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本文采用亚洲主要国家股市与美国股市的日交易数据,对美国次贷危机影响亚洲主要国家股市的动态传染机制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美国次贷危机期间亚洲各国股市与美国股市的相关系数均显著高于次贷危机前与次贷危机后,股市成为美国次贷危机重要的传染机制;各国股市与美国股市动态相关系数存在结构性断点,但是没有足够证据表明相关系数存在趋势性漂移,即动态相关系数存在均值回归现象(mean-reversion);各国股市与美国股市均为正相关,但是在相关程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各国股市与美国股市动态相关系数均存在着显著的时变性,这为资产管理公司实行积极管理策略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
本为选取2005年初至2009年末的标准普尔500指数和沪深300指数,以次贷危机为界分为两个时间段,分别检验中、美股市的联动效应。结论表明,中、美股市波动存在联动效应,但金融危机减弱了中、美股市的长期共同趋势,并使联动效应的传导机制发生变化。在金融危机之后,中国股票市场与美国股票市场趋向分离。  相似文献   

3.
货币冲击下的股市运行和汇率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Dornbusch(1976)经典理论基础上导出股票市场和国际性货币冲击以期从理论上探求得出:一.股市,汇市,货币市场以及产品市场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内在均衡;二、货币冲击后各资产价格的动态行为及其互动效应。而美国股市,汇市的近期波动(1997-2000)对本文的理论逻辑推演构成有力的实证支持。  相似文献   

4.
尧慧君  何雅琨 《魅力中国》2009,(21):127-129
本文分别对我国股市、美国股市和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之间的关系采用协整技术进行了实证研究,从而分析美国金融危机通过不同传导途径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并对实证结果进行了比较。本次次贷危机的实证结果来看,美国金融风险传导到中国的传导途径主要还是溢出效应,即通过汇率的变化导致了贸易的变化从而进行传导,而在长期内通过金融市场进行传导的季风效应并不明显,在短期内,季风效应同样存在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当前,世界正遭遇百年一遇的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影响。这次危机虽然首先是由美国次贷市场危机引起的,但是与历史上资本主义国家周期性的历次经济危机有本质的不同,它是在高度发达的股市等现代虚拟经济形态下爆发的,它的传导途径是:房地产次贷市场危机——股市房地产殃及金融危机——西方股市全面危机导致巨额财富的缩水蒸发——实体经济下游至上游产业的逆向依次衰退——西方发达国家失业和消费市场的全面萧条——向东方发展中国家的传导。  相似文献   

6.
在"复杂网络构建-网络结构分析-金融危机传染模拟"的分析框架下,利用2004~2015年全球40个主要国家和地区的股市数据估计各股票市场之间的非对称因果关系,构建全球股市网络,从网络结构变化的角度定量刻画两次危机对全球及中国股市的传染,同时利用带有潜伏期的传染病模型模拟金融危机的传染过程。研究发现,金融危机的冲击会使全球股市网络出现结构突变,次贷危机对全球股票市场的传染性远高于欧债危机,但对中国股市的传染弱于欧债危机;中国股市在两次危机期间均没有受到美国和希腊的直接传染,尽管国际影响力仍然较低,但是外部冲击的影响却逐渐增强;次贷危机在网络中的传染存在扩散阈值和崩溃阈值,而希腊作为单一传染源则不会导致全球股市网络的崩溃;潜伏期虽然能够为各国调整宏观经济政策提供时间,但是潜伏期越长,危机传染性就越强。  相似文献   

7.
在当前地缘经济割裂的背景下,国际股票市场的运行面临新的挑战和变数。为了深入探讨全球经济在资本市场是否呈现分化态势,文章采用ARMA-GJR-GARCH模型并结合广义Granger因果检验,对全球18个主要股票市场之间的信息溢出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测量信息溢出的传递方向和网络效率,旨在理解国际股票市场在当前环境下的联动性。研究结果显示,在地缘经济割裂的影响下,国际股票市场依然保持其特有的联动性。这种关联性呈现出传染性和依赖性两个维度,并且呈现多层面的特征。在均值溢出方面,亚洲股市对欧美股市的传染性较小,主要表现为依赖性;在方差溢出方面,美国股市仍然是金融风险传播的源头,而中国A股市场逐渐成为亚洲信息溢出的中心。值得注意的是,地缘经济割裂并没有改变这些关联性的基本格局。对于整体市场联系而言,国际股市之间的均值溢出效率和方差溢出效率存在着动态波动。这种波动不仅表现为长期的均值依赖性和危机时期短期的方差传染性,还呈现出均值溢出效率和方差溢出效率的周期性波动。这些研究结果揭示了国际股票市场在地缘经济割裂背景下的韧性,同时也凸显了全球经济在金融市场上仍然相互依赖的事实。这些经验发现为制定投资策略、...  相似文献   

