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3 毫秒
1.
科龙集团是我国生产制冷家电产品的大型企业集团,拥有国际一流食品保鲜技术和机制灵活的科学管理模式,其主导产品“容声”冰箱、“科龙”空调、“三洋科龙”冷柜享誉国内外,深得人心,并于1996年7月在香港成功发行了H股股票。科龙集团现有员工一万余人,资产总值(按90年不变价)67亿元,1998年销售收入达到66亿元,利税总额11亿元,出口创汇达2000万美元。科龙集回审计部是科龙集团的一个重要的职能部门自1995年底建立以来经历了三年风风雨雨,不断发展壮大,由开始组建的3人发展到现在的6人,其中拥有会计师以上中高级职称的4人,助理…  相似文献   

2.
2001年.家电业内哀鸿一片,科龙、万家乐、康佳、美菱、长岭、厦华、小鸭和创维.这些家电业内叱咤一时的品牌,个个陷入亏损泥潭,饱受巨亏之苦,亏损额多在3亿元以上。科龙更是凄惨,达15亿之巨,差点儿没把前两年辛苦挣来的家底全赔了进去。连长虹、海尔这样的行业巨子.也陷入了利润急剧下跌的尴尬境地。  相似文献   

3.
全球家电产业的权威刊物美国的《家电》(Appliance Manufaccrurer)杂志2002年第2期公布的最新排行榜上,海尔集团名列第九位。据披露,在前十家家电制造商中,有三家美国公司、两家欧洲公司和四家日本公司,中国入围的企业仅海尔一家2001年4月上旬第15届电子信息百强企业排序在京揭晓,海尔集团又以销售收入4n6亿元、出口创汇2.8亿美元的骄人业绩荣膺第二位,在家电上市公司业绩普遍滑坡和另一个家电巨头科龙发出预亏公告的背景下,海尔却取得如此出众的业绩,竞争战略“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4.
据国家统计局行业信息发布中心公布.2003年国内冰箱行业销量统计显示.科龙公司的科龙、容声、康拜恩三个冰箱品牌加在一起.总市场份额超过27%.占据第一位,高出第二名10个百分点.遥遥领先。这是科龙继1991—1999年连续9年夺得销量冠军之后,第十次夺冠。这其中尤为显眼的就是康拜恩冰箱:自2003年1月推出后.仅用1年时间.市场份额就突破10%。康拜恩冰箱的成功.加速了国内冰箱市场的整合.科龙作为世界冰箱帝国的地位也日益显现。康拜恩冰箱在短短1年时间就达到如此规模的奥秘非常值得我们去解读。  相似文献   

5.
《中外管理》:拯救科龙最关键的步骤是什么? 汤业国:海信只投入了3.01个亿给科龙.而当时科龙一个月的工资和费用就是7000万.还要付供应商的欠款等等.所以当时非常大的问题是资金。当时科龙库存的材料半成品有30多个亿.却一个产品也生产不出来.要让库存流动起来.又不能形成新库存。  相似文献   

6.
中国著名先锋企业——科龙,13名董事会最高层管理者五年来薪酬总额超过一亿元人民币;2001年,亏损15亿多元的“科龙”,其总裁的年薪比当所的美国总统克林顿还要高出4倍;比排在全世界第一年薪的新加坡总理还高出1倍,比中国上市公司其它总裁年薪高出4至20倍。 科龙至今在大换血。执政只有一年多时间的徐铁峰时代原高管层,随着最后一位主管生产的副总裁王康平的辞职,宣告了徐氏时代彻底终结。科龙换血的震荡是非常严峻的,2002年6月27日A15版《广州日报》更是报道:”科龙技术中心科级以上领导全走空了”。 “科龙至今未收到一份辞呈”,这显然是“此地无银三百两”之说。那2001年11月2日包括徐铁峰在内的7名董事提出辞职,这算不算是一分辞呈呢?那2001年12月23日科龙临时股东大会予以通过此辞呈又当何论?显然,科龙依然虚火旺盛。  相似文献   

7.
全球家电产业的权威刊物美国的《家电》(Appliance Manufacturer)杂志2002年第2期公布的最新排行榜上,海尔集团名列第九位。据披露,在前十家家电制造商中,有三家美国公司、两家欧洲公司和四家日本公司,中国入围的企业仅海尔一家。2001年4月上旬第15届电子信息百强企业排序在京揭晓,海尔集团又以销售收入406亿元、出口创汇2.8亿美元的骄人业绩荣膺第二位。在家电上市公司业绩普遍滑坡和另一个家电巨头科龙发出预亏公告的背景下。海尔却取得如此出众的业绩,竞争战略"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8.
众所周知,科龙出身于乡镇企业,曾经是中国乡镇企业的一面旗帜,向来以“中国最大制冷企业”自居。在科龙集团大楼后面有一座文化雕塑,寓意为“从石头里面蹦出来的一颗明珠”。曾几何时,明珠所放出的熠熠光芒足以令科龙人自豪,令同时代的创业者们折服。经过短短十几年的努力,科龙从9万元起家,一跃成为坐拥80多亿元资本的大集团,你不得不在其惊人的成就面前叹为观止。岁月变迁,斗换星移,科龙挟强者之气一路连创新高后,却疲态尽显,接连遭遇经营业绩下滑,人事变动不断,投资者信心受挫等企业衰败征兆。科龙似乎在新一轮的企业发展中迷失了,人们不禁要问:“科龙怎么了”?  相似文献   

