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专家证人因其具备的知识、技能、经验等专门知识,能够帮助法官与陪审团认定案件事实及帮助法官解释普通人难以理解的复杂的专业性问题,已经成为现代诉讼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反垄断诉讼中合格的专家证词要满足主体、客体、检材等程序要件,并通过相关性和可靠性标准来检测其证明能力和证明力。专家证词是可以被排除的,在某些情况下也应该被排除。当专家在提供证词过程中,侵犯了他人的隐私权、商业秘密或者没有履行好其法定义务时,受损害方可以要求其赔偿。  相似文献   

2.
法官行使庭外调查权有利于澄清案件事实、提高诉讼效率、平衡控辩双方诉讼地位,进而促进司法的公正。但是我国目前刑事诉讼中的庭外调查制度随意性过大,需要予以完善。  相似文献   

3.
论医疗责任事实因果关系的诉讼证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医疗责任事实因果关系具有复杂性,其证明非一般证明方法所能解决.目前比较有效的证明方法有表见证明和间接反证,重大医疗过失时可以减轻患方的证明责任乃至实行证明责任的转换.在发生证明妨碍行为时,可以做不利于妨碍方的事实推定.此外,概率认定因果关系理论、文件义务和诊断结果之作成与确保义务理论对医疗责任事实因果关系的证明亦具有一定的作用.盖然性说和优势证据理论亦可作为适当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证明责任被称为是"诉讼的脊梁",证明责任的分配在我国刑事诉讼中,由于"无罪推定"和"谁主张,谁举证"原则被简单处理,谁是证明责任的主体,什么是证明责任的对象,证明责任在刑事诉讼中如何分配,各证明主体承担证明责任的证明标准又是什么,这些问题法律都没有明确的规定,导致我国刑事诉讼中证明责任分配混乱。这种混乱也使我国原本就力量悬殊的控辩双方差距更大。通过理清证明责任的相关问题和分配证明责任来平衡控辩双方的力量对比。首先在总结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证明责任概念的基础上界定我国证明责任的概念,然后分析控辩双方的证明责任,重点分析两者的证明责任对象和证明标准,最后探讨法官在证明过程中的地位和在平衡控辩双方力量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证明标准问题在司法实务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但严格意义上说我国并无证明标准的立法,法官把握证明标准尚处于非理性和低层次状态。应坚持法律事实观,排除非法的证据材料,承认诉讼证明的相对客观性和主观性,明确规定自由心证原则,在立法中明确规定实体法事实的证明标准为排除合理怀疑。  相似文献   

6.
证明责任分配是环境民事诉讼制度的重要环节。其直接关系到立法目的的实现和当事人合法权益的保护。随着环境侵权诉讼数量的不断增加,我国相关制度中环境侵权证明责任分配问题之不足逐渐显现。我国应当在相关制度体系中,尽快建立完善的环境侵权证明责任倒置原则,并扩大该原则的适用范围,规范环境侵权诉讼中法官的司法裁量权。  相似文献   

7.
随着科技的发展,电子证据越来越多地被引入刑事诉讼领域。刑事诉讼中的电子证据,能够证明刑事案件真实情况的一切事实。电子证据具备证据能力,应作为一种独立的证据种类。  相似文献   

8.
德国法学家拉德布鲁赫曾说:法律借助法官而降临尘世.法官判案所要实现的最根本要求即是法官凭自己对事实的了解和所认知的法律,排除任何外来干预作出判决.在中国法官却遇到了法官行政化、法官地方化、法官大众化的困扰,与法官独立的要求相差甚远,因此我们应积极面对问题,着手改革.  相似文献   

9.
动物侵权是《侵权责任法》中规定的一种特殊的侵权方式,也就必然的受到影响。尤其体现在相关的诉讼中当事人的证明责任的分配问题。本文就以归责原则的不同对诉讼当事人的证明责任的影响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0.
间接证明作为证据法上的一种证明方法,在民事诉讼中发挥关键作用。直接证明是依直接证据对待证事实进行证明的方法,与其相比,间接证据及间接证明在司法实践中的运用即使稍显复杂繁琐,但不可否认,其存在和运用更为广泛。因此,怎样合理构建间接证据及证明体系应属民事证明的关键问题,然而我国并没有对该问题加以重视。间接证明以自由心证制度、经验法则及逻辑规则的运用为基础,或可考虑从法定化间接证据证明度标准、合理限制法官自由裁量空间、规范运用经验法则及逻辑推理规则、建立及完善心证公开制度等方面促进间接证明制度在我国的合理化运用。  相似文献   