8.
文章基于De Long等人提出的DSSW噪声交易者模型,对其假设条件进行相应调整,提出非理性投资者的情绪波动对股票市场收益的影响机理。采用分位数回归法实证检验在不同的市场状态下,中美股市中是否存在明显的"创造空间效应"与"弗里德曼效应"。实证结果显示,中国股市的确存在明显的"创造空间效应"和"弗里德曼效应",尤其是当股市超额收益处于较低水平时,"弗里德曼效应"较为显著,而"创造空间效应"仅表现为稳定市场环境下悲观情绪的波动将加剧股市波动;美国股市中则不存在"弗里德曼效应"与"创造空间效应",美国股市相对于中国股市更为有效和理性。  相似文献   

9.
文章基于De Long等人提出的DSSW噪声交易者模型,对其假设条件进行相应调整,提出非理性投资者的情绪波动对股票市场收益的影响机理。采用分位数回归法实证检验在不同的市场状态下,中美股市中是否存在明显的"创造空间效应"与"弗里德曼效应"。实证结果显示,中国股市的确存在明显的"创造空间效应"和"弗里德曼效应",尤其是当股市超额收益处于较低水平时,"弗里德曼效应"较为显著,而"创造空间效应"仅表现为稳定市场环境下悲观情绪的波动将加剧股市波动;美国股市中则不存在"弗里德曼效应"与"创造空间效应",美国股市相对于中国股市更为有效和理性。  相似文献   

10.
后金融危机时期全球股市一体化程度不断提高,全面认识中国股市的国际地位对于揭示国际股市一体化联动中的传导机制,防范和应对国际金融风险冲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文章应用非线性格兰杰因果检验方法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金砖国家和七国集团股市收益率和波动率的联动关系及其联动网络结构进行分析,揭示出中国在国际股市联动中的地位对传导关系的控制方式,定量分析出事件冲击下中国股市与国际股市之间的交互影响。研究发现:(1)国际股市收益率和波动率联动网络呈现出稳定的非线性联动关系网络结构,受其影响各国股市收益之间存在互惠性,而波动之间则存在传染性;(2)在收益率联动网络中,中国股市的作用和地位已与英国相当,远高于其他金砖国家,正逐渐由"从属地位"转向"中心地位";(3)在波动率联动网络中,中国股市是造成国际股市风险交叉影响的重要"桥梁"。综上而言,当前中国股市表现出"高风险低收益"的市场特征;(4)中国对国际股市的影响具有典型的"地缘特征",将网络中心国家股市的利好传递给地缘临近国家股市;(5)波动率联动网络中初始冲击强度较大的国家,往往是对中国股市持续大规模产生冲击的国家;(6)相比较国际股市调整波动冲击的时间而言,中国股市调整时间较短,这表明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致力于股市的一系列改革举措取得了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11.
本文采用时间序列多元GARCH模型,研究日本与美国证券市场指数收益率波动之间的内生性联动效应,重点分析美国次贷危机发生后的三个主要阶段,这种联动效应的变化特征.同时提示中国证券市场可能面临的传导风险.结果显示:(1)次贷危机第一阶段,日美证券市场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波动传导效应;次贷危机第二阶段,两国证券市场风险传递的正反馈机制发生了一定程度的逆转,指数收益率波动出现了此消彼长的联动关系;次贷危机第三阶段,日美两国证券市场风险传递的正反馈机制重新显现,且联动效应比第一阶段明显增强.(2)近期,两国证券市场的波动幅度明显放大,美国市场的波动风险尤为显著.(3)虽然中国证券市场目前仍处于相对封闭状态,但面临全球性金融风暴的冲击,不可能做到独善其身.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构建Kalman-filter-(T)GARCH模型,研究了亚洲、欧洲、拉美和澳洲4个区域中18个股票市场的世界一体化和区域一体化进程。研究发现:在1985至2009年的检验区间内,欧洲货币联盟成员国股票市场与欧洲的区域一体化水平显著地高于它们与美国的一体化水平,而亚洲、拉美和澳洲的大部分股票市场与美国的一体化水平显著地高于它们与各自区域的一体化水平;样本中大部分股票市场的一体化水平在2000年以后出现了趋同的现象;危机期间,外界因素对新兴经济体股市的冲击程度显著地大于对发达经济体股市的冲击;中国与亚洲区域股市的一体化水平在2008年9月以后超过了中国与美国股市的一体化水平,意味着区域因素对中国股市的影响占据了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3.
美国次贷危机的传导机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美国次贷危机根源于房地产市场繁荣背景下激进的住房抵押贷款行为,本质是由房价下跌和利率提升导致的信用危机引发的信贷紧缩和金融市场流动性缺失。文章以美国次贷危机的传导基础为切入点,利用金融危机传导模型来分析美国次贷危机的传导机制。在其传导过程中,美国次贷危机形成了从信贷市场到资本市场、从资本市场到信贷市场、从金融市场到实体经济和从国内市场到国际市场的传导路径。在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美国次贷危机通过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传导到全球市场,并对全球经济发展造成不确定性影响。  相似文献   