9.
一个数字积淀出的成功企业足迹:成长时间二年零六个月,产值记录:1999年公司成立达1亿元,2000年6.3亿元,2001年突破12亿元.另一个数字是工程合同额:1999年5亿元,2000年10亿元,2001年达到20多亿元.  相似文献   

10.
2007年4月23日,科龙2006年年报出炉,这家曾经被“下了病危通知”的企业虽然宣告盈利,但距离海信以及公众的心理预期还相差甚远。“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到2007年年底海信就会完全恢复正常。”汤业国说。虽然汤业国对科龙充满信心,但对于刚刚恢复元气的科龙来说,还充满着不确定性。整合科龙,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很多难过的坎。  相似文献   

11.
戴璐 《英才》2007,(7):75-75
这一次,市场并没有感到惊讶,老练的投资者早有预期。2007年5月底,连续亏损两年的上市公司ST科龙宣告自己盈利。然而,盈利报表并没有让所有的人都领情,市场对于科龙是否继续制造会计利润的质疑扑面而来。  相似文献   

12.
张刚  贺大卓 《英才》2008,(1):40-48
2007年3月底之前,海信集团与海信科龙的资产重组将尘埃落定。发生在2005年前后中国制造业足以影响行业格局的两起重大并购事件——联想收购IBM PC部门、海信收购“问题科龙”,即使在2年以后,仍然足够吸引眼球。  相似文献   

13.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的外汇储备进入了新一轮的快速增长期,2001年总量突破了2000亿美元,2003年突破了4000亿美元,2004年和2005年更是以年增长额超过2000亿美元的速度急剧增长,在2005年底达到了8189亿美元,又比2003年底翻了一番。2006年延续前几年快速增长的态势,在2月底首次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一大外汇储备国(2月底日本外汇储备为8501亿美元,我国为8537亿美元),到今年9月底外汇储备已达到9879亿美元,今年已增长了1690亿美元,预计在10月底就能超过1万亿美元。外汇储备急剧增长的原因是什么?它对我国其他宏观经济变量会产生什么影响?这些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拯救科龙     
也许是因为这些年来喧嚣的科龙革命总是令人大跌眼镜,也许是因为当初格林柯尔入主科龙并没有被更多人看好,总之,自顾雏军亲率三驾马车引领科龙重新上路始,怀疑的目光便一路相随。许多人无法相信,揭竿而起的顾氏新军在竞争惨烈的家电市场中能够杀出一条血路,他们从初始一刻便断言:科龙死定了!一年后的2002年岁末,当我们冒着冬天里的第一场寒流赶赴顺德,脚踏实地再一次拜访科龙总部时,那些扑朔迷离的科龙故事在我们面前忽然变的极其简单,在兵不血刃的快鱼吃慢鱼、小鱼吃大鱼的经典案例中,科龙不但没有死,而且中期盈利1.12亿元,…  相似文献   

15.
易生 《经营者》2004,(1):52-53
2001年,宏图三胞电脑卖场卖了5个亿,2002年卖了15个亿,2003年销售规模做到25亿元,2004年希望卖到40亿元,2005年卖到70亿元。“宏图三胞”的老板是一个被“福布斯富豪排行榜”遗忘的人,他就是——挑战袁亚非  相似文献   

16.
我们从很多媒体上看到中国小家电的市场容量无限,也看到不少的关于小家电运作的真知灼见,小家电已炙手可热,各大家电制造商都转战小家电领域,例如,已经进入的格力、美的、海尔,科龙也在信誓旦旦宣称三年之内做到100个亿,海信电器总结2001年上马热水器未果后在2003年卷土重来,产  相似文献   

17.
《中外管理》2007,(5):34-35
从2005年7月海信与原科龙控股方顾军达成收购科龙意向,到2006年4同24日科龙电器正式宣布海信以6.8亿元完成对顾所持科龙股份的收购,再到2006年12月14日实现股权过户真正完成收购,前后历经17个月……这起中国家电业迄今规模最大、收购资金最多、难度最大且一度不被看好的并购案才算最后板上钉钉。  相似文献   

18.
动态     
《财会通讯》2006,(2):4-5
全国高会人才培训班集中培训结束,首批会计人员境外培训凯旋,《注册税务师管理暂行办法》出台,全面实施行业人才战略,中注协谴责14家会计师事务所,35名注册会计师受罚,农业部门5年查出违规资金168亿元,普华永道:825万美元了结集体诉讼,德勤:2亿美元和解诉讼,毕马威调查科龙报告将公布,ACCA:职业道德纳入资格认证。[编者按]  相似文献   

19.
李有爱  刘人兢 《公司》2001,(6):31-33
七八年前,恐怕没有几个中国人知道诺基亚,而今天,几平全世界对诺基亚都不再陌生。它仅仅用了6年时间,就由一个差一点被卖掉的地区性公司,而一跃变为跨国公司。2000年,公司净销售额达303.761亿欧元(约270.3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4%。其中销售手机1.28亿部,达到194.亿美元,盈利达43.3亿美元,增长57%。全球市场占有率达到30.6%,高出第二名的摩托罗拉16个百分点。探究一下诺基亚的成功之道,对于搞好企业经营有着许多有益的启示。 一、准确预见未来把握发展趋势 现代企业的竞争,是企业…  相似文献   

20.
《巴蜀质量跟踪》2002,(16):38-41
2001年年底,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余额已达5598亿元,而在前年同期.这个数值还仅为3316亿元,记者初步计算后发现,2001年末的这个数据已是1997年年底的近30倍。今年3月,人民银行的一份报告指出,目前个人住房消费贷款余额占据了整个消费贷款余额的八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