的。  相似文献   

14.
晨起危坐读书,看到清人王有光《吴下谚联卷三》有“上任”一条,这样写道:“士人赴官谓之上任。将‘任’字作‘官’字解释,谬矣。任者,担也,盖将担子上在身上。” 早在一期甲骨文中即有任字:一人身旁竖着一条大扁担。左旁的“壬”就是由这条大扁担演变而来的。可见,称“赴官谓之上任”,正是道出了居官作长的第一要义,象形字的“任”字确象一个随时待命的挑夫之形,即为官即为挑夫。 提到挑夫,我们脑子里就会自  相似文献   

15.
一提到“年”字,有些人就会想起有关“年”这个怪物的传说,以为“年”是一个很吓人的动物。其实,“年”不是动物,而是植物,是我国谷类的统称。这还得从“年”本身的字体结构来说明。 在最早的甲骨文的“年”字是在“禾”下连写两笔,整个字型颇像穗长根深的禾形,用以表示五谷丰登的意思,《说文解字》中解释为“谷熟也”《春秋传》中解释为“大有年”,即现在说的“大丰收”。 因为甲骨文的“年”字是象形字,所以当初的“禾”下连写两笔,与现在的“年”字没有什么差别,因而前人又有“卜辞中禾年通用”的说法。 钟鼎文中的“年”字,是从甲骨文的“年”字演变过来的,稍有不同是把“禾”下象征根须形状的两笔演变  相似文献   

16.
词类活用,在中学语文文言教学中占有一定的位置。有些文言词,到底是不是活用,其说不一。本文拟就某些文言词是否活用加以辨析,以就教于方家。“愿为市鞍马”的“市”李强运等《疑难词句汇析》在《诗词八首》的“词类活用”中说:“愿为市鞍马(《木兰诗》)”是“名词‘市’带宾语‘鞍马’,用作动词:买”。〔1〕把这一“市”字看成是活用词。经传方等《中学古文评注》在《木兰诗》中注为:“市,动词,买。”〔2〕没有把这一“市”字看成是活用词。市,本义是集中做买卖的场所,名词。《说文》:“市,买卖所之也。”引申为交易,动词。《宋史·范仲淹…  相似文献   

17.
诚信原则与现代信用机制的建构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诚信自古即为修身立国之根本。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一个人不讲诚信,就不能立身处世。诚信原始的、表层的意思是对人讲信用,但其成熟的亦即根本的意义则是外不欺人与内不欺己的统一,是相信自己和相信他人的统一,亦是相信人事与相信天道的统一。所以《说文》讲:“信,诚也。”朱熹认为,诚就是世间万物那种本然如此的,实实在在的性质,即“诚者真实无妄之谓,天理之本然也。”(《中庸章句》)诚信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安身立命的基础,只有“言忠信,行笃敬”,才能取信于人,取信于社会,才能同他人正常的交往…  相似文献   

18.
姜夔,号白石,是南宋词坛上颇具影响的重要词人,其《暗香》、《疏影》二词向来被指称为他的代表作品,历来为正统派词人所激赏。张炎甚至极口赞誉,谓“词之赋梅,惟姜白石《暗香》、《疏影》二曲,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自立新意,真为绝唱”。然而,对这两首词的内容,数百年来却始终是聚讼纷纭,莫衷一是,成为文学史上著名的斯芬克斯之谜。虽然几乎每个历史时期都有人煞费苦心地提出自己的见解,谁也不能最后令人信服地证明这词史上的“哥德巴赫猜想”。 究竟怎样理解才不失词人的原意?对词中众多的典故究应作何种解释?这两首词的主题到底是什么?我们还是先来看看原词吧。  相似文献   

19.
《周易》“六经”之首,其思想内容的博大精深,其表现形式的独特与完整,已为历代学者、专家所重视,本文在此只想就《周易·蒙》的教育精神及影响谈点粗浅的看法,以求教于读者。所谓“蒙”即幼稚之义。《蒙》卦中的“童蒙”,即幼稚的儿童。《序卦》说:“《蒙》者,蒙电,物之稚也”。“稚”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种为幼苗,《诗经·闯  相似文献   

20.
田之秋 《走向世界》2011,(10):20-21
孔子长什么样?对后人而言,只能依据史料、传说加以想象。《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长九尺六寸,俗谓长人而异之。”由此可见,孔子是个个子很高的人。而由孔子弟子撰写的《论语·述而》,更侧重描述孔子的气质,以10个字概括:“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