14.
吴晶妹  王涛 《亚太经济》2008,(6):34-38,42
随着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危机扩大至其他金融领域,银行普遍选择提高贷款利率和减少贷款数量,致使全球主要金融市场陷入流动性不足危机。虽然我国金融和房地产市场与美国市场之间存在相似性,但两者之间存在本质区别。本文通过深入剖析美国次贷危机发生的原因及传导机制,借以研究中国式次贷危机,避免重蹈覆辙。  相似文献   

15.
借“危机”导演“弱势美元”加大人民币流动性过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7年7月,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引起全球股票市场剧烈震荡下跌,美国股市跌幅1896,香港恒生指数跌幅36%,我国A股市场也被“腰斩”。 美国反复强调地“强势美元”符合美国长期利益,而当下的“弱势美元”格局是因为美国经济真的衰退吗?后市又会引发出什么样的格局?  相似文献   

16.
本文应用Augment Dickey-Fuller检验、EG协整检验、Granger-cause检验等计量方法,对1999年1月~2008年12月的中房上海综合指数和上证综合指数、上证地产股指数的月度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上海房地产市场与股票市场之间的波动呈现出一定的相关性,且股票市场对房地产市场的带动作用更明显;房市与股市之间存在着滞后效应。最后针对投资和调控给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7.
本文研究了1993年1月至2005年4月中国股票市场波动与通货膨胀的关系。通过实证分析发现,与传统理论不同,通货膨胀并不是与股市波动呈简单的正相关或负相关关系。因为股票市场的波动主要是由宏观经济景气状况和资金供求状况双重因素决定,在不同的通货膨胀阶段,经济景气状况与社会银根状况有不同的组合,这二者的不同组合造成了股票市场波动的一些典型特征。  相似文献   

18.
次贷危机的传导机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基准利率上升和房地产价格下跌引爆了次贷危机。次级抵押贷款证券化、金融机构以市定价的会计记账方法和以在险价值为基础的资产负债管理模式,导致危机从信贷市场传导至资本市场,而去杠杆化在资本市场的危机深化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商业银行被迫为传统融资渠道枯竭的特别投资载体提供信贷支持以及受损商业银行不得不降低风险资产比重以符合资本充足率监管要求,导致危机从资本市场再度传导至信贷市场。次贷危机造成美国住房投资萎缩,资产价格泡沫破灭通过财富效应、托宾Q效应和金融加速器机制抑制了美国居民消费和企业投资,信贷紧缩也对居民消费和企业投资造成负面影响,上述原因导致危机从金融市场传导至实体经济。在经济和金融全球化背景下,危机将通过贸易和投资渠道,从美国传导至全球。  相似文献   

19.
《中国经济快讯》2007,(48):14-14
全球股市本周四(12月13日)大幅下跌,因为投资者越来越怀疑,各国央行为应对信贷紧缩而采取的大规模措施是否足以消除危机。亚洲和欧洲股市遭遇沉重打击。美国股市同样走低、分析师们警告称,与问题的规模相比,这些央行计划采取的干预措施相当温和——特别是有迹象显示,大型金融机构的亏损还在增加。  相似文献   

20.
日经指数期货与现货市场波动关联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日收益率作为分析对象,考察了日经225指数期货推出对日本股票市场指数波动性的影响,研究样本期间为1984.01.04~2009.09.30.分别采用EGARCH、TGARCH和DCC-GARCH3种模型对日收益率的条件方差及市场波动性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日经225指数期货在大阪证券交易所(OSE)的推出加剧了股票现货市场的波动性;(2)好坏消息对股指波动率的影响存在非对称性,即利空消息对收益率波动率的影响比利好消息大;(3)日经225指数期货与标的指数之间的波动性具有较强的联动性和传递性,且2007年次贷危机的爆发加强了两者间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