11.
随着社会的进步,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未成年人犯罪的状况也日益严重.然而刑事诉讼法学界对如何帮助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改过自新并保护其自身权益的问题,并没有给出完美的答案.2012年修订后的《刑事诉讼法》吸纳了这一实践经验,将其作为未成年人犯罪案件诉讼程序的重要内容.通过重点探究附条件不起诉的内涵,厘清其与其他类型不起诉的区别,阐释了我国不起诉制度的立法内容及其适用,分析了其存在的不足.在借鉴国外立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完善我国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随着香港、澳门的回归以及将来海峡两岸的统一,我国从单一法域向复合法域发展。由于我国对区际平行诉讼采取肯定的态度,从而使诉讼竞合现象不可避免。应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以“不方便法院原则”对我国宽泛的管辖权基础进行限缩,以“先诉优先原则”对区际诉讼竞合现象进行规制。  相似文献   

13.
诚实信用原则作为我国民事诉讼法新增的一项基本原则,对于司法实务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诚实信用原则就具体的规则而言,应细化禁止诉讼上的权利滥用、禁反言和权利失效三个方面;同时在裁判的具体适用上,特别是防止法官在要件事实上和法律适用实施突袭上,应明确法官与当事人共同从法律与事实两方面对事实关系与法律关系进行释明。  相似文献   

14.
股东诉讼是指股东基于其股东身份为救济其股东权利而提起的诉讼,该项制度在保护股东权益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2005年《公司法》的修订第一次将起源于英美法系国家的股东代表诉讼制度借鉴到我国的公司法中。本文从"国美案"的视角出发,对《公司法》第152条进行深刻反思与规范重构,以期达到对该法条构建之目的。  相似文献   

15.
股东代表诉讼制度是保障公司以及股东合法权益的不可缺失的重要制度。由于股东提起代表诉讼的诉讼利益与风险的显失均衡,以及股东"搭便车"心理的存在和我国"厌诉"思想的束缚,致使股东缺乏提起代表诉讼的积极性。需要正确处理股东代表诉讼中的利益与风险失衡问题、原告资格问题和原告股东处分权的问题,建立起股东诉权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16.
赋予公司对败诉股东享有损害赔偿请求权,可以有效防止股东滥诉,符合股东代表诉讼制度设立的初衷和我国民商法上权利保护的一般规则。我国不宜采取客观结果归责或主观"恶意"标准,而应以"提起诉讼的依据显属虚构"作为公司享有损害赔偿请求权的条件。败诉股东承担赔偿责任的范围应限于公司因诉讼所产生的直接损失。  相似文献   

17.
信息产业迅猛发展催发了事实信息经济价值的觉醒。为了适应需要,各国纷纷立法对事实信息所载利益进行法律保护。本文在对事实信息内涵界定的基础上首先考察了著作权视野下的事实信息,并从垄断性和独创性两个方面分析了著作权不保护事实信息的法理原因。随后分四个方面,即反不正当竞争法、民法、新闻发现权、信息库权利论述了保护事实信息所载利益的现有立法和理论。  相似文献   

18.
从公益诉讼入手,通过团体诉讼制度和我国代表人诉讼制度的比较,我们发现我国的代表人诉讼制度中存在着一些制度本身设计的不完善与不合理之处,更重要的是代表人诉讼制度在涉及到公益诉讼方面显得无能为力.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民众的民主、法治观念的不断加强,社会性团体不断发展与壮大,团体诉讼制度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然性.  相似文献   

19.
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基本经验主要包括: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科学判断时代特征,着力回答时代课题,尊重实践,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充分借鉴国际经验,坚持事实求是的思想路线。  相似文献   

20.
法务会计提供的调查与诉讼服务构成对传统审计的重要补充。为了培养合格的法务会计人才,美国高校法务会计教育已从单一课程设置向学历与学位教育等多类型系统范式演进。西弗吉尼亚大学主持的全美欺诈与法务会计课程标准化运动积累了丰富经验,可为法务会计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